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回想一年仔猴!!

回想 一年仔猴!!

昭和8 年4 月1 日(1933年)我入學溪湖公學校,所云一年仔猴!!

入學前夜,阿爸帶我到隔壁施葛布店(兼買日用什貨、染布)買新靴,初次買一雙華新頓藍色布靴,像得著寶,試穿,脫下,再穿,阿母說:「換大一點較好,到二、三年還可以穿,現在大一點,沒關係靴頭塞入紙就可以」。聽阿母的話換了大一號的靴,只要有新靴就好,大小不計較,當晚將新靴放在床邊享受新靴味、穿新靴夢。

翌日由次兄帶去學校報到,報到後阿兄去上課,一個人被留下,與一群不認識的囝仔逗陣,非常的不安、害怕,級任邱富先生(老師)是台灣人,很會招呼學童,首日點名、分餅就放學。

日日如此,二三天後分新書,我很喜歡聞新書的味,至今還懷念,新書有國語讀本(日語)、作業簿及鉛筆,習日分發漢文讀本(二年級起就不教漢文)就學兒童全溪湖境內只有三班150餘人,多數學齡兒童,男童幫父母農作、飼牛,女童幫母帶弟妹,幫家事而不就學。

入學當時學校運動場,尚在為擴大而填土中,每日載土牛車出出入入,下午五、六年級學生由先生(老師)帶頭下,填平牛車運來一堆一堆土,學生二人扛一糞箕土,師生將土剷平(老師亦參與作業)另一群學生用一塊前縛繩索的木板,拉高用腳踩踏壓縮,拉高再踩踏壓縮,如此反覆將土壓迫扎實平地,場景嘻嘻哈哈非常鬧咧,校庭北邊一列茄苳樹也是當時移植的,算起來也已經將近八十年的老樹嚕!!

歲月流轉之快今已做祖站在茄苳樹下,回想七八歲時也在此樹下的無窮童年往事,實感慨無限。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昭和12年(1938年)溪湖庄工商業概況

會社設於大竹圍,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溪湖農業經濟、商業的繁榮幫助不少,當時拓墾中的荒地,水利設施不足,致無法耕耘的土地,改種植甘蔗,會社未設立前,溪湖只是處偏僻農村,會社設立後,有五份仔火車通往員林、鹿港、二林地區,展開溪湖擴大向外通往範圍,五份仔車雖是屬原料運輸小火車,為方便來往客商,其中員林、鹿港線兼有,時間制的運客營業。

製糖會社運作,四方交通方便,召來南北客商來往,帶動市街商業活躍,尤其是料理店(酒家)人口2萬餘的偏僻農村有七間料理店,可想當年繁榮情況,其次是不愧中部米倉之稱溪湖,米穀商之多也值得一提。

下圖︰依據昭和12415 日發行日人小松豊的「溪湖庄案內記」轉錄。

(資料巫靜怡老師提供)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昔日醫師有往診習俗

昔日醫師有往診習俗

日治時代醫生有往診習俗,不管日夜都不拒絕服務到家往診,受邀往診時一般近處市區醫師帶診察包,騎自轉車到患者家看病,較僻遠地區就乘人力車往診,日治時代到光復後至民國五,六十年此往診習俗尚存在。

昭和七、八年溪湖地區只有陳萬居醫師擁有乙台黑色機車,往診騎黑色機車到庄腳,村落狗群認為黑色怪物就狂吠不休,患家就知道陳醫師到達村莊,出來迎接趕狗,鄰近孩童也急駛而來圍看世紀怪物オ–トバイ(機車)該年代自轉車還是很稀罕的物件,此種場景是尚有之事,再追說乙事當年代,學校上課中有飛行機(大家都稱它飛龍機)飛上天空時,全校暫時停課先生(老師)就命令學生出來校庭指天空說明 あれがヒコ–キです(那就是飛機做機會教育,當時飛機飛過溪湖上空是千載難逢之一大事。

話歸正題到二次大戰結束前後,除前楊本(後遷居日本)、山內日人(大戰結束後歸回日本)、陳萬居醫師以外,由日本學成歸來之楊維堯、楊維新、蔡禎祥、楊灶、陳啟修、楊瑤麟、蔡賞、蔡營(原教員參加醫師考試及格)等在本鎮陸續開業執醫。

各醫師不論貧富都樂意接受往診,因此鎮上人力車增到五、六台人力車常客是醫師可見當時往診之繁衍,時代之轉移到民國六、七十年時往診風紀漸漸消失,繼而到處大型病院林立,各小型醫院、診所也配合時代履行週休制度,真是時空變遷之快令了想不到之事。

1, 1920年代溪湖庄內只有四所西醫診所,一為日人開的山內醫院,另二所是楊本(後當庄長)開的濟世醫院,陳萬居開的萬居醫院,糖廠醫務室,其他雖也有二.三所漢藥房駐有漢醫,一般輕度的打傷、骨折都由拳頭師父,或民間療法來治療。

2, 當時民風是中流家庭以上才有找醫生,重病者都送去大館(設有病房可住院,並有手術設備的大病院),送去大館是很嚴重的病人,一般慼冒,輕病者找漢醫。

3, 除此之外當時以藥治病另一門是由放藥仔,由藥商將各類成藥裝成一袋寄放民間家庭備用,按期派人到家換補新藥包,並結算被用過的藥費,寄放各家庭的成藥,內中有頭痛散、軍令丸、胃散、仁丹、神藥、面蘇麗丹姆膏、外傷膏藥、薄荷玉等備用。

溪湖中街有鹽館!!

