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憶童年農村樂(三) (上集)

紅門聯 貼門錢 發粿飯春添喜氣 圍爐團圓分紅包 歡喜過年時

啊啊 快樂的過年 正身護龍 竹籬笆 穀仔庭 古早的庄腳厝

啊啊真懷念 彼的庄腳 是阮故鄉 難忘的故鄉

今年是送鼠年(2008年)迎牛年(2009年)。

除夕︰意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

清掃與炊粿

清掃 圖由網路轉載

回想過去傳統過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結束後,便可開始清掃厝內外及準備炊粿。

  在台灣敬神習俗繁多,因為大家對「鬼」「神」信仰很虔誠,平時,不敢亂動屋前屋後的一切家具,怕得罪了「胎神」以及「眾神鬼」,民間相信神案上的神明,平時不可隨便移動清掃,恐怕不小心會加以冒犯,使有身孕的婦女以及幼小嬰孩,被所謂的「煞神」「兇鬼」騷擾而生病患疾。

所以到了年廿四「送神」之後,必須等 到二十四日百神返天述職以後無禁無忌,家家戶戶就可無憂無慮的全面大清掃,這項清掃,俗稱「清塵」。

打掃時,須用新的抹布和乾淨的水,將平時不可輕易移動的神案大肆清洗;並將香爐中的香腳、香灰倒掉,另用清潔的草灰填入爐內,這種草灰從前都是農家自行 焚燒稻草收集的,現在可在香舖購買;神佛的塑像、公媽牌(祖先的牌位)也須清洗乾淨;掛在牆上的「觀音媽聯」或「觀音漆仔」,昔日多紙軸,須於此日更新, 今人不用紙軸多改用鏡框精裱,則不必更換,但需擦拭。

總之,務必使廳堂煥然一新,俗語說:「清厝,才會富」,所指的就是須在這段時間內將房屋內外打掃乾 淨,家運才會發達。

俗信以為:倘若當年還有喪事尚未除靈的人家,不舉行送神,也禁止清塵,否則所清出的塵,必將全部侵入死者的雙眼中,這也算要「清塵」的人家的一項禁忌吧!。接著由這天起,家家開始著手做年糕,而賣春聯的也在街頭巷尾隨地擺起攤子,為人們寫春聯迎新了。

炊粿 圖由網路轉載

年糕,蒸甜粿、發粿此仍過年祭祀必備之粿類,俗稱「炊粿」,早期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漿,再添加各種調味品,久蒸而成的,甜粿是最主要的年粿,古式甜粿是用大灶以籠sun(蒸籠)蒸炊的,阿婆們是以燃香測時間,燃幾柱香蒸何種粿,以經驗炊出Q飩飩的各種粿類。

以前年糕皆由各家庭自己炊,大家都把「炊粿(蒸年糕)」當成一件大事,不能馬虎,因為若蒸不好,就是「不發」,表示新的一年將不順利,因此古早炊粿時禁忌很多,月事中婦女、入月內房、帶喪者不可近、不可說不吉祥話。

現今還留下一習俗,居喪的人家不能「炊粿」,因為古時炊粿工具不像現代便利,容易因守 喪期間心中悲痛,較易分心,也因此炊粿較易出現炊沒熟的現象,故要由親友來贈送,稱為「送年」。

除夕日家庭婦女忙於雞宰鴨,準備祭神、拜祖先,除夕圍爐豐餐,灶腳煙筒烟整日吹不停。

囝仔也有一份工契,幫忙厝內外大清掃,廳堂及各出入門窗貼門聯、門錢,到祭神前,必須貼完成,門上對聯書寫吉祥詩句,窗戶貼春、福、祿、壽字等求平安討吉利,其他如菜廚貼「山珍海味」,車輪糞、米甕貼「五谷豐登」豬稠、雞稠貼「六畜興旺」,其他處處所貼吉祥語紅紙,如「日日進財」,「黃金萬兩」,「招財進寶」等呈顯一遍喜氣洋洋新氣象,使人感覺已進入過年氣氛,是昔時囝仔過年之最大歡樂。

