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以前有出過秀才嗎,在湳底?

以前有出過秀才嗎,在湳底?

陳振豊:

這個原因我現在跟你講啦,這實在是地理環境所引起的,古早在日據時代,溪湖有一間學校叫溪湖國校,為了他們日本人的糖廠的湖南,湖南是日本的小學啦,以前叫做小學啦,那我們那時候讀的是溪湖公學校啦,之後公學校再改成國民學校,差不多我們讀的都是到那地方,但是事實上來講,現在這些比我多歲的是很少啦,因為什麼原因呢?不但交通差,從我們這裡走到那裡就要一個多小時,就當小孩子的時候,走到那裡哦不敢慢慢走,那再多一點歲數的時候,就到處說東說西,快要嚇死了,那整條路上也沒看到人咧,那早先只有這裡可以讓人家讀而已,所以學校只有一間在那裡,那我當時是跟人家去讀,是因為執行啦,那執行那當時也不是去溪湖讀咧,是住崙仔腳下的國語講習所這樣,在那裡讀兩年,才又跑去溪湖,那溪湖要升三年,他要給你考試,合格你才可以讀三年級,要是沒過的話,你就要降下來,所以這些孩子,以前實在是因為地理的環境,才會有的孩子沒有辦法到那邊去讀,它那個學校就設在溪湖啊,所以姓楊的那邊,離溪湖公學校這邊較近,像鎮長家剛好就在那裡,他們來這裡讀的時候,鎮長要是依照埔鹽鄉,你們那邊以前屬於埔鹽鄉哦,你要是去埔鹽鄉讀浸水國小也是很遠啊,那反倒是來溪湖這邊讀較近,所以第一學校設立沒多久,才設在媽厝國小,那第二個才設在湖東國小,湖東國小原本設在哪裡呢,設在後溪的員鹿路再過去沒多遠,在田中央,剛好遇到颱風就倒下來,之後才移到溪湖,爾後才從溪湖國小裡面分在那裡,最後移到現在的位置,現在這是第三處,第一溪湖,再來媽厝,再來湖東,後來光復之後才又增加一間湖西和湖南,那湖南小學在日據時期,台灣人要讀不可能啦,除非你整個家族全部講日語啦,比如說李功垂啦、楊春木啦,他們那些也是跑去那裡讀啦,所以這是以前教育的雙規制,所以在以前那個環境哦,我實在覺得很幸福啦,好在當時我可以去讀,不然我現在也是不認識字,所以這個情形就是咱們這裡,不是沒有出能人,說到頂庄啦,我現在說一個姓黃的,黃啟書這個以前是媽厝國小第一任的家長會長,那他的孩子是一位叫興隆,興隆在台中一中的時候,二年就跳到四年,日本時代台中一中的時候會跳年咧,那他四年是普考及格的,也有人才啦,但是教育哦,就當時的這些環境較差,不是說地方沒有能人,因為在這樣差的交通環境之下,所以咱們會失學的人很多,以前就是這個原因,再來是農業社會,實在是咱們這裡的人經濟上較差啦,以前是只有靠種田啦,以前是種芥菜,家家戶戶都要做事,也需要囝仔工,以前回來的時候要養牛咧,也要牽牛去養,那去到田裡也要割草一樣,這以前農業社會,實在是和現在的苦不能比啦,這就是我說為什麼都是他們那邊出能人的道理,這是他們得到那個地理,在那裡方便就學,在溪湖湖仔內啦,就是大突里,那一帶也是很早就送子弟去日本讀書,所以他們那邊有這樣的教育機會,這是原因啦。(註:陳振豐校長部分因出國至日本,因此尚未校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