  • c
  • 1920年代溪湖庄街頂(中街)東芳樓隔壁有鹽館,經營者人稱呼「鹽館潭」,鹽專賣業,從事鹽卸賣(大賣)與小賣(零售)囝仔時代,記憶中店內鹽包一袋一袋囤積如山。(此店面日治未期由其子陳在南改營計程車行。)
  • 公學校三年級(昭和十年)坐五分仔小火車,到鹿港遠足時鹿港近海尚有一大遍鹽田。
  • 位於歸綏街三0三巷九號的鹽館, 為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 於一九一0年興建,由於辜家經營鹽業 ,這棟當時辜家居住的 大宅,一直被民間稱為「鹽館」。
  • 日治初期(1895年5月到1899年4月)曾經廢除專賣,由民間自由產製和販賣,此自由經營的政策只施行了4年即告終止,因為不能得到「收攬民心」的預 期效果。由於鹽專賣制度持續了100多年,鹽業者幾乎世襲,他們在製鹽時得到政府所發放的購買金額,不需準備巨額的資金,而一旦既成的專賣系統消失,則必 須自籌資金、開拓市場,他們很難適應此狀況,而銷商亦缺乏資金赴場採購,更無法承當長途跋涉到邊遠地區售鹽的風險,於是邊僻地區因鹽少而價高,西部濱海之 區又競相以簡易之法曬鹽,或輸入大陸鹽,結果鹽價反因供給過多而下跌,原有製鹽者毫無利潤,無法持續,紛紛離鄉背井,導致鹽田荒廢,鹽業蕭條。
    另一方面,根據殖民地當局所做的實地調查,認為臺灣西部沿海的氣候土質適於製鹽業,生產費比日本本國低廉。
  • 雖然品質比較日本鹽和外國鹽低劣,但並不難改良,因此大規模生產之後,不但可供給臺灣本島所需,尚可輸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年代取自網路)
  • 附錄︰(取材自網路)

《南瀛學》 電子報第58期[學術文摘] 日治時期臺南縣產業發展史—以鹽業和糖業為例(一)

摘自李秉璋、李方宸、陳慈玉,〈日治時期臺南縣產業發展史—以鹽業和糖業為例〉,《南瀛文獻》第三輯,新營:台南縣政府,2004年9月,18-31。

--
一、臺南縣產業在臺灣經濟的地位
臺南縣的產業非常豐富,幾乎遍及農業、農產加工業和手工業。今天在這裡只能談一談鹽業和糖業,因為作者認為這是日本殖民時代臺灣幾種最重要的產業中,臺南縣的發展和重要性都高居第一的產業。

二、日治時期臺南縣鹽業的發展
臺南縣鹽業的發展和臺灣全島的鹽業發展息息相關,也和當時日本政府的政策有關。

日治初期(1895年5月到1899年4月)曾經廢除專賣,由民間自由產製和販賣,此自由經營的政策只施行了4年即告終止,因為不能得到「收攬民心」的預 期效果。由於鹽專賣制度持續了100多年,鹽業者幾乎世襲,他們在製鹽時得到政府所發放的購買金額,不需準備巨額的資金,而一旦既成的專賣系統消失,則必 須自籌資金、開拓市場,他們很難適應此狀況,而銷商亦缺乏資金赴場採購,更無法承當長途跋涉到邊遠地區售鹽的風險,於是邊僻地區因鹽少而價高,西部濱海之 區又競相以簡易之法曬鹽,或輸入大陸鹽,結果鹽價反因供給過多而下跌,原有製鹽者毫無利潤,無法持續,紛紛離鄉背井,導致鹽田荒廢,鹽業蕭條。

另一方面,根據殖民地當局所做的實地調查,認為臺灣西部沿海的氣候土質適於製鹽業,生產費比日本本國低廉。雖然品質比較日本鹽和外國鹽低劣,但並不難改良,因此大規模生產之後,不但可供給臺灣本島所需,尚可輸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專賣制度以將來賣到日本本國時,不與日本鹽相競爭為原則,而且若本島消費有餘時,則先輸往朝鮮、印度等地,再有剩餘時才輸往日本,因此可以說此專賣制度的 精神是以臺灣做為殖民地,補充母國需要,不希望母國有所損失;雖欲臺灣鹽能自給自足,其目的卻不是為臺灣民眾著想,而是希望臺灣在增加財政收入後,能夠不 仰賴日本的經濟援助。

專賣制度實行的目的因時間而異,可分為以下三期:
1. 增加財政收入:1899~1918年
(1)在生產方面:於1899年公佈臺灣鹽田規則,無償貸放官地為鹽田用地(一人以百甲為限),所生產的鹽皆由政府以優厚價格收買。
(2)在流通方面:1899年公佈臺灣食鹽專賣規則,此後經多次改定,大抵言之,食鹽的販賣皆需經由政府所指定的機構,而此機構由商人組成,販賣大權掌握於少數特權商人手中,可謂為「商專賣」制。
在施行四級制和三級制期間(1899年4月~1926年7月),食鹽係由總承銷商(總館)赴鹽場自運,再自行販賣或分配給支館販賣。實行二級制以後,承銷商則委託辜顯榮和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負責運送,換言之,此二者的地位仍與三級制時期相同。
鹽田面積經過修復、開發後,自1899年的343.78公頃增至1945年為4,000公頃。製鹽量則自1899年的1,103萬公斤增至1945年的 13,175萬公斤。除了供給臺灣外,並自1900年起外銷至朝鮮、庫頁島、俄屬沿海洲、香港、南洋等地和日本,大多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獨占輸出,流入日 本者則由臺灣鹽業株式會社處理

2. 補充本國工業用鹽:1919~193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經濟迅速成長,發展化學工業和沿海漁業,工業用魚類醃藏用鹽量激增,而日本物價工資上漲,不利於鹽業,故產量激減,其他殖民地 又增產不多,於是日本政府希冀增加臺灣鹽的供給,尤其是可替代本國食用煎熬鹽的臺灣上等鹽和工業用鹽。改變以前獎勵由個人獨自經營的方式,而網羅日本人和 臺灣人,在臺南成立資本金250萬圓的臺灣製鹽株式會社,以統制經營的方式,避免競爭,收購鹽田,開墾新鹽田,從事鹽質改良工作,除原本的天日鹽外,並生 產再製鹽和煎熬鹽,欲使鹽業變為日本人與本地人利害休戚與共的產業。

1923年以後,全力從事改進產鹽方法,以提高品質,減低成本,輸出量亦增,最古老、簡陋的乙種鹽田亦自1928年消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與殖民地政府緊密合作,引導臺灣鹽業步入現代化之途。

3. 發展臺灣化學工業:1935~1945年
工業鹽是用於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在製造時,不但主要產品是碱業不可或缺的原料,甚至其副產品苦滷,也是工礦業、醫藥用品的製造原料,更是軍需原料。 特別是戰爭的化學武器,大部份是以鹽為原料,如催淚瓦斯、催嚏瓦斯等都是以鹽中的鹽素為主要成分,連防毒用品也是以鹽為重要成分。

