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溪湖鎮史記:(76):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76):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


 楊照陽老師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六話):土牛溝,楊氏宗祠

土牛溝,楊氏宗祠

在溪湖訂根造夢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姓楊的族親團結度聞名全臺灣
早期除了天災之外,就是種族械鬥和土匪搶劫,姓楊的族親,他們
的團結度聞名全臺灣,因為北臨大突社番,西臨二林社番,南有番
婆庄、竹塘、田中大武郡社番、東北有巴布薩族半線(彰化)社番,
頂、下番婆(臭水番花路)東邊的客家人和漳州人。
參考圖片(網路轉載)
平埔族1


參考圖片平埔族(網路轉載)

1788年設立隘勇,山番界設土牛溝
清代在漢人與原住民交界地帶設置的警戒與防禦措施。臺灣「防番」
之設施,始於鄭成功創設之屯田,1766年(乾隆31年)設立理番分
府後,由理番同知管理 隘寮,充任隘番等事,1788年設立隘勇,沿
山番界設土牛溝,在要衝地帶配置隘丁、設立隘寮,做為對番人警
戒、防禦措施。
 
清代統治臺灣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漢化程度的深淺分為土番和野
番(山番),其後又依土著民族歸化與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歸化
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歸化的土著民族則
多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於是自閩粵二省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即稱
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稱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

因為4面都是潛在的敵人,為了生存下去,唯有兇狠好鬥的武力可
以憑借。所以練武功的風氣很盛行,有勤習堂、振興堂、宋江陣、
打棍仗(打墟仔)、打拳頭(空手對打)對陣。

尚武的風行,一方面可以防身,一方面可以抵禦外侮,所以祇要
在阿公厝(姓楊的聚集中心)發生任何盜賊或外力侵入,祇要喊
叫或敲擊聲(竹管或鐵器),就可以集體動員,讓外侮者死得很
難看。


所以一般人都說姓楊(羊仔)的,他們的羊角很尖,最好不要惹
到他們,因為他們愛恨分明,有恩必還、有仇必報。

因為姓楊的族親很團結,而且是非分明,所以百年內的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祇有外圍的族人有參予,所以犧牲不是很大,因為人
多勢眾又集中,所以外族一向採退讓態度,否則中部的拓墾史,
一定會更慘烈的改寫。


楊氏宗祠﹙點入網路﹚

 四知堂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 ,西元108年(東漢永初二年)春,他調任東
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 ,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
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老師楊震到來,晚上王密便悄
悄前去拜訪,並帶黃金十斤作為禮物。

雖然東漢時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0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
天的五斤金,等於好幾根金條了。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
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

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並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
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
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四知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參考資料

土牛線:
(網路轉載

清初康熙以降,閩南客家移民逐漸遷徙至臺灣,並與平埔族或其他臺灣原住民在開墾等事務上產生摩擦,尤與高山族)衝突最烈,時有漢人侵犯土地,生番出草殺人的情況。

為解決此衝突,清康熙61年(1722年)起,官府於入山的重要路口,以立碑、立界方式來規範漢人生活區域,嚴禁漢人超越其區域;此碑界建物稱為「漢番界碑」(如:臺北市石牌)。

18世紀初左右之清乾隆時期,由於閩南開發已飽和,大量閩南人移民蜂湧來臺,與生番逐漸除原有碑界外,衙門則另加以「挖溝推土」方式,構成漢番界線。

土堆俗稱「土牛」,加上深溝,故稱為「土牛溝」。除此,又因地圖上,常以紅線延伸其土牛溝所設置區域,因此又稱為「土牛紅線」,簡稱「土牛線」。

(黑白想黑白講網路轉載)


平埔族狩獵圖

溪湖界內也有二處土牛遺跡一處是媽厝國校南側,另一處是巫厝糖廠小火車站南邊,日治時代尚有留存,光復後被剷平,很可惜!


楊照陽老師講溪湖歷史全部轉載結束。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溪湖鎮史記:(75):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五話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75):民俗.信仰: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五話


 楊照陽老師

 楊照陽老師是一位具有台灣歷史觀念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民俗採集家,他從長輩口中記錄台灣的歷史,也忠實的尋找與記錄台灣失落的民俗文化,用台灣的語言創作文學與記錄,陳延煇教授讚揚他是「伊能嘉矩」台語的化身。 


