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1,溪湖口述歷史「七十年我見我聞綜合輯」(一) 2,日文揭示板。

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用光碟片製錄鎮史記】

首頁設定可連結網路

可連線網路的電子書!一書(片)在手如擁有一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將 Google 設為首頁!

【每日】新聞 股市 氣象 星座 政治

序言

「溪湖口述歷史」是依據“七十年我見我聞”備忘錄,及實地座談由溪湖鎮二十五里“耆老口述”所得寶貴資料配合“電腦網路史記”,以「溪湖口述歷史」之名,編輯分單元介紹。

第一,每單元蒐集台灣各朝代的史記(由網路取材)編入其中,分為史前、明朝、荷蘭、鄭成功時代、清朝、日治時代、台灣光復後,供愛好歷史閱者參考。

第二,依據鎮內二十五里“耆老口述”資料,及七十年我見我聞,民間傳說野史分單元編輯,增加「鎮史」之寫實及趣味性,將發掘隱藏在民間鄉野史,公之於世。

第三,蒐集將被遺忘的古代民間習俗,用專章編輯,以免古俗失傳。

第四,寄望將來以CD片錄製,鎮史以外可與電腦網路連線,隋時可進入網路,探索,無盡的新知,並可選幽美音樂伴你看史記。編成萬年可用電子書(進入網路,搜尋新知,閱讀每天新聞等)「電腦光碟CD雜誌」,一片在手如擁有一圖書寶庫之妙用。

上記是我的構想,配合電腦革新的編輯方式,能得成事者幸甚﹗

第一單元︰﹝七十年我見我聞﹞

第一章元認識台灣

(1)海盜與原住民

西歐勢力東移的同一時期,倭寇及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甚為猖獗。由於地理關係,台灣成為倭寇與海盜的巢窟。倭寇或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

,就逃至澎湖島,然後再到台灣。官兵雖會追至澎湖,但不會窮追到台灣。十六世紀時,明朝對台灣地理不熟,認為那是瘟疫蔓延、可怕的未開化之地。

十六世紀中葉,台灣除了少數漢族移民之外,早已有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存在。現在這些原住民雖然變成少數民族,當時則分佈於台灣全島。他們雖然同屬馬來波里尼西亞人,但並非同一種族,分為

泰雅 (Atayal)、賽夏 (Saisiyat)、曹(Tsou)、布農 (Bunun)、魯凱 (Rukai)、排灣 (Paiwan)、阿美 (Ami)、卑南(Puyuma)、雅美 (Yami) 等

九族之外,尚有 卡塔加蘭 (Ketagalan)、路易朗 (Luilang)、 噶瑪蘭 (Kavalan)、卡斯 (Taokas)、 巴則海 (Pazeh)、巴玻拉 (Papora)、苗霧拺(Babuza)、 洪雅 (Hoanya)、西拉雅(Siraya)等通稱「平埔族」 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自的社會。由於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居住區,可想像這些原住民可能是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平埔族因與漢系移民通婚並且受同化,現在幾乎與漢人沒有甚麼差別。因為分成許多族群,原住民在台灣始終未能建立統一政權或王權,而被外來民族擠壓,終於淪為少數民族。

福爾摩沙‧連結網路

台灣原住民系列--高山族連結網路

台灣自古就流傳一句俗語「有長山祖公,無長山祖嬤」因此,特別轉載已大部分漢化與我們關聯很深的平埔族,供大家認識。

前往平埔族導覽. 連結網路

「台灣」的由來

平埔族以外的原住民,被漢族移民逐漸趕迫入山,儼然變成山岳民族。唯有雅美族住在離島蘭嶼,至今仍過著海洋民族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華民國

