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溪湖史記食第五單元食.衣.住(2)庄傢住(1)厝的演變。



 溪湖史記食第五單元食..住(2)庄傢住(1)厝的演變

先人由唐山入墾溪湖初以建草寮避風雨,辛苦墾田,開墾初有成後,與陸續來溪之親堂鄉親,集居住一處,三五戶共成一個聚落,後被稱為庄頭,庄頭稱呼也由該處特色,代表被呼稱,成慣後則定成其名如頂山寮、下山寮、山仔腳、崙仔頂等是指其地頭、位置而被稱呼定名,三塊厝、四塊厝 頂厝、下厝等以住戶特徵而定名。

墾地漸漸形成墾民固定擁有地域後,已具備定居條件,因此將簡陋居所,改建竹材房屋,又因台灣多颱風,竹材房屋身輕容易被吹毀,為防範風害,住所四周插竹圍護屋

 後發覺沼澤地有沈澱深層粘土,則以粘土做成土角,用土埆疊成較有防風功能之房屋,土埆厝優點是冬暖夏涼,但怕水害,被水浸潤後容易溶解而塌崩,曾於1959年八七水災本鎮僅存的土埆厝聚落中竹里全村土埆厝不堪大水浸蝕而崩塌是一例。

土埆厝之缺點,後來改為固水圈建法,將房屋下沿築三尺左右的磚壁,防水水災。
有上記經驗,溪湖鎮人居住形體,隨時代、經濟、環境而漸漸改變。

如溪湖街仔,1920年代的店鋪,多數是竹管造,屋頂蓋茅草或鉛板之房屋。
店的門面,用組合活動式所謂「店窗」,「店窗」組立方式,門、窗每片可裝、卸,關門全部門、窗裝上時:如下圖
                                             



                                                                                           






 




屋頂茅草可維持三、五年,如蓋稻草、甘蔗葉則必須每年重新更換,連該時代的市場也是竹管造的,到製糖會社設立後,帶動商業發達,中街漸漸蓋起二層樓房,1930年本鎮第一間歐式三層樓,首次由金財山金仔店主人黃超所蓋。

之後,昭和三年市場遷移街尾,加之明治製糖會社招來外客,出出入入市區商意繁昌,全街新建物都以隨時代發展,建磚造二層樓

收藏相簿裡面找出一群被遺忘的古早厝轉載於此,自最簡陋,草厝,至人人羨慕的豪宅大瓦厝,感念它們二百餘年來賜咱有溫暖家庭,庇護咱能遮日、避風雨之功。
這群古厝屋簷下也培育出無數傑出人才,本鎮有出任國防部長、縣長、縣議會議長、多位學者博士、醫師、律師、大企業家等真的感謝這一群古厝。

今它們卻隨時代潮流多數被遺棄,失修破落,悽涼寂寞在庄腳!! 月夜暝看著它們就想起「荒城之月」彼首歌,嘆俟!此時已非彼時。

被遺忘的古早厝群
草寮. 土埆厝


好天出日畫龍虎 ,歹天落雨滴通鼓 ,破落草厝藏蜈蚣, 才子出現光耀祖,
草厝谷笨依舊在, 四周用心種花裁 ,惦念蔭我恩情大, 尊為古董是應該。

環水梱厝



      
正身護龍大瓦厝,日日產金年年富,文官武將傑才出,改住高樓棄舊厝,

功成老厝被棄愛,屋上草枝非人裁,樑傾壁裂厝頂壞,十五月光照房內。           


在大陸拍攝明時代建物
 
1, 潛口民宅(2)整個「潛口民宅」十餘座建築保持原單體建築式樣,按當地傳統村落形成布
­局,順地勢高低自然築成,總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自然相和諧,古樸典雅、別具一格­,這些古建築經專家學者多次考察鑒定,一致認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及建築技術、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的珍貴實例,在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遵守­文物建築的修繕規定,堅持原拆原建,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保持原建築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結構,建築群以山莊的形式,再現了徽州的明代歷史文化風貌,走進潛口民宅,就­像走進五百年前的徽州。
2,黃山位於中國 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主體以花崗岩構成,最高處蓮花峰 ,海拔1864米。
黃山原名黟山 ,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 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 唐玄宗信奉道教 ,故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為「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