日本對工業鹽的需求是非常殷切的,1926年時所需工業鹽僅10萬公噸而已;但到1936年則增為110萬公噸,因此急需帝國內殖民地工業鹽的補充。

日本一反一向進口外國便宜的工業鹽,尤其是英國的製品,到了備戰階段為應付大戰的來臨,對於工業鹽的來源採取「近主遠從主義」,即盡量利用帝國的勢力所能控制的地區所產的鹽。把鹽的供給地,依路程遠近分成近海鹽、準近海鹽、遠海鹽。臺灣屬近海鹽。

隨著1937年侵略戰爭的爆發,日本大藏省(財政部)於同年12月主持「內外地鹽務協議會」,擬訂化學工業用原料鹽的增產計畫,以便自產自給。除在所佔領 的中國東北和華北開闢鹽田外,並指定臺灣必須於1941年度負擔25萬公噸(1945年度增為40萬公噸)的產量。在臺灣總督府的主導下,由大日本鹽業株 式會社、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日本曹達株式會社共同出資,於1938年6月創立資本1千萬圓的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以製鹽、利用苦滷副產品和發展碱業三者的 一貫作業為目的。為強固南日本鹽業會社的事業基礎,於1939年另創立姊妹公司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資本1,500萬圓),以分擔副產品利用和碱業的 經營,彌補製鹽業所帶來的虧損。亦即南日本化學株式會社從苦滷中提煉鎂時,所產生的副產品為工業鹽,再將之加以處理,則能製成碱;而苦滷是生產天日鹽時的 產物,以前都廢棄了。經過此計畫後,食鹽、工業鹽、鎂和碱的生產作業能一貫完成,臺灣鹽業乃為臺灣製鹽會社和南日本鹽業會社所獨佔,並與南日本化學工業會 社相配合,脫胎換骨成為現代化的工業。

日本要臺灣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是因為「七七事變」之後,青島鹽、山東鹽的輸日斷絕,長蘆鹽的進口亦有困難,不得不減低對於遠海區域鹽的依存度;其他沒有戰 爭影響中國鹽輸出日本的管道,在冬季時,關東州、滿洲、華北結冰,無法從事輸出事宜。只有臺灣屬於近海區,又無結冰之顧慮。

1941年,總督府決定以南日本鹽業會社及臺灣製鹽會社為兩大主幹,合併其他小企業。1942年7月1日,總督府將食鹽專賣規則改稱為鹽專賣規則,把工業鹽也納入管理範圍。

總之,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中日全面作戰,日本為求帝國內部鹽的自給自足和減少外匯支出,對外國鹽品採取限制措施,使殖民地的鹽愈占優越地位。其 後,國際形勢險惡,使依存遠海鹽的不安愈加增大。日本為了戰爭之需要和不仰賴外國的工業鹽,企圖讓臺鹽大大的增產,使臺灣成為工業日本的一重要資源供給 地。並進一步成為帝國南進之跳板。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交換台兩朶花 大霞.小霞!!

日治時代溪湖郵便局電信部

交換台兩 大霞.小霞!!

1938年代電話是手搖式,欲通電話必須先撥入郵局電信部,請轉接欲對話,對方番號,電信部交換台,設有全通話區通話盤台,台面各番號都留一插口,將客戶要求番號,連結在該番號即可通話。

1938年溪湖庄電話加入區域只能容納,溪湖、汴頭、大突字大突一帶,另電話叫出服務地區,指限離郵局陸上1,760米以內(電話叫出︰電話打到郵局,委託郵局派人到指名人宅通知到局聼電話服務,有收料金。)

有申請電話溪湖、埔鹽二庄合計雖只有六十二號,因日夜二十四小時服務,必須分日夜二班制,交換手也置二人,當年交換台有美麗兩花,人稱呼她們,大的霞.小的霞!!

昭和12年溪湖電話加入者及番號

下圖︰依據昭和12415 日發行日人小松豊的「溪湖庄案內記」翻印。

(資料巫靜怡老師提供)

愛生堂醫院 山內直熊 18 溪湖二九之二

維新醫院 49 溪湖六六之三

一心亭 河本長登 38 溪湖二九 料理(酒家)

市場事務所 4 溪湖四七

英美公司 10 溪湖三六六 日用雜貨

益源商店 40 溪湖一四一 肥料,雜貨

溪湖醫院 20 溪湖六十之一二

溪湖公學校 7 溪湖六十二

溪湖小學校 32 溪湖大竹圍

溪湖庄役場 5 溪湖二四五

溪湖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 27 溪湖二八之三

29 溪湖六四

溪湖信用組合 9 溪湖三十

倉庫部 17 溪湖三十

溪湖保甲聯合事務所 33 溪湖一四四

興業商會 30 大竹圍四 米穀

洽源商會 62 頂寮一o一五 ,肥料

江山樓 59 溪湖三九 料理(酒家)

江詹氏乃 50 大竹圍一o

合豐精米工場 23 大竹圍一

昆成發商會 46 溪湖二o 農具

濟世醫院 16 溪湖八一

蔡丙燈代書測量事務所 14 溪湖五一之一

崎田數 56 大竹一o之二 土木,建築

產業商會 3 溪湖二二之四 米穀

祝樂天 36 溪湖三七三 料理(酒家)

消防組詰所 100 溪湖一四四

新開樓 24 溪湖六四 料理(酒家)

神州醫院 52 溪湖六六之七

醉仙亭 44 溪湖六一之一一 飲食

西溪材木行 58 阿狂厝一o

泉昌商店 54 溪湖六一之一 陶器,食物

大笑亭 26 溪湖二八之一

太平樂 34 溪湖二二之一 料理(酒家)

臺豐商行 28 溪湖三八 肥料,米穀

台灣電力會社溪湖散宿所 35 四塊厝五七九之八

15 溪湖六四 洋裁

禎祥醫院 47 大竹圍四二

東芳樓 19 溪湖六o 料理(酒家)

八堡圳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 12 溪湖四三

日丸旅館 57 溪湖三九

復益精米公司 13 溪湖一三四 米穀

米穀商檢驗倉庫 45 大竹圍

保安藥房 41 溪湖三七o 漢藥

埔鹽庄役場 21埔鹽瓦瑤三九五

埔鹽信用組合 21埔鹽瓦瑤三七九

まるよ運送店 42 大竹圍三

運送店 53 大竹圍四

萬全公司 48 溪湖五六之二 日用雜貨

明治製糖會社溪湖工場 1 大竹圍一二之二

工場長社宅 2 大竹圍一四六之二

酒保 石原嘉三郎 61 大竹圍九六

湧泉閣 51 溪湖二o 料理(酒家)

