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溪湖史記第三單元:黑白想黑白講(2):靈魂不滅


溪湖史記第三單元:黑白想黑白講(2):靈魂不滅

靈魂不滅
無形的靈魂是永生的,都遊浮於星際間,尋找適存於該星球的有形物體,寄生繼續活動,永續營生任務,任何科學、天文學家都猜測,地球以外尚有生物存在,但其異處是形體不同而以,都存有生命體。

此點可以自古流傳所描繪的神農氏三角形的頭部、封神榜中三眼的楊戟、生像雞嘴的雷公造形,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及其他出現的靈獸、魔、鬼怪造形,傳說中的龍、麒麟、唐獅等都是現代人,難得一見的神人,怪人,聖獸等其活動空間都在雲間或天上,令人猜想是不是星際間的另類生物。

其是傳說孫悟空由天空下降,大石烈開誕生說法,其大石是不是由星際間降落殞石?值得深思考研。

現代取材於星際間的科幻電影,其所出現的異形生物,如ET,龐大怪獸,昆虫,猿人,液狀生物等,不論古今為什麼?人類會想像出,如此造形生物,以靈魂不滅論說,可能永生的靈魂,遊移宇宙各星際間生存,再輪回到地球出生為人類。
其潛在意識中留存的記憶,有時,忽靈感一動腦中浮現,記憶前世的幻影事物,將其描逑為神話,或憑現代科技將前世記憶幻影,以小說展露於世,可以說無中不生有麼?

民間有一種傳說,亡者再轉世時要飲(亡魂水)來忘掉前世緣,其中未飲者尚記憶前世事,歐、美、曰、中國等描寫記憶前世事的,傳奇故事或小說之多,可以證明有其事實存在,也可證明,靈魂永生之說。

台灣曾發生借屍回魂真實故事轉載於下做為參考。

台灣麥寮鄉朱秀華借屍回魂參考資料

1958八二三炮戰開始,中共解放軍砲擊金門,因此不少鄉民要搭船逃離金門,而十八歲少女朱秀華的父母親朱清、朱蔡蕊帶著女兒也欲搭船離開。朱秀華的父母不幸被炮彈擊中而身亡,於是朱秀華逃到一艘漁船,但漁船行駛不久也被砲彈擊中而毀損,就這樣載浮載沉三、四天,漂流到臺灣雲林縣台西鄉外海的海豐島(今外傘頂洲)。

然而,這時有幾位漁民發現這艘船靠在沙灘上,船上的人幾乎已死亡,只剩朱秀華仍奄奄一息,但數位漁民眼見她身上帶有黃金首飾,於是起貪念,朱希望漁民搭救,願以身相許或者終身為奴婢,誰知當搶完財物後,這些漁民深怕朱秀華報警,遂不顧朱秀華的死活,合力將漁船推離岸邊,有一位名喚「林清島」的漁民打算搭救,勸阻眾人,眾人羞辱打罵林清島一番,林只好放棄救人。

朱秀華溺斃,靈魂飄到臺西鄉,遇見當地的五條港安西府所供奉的張尊王李鄴侯、莫將軍等三位王爺神,朱向王爺們哭訴,王爺們大怒,命朱秀華居住於海豐島三年,等待報仇,朱秀華心地善良,並未報仇,只是報恩,每日暗助林清島捕魚。

當時有一群無主孤魂,頗為朱秀華被害打抱不平,竟然主動找到當時劫財殺人的漁民們並加以附身,該等漁民在海邊徘徊,逢人就自白「我當年劫財傷人」,說完便跳海自殺。

林清島深知這事情經過,認為是枉死的朱秀華冤魂報復,立刻為了朱秀華修建小廟奉祀,並請法師作功德七日,超渡朱秀華。

一年後,朱秀華的靈魂來到五條港安西府地藏王菩薩降臨,認為其陽壽未盡,可以設法再返人間。

於是三位王爺神便與當地的玄天上帝溝通一番,認為當時的雲林縣地區需要信仰來加強善良民風,而且朱秀華日後可在該地興建臺灣民間信仰的廟宇。

之後因麥寮鄉的建材行老闆吳秋得的太太林罔腰,其壽命已到期限,不久將離開人世,所以可借她的肉身來還魂。

事情爆發,全臺震動,政府特命斗六「陸軍五五醫院」(今日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院長劉海波,由雲林縣政府主計室楊主任,業檢室賴主任陪同,去採訪林罔腰,診視其是否有精神病。

