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回顧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6)消暑,扇子

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6)消暑,扇子

夏天到了輕鬆一下!夏天到了納涼一下!
 回顧溪湖史記第七單元:舊農業時代(6)消暑,扇子
標準 YouTube 授權 
音樂 DRINKIN'BOYS」,演出者:DJ OZMA (iTunes)
 瀑笑!扇子舞影片!

回憶過去歲月
大榕腳風微微,大家放直甲行棋,清涼剉冰,涼粉圓,仙草的滋味,
啊啊細漢彼當時,媽祖生 普渡 冬尾的謝平安,廟口的庄腳戲,
啊啊真懷念,彼的庄腳是阮故鄉,難忘的故鄉!!(用榕樹下曲唱唱看)
廟前大榕樹

昔日消暑處—大榕腳
屋外消暑
屋外靠樹陰(大榕樹、竹圍腳)納涼,大榕樹多數成蔭在廟埕,因此乘涼者都到此納涼,而成形集合開講場所。

在大樹蔭腳多數都有剉冰攤位賣冰,冰類有清涼剉冰(有摻紅草莓汁、楊桃汁、梅仔汁、卡爾必須(カルピス)等),粉圓、仙草、庚仔粿、粉粿等,另必須記述已絕跡的「拉拇爾(ラムネ)」,是屬氣水類其特色是,瓶口處有一粒玻璃珠塞住,欲飲時將玻璃珠用力壓下,噗的一聲瓶口出一陣白煙霧就可飲,真有趣的飲料,以淺綠色,特殊形體之玻璃瓶裝飲料,是其特徵。
再說廟埕樹蔭腳,剉冰攤位附近蔭涼處,由在地民眾,用竹廣縛成休憩坐椅,供莊民在此「放直」、「行棋」消遣娛樂兼納涼。
拉拇爾(ラムネ)

記憶中光復後在太平街,溪湖座北邊第二間向東有人還在製售「拉拇爾(ラムネ)」。
目前到日本旅遊,在觀光地區或鄉村商店,尚能買得到「拉拇爾(ラムネ)」。

附記︰「拉拇爾(ラムネ)」歷史
依據日本清涼飲料史,炭酸飲料(ラムネの元祖)初次到日本是1853年・嘉永6年米鑑「ペリー」訪日時在鑑上請日方官員開始輸入日本。

之後1865年(慶応元年)長崎的藤瀬半兵衛以「レモン水」之名製售,但「レモン水」名不嚮亮,後改“レモネード”因音誤,變成一般通用ラムネ之名稱。

大庭消暑
台灣被稱為「常夏之島」,雖有分四季,可是全年炎熱天氣占多數,溪湖地方一遍平野無山丘招涼風,夏天炎熱難當。

昔時無冷氣機,屋內靠扇子搧風納涼,阿嬤們「哈殼扇」不離手,男性大人脫剖背(裸著上半身)乘涼,囝仔在大庭草席上,嘻嘻哈哈滾挍,邊仔燻蚊仔的稻草卷,悶燒煙味真有濃厚的田庄味。

表兄洗操出來,他善於講古,大家喚,講白賊七,他講一段現在還記得,有一天白賊七急躁躁趕路,經過到他阿嬸門口,阿嬸問,七啊!七啊!你急什麼,今仔日那無講白賊話乎阿嬸聽,七仔說今仔日那有時間啦,趕緊要叫醫生,親家無代無誌死死暈暈去,現在急救中,阿嬸聽著一路沿道哭,到厝看爸爸平安無事,知被白賊七騙!破口大駡,這死囝仔真沃壽,連阿嬸你都敢騙!…之後七仔說是妳叫我講白賊話乎妳聽,我照做而已!?