民黨政權,將日本統治時代所命名的「高砂族」改以「高山族」稱之。

不管是高砂族,或是高山族,都是自命「先進民族」的日本人和中國人擅自命名的,絕非是該民族自己的稱呼。根本上,這是把原住民視為未開化的「生蕃」,而加以輕視。此外,凡是統治過台灣的外來政權,都在所謂「理蕃政策」之下,把原住民和漢族移民隔離,玩弄「分而治之」的策略,蓄意製造原住民「蠻性難馴」的印象。其實,今日的馬來波里尼西亞系民族,分佈廣闊的東南亞島群成為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等國的主要民族,深以他們的文化與傳統自傲。反觀在台灣的原住民,卻自大航海時代至今,繼續被壓抑而遠離近代文明,致使不能享有發展並洗練獨自文化傳統的環境,尚且由平地被趕至偏僻的山岳地帶。「Taioan 原非漢語,曾經盤居在台南附近的原住民西拉雅族,對外來者與客人的稱呼 Taian」或「Tayan」被音誤為「Taioan」,漢族移民把它寫成「台員」「大灣」,而日本人即把它拼作「大宛」「大冤」等漢字,後來演變成為島本身的名詞。明朝萬曆年間 (1573-1620) 始以「台灣」稱呼,荷蘭人也曾以「Taioan」書寫。 由台灣名稱的由來,也可以看出,外來者對原住民來說,只不過是「過客」而已。不知何時原住民竟被「客人」喧賓奪主,當作「理蕃政策」的對象,並以「生蕃」對待。這一點,和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及印第奧人所遭遇的命運有極其相似之處。

當時彰化境域分為十社分別是:
●紅線社(今彰化市);
●紫阿坑社(今彰化市國聖里);
●阿東社(今彰化市香山里、牛埔里);
●馬芝遴社(今鹿港);
●二林社(今二林鎮);
●眉裡社(今溪州鄉);
●東螺社(今二水鄉)(田中鎮);
●貓羅社(今芬園鄉);
●大武郡社(今社頭鄉);
●大突社(今溪湖鎮)。
伊能嘉矩又將『大突社』和『大武郡社』歸類於『Hoanya 洪雅族』之支族『Arikun 阿里昆族』;『馬芝遴社』,『燕霧社』,『東螺社』,『眉裡社』,『二林社』歸類為『Babuza 巴布薩族』。

鄭成功收復臺灣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開始明鄭統治台灣二十三年的歲月。十二月改台灣為「東都」,設萬年縣(今鳳山地方)與天興縣(今佳里地方)兩縣, 彰化則屬於天興縣,首任的知縣是莊烈。

不過當時彰化縣境的平埔族人數減少很多。主要部落計有十社,移民大都來 自漳、泉舊府,俗稱福建長山一帶,少數來自汀洲、興北各府州縣。而廣東省更少。

一六八三年,鄭克塽降清。

鄭成功的故事連結網路

第二章溪湖墾民開墾史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六死三在一回頭「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閩南人、客家人變成在地化、本土化、土著化。

當年進入彰化的移民多從鹿港、二林進入,加上當時溪湖地區多為湖泊沼澤,所以溪湖於明鄭時期的開發尚屬萌芽階段,1586年,神宗萬曆14年,廣東省潮州 揭陽縣馬義雄,周榆森二人到達現三塊厝荷婆崙,下湖採蓮芡,並留下從故鄉廟宇所帶來的香火袋。隔年,三塊厝荷婆崙霖肇宮開始建廟,荷婆崙為最早漢人於本地新創之地名。

漢人移墾過程(由《發現台灣》上冊撰錄。

從中國史的長程上看,三百多年來台灣一直扮演著海洋中國的尖端角色。今天不少中外史家都承認自十六世紀以來,中國不僅是一個內陸農業的文明秩序,另一個海洋中國也開始出現了。

台灣進入中國政治史的長流始於鄭成功時建立明鄭王朝,然而他的政治憑藉並不僅僅是武力,而恰恰是十六世紀以來的歷史動力。

由於滿清王朝比後期的明代帶著更濃厚的內陸取向,海洋中國的發展在十七、十八世紀受到了嚴重的政治阻撓。清代嚴禁人民渡海入台便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但是海洋中國的潛力畢竟不是政治力量所能長期壓制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福建和廣東沿海偷渡來台的活動始終沒有停止過。因此,據一份官方報告,乾隆四十七年(1782)「台灣府屬實在土著,流寓民戶,男婦大小共九十一萬二千九百二十多口。」(見《明清史料》戊集第二本,128頁)這比清初的人口增加了好幾十倍。由於乾隆末年禁令放寬了,嘉慶十六年(1811)的台灣人口已增至二百萬。可見短短三十年中至少有一百萬人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由因傳統的內陸文化,特別是家族組織和勤勞節儉的工作倫理,卻是中國人海外發展主要的精神憑藉。

