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溪湖鎮史記(13):溪湖造街,帶動1920年代市區發展(上)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13:溪湖造街,帶動1920年代市區發展(上)

造街故事
時是清時代台南府城到艋舺跑馬路,經過寶斗、溪湖大竹圍、汴頭、埔塩浸水庄,當時溪湖,浸水庄都有半形成的街道,因此雙方為爭取造街權而恊議一個辦法,比水看誰的水較重,就獲得造街權,結果,溪湖水較重獲得造街的勝利!因為溪湖水?摻鹽!(只是傳說)

加之: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1920),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1920 年代有上記二種推動溪湖發展條件,溪湖市區急速發展。

 街仔(市區內)舊地名:
日據時代,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紀元1920年代),現溪湖市區,分為「媽祖宮口、牛墟、市仔、公灶、街頂、街尾、西門、東門、十字路、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古井腳、會社、五份仔車頭、後壁溪湖等」,指市區位置,等於現在的街路巷名。當時街路只有稱為,中街(街頂現屬員鹿路三段,街尾現屬平和街)、西門、東門三條商業街道。

媽祖宮口:
媽祖宮口,廟庭廣闊,西邊有牛墟(現在警察宿舍位置)、市仔(消費市場後市場遷移街尾,昭和六年左右改建庄役場),基督教會等,東邊有米絞(碾米工廠)、國倉(農民生產,米殼多數都在此貯藏交易)、行政機關有(警察派出所、保甲聯合事務所)、及各行各業的店舖集中於此,是市區最熱鬧的商業區。

街頂(中街):
媽祖宮以南至十字路稱謂街頂。街頂擁有媽祖宮周圍的熱鬧繁榮以外,中街東西相對商戶林立,是民眾買賣的中心街也有料理店(酒家)東芳樓、百美樓(藝旦間)、湧泉閣。

十字路:
街頂、街尾、東門、西門交叉十字路,此處是交通的中心點,人車往來頻繁,也是夜間小販商場地點,黃昏開始就陸陸續續,各種小販、王鹿仔(賣藥團)、講古、拆字數都集結於此,形成溪湖的常年夜市。(現維新醫院三層樓位置)

街尾:
中街十字路以南則稱為街尾,1920年代尚未開發為商街。1930年市場遷建於此後迅速發展,繼媽祖官口,成為全街最繁榮的商業地區,(現在稱平和街)。

王舅廟仔邊牛車道:
歷史超越二百年以上,廣為信徒祀拜的“王舅廟仔“,是被視為一座,有求必應的「有應公廟」,位於溪湖公學校校門正對面,其北側一片竹林,密茂陰森,「王舅廟」其周圍,原來是不尋常一遍荒蕪地,記憶中日據時代,尚有無主家的「黃金甕」堆積在王舅廟後。

因此常有種種傳聞,雖竹林中間,形成一條牛車路(現在太平街)可拱人及牛車通行,但陰氣森森,入夜就少有人通行此路。該時代被稱「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北面兩旁都是密茂的竹林,約五十公尺處西邊是溪湖公學校初次創校校址,明治36年即民國前969日正式創立公學校,由當時溪湖區長楊集暨三塊厝區長李聲洲發起,募款集資購地建校舍,當時學校創立地址登記彰化廳二林上堡溪湖庄366番地,1930年代建有 一棟校舍及三間日式宿舍,供學校日人先生居住。
北隣有一大魚池,其北側有姓杜的農戶世居。路西從此農戶以北為田地及柑仔園(此園後建溪湖戲院),柑仔園對面即路東邊,密茂竹林到此盡頭,續有一堀被竹,圍住的魚池,池邊竹圍腳常看到“釣魚翁“,“竹雞仔“出沒,晨間隣近婦女群集在洗衣。此池後來被填土建成現在溪湖戲院對面十餘戶店舖。

路東從魚池以北至第一代「公共消費市場」其北是楊姓三合院,及數間平房民宅,其他全是中街店舖的後門,都用竹籬笆圍住。

再說回到路西,後,建溪湖戲院的柑仔園之北,有被竹圍圍住的三合院杜姓三兄弟農戶,其北側有一道向西的小巷通往「公灶」,小巷北側水田之北是連接二園的柑仔園,(中間的柑仔園就是,現在之新市巷),柑仔園路邊有牛墟專用公共糞堀,(大型簡陋公用便所)。
之北,是牛墟(現在之警察宿舍),牛墟西北側也有一口大池塘,成為牛墟牛群最佳的浴池。由此再分雙道,一道延伸至媽祖宮口,再向東,通往三塊厝(現在大溪路),在現湖東國校地點,由此再另分一道通往青仔宅。
另一道向西經「大厝內」至大突頭風吹崎(光復後牛墟曾一度遷移此處)