郵便局

6 大突三三二

31 大突三三三

8 大突三一九

楊益興商店 39 溪湖六一之八 日用雜貨

43 溪湖四八之一 代書

22 大突二九五

37 大突三三三

25 阿狂厝三五之三

樂樂俱樂部 55 溪湖三六五 玉突(撞球)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陳 棟族人尋根謁祖

棟族人尋根謁祖 (取材自網路)

福建省南安縣趙堂鄉陳氏家譜

福建省南安縣趙堂鄉陳氏家譜

多廉派


(根據民國77年3月12日存字輩陳 棟族人,恭錄臺北市族親陳少攀先生「蓮塘陳氏家譜」,民國81年修訂本)
一、入閩(福建省)開基始祖:
祖考諱泰光、字乾亨、號南陽,世居河南省固始縣,唐朝末年泰光公隨從閩南節度使王審知到福州。公元九0七年,節度使朱全忠篡唐建國稱帝,天下大亂,各路節 度使,各擁重兵割據。長江以南建立十國之多,史稱五代十國。公元九0九年王審知稱帝建國「閩」,定都福州。始祖泰光公以統領(總兵)之職,鎮守漳州,世居 南院(由五代十國歷史查證)。 其後代世居漳州,定居南院。傳至第廿三世貴卿公,分支南安卅一都(陳榮慶註:應為卅二都(霞美畬)又名下尾、下尾畬)。廿四世祖塘溪公又分支趙堂,後改潮 塘,今之蓮塘(卅一都)。族譜上貴卿公改稱一世,塘溪公為二世。(陳煌錡註:西元八九一年,泉州刺史陳岩病死,其妻弟范曄掌權。由於范曄驕橫殘暴,大失民 心,王潮乃命其弟王審知攻打福州。王審知久攻不下,恰逢福州城內糧絕,將士遂斬殺范曄,出迎王潮入福州,王氏因而佔領了閩嶺五州之地。此時唐朝廷任命王潮 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西元八九六年,唐廷升福建為威武軍,正式任王潮為節度使。八九七年,王潮病死,唐廷乃命王審知為節度使,後加同平章事,封瑯 琊郡王。九○九年,後梁封其為閩王,其國即為後世所稱之閩國。王審知注意節儉,禮賢下士,又廣泛收攬由北方入閩的衣冠士人,並廣招蠻夷商賈,故三十年間一 境安然。九二六年王審知死後,發生爭權內訌,國力削弱。九四五年,終為南唐所滅,前後從王潮到王延政共歷五十五年「閩國909~945年共36年」。)


渡台開基始祖:祖考諱穀,號澤粟,乃根據陳存斗撰錄族譜記載。
本 族譜撰錄者陳 棟,為本族譜之完整,特於民國80年六月,利用廿五天的大陸之旅。於七月五日上午由廈門前往祖籍,福建省南安縣溪美鎮蓮塘村(約一百公里路程)尋根謁祖, 拜訪族親,並承蒙族親陳澤文、陳存清、陳守區等上百的族親列隊放鞭炮熱烈歡迎及招待,回鄉時除委託陳澤文長輩協助繼續尋根外,並帶回陳存清老師撰錄之「蓮 塘陳氏家譜」一冊。同年十月收到陳存斗撰錄之族譜記載,渡台彰化開基世祖澤粟公是十世祖元榮公的第五子,
諱穀,號澤粟。使開基世祖與大陸祖先的血統淵源可以連接。 但同年十一月又收到祖籍陳守布撰錄之族譜及書信,由此三冊祖籍族譜查證: 分支趙塘三世祖厚滂公生有三子,長子植甲,現代子孫居住蓮塘前埔邊,有忠吟、忠丑、
守區、守布等,族譜上漸稱大房。次子植豪,現代子孫世居后邊巷,有澤文、存清、存斗等,族譜上漸稱二房。三子植古,族譜上無資料可查。

根據大房族譜記載,十世祖隱山公,生有三子,長子名迸良公,守祖厝,次子、三子
不識名,往台灣彰化埔鹽開墾,依記載大陸11世祖迸良公(尚字輩)生於康熙癸卯年 (西元1663年),與秀水鄉下崙村的世祖陳慎毅公,生於康熙丁未年(西元1667年), 以出生年代考,相當符合,然並不能據此輕言斷定世祖澤粟公父親名號,留待後代子孫查證。
(陳煌錡註:應該是慎毅公父親名號尚待查證,而非澤粟公)
本 族譜由入閩始祖泰光公於唐朝晚年,從河南省固始縣(黃河南側)到福建閩南,世居漳州南院傳廿二世,到廿三世貴卿公時,分支泉州府南安縣霞美畬,改稱多廉派 一世,二世塘溪公分支趙堂(今之蓮塘)傳十世,至十一世祖尚字輩,慎毅公、澤粟公等再分支渡台,世居彰化縣埔鹽鄉、溪湖鎮等地(尚字輩改稱渡台一世),傳 至今(1992)已至第十二世衍字輩,故此族譜共計撰錄44代約一0九0年,原祖籍河南省固始縣世代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繼續查證撰錄。

字輩詩:
二房11世祖敦範公始撰「由尚至聲」14字; 其餘由道光壬辰科進士(官至欽點翰林)陳兆豐公增撰。
尚義敦仁光世澤,存忠守信衍芳聲。
家傳詩禮尊謙讓,學紹箕裘毓俊英。
乘裕後昆培植遠,仰承先德本源清。
文章萃國多才士,炳耀星雲瑞太平。
崇善睦賢明宗盛,恭孝育仕隆靖陞。
登科青雲揚佳名,豪堂懷佑族全興。

趙堂多廉派陳家歷代世祖出仕一覽表
│進 士│陳兆豐:光緒壬辰科進士(一八九二年)官至欽點翰林
│文舉人│陳敦範 陳澤津 陳 棝 陳時羅 陳時敏
│副 榜│陳邁光 陳光寅 陳光換 陳 瀾 陳 閏 陳齡鈴 陳章如 陳光渚 陳毓英
│舉 人│陳分仁 陳宗器 陳瑤琨
│武 生│陳澤梯 陳維明 陳得功 陳杼至 陳振英 陳奏功 陳國英
陳棟梁 陳利榮 陳紹淵 陳紹基 陳錫若 陳屬全 陳愧音
陳齊川 陳鳳鳴 陳員愷
│貢 生│陳存祥 陳其儀 陳斷機 陳邦者 陳光勳 陳光裕 陳光振
│武秀才│陳天秋 陳天賜 陳清江 陳同道 陳環輝
│文秀才│陳時甘 陳作霖 陳時心 陳登義

台灣忠字輩 陳煌錡 恭錄 歡迎多廉宗親與我聯繫 !