溪湖鎮耕地史記

平埔族

「溪湖」,是東螺社平埔族人於乾隆年間在此開墾招佃,因為本地「有溪有湖」而命之地名。所謂「溪」乾隆年間稱為「大突溪」,當時是濁水溪的主河道,現在名為「舊濁水溪」,「湖」指的是「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兩個大湖。

乾隆年間,「溪湖莊」,是由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三兄弟之祖父開墾的地方,位於「二林上堡」,範圍東至「番婆莊」及「大竹圍」牛埔界,西至「大圳港」及溪仔岸界,南至「八份埔」下湳洋界,北至「崙仔厝」崙車路界。

西元1767年,乾隆3211月,「溪湖」、「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共三莊,由東螺社平埔族三兄弟杜賣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從「番界」到「土牛界」

土牛、土牛溝

土牛、土牛溝,是清代臺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康熙末年,清廷為防止漢民入山窩藏及阻隔原住民出草為害,採取分疆劃界、隔離漢民和「生番」的策略。到了乾隆年間,此一策略卻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的界線。為落實此一隔離策略,具體做法是先在「生番」出沒要處立石為界,繼而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強化北部彰化縣、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無山溪處則挑溝堆土,以分界線。這些土堆,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

康熙六十(1721)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平定朱一貴事件後,倡議遷民畫界,並令南澳鎮總兵兼署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毀屋驅民、築牆、深挖濠塹,以為界線。當時,藍鼎元代藍廷珍覆書滿保,力主不可,而以「唯立石禁入番地」取而代之,自南而北在五十四處「立石」為界。這就是臺灣首次出現、雖屬斷續卻相當明確的「番界」。

雍正到乾隆三年間,又有三次釐定番界:一次是雍正七(1729)年,巡臺御史赫碩色和夏之芳時;一次是乾隆二(1737)年,巡臺御史白起圖奏准;第三次則是乾隆三(1738)年,閩浙總督郝玉麟的造冊繪圖。此時所謂的「番界」,仍指漢民與「生番」的界線。

乾隆九(1744)年,福建布政使高山來臺,並在次年提出一份相當重要的疏文,指出「生番群聚內山,熟番錯居社地,漢民散處各莊」的分佈事實;為使各族能夠「各管各地,不得混行出入,相尋釁端」,進而提出「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的劃界原則。

乾隆二十五(1760)年八月,閩浙總督楊廷璋奏准釐清彰化縣、淡水廳邊界,並酌定清釐章程;即建議構築土牛和土牛溝,以作為無山溪可資依阻的「番界」。福建分巡臺灣道楊景素,因此親自督理工所,建成一條深溝高壘的疆界。自此以後,「土牛」與「土牛溝」即聳立鑲嵌於北臺大地上。

但漢民生聚日繁,以致土牛溝以東的各處「番地」,多有漢民侵越;土牛之界,形同虛設。因此,當乾隆五十二(1787)年閩浙總督福康安為林爽文事變來臺時,近山地方已是「良田彌望,村落相聯」了。次年,福康安於事變平定後,除議准挑募熟番為屯丁外,並下令徹底清釐土牛溝以東的埔地——包括私墾埔地、未墾埔地,給屯丁作為養贍之資。乾隆五十五(1790)年,下令重立界石,永禁偷越;但立石之處,已非原先的土牛和土牛溝,而是在屯埔外緣近山地帶,重新劃定另一條界線。以竹塹地區為例,此一新界與乾隆二十六(1761)年設立的土牛界,將竹塹地區分別區隔成三個人文地理區:即土牛溝以西的地理區,可稱為「漢墾戶拓墾區」(簡稱「漢墾區」);劃分漢民、「熟番」的土牛溝,和新界之間的地理區,稱為「平埔族保留區」(簡稱「保留區」)。歸屯案後的新界線,則劃分了「熟番」、「生番」的居住維生區;沿著這條新界,漢民和熟番最後又共同在界東建立了「隘墾戶拓墾區」(簡稱「隘墾區」)。至此,高山所提的族群分佈原則,終告落實。