東門:
十字路向東,通止東門橋頭是俗稱東門。此段有農業(信用)組合,也是多數娛樂行業集結於此營業之街,有玉突店(撞球場),菜店(酒家)計有新開樓(新開樓東邊有一小巷道通接後壁溪湖,日治戰時拓寬為陸軍大路現彰水路)、大笑亭(日人“宇野“經營曰式料理亭)、太平樂、一心亭,日人黑田經營也兼司法代書業(後改建為溪湖Hotel朝鮮樓、(酒女一色朝鮮女)等五家,1930年代朝鮮樓南邊,靠大路處由地方人士,集資建全庄最大的鐵筋建物「江山樓」料理店,(此建物後改為消防大樓)。

東門橋分向南通往,有員林水利會駐在所,五分仔車頭(小火車站)以古蹟身分尚存。

西門:
從十字路向西至阿狂厝第二座橋頭,稱呼謂西門,此段街由因溪湖湖仔內一帶,耕耘農田者佔多數,因此,農具製造整修行業,也因地緣關係集結於此營業,如牛車店、打鐵店,水車店,鋤店等也有一間菜店(酒家)西美樓。

後壁溪湖:
稱「後壁溪湖」是由大古井延東北,經王舅廟仔口,越過竹林延通,現電信局後面巷道,現已被建物侵佔剩下,二人無法擦身的狹巷,昔年此巷道有「油車間」,因此有可容納,二台牛車寬的牛車道),再越過中街延續,現「銘勝診所」南側巷道直透「中銀」前(此段開始稱為後壁溪湖),漸彎向正北沿現彰水路東側直通,與通往三塊厝路接,後壁溪湖非商業區,唯一有一間油車間(此處稱油車內)其他多數是民宅。

古井腳:
古井,位於西門入阿狂厝庄的交叉口,溪湖公學校西北角。此井歷史百餘年,是往昔附近住民,生活的水源,井直徑約六台尺,深昔時淘井需接三枝竹捍,井水清澈,經年不渴。清晨王功蠔販,經常利用此井洗蠔浸蠔。(現尚存)。

1920年代溪湖的公共機關團體與學校

溪湖庄役場:
庄役場則等於現鎮公所,昔時庄政辦公處是設於溪湖中街與頂三塊厝(現中山里一隣)二處辦理庄政。
明治四十三年轄區調整,馬芝堡南港庄土名南港及土名菜堂劃轄,埔鹽庄,原三塊厝庄長改任埔鹽庄長後其子李功垂亦繼任該庄庄長。轄區調整後屬於溪湖庄轄內二十四保(溪湖十七保`、崙仔腳七保)庄政都集中在中街庄役場辦理,後為擴建辦公處所,才暫時遷入溪湖公學校前,現電信大樓位置,是利用三間平排向南木造平屋,原溪湖公學校校舍為辦公廳,職員庄長以下不足十名,辦理全庄的行政業務。
1930年街頂的第一代消費市場拆除後,在同址建立歐式建築庄役場,庄役場遷入現址太平里新辦公大樓是日據時代昭和八年(1932年)。

溪湖警察派出所:
設置於中街,現溪湖警察分局南邊辦公廳位置,是一座大約十坪左右,歐式小型磚造平房式建物。
警力,部長一名(管溪湖、埔鹽、埔心三庄)、取締一名、巡查二名(日、台各一人)一名共四名,管轄十七保治安工作。
(另崙仔腳也設崙仔腳派出所置取締一人、巡查一人,管理崙仔腳七保。)
巡查出巡時,除穿日本傳統的巡查服以外腰佩帶軍刀,走路時「嘰嘰喳喳」刀的摩擦聲,好威風,鄉下人稱巡查謂「大人」或「日本仔」。當時嚇唬孩童只說一句「大人來囉!日本仔來囉!」哭鬧的孩童隨即嚇的不敢再哭。巡查下鄉巡邏或查戶口,市區是徒步,鄉下騎鐵馬執行任務。

保甲聯合事務所:
位於警察派出所南側相鄰,可容納數十人開會的磚造寬闊平屋。專辦轄內十七保,保正、甲長事務的聯合辦公處兼受理申報戶口業務,事務所置聯合會長一人,保甲書記二人,保甲書記受理人民申報戶口案件,逐日轉送警察派出所,由巡查登入戶口調查簿副簿,再將申報資料轉送員林郡役所(等於縣政府權單位)登入戶口調查簿正本。
當時人民需要「戶口抄本或印鑑證明」必須向郡役所申請(一般都委託代書業者代辦),並需約一星期左右才能發下。

郵便局:
郵便局則現在郵局,設置於糖廠南宿舍(專為供糖廠日人職員居住宿舍),糖廠大門稍北向東馬路邊,內勤者都由日人擔任,配達夫都由本地台灣人任之。除郵政業務外,也辦簡易人壽保險及貯蓄業務,並兼電信業務,1920年代電話通信未普及,除機關、學校以外民間甚少有電話,當時電話通話方式是先搖撥電話到交換台(設在郵局)報欲通話對方的電話號,然後由交換台工作人員,在交換盤上插進交接插頭連接。

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
位於東門五份車頭北邊,管理溪湖區農田水利及巡水圳工作。