劉院長表示,他觀察的結果認為:「講述時,精神表情自然,言語清楚並無異狀,眼光神情,不像精神病的樣子,此番觀察尚難作病理的判斷。」

楊主任也表示:「我家住彰化鹿港,鹿港口音和麥寮口音相同(海口腔),但她卻有廈門方面的口音。」

[1][2]1971年,朱秀華(林罔腰)也於麥寮鄉興建玄天上帝廟,廟名為「麥寮鎮東宮」。

次回:我身邊有兩位活菩薩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溪湖史記第三單元黑白想黑白講(1)宇宙與生命



這數年來,我曾與五弟遨遊各國各地,看遍天下,夜宿異國,曾仰天夜談,談無邊際的宇宙何等神秘?我們的地球何等的渺小?說神秘的生命(靈魂)何去何從? 如何信仰,祟敬神佛?我們不專信仰任何教流,但虔誠敬仰聖神,是為領悟其聖言、仰慕其積德,應敬而不入迷,是咱倆常談的話題。

曾談論,神秘的宇宙,浩瀚的天地,自古就傳說云:宇宙有九層天,九層地,九之數,即數之極,其後無數可算,即無邊際無限之意,古人觀天象,與現代天文學論一致,深感古人所言,是經過數千年的考驗,而成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無法以現代科學驗證,便將其視為迷信,並加排斥的話,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種不遜的行為。

古人苦心堆積經驗的道理,奧妙神秘的星際間,待揭開的迷還是很多。因此,浩瀚無邊際的宇宙中宛如沙一粒,微不足道的地球,寄生上面的動物生靈,只不過是大宇宙中的生靈遊到地球,暫借地球上各類的軀體寄生而以。

好像在外遊覽,到期就要結束旅程,只不過其旅程長短有極限,最高期限為一百年,古人云;「百年歲後」一語為準,謂為標準人極限

人生旅途,所寄生軀體,似一部汽車,靠保養如何,決定在地球上的旅遊期限,缺油(營養不夠)、失水(飲食不當)是會促短旅遊期限,機器故障失修缺保養(不重保健),不守法則,橫衝直撞(生活不節制),也會直接影響壽命的主因。

人生旅途,所寄生軀體如當一部汽車,可分為三大階段的人生比喻:
1, 新車期(1-30歲,如旭日東升活撥學習期)
2, 中古車期(31-65歲,像日正當中龍虎活躍期)
3, 老爺車期(66歲以上日暮西山,美麗彩霞期)
此三階段主宰駕駛的生靈,全憑其智慧、操守來決定一生。

凡是有形的物體,終歸,也是難逃毀滅的一天,但無形的靈魂如何呢?以種種現像、傳說來推論是不滅的。自古以來無論先進、亦落後國家都有怪異靈性,故事傳說,及發生在我們現社會常有,不可思議,無法解說的現象,如託夢破案,溺死者見親人流鼻血、等不勝枚舉,雖現在科學尚無法揭開,但事實不可否認確實存在於現世。

以我個人遭遇,不可思議事件,最詭異的實例是,亡母托夢

生命與靈魂  

1亡父現身,亡母托夢:
夢見去世多年的阿母,要綠色角格花樣的被單,為應夢願,到彰化尋找,下車走到第一間布行,第一眼看到左邊棚上陳列的就是夢中所托的一模一樣的花角格布,及訴(清讚點差三點)。

全部夢境過程:
入夜,我們兄弟(好像次兄不在場)、姊妹聚集,溪湖福安宮,向外左邊偏門入口的迥廊上在等待,陰間來的電話,電話機掛在正門與向外左偏門中間壁上,是一架舊式手搖形的電話機,我們全精神灌注期待鈴響,我說時刻快到了(好像有約時刻,通話),說著,口尚未合,聽傳來,電話鈴聲。

趕緊提起聽筒,隱約聽到一聲低迷的聲音,叫「阿川」,是阿爸的聲音,與陰界電話通了,我激動的哭,連叫幾聲「阿爸」「阿爸」,淚水直流。可是,聽筒不再傳來任何訊息,靜、靜,昏暗中,矇矇朧朧中,電話機在變、變,變成阿爸的遺照,是懸掛在廳堂的遺像。

本來阿爸的下巴是瘦尖的,眼晴不是很大,但原有的遺照,在我們眼前慢慢起變化,瘦尖的下巴,暫暫變豐滿而圓滑,眼睛也慢慢的變大,忽然張開,大而圓的眼睛,看大家,其貌相呈現出,尊嚴的福相,大家齊聲叫「阿爸」「阿爸」,但阿爸並無應聲而漸漸消失。