溪湖公學校昭和十五年卒業櫻、藤、蓮、柿四組老同學溫馨聚會


溪湖公學校昭和十五年卒業櫻、藤、蓮、柿四組老同學溫馨聚會

國小同學會 一辦半世紀

〔記者杜怡靜╱溪湖報導〕什麼樣的情誼,足以讓一個同學會綿延逾半世紀不曾間斷?現已白髮蒼蒼的彰化縣溪湖國小第卅二屆畢業生,每年都召開同學會,卅多名老同學昨天再度齊聚母校,歡慶畢業六十五週年並相互「勉勵」,明年一定還要再見!

畢業於西元一九四○年(昭和十五年)三月的兩百多名「溪湖公學校」(溪湖國小前身)本科卅二屆畢業生,雖已隨著時光消逝而逐漸凋零,但昨天仍有卅三人出席同學會,老人們還穿上最正式的服裝,用隆重又歡喜的心參加。

老同學一如往常齊聚於溪湖國小第一棟大樓穿堂左邊的第一間教室。老同學之一的杜長淵表示,以前他們上課地點就在第一排教室,雖然該教室已改建,但大家還是習慣約在第一排教室相見,年年始終如一。

分別在各領域上有傑出表現的老人家,見面沒有熱切激昂的情緒,僅有豁達溫暖的相惜情誼,簡單的一個微笑,一切就盡在不言中。

專程從台北趕回來的同學會召集人陳忠良,一如以往地向大家報告近一年來過世的同學名單,並勉勵大家好好照顧身體。

廿多年前擔任彰化縣第二屆縣長的吳榮興也是老同學之一。他表示,當年共有櫻、藤、蓮、柿四個畢業班級、兩百多名畢業生之中,藤班的風雲人物陳忠良畢業後到日本求學,到了廿多歲左右返台後,開始號召藤班同學年年舉辦藤班的同學會。

他說,同學會辦了七、八年後,其他三個班畢業生也想加入,陳忠良於是逐一邀請該屆所有畢業生參加同學會,並一手包辦開銷,還將聚會照片寄給出席者,也就是這一份熱忱與堅持,讓同學會持續半世紀從未間斷。

每年都出席同學會的陳欽源說,每年此時不管遇到什麼事,他一定排除其他行程,將同學會列為最重要的行程;已八十歲 的陳忠良則表示,雖然每年出席的人數不一,但這份年年相聚的情誼相當珍貴,他一定要堅持辦下去,不過,每年出席的人數愈來愈少,他報告的過世同學名單則一 年比一年多,雖然有點感傷,但大家也相約一定要保重,明年再相見!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楊永塗 先生

昭和七年由溪代溪湖庄傑出名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楊永塗 先生 (篤農家,名望家)

楊永塗先生 明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大突

中部的高人望篤農家,自幼研鑽漢學,碩學高譽,十八歲時創立製麵粉業至二十二、三歲,轉從農業,嗣後全精神貫注農耕奮鬥,今功成被尊為篤農家。

在家庭對於子女教育極為注重,育有五子,長男潤澤卒業於台北師範學校的俊才,現在溪湖公學校任教員貢獻於育英界,次男日昇就讀早稻田大學法科,三男就讀嘉義中學,長女就讀台北第三高女,出此優良後輩是他良好熏陶所賜。

喜歡參與社會事業、慈善事業等,二十餘人大家庭都常和氣靄靄令人羨望。

其弟楊和先生經營合豐製米公司也馳驅實業界。

莊加琴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莊加琴 先生 (溪湖庄助役,溪湖信用監事,溪湖農業組合副組合長)

莊加琴先生 明治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西勢厝字番婆。

資性溫厚篤實的人望家,現在任溪湖庄助役,補助庄長施政,對部下統制有術,頗為上下信任好感,受好評的人士。

通達人情,公平無私的性格,可說更加他存在,成為有意義的是不過分。

對地方產業發達,最用心,對其對策視為刻下急務,日夜忘寢食不休奔走努力,其功績頗為偉大。

庄助役以外,尚兼溪湖信用組合監事、溪湖農業組合副組合長等要職,充分發揮其融通無才幹,對於業務擴張好轉,其敏腕被讚賞的地方人士之一。

有漢學素養,也通國文博識練達之士,現今是他最有發揮勁力的時期,其發揮值得注目。

黃啟書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黃啟書 先生 (溪湖信用組合專門理事,溪湖庄協議會員)

黃啟書先生 明治十一年三月四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崙子腳。

自幼才華洋溢,自少就研鑽漢學,蘊蓄其究,後志於實業界天下活躍,明治二十七年正月經營雜貨商,以來續在實業界有矚目的活動,多年的辛苦終於獲得今日地位。

同三十一年二月經營製油業,因此社會地位上升同時大正八年八月被選為溪湖信用組合評議員,同十年七月任溪湖庄協議會員,同年九月被選為溪湖庄第三十五保保正,同十五年一月被選溪湖信用組合評定委員,昭和六年一月就任溪湖信用組合專門理事,從此發揮其洗練的手腕,促進組合業務完全發達,使組合置於安如泰山穩固,今被地方人士稱讚,評為最健全的信用組,是可以說他的努力所致。

資產有十數萬,最興趣是研究商道,家庭,長子興隆君中學卒業後任職於台中州技手,次子玉昆君中學卒業,現任職溪湖信用組合書記,子息個個不遜其父的優秀青年。

楊春木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楊春木 先生 (台中州協議會員,資產家)

楊春木明治三十三年八月二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溪湖(大突頭)。

現台中州協議會員,溪湖庄長有輝煌聲望的地方人士。

資性溫厚、頭腦極明晰,自幼才智過人,鄉黨所期待的焦點人物,大正八年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以拔群成績卒業,參加台灣總督府施行的普通文官考試合格的秀才。

大正九年的地方自治制度改正,同時被任命台灣總督府州屬台中州勤務,大正十三年也曾被任命溪湖庄長。

有高遠的理想與如鐵的信念為基本,在國家大局的立場,不誤施政洞察民情,以良好指導方針,將治政實績赫赫呈現出的名庄長,最受地方民的尊敬,後任台中州協議會員也參與樞機,不愧是州下位一流人物的名士。