台灣電力會社溪湖變電所:
位於東門,管理溪湖區電力管理及變電工作。

農業信用組合:
位於現址溪湖東門,1920年代將原簡陋辦公廳改建,類似溪湖警察派出所歐式二樓堅固建物。「農業組合」則「農會」的前身,由溪湖區域農民集資創設的法人團體,有正會員(自耕農者)與讚助會員(非耕農者)之分。專為研究、改良農作物及推廣業務,並附設信用部辦理金融(貯蓄、貸借)業務及其他農民所需的一切服務。

(1920-光復)溪湖工、商界概況
明治製糖會社:


會社設於大竹圍,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溪湖農業經濟、商業的繁榮幫助至大,當時拓墾中的荒地,水利設施不足,致無法耕耘的土地,改種植甘蔗,雖俗說:「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此流行鄉村諷刺語有一段小故事:
林本源製糖會社的溪州工廠就曾盛傳「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
由於蔗農多年經驗,對於自己生產的甘蔗多重,心裹早就有數,估計的生產量總八九不離十。有一車甘蔗入廠,過磅時,紀錄上的重量,與蔗農的概估數,差了一大截,在場三個保正不信邪,跳上原料車,再磅一次,卻只增加八十台斤,「三個保正八十斤」,說明了當時蔗農被剝削的無比心酸。

可是實際對農家收益增加不少。其他益處,會社設立後,增加溪湖地區就業機會,有機會入會社工作工員以外,也為推廣蔗田聘原料委員(俗稱總代),運輸(牛車),原料蔗採收工人,五份仔火車運輸系統工作人員等。

因從貫鐵路,從貫道路,都無通過溪湖境內,會社未設立前,溪湖只是處偏僻農村,會社設立後,有五份仔火車通往員林、鹿港、二林地區,展開溪湖擴大向外通往範圍,五份仔車雖是屬原料運輸小火車,為方便來往客商,其中員林、鹿港線兼有,時間制的運客營業。

一般原料線,長長聯結的「烏台」(載原料蔗的平台車)後面也有附聯有屋頂柴椅的箱車,免費供蔗農乘坐。

烏台.牧童.拔甘蔗,昔時五份仔火車母(機關車),拖長如一條黑龍的滿載原料蔗烏台經過時,在草埔飼牛的飼牛囝仔(牧童),常常以拔甘蔗為樂,將行駛中的列車拔原料蔗,相當危險的動作。會社有嚴禁盜吃原料蔗規則,違者罰金自已種植者也不例外,為此雇巡察員經常巡邏鄉間,農民稱他「舖狗仔」。

日據時代台灣-製糖株式寫真帖(大正5年) - 露天拍賣--簡單 ...[ Translate this page 糖業鐵輛1

牛墟:(牛隻交易場):
溪湖大多數從事農業,牛隻是農家不能缺的大幫手,據說,以前買牛要到北港、北斗,溪湖牛墟,因本庄耕牛需求量多,漸漸成市。何時結市無案可稽,據傳清治時代就有存在。
一般交易方式是經「牛販」介紹推薦牛隻,成交後牛販抽取紅利。昔時水田耕耘或拖車,牛隻是最大的動力源,交易數量也多,專職牛販一次牽數十隻牛到牛墟交易是常事。
溪湖牛販經常為要尋選,較強壯的牛隻,遠到埔里或台東山區牽牛,多時四五十隻,此時雇「牽牛工」幫助趕牛,一牽牛工可管理約十隻牛,埔里二日,長程的台東需三,,,至四天的路程。
鑑定牛隻據說,
1,摸牛齒鑑定牛齡
2,看牛角、觀肩膀、看四柱(牛腳),是否強壯、有力等)
牛墟後來遷市到「大突頭風吹崎」再移市於「阿狂厝埔仔庭」。
鐵牛出現後漸漸衰微,現在已絕市。


公灶:
公灶,是現在的屠宰場,公設屠殺豬、羊、牛的場所。位於王舅廟牛車路的西邊,通常天未明就聽豬哀鳴的叫聲,牛大部分是下午屠殺,不當用的牛隻下場都在此,為人類默默耕耘貢獻一生,看含淚待屠的牛隻,當時童心也油然生出,憐憫悽涼感(俗說:牛知死不知走),又說(看宰牛,口要咬草,雙手要放背後)。此仍人類對牛有愧疚感而發的掩護良知行為
一般農民不食牛肉的佔多數,並教導兒童說:「你有帶魁公,食牛肉會破格,不會讀書」而戎之。
在公灶屠出獸肉均由役場派員蓋印於肉上,以示完稅的合法獸肉。
菜市仔(消費市場):
第一代消費市場,原建於現在鎮公所地址,是木造四柱腳形,無壁,蓋瓦的簡陋市場,向東一棟,有豬惦(肉商)、菜架仔(菜商)、魚架仔(賣魚)集中營業,向南一棟是排,油湯類的飲食業,此棟前面廣場是臨時攤販的賣場,平時三點左右就休市,除逢年過節,夜間不營業。
因牛墟在市場的西邊,逢三、六、九牛墟期市場就倍加囉咧(熱鬧)。 

