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101)旅遊寫真簿:山東嶗山




格主報告: 嗣後上網記事 以短文 為主,配合多量圖片,感謝上天賜給我機會,能繼續完成我身為先代人應盡傳承使命心願。
日日感恩!!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101)
人生經過八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

日據戰時下台灣人的生活(3)

糧食.日常用品配給制(1)
當年戰時中台灣人的白米是配給制,稻穀由日政府全部徵收管制,然後再以分
別大、中、小人口數配給,農民從事重勞動常不夠吃,因此農家會偷偷藏米糧,可是日本警察抓得很緊,農民常利用日本警察巡邏後偷割稻穀,再想辦法以不會發出聲音脫稻殼方法去殼,如以聲音最小的木棍打石臼去殼,或用酒杆以木棒輕搗脫殼方式精米,這種偷藏白米,在戰時體制下的人民為求生存,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違法行為。
藏米方法,多數藏在農村特有稻草梱中,除有人密告被查獲外,是最安全並可多量藏米之處。
密植器增產食糧
為增加糧食,本來每年春秋二次之稻作都以目測插秧稻苗,戰時用密植器界定插秧點插秧,密植器多數用竹材製,也有用木輪製,其功能是由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出,每一株稻苗成長需要最極限的面積,為標準制定其間隔,用從橫拖成四角點,按點處插秧,古早播田要師父,非平常人能做之工作,戰時缺人力下,用密植插秧法,婦幼都可入田插秧,有充分動員人力之效,並據說可多收約二成的稻米產量。
稻作之外,利用秋刈後空田糊蕃薯,糊蕃薯即第二期秋稻芒花後,先在稻間寄插蕃薯藤,待稻谷收穫時蕃薯藤已成長延伸繁茂,再以施土糞蓋土成股即成蕃薯園,因十月收割至入春第一期作播稻期間,短短時日,必須於春耕前收成,為此未充分成薯前收成的蕃薯大小不一,大的有拳頭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大塊的摻米煮,亦曬作蕃薯簽,小塊的蜜成蕃薯乾,再細小的及蕃薯藤充為豬、牛飼料,該時代糊蕃薯對於食的方面幫助不少。
戰時台灣人悲歌(3)
大量米糧被征去,田地冬尾糊蕃薯,三飩蕃薯來充飢,半飽半餓渡日子
米油糖肉配給制,大口小口記詳細,為肚大家就想計,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也有設法地下抬,自己種作自己栽,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日本警察動員尋,宛如警民掩咕雞,抓著你就大問題
(資料來源:三叔公開講部落格)

回︰日據戰時下台灣人的生活(4)
 ★★★★★★★ 

旅遊寫真簿:山東,嶗山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 ​​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 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 [1] 嶗山

海拔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雲奇,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 [2] 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 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舒神爽。 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 ​​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 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 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 原有道觀大多毀壞。 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歷史悠久,距離市區距離遠近適中,小路眾多,因此在官方開闢的旅遊景區外,民間登山活動也很活躍。 每到週末就會有大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嶗山進行登山 、野營等活動。 他們有些是自發的,也有些通過網路 論壇或是俱樂部的形式來組織活動。 比較著名的俱樂部活動有動力巔峰的「走遍嶗山」活動(一般每週舉行)。 在山東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足見嶗山之盛名。 常見的登山線路有:

  • 大河東-茶澗-德國王子沐浴處-椒林-黑風口​​-清涼河-北九水
  • 大河東-盤山公路-巨峰入口-入口南側山脈-繞過收費站-嶗頂(途中有很多驢友開發的小路,比較有挑戰性的一個路線)
  • 流清河-八水河(途中有一顆千年銀杏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 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 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 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 全真道天下第二道場。 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 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 現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買買菜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 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 風格清淡簡樸。

 
 
 
 
 
 
 
 
 
 
 
 
 
  
下回威海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