苗栗地檢署搞烏龍 彰化前議長去世10年 收到傳喚書

2002/08/20 16:56
記者張春峰/彰化報導

苗栗地檢署最近因為金融案件,傳喚彰化縣議會前議長楊春木,但是楊春木已經去世十年,而且傳喚書上沒有明確案由,苗栗地檢署坦承是業務疏失,也懷疑可能有人假冒楊議長名義在外行騙。

家屬拿出收藏十年的訃文,上面清楚寫著楊議長在八十一年已經去世,人死了還會收到地檢署的傳喚書,家屬一頭霧水。

苗栗地檢署寄來的傳喚書,要求楊春木821日到地檢署說明,但是通知單上只有編號,沒有明確的案由,家屬接到後一度懷疑有人在鬼月故意惡作劇。

由於楊春木為台中商銀創辦人之一,家屬質疑,可能是近兩年鬧的滿城風雨的台中商銀股東大會弊端,地檢署作業疏失發生烏龍傳喚案,苗栗地檢署坦承有業務過失,也懷疑有人假冒楊議長的名義在外行騙,將嚴加查辦。

楊 本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先生 (溪湖信用組合長,台灣中西製藥株式會社取締役,溪湖庄長)

先生 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溪湖。

被稱讚為高醫術的名醫,也任溪湖庄協議會員要職,是地方重要人士。

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卒業的國手,有台醫學士稱號,卒業後為求實地研習,奉職於日本赤十字台灣支部年餘。

大正十年五月歸鄉開業私立醫院(濟世醫院)一般民眾門診以外,也任溪湖、好修、埔鹽各公學校囑託醫。

昭和二年五月受命台灣公醫,從事公務以外,溪湖信用組理事,台灣中西製藥株式會社取締役等要職,在事業方面也發揮共其才能,又其在任命同庄協議會員以來為庄民盡力為地方開發,產業發展等設備計畫奔走,值得推賞之有能有為之人士。

昭和七年十月被推為庄長,現尚在職中為發展庄治而努力。

楊昌泉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楊昌泉 先生 (溪湖信用組合監事,溪湖庄協議會員)

楊昌泉先生 明治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溪湖。

是地方的名望家,當溪湖庄協議會員要職,資性溫和、實直的地方中堅人士,投入實業界,經嚐試幾多辛酸,不氣餒勤勉結果,現在於溪湖地區商況繁盛的老復益製米公司當代表者,也是楊益發吳服商的經營者。

其不撓不屈偉大精神,今日在同業界得壓倒性聲價,是他多年來苦心的成果。

大正九年被推薦當溪湖聯合壯丁團長,同十五年被任命溪湖庄協議會員,繼。為庄治政貢獻不少,另一事時大正十三年以來任溪湖信用組合監事,為組合發展在幕後默默獻策,不追求名利更加提高對其為人價值觀。

楊海桐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楊海桐 先生 (溪湖庄協議會員,司法、行政代書)

楊海桐先生 明治二十一年六月八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

以司法、行政代書為家業踏實執業,在代書界可以說相當的成功者,現住門面堂堂的居宅,海桐先生不只熱心家業,經常為隣居不惜貢獻服務,罕見的人格者。

為人勤勉,熱心公益之硬骨漢,是很難得人才,精通於漢學,也深造國文的博識人士。

自昭和三年起任溪湖庄協議會員要識,為地方自治制運用費心,有關於庄民利益者,不惜行動的深存博愛人,經常慈善救濟等都不落人後,率先慷慨提供財力,受人託之事,絕不退辭,富有仁俠心之人,因此深受鄉黨之厚信,又廣交多知己,是一位足於誇為地方偉丈夫之一人士。

李功垂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李功垂 先生 (前埔鹽庄長,溪湖信用組合長)

李功垂先生 明治二十九年七月十七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三塊厝。

曾任埔鹽庄長要職,發揮才氣縱橫的敏腕處事,而被評為名庄長之名的人士。

曾被該地方人難忘,被稱為開拓的恩人李聲州先生是他的嚴父,承繼父親之血統,茲幼就聰明而聞名,不遜其父才氣被矚目能大成人士,終於今成為一庄的首班治理庄政,不辱其父之名被鄉民讚美好評。

出身於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俊才,將埔鹽庄助役地位,就被期待其手腕,被登用為庄長後,發揮天稟英才,全力為地方民謀福利,博得庄民絕大的信任。

又承受眾望任溪湖信用組合長,為業績發展擴張,盡瘁而為也是眾人皆知之事,可謂地方第一流人士。

楊世祈 先生

昭和七年代溪湖庄傑出名人錄 台灣官紳年鑑"(昭和7年第一版

楊世祈 先生溪湖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常務理事,溪湖庄協議會員)

世祈先生 明治二十一年三月一日出生於員林郡溪湖庄田中央。

性樸素,實直,是名聞地方的有力「篤農家」,大正九年地方自治改正同時,被任命溪湖庄協議會員續任至現在,參與庄政提供多項獻策,常居為人民的代表者立場,尊重民意是非分明不誤處事,充分運用地方自治之法,多為貢獻之功勞者。

其他也担任,八堡圳評議員、農業組合副組合長等要職,執行其任務。

大正七年當選溪湖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常務理事,負責帶該組合發展的一切重任,不斷為業績努力上升,因此聲望愈來愈高,也曾以「篤農家」接受台中州知事表彰,是摘任地方指導者的人物。

二林庄人講戊戌大水災

二林庄人講戊戌大水災 取材自網路

  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初秋,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損失慘重。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 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 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 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 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 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 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 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 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溪湖巫姓與三山國王廟

溪湖巫姓與三山國王廟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至於彰化縣溪湖三山國王廟,我們在上面已經將所有溪湖巫姓淵源輪廓大致都了解了大半。這篇文章的最後,溪湖巫厝既然是大家公認最早由饒平五祇巫姓所開墾, 所在地的三山國王廟當然是直接由饒平帶香火到巫厝,這是合情合理合邏輯的。畢竟饒平有豐富的三山國王文化,這是長久累積的自然人文。三山國王文化背後,饒 平還有一塊強而有力的明代《本府告示》碑佐證,這些都不是他處可以取代且彌足珍貴。
關於他們的遷徙和建廟,饒平巫姓雖然複雜,只是台灣饒 平人入墾的時間,各地都有文史記載。要因此而去推翻許多既有歷史資料,那是大費周章且容易徒勞無功的。因此,他們的遷徙和建廟,無論五節嶺巫姓後裔是直接 或如何的輾轉遷徙到巫厝或溪湖,建廟都是入墾後來的事。這是合乎邏輯的。