第二代消費市場
1930年左右第二代消費市場遷建於街尾(平和街),興建平房磚造建物,採歐式,門周圍有裝飾西式花樣,可說是該年代最現代化的建築。全棟是口字形向西的建築物,四周用磚造圍牆圍住,市場內,設內、外庭供臨時攤販及賣藥仔團等使用。
前棟南側設魚市場(早晨小販「向魚市場」喚價卸魚處),中央格位是魚販攤位,北側柑仔店及小吃類。
中棟南側排菜格仔,北側齊棟為乾仔店(日用雜貨)及飲食專用攤位,中央廣場是拱攤販如賣藥團,喚玲瓏等,臨時排場攤販使用,西側向東有一口公用大古井,其周圍成商人培養豆芽(豆菜)場。
後棟全部獸肉販賣攤位,其南側有公共廁所及拉圾場。
市場南邊建有一棟「豬仔墟」專出售小豬,市場管理事務所設於南側小門邊,管理市場及收市仔租業務。
市場北邊,後增建八間店舖供商家租用,其中央留一出入門。
最特殊景觀是後棟(獸肉攤位)後面有可避風雨的後走廊,無形中成為乞食寮,數十名求乞者群居於處,並有乞食頭管理眾乞丐。
現在市場於鎮長楊宗喜時代在原址,改建為含地下共四階的現代化市場。
菜店.料亭:
因有製糖會社的關係,引南、北人士頻頻來溪,為需應酬交際,風月場所應運而生。
該時代溪湖小小的市區就有,街頂的東芳樓、百美樓(有置藝妲)、湧泉閣,西門(西美樓.祝樂天),東門新開樓、大笑亭(日式料亭)、太平樂、一心亭(後改建溪湖hotel)朝鮮樓(妓女全部朝鮮女子)後其前方道路邊新建一間江山樓、街尾市仔口有一間「喫茶店」等共十家交際娛樂場所,菜店建物都是二間平排的二階造形。

菜店或稱料理店(今之酒家)除賣酒菜以外,置有藝妲(賣藝不賣身)、陪酒女(稱呼料理仔查某,有賣身)二種賣笑女。

藝妲是大部分由台北來的,彈琴、吟詩、唱歌為其業,俗說:「大色藝妲」是指擇客獻藝的藝高藝妲,後「大色藝妲」俗語用於「目中無人驕傲」之意。

陪酒女是「陪酒兼賣身」,多數是老蔥(駂母,退休陪酒女),自幼賣來的養女,此類稱謂「菜店查某」或「料理仔」、「趁查某」,其初次接客,謂開彩,由出高價的有錢人享其初夜權,此時要放炮,向外公揚以示已失處女身。

該時代陪酒女,服裝以旗袍為主,也有穿唐式衫裙。料理店有專屬的「總餔師」(廚師)在店內最祟高的地位,及若干名「走桌」(今之男服務生),走桌者捧酒菜以外也兼被人客使喚小差事,走桌者,店供其食、住以外並無月給,收入是靠酒客賞賜的(小費)。

陪酒女的陪酒費普遍行情,是一圓日元(該時代一斗米七.八角錢),如遇到「憨阿舍」對伊服務較佳時,一次五圓、十圓元陪酒費常有所聞,賞賜高陪酒費者多數是富家第二、三代子弟。

社會俗語說:「一代粒積,三代開光」,「第一代儉腸虐肚,第二代長衫鬆褲,第三代賣田典租,第四代舉秤擔走大路」來描寫富家如出有不肖子弟敗家的過程。

「了尾仔子」、「開仙仔」、「憨阿舍」、「歹子浪蕩」、「憨大豬」、「憨袋仔」等稱呼就是此類人物的代名詞。該時代聊嘲「菜店查某」有一句詞說:「菜店查某點胭脂,點額紅記記,有錢來,無錢去」,是最直接的嘲語。

日人經營的「大笑亭」、「一心亭」朝鮮樓」等三間,酒客以日人居多。
街尾市場前的「喫茶店」是今之咖啡屋,是該時代,突破農村封建思想的異端者,昏暗的咖啡坐上,掛一球會旋轉的五彩燈,蓄音機播放音樂,蓄音機是手搖式,曲盤一面播十五分鐘就要翻面,播曲只有,日曲:金色夜叉、籠烏、二人青春曲、台曲:雨夜花、白牡丹、雙雁影、桃花泣血記等幾曲而已,高興時黑狗(時髦男)黑貓(時髦女)會起坐跳,二人合跳的交際舞。

黑狗者:油頭粉面,著西裝穿皮靴,一派紳士模樣的時髦男士,當時有一首流行歌「怪紳士」,中有一段歌詞唱:「怪紳士派頭粗,擔銀填海無法度」來描寫黑狗兄,揮金如土的風流行為。