91.12.1.a77-1    *楊照陽 *(取材自網路)
在溪湖訂根造夢(第五話):楊家子弟參戰記
來臺始祖正發以及來臺依親的眾族親,一向以農業為生,生活很貧乏困苦。到了日據時代末年,漸漸的有楊家子弟出人頭地,有去日本拿醫學博士回來,做開業的醫生。
有一政界謀職,曾擔任第3屆縣議會的議長。有的往企業界發展,像x x 牛奶、x x客運,都是姓楊的宗親,經營很成功的企業;在司法方面,也有擔任高等法院的庭長和撿察官。
而最普遍的現象,就是二次大戰的時候,台灣人莫名其妙變成侵略國的國民,所有可用的物資和人員,都直接或間接被徵收去用。

  
戰爭時代台灣青年活動(網路圖)

(第五話):楊家子弟參戰記 
... 而正發派下,更可以以第5代楊(永字輩)平,妻陳引夫婦做為代表性。
6代,就像楊寬(父楊平)他們家有5位兄弟,在徵召的年紀中,有3 位年齡剛剛好,而他的三哥剛好結婚一個月,他祇好自告奮勇去代替做軍伕。而另一個名額,就是要徵召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每次日本警察來抓人的時候,都去躲在地下室,一直沒被發現。

楊寬被徵調做軍伕,本來從高雄港坐船,要去新加坡的部隊報到,但是出港3點鐘,就被米軍的魚雷打中,祇好將船開到香港去維護;一個月後,第2次出港要去新加坡、馬來亞報到,又遇到米軍的潛水艇,祇好將船開到馬尼拉,後來部隊就停留那裏,他在做機場的保固工作,用很原始的方法,用木椿將跑道打平,在每次被米軍轟炸以後。

那個時後,太平洋戰爭線,已經延長到珍珠港,日本帝國的支持力減弱,但是為了縮短戰爭時間,祇好擴大戰場,相對的人力和物力,就要加倍投入,而他們維護機場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馬尼拉港口,外面的那個「口雷希多魯Colehidol」島。

日本帝國認為那個島,沒有攻佔下來,不能算是完全佔領菲律賓,因為那個島是米軍的潛艇基地,也是彈藥製造廠之一。裏面地下堡壘化,可以自給自主,地下電車也有,是米國利用25萬菲律賓囚犯建造的。

日本帝國用最強悍的九州兵,那是高麗民族在日本帝國定居的僑民,去攻打半年沒成功,因為整個島都是斜的山坡,日軍每次用2000人跟3艘軍艦攻打,連續3 批次都失敗。到第4批次,就用臺灣的高砂義勇軍(特攻隊),雖然攻上島嶼,讓日軍知道該島的陸上和地下秘密通道。

但是那次高砂義勇軍,3000人揹負重任攻上山頭去,最後存活12人,剛好也有傷兵後送醫院,恰好楊寬也感染赤痢住院,才讓他得知這次戰情。也知道裏面設備齊全,食品工廠、舞廳等都有日帝佔領後,一樣繼續生產武器,供應日軍使用。

戰爭進入尾聲,是在楊寬當軍伕的第2年,米軍到處發動反攻支援作戰,而日帝戰線拉長,補給不繼而漸漸中斷,跟隨著空軍被打垮,連從馬來半島被趕到新加坡,被迫簽下無條件投降的英(國王)軍,也開始從印度反攻。

而太平洋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從百戰百敗梟雄,轉為功臣大將,開始以大吃小、以大軍團攻小部隊的戰法,讓日本帝國的軍隊,陷入人間地獄,除了橫屍遍野外,過著饑寒交迫的叢林流亡生活。

當太平洋盟軍攻克馬尼拉以後,楊寬所屬分隊,敗戰撤退進入叢林,所有的補給中斷、訊息中斷。食物和彈藥的取得,完全靠晚上偷襲米軍部隊,所以他們的武器,都從舊式單發步槍,改為進步的連發衝鋒槍,一次可以射擊25發至50發。

當時他們雖然陷入絕境,但還是一直認為日本天皇的軍隊,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所以米軍空投的傳單,有說日軍到處吃敗仗,日軍饑餓到吃被射殺而死的人肉,連「雷包爾」、「瓜達卡納爾」戰線都已經繳械投降等,他們雖然有看到,卻是不相信。

有一次,一個日本中尉,因為每次攻擊米軍時,都違反日帝軍令,就是每次攻擊敵人,必需軍官帶頭衝峰陷陣。但是,他每次躲在後面,叫臺灣人先進攻,然後將功勞歸給自己。

後來楊寬他們忍無可忍,就聯合十幾個臺灣人,在一次攻擊進行中,將那位中尉射殺。而後人員傷亡愈來愈多,漸漸沒有攻擊那些看不起眼的米軍的能力,而無法取得食物。
後來改吃椰子的核仁肉、汁和射殺野牛、白色脖子的烏鴉,過著驚慌而且隨時面臨死亡的日子。