可惜此景已不再,現在過年多數家庭,只買市售現成小量,甜、發粿應景(據聞節後也無吃),門聯也在大門貼一張象徵性「大家恭喜」紅紙敷衍了事,傳統過年氣氛全部消失,可憐現代兒童無法享受,家族大小總動員分工合作,過年溫馨的家族真正團圓歡樂。

有一首年粿歌:「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吃點心。

圖由網路轉載

廳堂祭神,拜公媽

由網路轉載

中午以牲禮祭祀廳堂神明,備豐餐敬拜祖先,拜畢將敬拜的甜粿、發粿、春飯(插飯春花;春諧音剩,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之意)、生仁或糖果、柑橘等壓於廳堂供卓,供祭至初五隔開才取下來。

圍爐

  除夕之夜,出外家人都要趕回歡聚在一起"圍爐",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妻操(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年年有餘的魚,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必備也象徵長壽的長年菜(俗稱割菜)及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討吉利的發粿、年糕。

此外,菜頭粿,食用時需經火烤熱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祈願(台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囝仔最歡喜的紅包錢

「大人煩惱歹過年,囝仔歡喜過年錢」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細漢囝仔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稱做圍爐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祈求閤家平安。

除夕夜催討債務攻防戰!!

關于,除夕夜催討債務民間有很有趣的習俗,為了躲避此夜催討債務或收賬,無法還債一些人紛紛避去看戲,此夜野台戲演到天亮,所以稱呼為避債戲,人在觀戲中是不得討債的,如硬要討會被在場觀眾毆打,戲演到天亮已是元旦,元旦至初五隔開是不可向人討債的,因此可避幾天被人討債的苦頭。

可是催討人也有一招,不吹熄手提燈火表示尚未隔天,雖是元旦早晨也可討債,這是趣味的討債攻防戰,但純樸善良的我們鄉村甚少發生如此攻防戰,都互為體諒,和和氣氣過新年

下記是取材自網路,關於過年的傳說與習俗提供為參考。

年獸的故事

圖由網路轉載

說 到年獸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年代,人們常受到一種名為「年」的怪獸威脅,這隻兇猛的年獸身軀比大象還要粗壯,頭部像獅子一樣威武,只要一聲怒吼,馬上地動 山搖。從年獸圖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牠吃各種動物野獸為食物,但到了冬天,因為沒有食物所以就會下山吃人,每到過年百姓們被年獸驚嚇得不敢出門。

後來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到了冬天年獸也要出動時家家戶戶都通宵不睡,在屋內敲敲打打發出各種聲音,過年時年獸又欲跑進村補食,但見大家門前都貼著紅色的字句而且大家還敲打各類器具,年獸嚇得要逃跑,以後過年時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天一亮,大家高與得出門互相恭喜,而且殺雞宰豬慶祝年獸終於跑了,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以後每到過年前的這個時間,大家就會敲打鑼鼓而且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說聲「恭喜發財」道賀平安過年,後來這就變成過年習俗了。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諧音,是像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除夕習俗一:拜天公
除夕當天一早,備好鮮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祈禱來年順利平安。

除夕習俗二:辭歲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

除夕習俗三:貼春聯
春聯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

除夕習俗四:圍爐
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俗稱「圍爐」。圍爐時所備的菜也都有吉祥意義,如菜頭取意好彩頭。

除夕習俗五:壓歲錢
除夕圍爐之後,長輩分壓歲錢,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作為壓歲錢,現在則以紅紙包紙錢,俗稱「紅包」。
除夕習俗六:守歲

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稱做圍爐守歲。民間認為守歲具有為父母祈壽的效用,祈求閤家平安。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圖由網路轉載

上集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