黑貓者:剪短髮,頭上綁闊幅綢絲帶,著洋裝或短裙,穿(高跟靴)歐化裝飾女人。當年有一句流行語說:「黑貓穿裙無穿褲,黑狗穿褲格拖土」

公司.商戶:
製糖會社及應運而生的風月場所,隨之來的是供前記兩處所需之南北貨品,因此街內有二家公司制的商行,是西門的「英美公司」及街尾的「萬全公司」兩家公司都由日本內地、中國大陸,香港等地採入珍貴南北貨供應客戶,較大的商行


穀倉:
可說是稻谷的寄存倉庫,專為農民採收的稻谷寄存的谷倉,又從事稻谷收購,輸出業務,收購方式是由「谷販」稻谷收刈前,與農民先議價,依農民欲售出數量付錢稱(谷仔青),待收刈後由農民如數交谷,也有以現谷交易收購。寄存稻谷,農民隨時都可以現日行情結價售出,已方便又能為收刈後解決貯藏問題之煩。除農業組合倉庫以外,有國倉、合豐、產業、興業等頗具規模的穀倉。  

乾仔店:
日用雜貨販賣業,古早的乾仔店都有安置「大櫃」乙座,長約七、八台尺,高約大人的腰高,櫃面前方固定一台尺左右,有投幣口面板,後面有二片活動木板蓋,大櫃是象徵主宰財庫。
大櫃妙用之處很多,可做買賣販台、算錢的櫃台(台上常置有一面古式算盤)、收銀櫃(櫃上有設投幣口),夜間收藏較珍貴的南北貨(如干貝、干鮑魚、魷魚干等類)充為小型收藏庫(預防貓鼠盜食)。俗說「做商理不離秤」古早乾仔店都備有量仔、秤仔、秧仔等度量衡用具。
量仔:由一支量杆(杆上刻秤花即量目)、一量錘,一量鉤、二量耳合成的衡量,重量物品用器具。用量鉤鉤物品,量錘在量杆上拖移,與量錘平衡點,即物品重量。衡量十台斤以上至二百斤用。
秤仔:形體與量仔相同、較小型的衡量器具。衡量一兩以上至十五台斤。
秧仔:平底竹籃重量一般都定為四兩,籃中置載物品,鉤在秤仔衡量重數,再扣除秧仔重則實量。俗說「四兩秧仔就愛除」謂:愛衡量自己之意。
乾仔店所賣貨物萬項具全,煙酒鹽、山產、海產的乾物食品、糖果、餅類、蕃仔油(石油)、蕃仔火(火柴)、茶餅又稱茶叵(壓搾後的茶油渣,洗滌用)、石鹼(肥皂)、等凡是日常所用物品都齊備(昔時由外國傳入之物品都加「蕃」稱呼)。

昔時乾仔店,雖都有自已商號,但多數無懸掛明顯的招牌,因此以店頭家(店主)的名,分別店號,記得有大叵炮(已停業)、龜里(已停業)、見定(由後代繼營)、唐山客(由後代繼營)、合仔管(兼拍大麵,由後代尚在繼營,已停製麵部分)、倭仔攤(兼拍大麵,乾仔店業已停,現由後代繼製五代,祖傳麵業「五羊牌」麵類)、魚浦元(由後代繼營)等幾間,當時市區人口不多,全街街民相處像一家人,如此號稱非常有趣,而富有鄉土親切感。可惜現隨時代改變為超市經營,昔日阿伯仔的乾仔店,風貌已不再。

金仔店:
金財山(打金仔超)、金寶與(打金仔友)等二間。金財山在街內首次於1930年初,在街頂(現衛生所東邊員鹿路稍北向西)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店舖而聞名,可惜於1980年代拆除改建二層樓。

布店:
黃合成布店(已遷彰化市)、施成發布店(已停業)、益發布店(已停業)、許嘉明布店(改售日用化粧品)、張葛布店兼染布(已停業)楊明布店、(已停業)長義布店(已停業)、建昌布店(改營禮品店)等。

醫生館(醫院)
1920年代只有:濟世醫院(楊本醫師),萬居醫院(陳萬居醫師),山內內科(日人山內醫師)篤信齒科(許篤信牙醫師)。到1930年代陸續開業有: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神洲醫院(楊維堯醫師)、禎祥醫院(蔡禎祥醫師)、楊灶醫院(楊灶醫師)等四院。
有後繼者尚在溪湖街內執業的有陳萬居醫師之子,陳光琛牙醫的「光良牙醫診所」、楊維新醫師之子楊勝雄醫師的「勝雄醫院」,「蔡禎祥醫師之子蔡文雄醫師的「文雄外婦科醫院」而以。

漢藥房:
漢藥店:回生堂(貓仔定)、源壽藥房(巫隆喜)、仁壽堂(徐加太)、保安堂(胡森)、讚興等幾間。漢藥店營業是賣漢藥材,依據顧客提示藥單抓藥,或賣四季應季補品(非治病藥材),至於治療藥材多由漢醫(必須有持漢醫牌)書寫藥單(處方箋)抓售。當年有牌漢醫很少,其中印像中較有名氣的是被尊稱「池仙」的漢醫,因出於漢醫世家,把脈正確,秘方多,因此慕名而來訪醫或求往診者甚眾,其他尚有「得時仙」、石頭仙」、「阿敏仙」等也相當出名,可惜後繼無人,現只有「池仙」代代相傳,其第二代「雞屎仙」、第三代陳誌松也取得漢醫師資格在平和街開「光安堂診所」。