原居漢墾區的平埔人,在課餉、勞役、供差的壓力下,除了保留少部份自耕社地外,大部份可耕地幾乎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杜賣給漢業戶,成為漢民安身立命的新天地。乾隆十五(1750)年,地方官員奏准將土牛界以東的土地保留給平埔人,作為他們墾獵維生之地。乾隆二十六(1761)年,對土牛、土牛溝的全面構築及嚴申漢民越墾禁令,除為平埔人提供一片更確定的新生活空間外,亦落實高山藉「熟番」生活空間,作為漢民、「生番」緊張關係緩衝地帶的想法。然而,在漢民不斷湧入的土地需求及諸多因素下,這片廣大的保留地仍不得不再度成為漢人的家園。乾隆五十五(1790)年正式設屯後,官府將漢民私墾的埔地或未墾埔地一體清查,作為繳納屯租及給「熟番」養贍之用的土地。這些地大多靠近內山,不但時有「生番」出擾,墾成的田園也常遭洪水沖毀,以致墾佃聚散無常,有礙屯租、養贍租的正常收入;於是,官府准許有力之家出資,在屯埔外緣的山麓地帶設隘防「番」、招佃開墾,並允許墾戶向墾佃徵收地租,作為擔任守隘工作的隘丁口糧。

溪湖轄區內阿媽厝學校南邊,巫厝庄鐵路南尚有「土牛、土牛溝」遺址。

土牛溝 - 11/01/2010 07:37:42 pm+0800 - Open WebMail.. (連結網路)

土牛溝是一段段地挖,並非全部完整串連,比較像是虛線。開挖過程中所產生的土是堆在界內,也就是漢人這邊。土堆要堆多寬、多高、多長是有其定制的,而它看起來就像一頭 ...

溪湖墾民開墾史待續

(依下面順序陸續報導各姓氏墾民入墾情況)

福建楊姓入墾二林上堡 (湖仔內)

陳姓入墾馬芝堡(南港、菜堂、崙仔腳)

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

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

黃姓入墾武西堡(崙子腳頂庄)

今日推薦網路影音片

說台灣史音樂會-鄭氏東寧王國到清代的移墾時13.16分鐘(連結網路)

-

★★★★★★★

新設日語專欄

お爺さん達の旅行に役達つ外来語勉強

每日三句外來語

1,ダモイ。回家。回鄉。

2,フ—ド。糧食。食物。

3,フ—ドセンタ—。食街。餐飲街。

推薦網路有關日本“昔ばなし”

まんが日本昔ばなし 「十二支の由来」影音片11 分鐘.. 連結網路

ネコがネズミをおいかけるわけ朗讀連結網路

貓追殺鼠的因由

 むかしむかし、人間も生まれていない、大むかしのある年の暮れの事です。
 神さまが、動物たちに言いました。
「もうすぐ正月だ。元旦には、みんな私の所に来なさい。そして、先に来た者から十二番目までを、その年の大将としよう」
 ところが、うっかり者のネコは集まる日を忘れたので、友だちのネズミに聞きました。
 するとネズミは

日本の諺

(にほんのことわざ)

 猫の前の鼠

(ねこのまえのねずみ)

貓前鼠

ネコに出会ったネズミが恐れて縮み上がるように、進むことも退くこともできず、どうにも動きがとれないこと。

遇到貓.鼠恐懼畏縮的無法進也不能退,動彈不得的樣子。

譯者︰田舍の小()父さん(溪湖三叔公)

★下次介紹福建楊姓入墾二林上堡 (湖仔內)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