另一說「三山國王香火」(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浮濱鎮五祉村居民多巫、邱姓,巫姓清初由饒北新豐濚西分派大榕社赤嶺鄉五節嶺(今浮濱鎮五祇),字輩是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 道,奕懿英明昭文章。清乾隆年間五節嶺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攜饒平三山國王香火,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建立彰化縣溪湖鎮三山國王廟。但是,溪湖三山國王廟今天稱「霖肇宮」,又稱於明萬曆十四年(西元1586年)創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是全台最古老也是全台三山國王廟的祖廟,這可是天大的誤會,天大的誤會啊!
從歷史淵源看,饒平巫姓在饒北新豐濚西,此時饒北新豐早就有傳統「國王廟」信仰,饒平巫姓在五祇也有三山國王 信仰,後來巫為樂、巫勤業兄弟清代時,遷到台灣又將五祇三山國王信仰傳到台灣,這才是歷史的事實。雖然,彰化溪湖還有其他饒平五祇遷徙去的,但目前所有可靠的資料都是以他們為最早開墾溪湖巫厝。三山國王的信仰在饒平新豐濚西、五祇也有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可為證明。

蛇穴與石鵝傳說

蛇穴與石鵝傳說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彰化溪湖的巫姓,歷史上經過閩、粵激烈械鬥,也經過異姓之間的衝突。後來巫為樂、巫勤業兄弟寡不敵眾,轉遷彰化縣埔心鄉大溝尾,再遷大華村巫厝。溪湖除 了巫厝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以外,還有其他巫姓來台祖,因為早期巫厝就被堪輿家稱為是「七星落地」的好地脈,在巫姓族群在此建庄後就有巫厝之稱。相傳古時候 有人要敗巫厝之風水,就將蛇穴對準巫厝,當地居民獲高人指點,就塑造一對石鵝對抗,以小石充當鵝糞,嚇退靈蛇,居民生活才獲得保障。從此,巫厝又被稱為石鵝的故鄉。今天佇立在巫厝土地公前的一對花崗岩石鵝,為全台所僅有,極具歷史價值。

溪湖頂寮巫姓的信仰

溪湖頂寮巫姓的信仰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彰化溪湖頂寮巫氏族譜另一個記載是:「明朝時巫茂華移居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南安,為南安一世祖。」可是南安屬泉州府,鄭成功的原籍就是福建南安縣,為什麼平和縣會冒岀一個南安來,實在令人相當吶悶?
不然,20066月彰化通天宮進香團一行69人,來到平和縣小溪鎮西林村尋根,並到該村侯山宮敬仰先賢,尋根問源。進香團主要由台灣彰化縣居民組 成,其中年齡最大的80多歲,年齡最小的23歲。記者幫我解答了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是在平和小溪,後來因為發大水等原因才搬到南安。後又 經南安輾轉到台灣,我們的「根」就是在平和。
這個進香團就是由彰化縣溪湖鎮頂寮通天宮來的,頂寮又是巫姓聚落,這座通天宮的由來也 就相當值得研究。而鄰近的彰化埤腳庄有一座五通宮,兩座廟祭祀的神都不一樣。溪湖頂寮通天宮今主祀趙府元帥,埤腳五通宮今主祀五顯大帝。這些 都是客家地區,主要是饒平、詔安人。
前面我們談過和饒平巫姓混淆在一起的其他今在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族譜就稱:「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溪,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撤離巫厝。」和東螺社原住民遷往南投魚池、埔里、竹山的巫姓關係。而「台南」、「溪湖」、「通天」、「五通」、 「東螺」、「原住民」、「侯山」,串在一起相當有意思。

溪湖巫厝爭奪圳頭的械鬥!!

溪湖巫厝爭奪圳頭的械鬥!!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一、祖籍為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大榕社五節嶺鄉遷台:字輩福廣明宗大世可,與興萬勝日月善。元會志士向宏道,奕懿英明昭文章。
1.
九世祖巫玄儒,於清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永靖鄉陳厝,後裔十三世巫言雅移居埔心縣羅厝,十五世巫廷議移居埤腳村。(注:世系恐有誤,暫引用原始資料)
2.
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於清乾隆年間遷台,在彰化縣鹿港登陸,墾彰化縣溪湖鎮巫厝,清嘉慶年間異姓企圖強佔墾地,雙方激烈械鬥,巫氏兄弟寡不敵 眾,轉遷彰化縣埔心鄉大溝尾,再遷大華村巫厝。又,另有資料為十一世巫勤寶之子巫為榮,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溪湖巫厝,於嘉慶末年巫厝被陳姓之攻擊,而敗 走於鄰莊埔心大溝尾而定居。十一世巫勸實之子巫為樂於乾隆年間入台,並住於溪湖巫厝,
3.
十四世祖巫文英,於康熙中葉遷台,墾彰化縣武西堡鎮平莊,即今之永靖鄉、田尾鄉一帶。

說彰化溪湖巫姓的淵源相當複雜,主要是溪湖巫姓有一段傳說是:「巫為樂與李姓墾彰化縣下沼澤地帶,溪湖為此地最早開拓者,聚居地分別稱巫厝、李厝之 名,巫氏人家至巫厝後,發生多次爭奪圳頭的械鬥,雖有『頂寮巫姓』前來助陣,後來巫姓人家為免除紛爭,不得不撤離巫厝,遷移埔心庄。」

頂寮巫姓雖然族譜寫來自永定縣

頂寮巫姓雖然族譜寫來自永定縣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頂寮巫姓雖然現在的巫氏族譜寫來自永定縣,而且同樣的南投縣魚池、埔里巫姓,巫氏族譜也寫來自永定縣。而饒平巫姓世系也是寫來自永定縣,不過,清代政府賜 姓給原住民的時候,同時依他們新姓,也要寫族譜。這樣以後世世代代,久而久之就把原住民身分完全丟棄。今天有一個經過專家學者考據出來的具體例子。它是桃 園霄裡社頭目原名叫做「知母六」,被改賜漢名蕭那英後,族譜就從「蕭那英」為一世寫起,和所有客家人姓蕭的寫一樣的族譜,只是一世前不清楚交代上代是如何 來的。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