西藥房:
信安堂(許篤禮),仁濟藥房(吳生地),仁德藥房。

旅館.販仔間:
旅館:
設備較齊備,並有女侍者,服務泡茶及被使喚。一般住客以中流階級旅客居多,投宿費較貴。有「聚英館」(店主尾厝陳萬福)興「日丸旅館」(店主楊天賜),中央旅館(楊花)等三間。
販仔間
專供行商小販寄宿的,簡易宿所。只備板釘約一坪左右的統舖(二人份)及綿被,房與房只用板隔間,四、五間平排一列,也設有供羅漢腳仔(單身)共睡的總間。
販仔間只供宿,備有公用茶水,無人服務,盥洗在井邊自理。住宿費非常使宜,約普通旅館的三分之一。當年只有「望冬伯」開設一間。

麵店:
1920年代麵店(食堂)有店面的:自利號麵店(顏成財)、東芳亭(棍)醉仙亭(蕭福來)謝喜麵店(謝喜)竹竿串麵店(林串)幾間,其他於1931年於新市場內固定攤位的有,阿比、再福、德水等,其他夜間固定攤位的,有十字路口的「空盤」、學校前的「竹竿串」等。

寫真館:
中街南山寫真館、西門楊為寫真館,陳條寫真館。

曲盤店:
當時最時髦行業,由楊藩經營,專賣「蓄音機」,「曲盤」。
該時代稱「蓄音機」則一種早期的手搖播音機,「曲盤」是早期有蓄音(錄音)的存音曲盤(唱片),當時最紅歌手有東海林太郎、二葉曉子、籐山一郎、淡谷規子等。

棺柴店:
有郭豆尾、楊昌銘、蔡欽(阿片煙欽)。

代書館:
黑田(日人在十字路東北角也經營「代書館兼刻印」及「玉突屋(撞球場)」是一人純為經商來台者,溪湖最早期自營代書業務的楊連代書人,當年是在該代書館當書記。,楊海桐(司法行政代書人),蔡丙燈(測量代書人),楊奈等各開代書事務所。

洋服店:
有「華裾」,「和田」,「水樹」等三間,專作西裝

唐裝:
有「尚司」(現尚由後代繼為經營)「尚文」、「正芳」、「銀弟」、「鶯仔」等專作唐裝,前三家都是日治後,渡台的華僑開設的,專作男女唐裝,有細膩裁縫手藝頗受歡迎。

女裝社
陳禮樂兄弟女裝社,竹馬女裝社,專作洋裝、旗袍。

錶仔店:
有「日治後渡台華僑」在十字路,今永安堂址開錶仔店(賣錶、時鐘及修理),另有「德夏師」的錶仔店,「員林王」的錶仔店等,當時錶仔、時鐘都用手捲發條式的。錶仔有「懷中時計」分有金、銀錶殼,手錶。時鐘有掛壁、桌上二種。懷中時計主要是上流社會人士,為表現派頭、身分之裝飾用品,西裝特別為藏此「時計」設有懷錶袋,時計一般都附結金錶鍊,墜垂在西裝胸前帥氣十足,中下流階層甚少擁有此種錶。手錶也並非普遍之物,青年男女結婚時始擁有手錶者較多,時鐘也非每戶都有,當時叫囝仔到隔壁(鄰家)去看時間
的是常事。為此該時代的錶仔店主耍營業是修理鐘、錶為主。

剃頭店:
陳新發、呂春木、施光明、(埔鹽浸水庄人)、楊冤、等人以合格理髮師,在市區開「床屋(日本理髮店的名稱)」在店內工作,其他尚有無照剃頭師,在各庄頭以季約或年約(所稱:縛剃頭)以人口計算,按時日往各約訂庄頭剃頭,現代說法是服務到家,其酬勞是以多少稻谷為計算準則。此仍已消失的項業。

山料店:
有吳拋、楊釵、陳割等三間,專賣籐、竹細工品及其他農產加工日用品。

磁仔店:
有「磁仔亮」,「謝永意」「楊益發」等開店於市區。

銀紙、香店: (可入網頁)   
有「許傳成」在西門,製敬神用金、銀紙業。

有「新玉春香」舖(可入網頁)
現在平和街由其後代經營。

一般人談到「香」,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敬天法祖」和「焚香膜拜」,人們藉著,薰煙、明光、馨香,上通神靈,祈請庇佑,更藉著「香」,拉近人與神鬼、祖先之間的距離,抹除人們的恐懼,換來希望與自信,這種心靈與崇拜。


雜細店:
專賣婦女細軟物品業,當年「要真雜細店」店主名洲仔兼染布。

司(師)公店:
有「乞食頭」「豬奄」「台北」「邱對」等四家的道壇服務。
餅仔店:

有「阿陽師」「粗皮師」「龜里師」「鹿港師」「蘇丙師」「烏梨師」等,該時代,封建的農業社會對於婚嫁,注重傳統禮節,因此大餅、禮餅需求量大,為此製餅店較多。

金仔店:
金財山(打金仔超)、金寶與(打金仔友)等二間。金財山在街內首次於1930年初,在街頂(現衛生所東邊員鹿路稍北向西)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店舖而聞名,可惜於1980年代受風害,拆除改建二層樓。

布店:
黃合成布店(已遷彰化市)、施成發布店(已停業)、益發布店(已停業)、許嘉明布店(改售日用化粧品)、張葛布店兼染布(已停業)楊明布店、(已停業)長義布店(已停業)、建昌布店(改營禮品店)等。

醫生館(醫院)
1920年代只有:濟世醫院(楊本醫師),萬居醫院(陳萬居醫師),山內內科(日人山內醫師)篤信齒科(許篤信牙醫師)。到1930年代陸續開業有: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神洲醫院(楊維堯醫師)、禎祥醫院(蔡禎祥醫師)、楊灶醫院(楊灶醫師)等四院。
有後繼者尚在溪湖街內執業的有陳萬居醫師之子,陳光琛牙醫的「光良牙醫診所」、楊維新醫師之子楊勝雄醫師的「勝雄醫院」,「蔡禎祥醫師之子蔡文雄醫師的「文雄外婦科醫院」而以。

漢藥店:
漢藥店:回生堂(貓仔定)、源壽藥房(巫隆喜)、仁壽堂(徐加太)、保安堂(胡參)、讚興等幾間。漢藥店營業是賣漢藥材,依據顧客提示藥單抓藥,或賣四季應季補品(非治病藥材),至於治療藥材多由漢醫(必須有持漢醫牌)書寫藥單(處方箋)抓售。當年有牌漢醫很少,其中印像中較有名氣的是被尊稱「池仙」的漢醫,因出於漢醫世家,把脈正確,秘方多,因此慕名而來訪醫或求往診者甚眾,其他尚有「得時仙」、石頭仙」、「阿敏仙」等也相當出名,可惜後繼無人,現只有「池仙」代代相傳,其第二代「雞屎仙」、第三代陳誌松也取得漢醫師資格在平和街開「光安堂診所」。

西藥房:
信安堂(許篤禮),仁濟藥房(吳生地)仁德藥房。

旅館.販仔間:
旅館:
設備較齊備,並有女侍者,服務泡茶及被使喚。一般住客以中流階級旅客居多,投宿費較貴。有「聚英館」(店主尾厝陳萬福)興「日丸旅館」(店主楊天賜),中央旅館(楊花)等三間。
販仔間
專供行商小販寄宿的,簡易宿所。只備板釘約一坪左右的統舖(二人份)及綿被,房與房只用板隔間,四、五間平排一列,也設有供羅漢腳仔(單身)雜睡的總間。只供宿,備有公用茶水,無人服務,盥洗在井邊自理。住宿費非常使宜,約普通旅館的三分之一。當年只有「望冬伯」開設一間。
麵店:
1920年代麵店(食堂)有店面的:自利號麵店(顏成財)、東芳亭(棍)醉仙亭(蕭福來)謝喜麵店(謝喜)竹竿串麵店(林串)幾間,其他於1931年於新市場內固定攤位的有,阿比、再福、德水等,其他夜間固定攤位的,有十字路口的「空盤」、學校前的「竹竿串」等。

寫真館:
有南山寫真館、楊為寫真館。

曲盤店:
當時最時髦行業,由楊藩經營,專賣「蓄音機」,「曲盤」。
該時代稱「蓄音機」則一種早期的手搖播音機,「曲盤」是早期有蓄音(錄音)的存音曲盤(唱片),當時最紅歌手有東海林太郎、二葉曉子、籐山一郎、淡谷規子等。

棺柴店:
有郭豆尾、楊昌銘、蔡欽(阿片煙欽)。

代書館:
黑田(日人在十字路東北角也經營「代書館兼刻印」及「玉突屋(撞球場)」是一人純為經商來溪者,溪湖最早期自營代書業務的楊連代書人,當年是在該代書館當書記。,楊海桐(司法行政代書人),蔡丙燈(測量代書人),楊奈等各開代書事務所。

洋服店:
有「華裾」,「和田」,「水樹」等三間,專作西裝。

唐裝:
有「尚司」(現尚由後代繼為經營)「尚文」、「正芳」、「銀弟」、「鶯仔」等專作唐裝,前三家都是日治後,渡台的華僑開設的,專作男女唐裝,有細膩裁縫手藝頗受歡迎。