後來米國空軍的傳單保證,天皇已經無條件投降,祇要他們走出叢林來投降,會獲得和米軍一樣的待遇。
他們走頭無路,祇好出來投降,當時的俘虜營,臺灣人比率佔9成,日本人佔1 成四邊用鐵絲網圍起來,再連接電源,防止暴動和逃亡。在食物方面,已經可以吃到三明治,管理俘虜的方法,完全比照日內瓦國際公約。 

終戰後隔一年(1946年)盟軍指派七艘運輸艦,去菲律賓載臺灣人回臺灣。當他們從高雄港上岸後所有的隨身設備,包括軍服、軍票(日元券)、水壺、毛毯、救護藥包等,全部被國民政府沒收。又叫他們寫信回家,要家人寄錢來買車票回家。

那天晚上,他們就在港區司令部暴動,因為是盟軍接回來,所以外來政府不敢集體屠殺,隔日再退回軍票、軍服等隨身設備,再出證明書免費坐火車坐5點鐘回員林,再轉搭車回溪湖。 

當時12個夥伴去成功嶺報到,到那時存活3人,回歸家鄉。
當了3年的日本軍伕,月領日幣145元,寄回家剛好買了2甲地(1甲約2000元至3000元日幣)
所以後來分家分了2甲地,他都笑說在實質上沒分到土地,是自已去賣命換來的。

参考資料:
另一位命運不同日兵李光輝故事。

李光輝(網路圖)
不知終戰高砂族日兵李光輝隱藏森林31
前半生
李光輝出生於日治臺灣臺東廳境內的都歷(阿美族)部落(位於今臺東縣成功鎮),日本姓名為「中村輝夫」;八歲就讀都歷公學校,擅長相撲棒球,曾以臺東廳代表隊捕手的身分參加全島比賽。[1]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開始組織「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參戰;中村輝夫於194310月入營,隨第五批「義勇隊」出征,途經菲律賓,投入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的戰場。[2]
(網路圖)
1944隨軍駐防摩羅泰島915日,盟軍反攻登陸該島,經過兩個月的攻防,日軍不敵,只能退入叢林進行游擊戰。這段期間,中村輝夫與部隊失去聯絡,便獨自在叢林中等待援軍;此時他身邊只有兩枝三八式步槍、幾十發子彈、一頂鋼盔、一把軍刀、一個鋁質餐鍋、一身軍服、一面鏡子,以及少許其他軍用補給品。由於遍尋不著中村輝夫,其部隊於同年1113日以「戰死」處理。
後半生
終於歸台的李光輝(網路圖)
1945815日本投降,但在孤島叢林中的中村輝夫全不知情,靠著野外求生技能繼續躲藏。他蓋了一間竹屋,以野果充飢,或偷取農戶種植的農作為食;後來,為避免被敵人發現,便開始自己耕種,偶而也獵補野生動物進食。他以鏡子反射陽光,並且掘坑堆置乾燥木柴以保存火苗……,就這樣渡過了31魯賓遜漂流荒島般的生活。

1974,摩羅泰島居民向當地政府報案,說在島上發現一名全裸野人1229日,印尼政府組織了11個人的搜索隊,經過了30個小時的搜尋,終於發現了正在劈柴的中村輝夫。日本駐印尼大使館在接獲發現殘留日本兵的消息後,派防衛駐在官湯野正雄前往摩羅泰島,向中村輝夫說明過去三十年的世局變化,中村輝夫才知道戰爭早已結束。

197518日,中村輝夫搭乘中華航空公司班機,回到中華民國統治下的故鄉臺灣,並改用名「李光輝」。

1979615日,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臺東縣成功鎮,享年59歲。[3]

看後心得:(溪湖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
人生命運真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同被日軍征召參加太平洋戰爭,楊寬,李光輝二位,天給他們註定命運就不同,楊寬,雖然在戰埸吃盡苦頭,但能平安歸回,並將其獲得月領日幣寄回家買二甲地,真是天公仔子.幸運集一身,恭喜他,吃百二!

另一位李光輝就不同,他不知終戰隱藏森林31年… 靠著野外求生技能繼續躲藏。他蓋了一間竹屋,以野果充飢,或偷取農戶種植的農作為食;後來,為避免被敵人發現…島上被發現時,被稱為一名全裸野人,終於能歸回,可惜1979615日,李光輝因肺癌病逝於臺東縣成功鎮,享年59歲,歸台只享受四年物資生活,他雖是天給他一命,但後被非人生活被煎熬31年,真是最不幸的人!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