扇類:
摺合扇(日語センス)

圓扇(日語ウチワ)下部摺合扇
羽毛摺合扇
  
草織圓扇(日語ウチワ)
扇類有紙扇(有固定形圓扇(日語ウチワ)扇面,印刷有清涼感的淡雅花草圖,携帶用可摺合扇(日語センス)扇面印或繪古典山水圖及題詩句、草織扇,用稻草、菅草徑等類編織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草原色使用、哈殼扇,將檳榔、椰子樹類,在樹上掩蓋果子的外殼剪成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素面色彩使用,很富有鄉土味,當時機關、商店廣告,多用扇印刷公告贈送顧客,印象較深刻的是富山寄藥團,寄家庭平安藥所贈送紙扇上面有印,達摩及仁丹等藥品標示廣告。
因現代冷氣機已普遍,使用扇類消暑機會甚少,所以必須如此詳細記述留後代參考。

扇子的故事
台灣被稱為「常夏之島」,雖有分四季,可是全年炎熱天氣占多數,溪湖地方一遍平野無山丘招涼風,夏天炎熱難當。

昔時無冷氣機,屋內靠扇子搧風納涼,阿嬤們「哈殼扇」不離手,男性大人脫剖背(裸著上半身)做工契(工作)。

扇類有紙扇(有固定形圓扇(日語ウチワ)扇面,印刷有清涼感的淡雅花草圖,携帶用可摺合扇(日語センス)扇面印或繪古典山水圖及題詩句)。

草織扇(用稻草、菅草徑等類編織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草原色使用)、哈殼扇(將檳榔、椰子樹類,在樹上掩蓋果子的外殼剪成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素面色彩使用,很富有鄉土味)。

當時機關、商店廣告,多用扇印刷公告贈送顧客,印象較深刻的是富山寄藥團,寄家庭平安藥所贈送紙扇上面有印的,達摩牌及仁丹藥標。
因現代冷氣機已普遍,使用扇類消暑機會甚少,所以必須如此詳細記述留後代參考。
扇子文化
幾千年來,文人墨客們既用扇子避暑納涼,又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如今,扇子納涼的功用日見削弱,但是,從藝術欣賞角度收藏扇子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之一:扇畫收藏潛力大自從1994年的拍賣中首推『中國扇畫』專場以來,扇畫就成為了書畫投資中一個獨特的門類。在目前書畫市場整體處於盤整的情況下,扇畫逐漸成為了書畫投資中最具潛力的板塊之一。
  
扇畫約1平方尺左右,由於尺幅限制,在扇上繪畫要求畫家對線條、墨色和構圖進行精心設計,以巧贏人,胸有成『扇』時,方能落筆。

中國書畫名家, 如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都是畫扇能手。與其他書畫投資品種相比,影響扇畫的因素不僅有書畫家名頭大小和筆下功夫,而且還要看其流傳 性和品相。
  
在國內市場上,扇畫上拍的數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中貿聖佳推出王鑒的《雲壑松陰圖》扇畫,雖然估價只有8萬至15萬元,但最終以77萬元 成交。

2004年,上海崇源秋拍上,6幀元代人物團扇以2420萬元高價成交;同年,八名家《書畫合璧》扇畫,以101.2萬元成交。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扇畫的價格將會不斷上漲,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但就目前來講,其還不是書畫市場的主流,對於藏家而言,選擇一些精品且有專題性地去加以收藏,定會獨闢蹊徑。
回顧舊農業時代單元全部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7) 清廷治台史:臺灣逐步增置廳縣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7) 清廷治台史:臺灣逐步增置廳縣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清廷治台史
清治台1684年起,先派施琅來治理,乾隆時派藍鼎元,福康安來執政治, 
同治年間沈葆楨,繼派銘傳治台政,兩位各政用心行,改革庶政而揚名, 
首提總督沈葆楨,調整區域施行政,南北平行全島衡,建立防外謀事成, 
撫蕃解禁通蕃界,開闢三路倚山崖,帶兵親自闢東西,打通山路至東台, 
台灣巡撫劉銘傳,光緒年間治台灣,驅逐法軍雞籠海,勵志將兵氣高昂, 
為防外患建砲台,建鑑巡邏領海內,聘請德日軍事界,調訓精兵抵外害, 
覺知時代的進步,經濟推進需另謀,推展交通農工商,貿易擴至南洋路, 
1890基隆新竹境,克苦建造鐵路成,設商務局理商政,海外貿易大繁榮, 
鼓勵農作存糧豐,築湖蓄水建堤防,埤圳灌溉四方通,改良農品富庶農, 
各政革新需經費,收支不平難施為,施行土地重清丈,正確征稅圖平衡, 
清丈彰區十三堡,公正處事民映好,開明知縣蔡麟祥,公平征稅官民和, 
繼任墨史李嘉棠,糊塗清丈起風浪,民怨四起齊反抗,九段率眾反官方, 
1891銘傳被迫退,接任官員守舊制,革新五年費心多,徒勞無功功儘廢。
文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轉載)