女裝社
陳禮樂兄弟女裝社,竹馬女裝社,專作洋裝、旗袍。
錶仔店:
有「日治後渡台華僑(福州仔)」在十字路,今永安堂址開錶仔店(賣錶、時鐘及修理),另有「德夏師」的錶仔店,「員林王」的錶仔店等,當時錶仔、時鐘都用手捲發條式的。錶仔有「懷中時計」分有金、銀錶殼,手錶。時鐘有掛壁、桌上二種。懷中時計主要是上流社會人士,為表現派頭、身分之裝飾用品,西裝特別為藏此「時計」設有懷錶袋,時計一般都附結金錶鍊,墜垂在西裝胸前帥氣十足,中下流階層甚少擁有此種錶。手錶也並非普遍之物,青年男女結婚時始擁有手錶者較多,時鐘也非每戶都有,當時叫囝仔到隔壁(鄰家)去看時間的是常事。為此該時代的錶仔店主耍營業是修理鐘、錶為主。

雜細店:
專賣婦女細軟物品業,當年「要真雜細店」店主名洲仔兼染布。

剃頭店:
陳新發、呂春木、施光明、(埔鹽浸水庄人)、楊冤、等人以合格理髮師,在市區開「床屋(日本理髮店的名稱)」在店內工作,其他尚有無照剃頭師,在各庄頭以季約或年約(所稱:縛剃頭)以人口計算,按時日往各約訂庄頭剃頭,現代說法是服務到家,其酬勞是以多少稻谷為計算準則。此仍已消失的項業。

山料店:
有吳拋、楊釵、陳割等三間,專賣籐、竹細工品及其他農產加工日用品。

磁仔店:
有「磁仔亮」,「謝永意」「楊益發」等開店於市區。

銀紙、香店: (可入網頁)   
有「許傳成」在西門,製敬神用金、銀紙業。
有「新玉春香」舖(可入網頁)
現在平和街由其後代經營。

一般人談到「香」,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敬天法祖」和「焚香膜拜」,人們藉著,薰煙、明光、馨香,上通神靈,祈請庇佑,更藉著「香」,拉近人與神鬼、祖先之間的距離,抹除人們的恐懼,換來希望與自信,這種心靈與崇拜

司(師)公店:
有「乞食頭」「豬可奄」「台北」「邱對」等四家的道壇服務。
餅仔店:

有「阿陽師」「粗皮師」「龜里師」「鹿港師」「蘇丙師」「烏梨師」等,該時代,封建的農業社會對於婚嫁,注重傳統禮節,因此大餅、禮餅需求量大,為此製餅店較多。

建設市區現代化都市案
昭和三年間將消費市場遷建街尾後,市區急速發展,街頂有媽祖宮,牛壚,並有原來商業繁榮基礎,而街尾,因新建歐式現代市場,而帶動欣欣向榮氣勢,南北商場平衡後的全街陸續興建二樓店舖。新市場附近,原只是有幾戶低厝仔住家,因市場建立而商氣蓬勃建新市場同時,農業組合(農會)也在市場對面興建磚造二階店鋪六間,帶動街尾(現平和街)東西兩排陸續建起二楷商店,昭和十二年已成為溪湖市區最繁榮商區。

昭和十二年代,除市仔(消費市場)遷建於街尾,平衡商區發展以外,已進入生產全盛階段的明治製糖會社,引進外來人口,造多商機,對於商業發展影響力也不可忽視。為迎合接待往來外客,娛樂界發展最迅速,菜店(酒家)林立,中街有「東芳樓」.「湧泉閣」,東門有「新開樓」.「大笑亭」.「太平樂」.「一心亭」(戰時改營為旅館號「溪湖ホテル) ,「朝鮮樓」,西門有「西美樓」據我所知是很古老的菜店,建物門面亦刻「西美樓」固定樓名,依該案內記,記述之「祝樂天」是接「湧泉閣」停業後在該址營業,該案內記「街圖」記入西門有祝樂天? 之前「祝樂天」是否租西美樓店址營業,後來移遷「湧泉閣」停業後店址營業,當時年幼未曾聽說也無印象。
旅館有中央旅館、日丸旅館、集英旅館、溪湖ホテル宿住販仔間一間。

 商店類
 商業有公司組織的「英美公司」.「萬全公司」兩家都直接向日本內地,香港等地,輸入南北什貨直銷及批發的大商家。
其他尚有杏林、益興、益發、協益、.等十餘家乾仔店(日用雜貨店,金紙,香店有許傳成、新玉春等兩家,布店有黃合成、施成發、長義、義成、益發、施葛、等當時部分布店也有兼染布行業。
當年街區很明顯分為中街至市場是一般商家佔多數,娛樂界多在東門,西門可以說是屬工業街區,如牛車店有楊永昌、源永昌、蔡道、謝忠等四家,打鐵店有山川、魏金自在、六角印等,其他油車間,農具加工都在西門。
一般全民娛樂處所有「玉突屋」(撞球場,劇場有「溪湖座」,近代化行業有南山寫真館,楊為寫真館陳條寫真館。楊永潘的唱片行。

其他 :
有台灣電力會社溪湖變電所及駐在所,八堡圳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溪湖,溪湖信用組合,溪湖郵便局,溪湖消防組等。
其中郵便局本來非集配局,本年經遞信當局認許下昇格為集配所,並預定遷局於溪湖街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