這個平埔族改姓寫族譜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前面中部原住民的遷徙和賜姓改姓解說中,今天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相當程度來自原中 部二林社「頂番社」、「番社庄」原住民,而族譜改寫套用相同姓氏族源的族譜套用,應該是可以理解了。至於要接的天衣無縫,我想是很困難的。下面,如果我們 不仔細,很容易會被這一些族譜混淆到,當然幸好我們有一個饒平巫姓做比較,才可以將之顯現出來。
南投縣魚池、埔里的巫姓除了上面巫氏族譜 記載的一段以外,另一個也是稱來自溪湖巫姓的另一個系統,巫永福及其作品《巫翁、巫水公派下族譜》資料中,主要內容是︰「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大溪,明末 清初,渡海經安平移居台南市,後於康熙、雍正年間與李姓入墾溪湖鎮巫厝,為最早之溪湖開拓者,經過一番困苦經營後,成為大農莊戶。至嘉慶末年因與陳姓占水 灌田發生械鬥,撤離巫厝,家譜因此失傳。」
這一部分敘述,基本上和饒平大榕社五節嶺遷台的十二世巫為樂、巫勤業兄弟二人,遷溪湖鎮巫厝過程,一模一樣。這樣寫,不禁讓人以為他們是一體的,難道他們也是饒平人嗎?

頂寮巫姓來祖出永定縣巫姓

頂寮巫姓來祖出永定縣巫姓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關於溪湖頂寮巫姓,根據巫氏族譜載:頂寮巫姓來祖出永定縣巫姓,後裔遷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小溪,有七世巫廷實、巫廷聯兄弟,清乾隆年間,巫廷聯八個兒子,八世 巫仕姜、巫仕居、巫仕貢、巫仕鼎、巫仕魁、巫仕科、巫仕院、巫仕圭兄弟遷台,由鹿港上陸,入墾於溪湖頂寮,現為此地之望族。另巫氏族譜又載:南投縣魚池鄉 新城村、埔里鎮大城里巫姓,也是來自永定縣。淵源是永定大溪培元社巫姓,十世祖六兄弟中的第二房巫育園、巫育元、巫育才、巫育英四兄弟攜眷在乾隆年間,徙居台南市,巫育才移墾南投竹山,其子巫振成於道光年間移墾魚池,此世系後裔現多住南投魚池鄉、埔里鎮,並分派各地等。
有趣的是,今彰化溪湖頂寮庄古代屬二林上堡,二林社又原是彰化地區平埔族巴布薩族東螺社的範圍。經調查今二林鎮有「頂番社」、「番社庄」,現住有部份潘姓人士即原原住民之後代,但世系已無可考。

二林鎮表示以前多次訪談附近耆老口述,其中最為珍貴之佐證有二,其一為番社隔壁萬興村陳樹月先生至今仍然保存著十五嗎舊地契所有的土地出典人均被稱為 「番」,且其中的十四庄舊契出典人都姓「潘」。由文中「與別房番親等無干」及「水田參坵座落土名在番社……」等句應可佐證其為番社庄之土地確有漢番交易情 事。其二為滿清治台後對所歸順之番民曾賜「潘」、「蠻」、「巫」等,其中因「潘」字有「米」有「田」有「水」故廣為番族所喜愛,由二林地政事務所已除戶之 舊戶籍資料中得知「番社」今址為西庄里同安巷十九至廿五號,有二戶潘姓者分別由番社遷出萬興及華崙,而溯及該遷出之潘姓祖先戶籍記載種族欄內確實記著 「熟」字,查清朝戶籍簿種族欄分別以「生」、「熟」、「福」、「粵」,記錄生番、熟番等族性,由以上佐證該潘姓人家及陳樹月先生所收集番族勇仔之典讓地契 為「番社」之拓墾及地名由來下了最嚴謹註腳。典契時間為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原文如下︰
番族勇仔之典讓地契 由網路取材(溪湖巫姓的典故)
道光貳年參月
立典契人大突 社番潘勇仔有自己開墾水田壹段參坵,坐落土石在番社西勢港仔溝墘,東西南北四至批明,但載在契后。四至明白為界,今因乏銀應用,先盡問房親叔兄弟姪,不欲 承受,情愿將此田外托中引,就典與萬興庄王洋觀廷,出首承典三面議明的,時價佛銀捌大員正。其銀即今日仝中交收足訖,其田隨時踏界交付銀主前去起耕掌管耕 作,不敢阻擋。保此田係是勇仔有自己物業,與別房番親等無干。其田亦無重張典掛他人銀兩為礙,並無交加來歷不明的礙,如有不明,勇仔自己一力抵擋,不干銀 主之事。其田限至丁亥年終,備足契面銀一齊送還取出愿字不得刁難。其田倘日後被大水漂流,不干銀主之事。此係二比甘愿,各無反悔異言生端,恐口無憑,立典 契壹紙付執銀主,日後手炤。
   即日仝中收過契面銀兩足再炤。
                       道光貳年參月
                       代書人  通 事
                       作中人  高 生
                       立典契人 潘勇仔

溪湖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災記

溪湖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災記

溪湖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轟炸目標注重於,軍事基地及工業生產地域,本鎮明治製糖會社,因此被炸的很慘澹,酒精工場全毀,製糖工場的蔗粕場連燒數日,近會社旁邊庄頭「劉厝」也受波及,炸彈投落民宅神明廳,幸得天佑無爆炸,如此神佑一般的事情,庄民大家慶倖而稱奇,感謝上蒼庇佑。

位於會社北邊,往鹿港及員林,小火車鐵道分叉處,電力會社變電所西北角,

沙地上也被投下三彈,也幸無傷人。

據說本鎮西勢厝一農民,牛車滿載稻草,適逢美機來襲,其群機轟轟聲音,驚動水牛,牛突狂奔致壓稻草之杉棒鬆綁,仰天豎伸,美機以為高射炮,回頭猛烈掃射,因此人、牛都被擊斃。

美軍雖曾來襲溪湖,幸市區並無任何損壞,只有出外鎮民,零星傳回來遭不幸消息,多數是被掃射遇難的。

反而位於本鎮北邊福興庄外埔機場,雖是偏僻鄉村,其被空襲慘烈損害是非常大,百姓也被炸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