 網路參考資料
台灣清治時期- Wikipedia- [ Translate this page ]

臺灣逐步增置廳縣

1684年(康熙23年)4月14日,臺灣(時為台廈道台灣府)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隸屬福建省,廢除天興州萬年州,改設台灣府,下轄「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三個縣,府治設在今台南市;1718年康熙57年間,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1719年施世榜在二水一帶興建水圳,引濁水溪灌溉,人稱施厝圳或八堡圳,為清代台灣最大水利工程。1721年康熙60年,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奉邀隨行,後應漢人拓墾範圍擴張又於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增設彰化縣淡水廳,雍正二年准廣東人可移民臺灣,雍正5年將原隸屬台灣府之澎湖改設為澎湖廳,雍正十年首度開放憑證攜眷渡台,大量漢人攜眷渡台;1760年5月清廷准台民攜眷來台,攜眷入台移民漢人者眾多,掀移民高潮。1784年設鹿港為新港口,鹿港開始成為台灣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經濟的重鎮。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宜蘭地區因吳沙率領群眾佔噶瑪蘭族土地,使人數之和達數萬之多,應居民要求故又增設噶瑪蘭廳,之後並重新畫區,1787年(乾隆52年)因林爽文事件,為嘉獎諸羅縣協助平亂之百姓而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但大體上,清廷的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視情況先鼓勵人民開墾,其後再由官方在隨後設置行政單位,或是依據軍事的需求來調整。此種策略一直到1874年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中侵犯斯卡羅王國之後,才有所改變。
中華民國歷史普遍視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為消極轉積極的關鍵,然另有史料著述如下。
沈葆楨到任不足一年,被提升為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而離開台灣,以致其改革構想未完全實現,但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丁日昌沈葆楨一樣是屬於清末改革運動、「洋務運動」的推行者。其施政計劃,包括把沈葆楨的政策推進更上一層外,為強化台灣內部以及與清廷的連繫,敷設通信用電線,以及在基隆恆春之間建設縱貫鐵路等。但是,丁日昌的任期也很短,在任中所實現的主要業績,只有台南打狗間及台南(府城)與安平間、合計九十五公里的通信電報用電線敷設而已。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認為列強對清領土及屬地抱有企圖。日本出兵台灣(即牡丹社事件)以後,直接以武力攻擊台灣的是法國。法國為著清朝的藩屬國越南發生中法戰爭,1884年四月派艦隊強行侵入基隆港,除測量港灣外,並強制購買炭。同年八月,又登陸基隆將砲台加以破壞,並在市街遊行威嚇後撤退。其後,又於九月攻擊基隆及淡水、十一月至翌年(一八八五年)二月期間,反覆地攻擊基隆周圍,法軍一時也曾佔領。但是結果未能完全佔據台灣北部,於是將目標轉向防衛較弱的澎湖島,1885年三月底佔領澎湖。及至四月中旬,以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為前提,成立清法兩國停戰協定,解除對台灣海上的封鎖並由澎湖島撤兵。這次法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使清政府認識台灣的重要性,成為台灣清治消極轉變為積極的關鍵。(文網路轉載)
標準 YouTube 授權
劉銘傳與台灣建設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6) 外國侵台史記:美國羅妹號,牡丹社事件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6) 外國侵台史記:美國羅妹號,牡丹社事件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外國侵台史記

