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提供黃姓「尋根找祖」參考故事

開元寺初名“蓮花寺“

2009年3月24日再度到福建一帶旅遊八天,當到開元寺時,地陪「阿輝」說一段傳說故事;

1300多年前此寺地原是一遍桑園,是位仁慈天早晨黃素公開窗看桑園,園中桑樹株株都開

了白色蓮花,因此黃素公感於佛法之偉大,就將地獻出建現在開元寺。

樂善好施之富家人黃素公所有,有一天一位僧人向他說此地很有靈氣最適合建廟之處,黃素

公雖是慷慨之人,可是對將一遍廣闊桑園獻地建廟也有一點猶豫不決,他就向僧人說;如你

所說很有靈氣,如果三天後滿園桑樹能開蓮花者,就願意貢獻此地建寺廟,第一天、第二天

桑樹並無異狀,到了第三天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

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

福建開元寺 2009,,24拍攝

建寺初名因有上記故事寺名稱「蓮花寺」後經數次更名後定名「開元寺」。

寺大雄寶殿上方有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現黃素公「黃守恭」後裔尚居住開元寺境內,咱溪湖鎮內黃姓如有先祖由福建省福州一帶渡

台者可對照看看。

下記是網路上轉載「黃守恭獻桑園建寺」參考記事

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準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準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闢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

下記是由網路上轉載「渡台黃姓」參考記事

台灣黃姓來源:詔安客家論壇黃姓在台灣屬第5大姓,在全國也是十大姓之一。
台湾黄姓多属河洛人,占八成左右,客家人占一成多。台灣黃姓多屬河洛人,佔八成左右,客家人佔一成多。但是不論河洛、客家,不論來自閩或粵,凡明清年代入台的黃姓族人,大多數是黃守恭或黃峭的後裔。
眾多台灣黃姓族人認同唐朝初年從中原入閩卜居泉州的黃守恭為傳世之祖。如曾任台灣省議會議長、台北市市長的黃朝琴先生,曾經親書《守恭公略傳》加以弘揚。
黃守恭1300多年前,捐地所建的泉州開元寺,至今還是泉州古城最吸引遊客的著名千年古剎。寺內有一對全國最高最古老的石塔,至今巍然聳立。 寺内有供奉黄守恭的黄姓宗祠。寺內有供奉黃守恭的黃姓宗祠。傳說開元寺建成後,常見紫雲蓋頂,故又稱紫雲寺,此即紫雲黃姓開基之由來。
黃守恭的5個兒子分別到福建省的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和詔安發展,所以凡從閩省“五安”各縣市入台的黃姓族人多數屬紫雲衍派。紫雲黃氏“五安”子孫有一個共同的60字昭穆(即子孫排輩命名的順序),即:
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開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

資元利永貞,謙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續億萬年。
台灣黃姓的文水派、安溪派、三腳木派、南安馬林派等都是紫雲黃守恭的後裔。福建安溪縣參內黃氏二房族譜記載,黃守恭的第3子黃綱的後裔,從清初開始有近千人到台灣開發。開基台北萬華的南安馬林派是黃守恭長子黃經的後裔。
黃峭,是宋初的進士,曾任江夏(在湖北省)太守,後入閩定居於邵武縣。黃峭3妻21子83孫的故事,800多年來,為子孫後代津津樂道。黃峭將21個兒子散佈到閩贛各府去開發,並留下一首“遺子詩”又稱“認祖詩”,供子孫作為認祖歸宗的憑證。早年黃峭子孫都能朗朗上口。如1986年黃順興先生到詔安縣官陂鄉五通村認祖時,其背誦的“遺子詩”與五通村黃氏族譜記載的“遺子詩”對上了號而認了祖。
黃峭的遺子詩是這樣寫的:
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永庇誠吾願,三七男兒總熾昌。
這裡“三七男兒”指的是黃峭三妻各生七子的子孫後代。台灣黃姓奧香派、浦西派等亦認同黃峭後裔。
曾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啟瑞先生書寫的《峭山公略傳》、台北市黃氏宗親會出版的《黃氏大宗譜》,以及出生於彰化縣埔心鄉的原台灣“立法”委員、台東縣長,到大陸後任全國人大常委的黃順興等等台灣黃姓族人,都自認屬宋代自中原入閩的黃峭的後裔。1988年冬,台灣區黃氏宗親聯誼會理事長黃崇西先生,曾率領26人的宗親團回到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鄉祭祖,亦認同是黃峭的後裔。2000年台灣黃姓族親捐巨資參加“熾昌堂”祖祠的重建。
閩粵台凡認黃守恭、黃峭後裔的都以“軒轅世系、江夏世家”為榮。

台灣黃氏第三大姓在台灣,黃氏是第三個大姓,族人遍布於全省的每一個角落。根據台灣省文獻會的考據,黃氏是跟隨延平郡王的大軍入台的,到了滿清克台,由閩、粵兩地來台墾荒者,更是絡繹於道,始終成為本省的望族。
至於本省黃氏的淵源,還有以下的三項本省黃姓族譜,可供參考:
台北縣深坑鄉黃氏族譜:“出自陸終之後,世居光州固始。至晉,中州板落,南遷入閩。始祖黃元分仕晉,卜居侯官……至唐嗣聖時(公元684至704年),有黃岸、黃崖者,分為二支,岸入莆田,崖入泉州。”
台北縣三峽鎮紫雲黃氏族譜:“出嬴氏,然非陸終之後。其始祖上溯唐代,有黃守榮者,光州固始人,垂拱二年,成泉州紫雲寺,故曰紫雲黃氏。”
台北縣板橋鎮浦西黃氏族譜:“其先燕人,避居於陳:陳亂,遷於汴。又金亂,遷居於杭,為杭著姓。始祖黃天從,仕宋……胡元受命,宋 室播遷海濱。禪興元年(公元1278至1279),陸秀夫等奉帝丙即位於砜州,六月帝舟遷於崖山。不期年,元人來襲,陸秀夫等死節;乃與其子以四舟載趙氏 後入閩,由浦西登岸,隱於漳州。”

以下照片是在開元寺境內實地拍攝紀念照

千年桑樹 2009,,24拍攝

千年桑樹與香蓮門 2009,,24拍攝

傳說開白蓮花千年桑樹與香蓮門之1, 2009,,24拍攝

紀念施主黃守恭檀樾祠之2, 2009,,24拍攝

紀念施主黃守恭檀樾祠之3 , 2009,,24拍攝

(照片由三叔公旅遊寫真簿轉載)

以下是關于「開元寺」網路上記事轉載供為參考︰

開元寺位於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傳建殿時有紫雲飄繞蓋地,故又稱紫雲大殿。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其中東塔被列為1994年“中國古塔”郵票四圖案之一。

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簷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