清朝治台的末期,各國威脅迭次起,清朝衰微無力氣,放任被人來侵欺,
1867美國羅妹號,遇颱漂流到南台,全遭原住民殺害,美方訴請清排解,
台灣清官吳大廷,答稱蕃非管轄境,美方派鑑又出兵,欲討公道蕃界行, 
先由海上用炮擊,派181員陸戰兵,進攻蕃界打不勝,副鑑長頭被斬刑,
美蕃雙方對談論,蕃曾被殺懷宿恨,化解仇恨解糾紛,還頭和解定約文,
1871牡丹社事件,日船遇颱漂來台,漁民54人被殺害,訴請清廷加制裁,
清覆曰蕃皆化外,野蠻不歸服王化,日告清廷要代伐,動員軍隊征蕃界,
日軍登陸攻石門,奇襲制人攻無防,殺人燒屋逞威風,歸伏牡丹旁57莊,
強悍排灣勇士群,反擊打退日本軍,日軍退守龜山屯,等待本國派援軍,
清廷聞悉大事情,派陸海軍台灣行,府城派駐沈葆楨,了解雙方的軍情, 
日方見勢已不利,七次談判求賠錢,索賠300萬咬定,後付50萬來排平,
鴉片戰爭為契機,睡獅清朝始覺醒,革新改革提倡時,防衛外患已來遲, 
英國阿片穫大利,則徐毀焚阿片起,外國侵犯不斷離,封建清朝勢已微。
(文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轉載)

1867美國羅妹號

1867年(同治六年)三月(陽曆),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自汕頭開往牛莊,途經臺灣海峽時,遭風浪漂流至屏東七星岩觸礁沉沒,遇難船員於獅龜嶺海岸一帶登陸[1](位於恆春半島,今墾丁附近),於「龜仔甪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社頂部落)上岸,誤闖排灣族領地,被誤認為侵略者,故遭到原住民武力反擊,船長亨特·漢特(J. W. Hunt)夫婦等十三人遭「出草」殺害。唯一倖免的華人水手逃至打狗一帶(今高雄),並向當地清廷官府報告。由於清廷其「理番」政策以教化程度高低,被劃分為熟番、生番兩地,對法律無法管轄「生番」地帶向來以不歸王化的理由,不願介入。清廷地方官員以番治番、以夷治夷的守舊觀念,企圖消極處理,便在地圖明顯標出官權不及的「番界線」,以枋寮鵝鑾鼻為排灣族領土,是不在管理版圖內作為緣由而不受理此事,美國於是決定自行處理。
見到美國政府態度強硬,清廷才驚覺事態嚴重,恐開罪美方,便命令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員進發,至柴城一帶(今屏東車城鄉)受阻於排灣族十八番社的抵禦。劉明燈乃與首領卓杞篤見面,企圖說服解散聚集的原住民[2]
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亦不得要領,自偕同「通事」六人於94日扺臺,後於1010日在「𤩝[3](今屏東縣恆春鎮)與臺灣排灣族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直接交涉[1],雙方達成口頭協議[1],同意歸還船長亨利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將來海事受難者皆以「紅旗」為信號求援,表示對臺灣頭目的友好,也希望不再殺害船難者,是為南岬之盟。但美方要在象鼻山設立炮臺、燈塔的要求,為當時出席的清廷官員(知府(兵備道吳大廷)、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否決,造成日後美方直接繞過清廷與排灣族「親善盟約」的另一項因[4] 同治八年(1869年)2月,李仙得再度來台確認原住民是否遵守該條約,228日與卓杞篤再度會面[1],雙方正式簽訂了「親善盟約」的書面協議,建築砲台、駐紮守保證不攻擊殺害西洋船難者,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文由網路轉載)
標準 YouTube 授權
牡丹社事件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