此時傳來,激動的聲音,喚「阿母返來囉」「阿媽返來囉」趕緊轉身一看,果然是阿母,身穿黑色大套衫、黑色的本島褲,手持「葉鵠扇」,滿面帶著笑容,慢慢的由正門進入廟內。

當時好像是冬天,並大家都預知,阿爸、阿母要回來所以在廟正門左側,地磚上舖蓆,中央置火爐,上面覆蓋綿被,腳、手伸入被內,圈圓坐下開講閒談,等待阿爸、阿母出現。

阿爸已在電話機上現身,與我們見面,阿爸消失後,現在阿母出現,大家看阿入內,都趕緊離席站起來,忙叫「阿母」「阿母」牽阿母的手,說:「阿母,真寒來縮燒(取暖)、縮燒」,阿母笑笑,與大家坐在草蓆上,我們將綿被,給阿蓋在膝蓋上,阿母一直看被單,說:「這被單花真水(美)我正甲意,彼例(那個)白蚊罩麼正水(很美)」。我們說:「阿母您那甲意,阮者買乎您,其他有夠欠什麼無?」,阿母指著「公媽牌」,場境變在神明廳,笑笑說「你看,我在公媽牌上的(清讚點)減大家三點,應當愛補足,才會與你阿爸及大家平點」,仔細看公媽牌上果然浮現「清讚」二字。夢醒時是午夜三點。

靈夢、夢解:我現在口述此夢,是一年前的奇夢,當時將夢境,詳盡記錄,分發眾兄弟、姊妹共同解夢研究,想盡辦法,欲遂阿母心願。

一般眠夢,睡醒後就忘掉,甚至連夢什麼都想不出來,現在回想此夢,很清楚的記得夢境一切,尚能浮現在眼前,此夢就是如此的奇特。

我們將此夢,夢解、分析、研議結論,應信其真,不可信其無,較妥善。當時是媽祖廟舉行一年一度的法會前,為趕配合法會祭祖時,遂阿母心願,第一項就是著手找被單布料,到彰化員客車站下車,向北步行尋找布行,離員客不遠處有一間布行,是到彰化第一間進入的布行,其店內左邊第二棚格上,排有夢中所看到一模一樣的,綠色被單花布,花樣是整齊排列的跳角花,每格寸餘大,各格都有各獨立的花草。

舉頭看店面掛的招牌店名是「安泰布行」,第一間步入的布行、第一眼看著是所尋找的花樣布、店名是「安泰」。我信,是暝中阿母牽引到此的,阿母所托的夢不得不信,我喜得夢中托付的其中一件,願望已達,喜的壓不住,由內心湧出的陣陣興奮(蚊帳據老輩說:會罩住亡者靈魂,因此以用庫錢彌補)。至於夢中阿母指給我看「清讚」二字之含義,未曾聽過此言詞,因此查閱有關書冊、字典都無法得知其意。

後來分字解讀,「清」即潔淨、澄澈之意,不含任何別物,俗語有一句「清一色」,可解,獨有、與其他分別不混合,單獨之意。「讚」即是一種頌揚人物的文字、也含有襄助、讚助之意,因此「清讚」二字含義,是需「單獨讚助之意」。阿母所指「清讚點」積分不足三點,夢託我們要給她補足,清讚點是如何累積? 用什麼方法來補足積分? 是一項的難題。

回想阿母中風三次,臥床十幾年,最後一次,北勢尾大姨與大妹曾到鹿港地藏王廟,祈求賜阿母壽十年經准。

民國五十年末,大妹曾暗示,經准廷壽到今年是第十年,要格外小心。同年農曆十二月十日(新曆民國五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阿母感染風寒急逝,很巧的是,農曆十二月十日祈求足廷壽十年滿。

因生日、忌日同一天,每年生日忌、及逝世忌合併祀拜,因此每年只有一次祀拜,阿爸是生日忌,逝世忌分別祭拜,一年有二次祀拜。阿母逝世已三十六年,減祀拜次數,累積有三十六次,以干支循環計算(十二年循一環),阿母(減祀拜36次)除於(干支一循12年)等於3是與阿母夢中所指(清讚點欠三點)數字相符。

以此計算法計算,干支,一循十二年,可以假想,每年受祭祀一次可積(清讚點)一點,阿母所指差(三清讚點),則因每年減祀拜一次所致的想法,油然而生。

基於夢境與實際情形,符合的很巧,經兄弟一同共商,決定,每年新曆正月初五日祭拜逝世忌(正確的逝世日),舊曆十二月十日祀拜生日忌,以彌補清讚點之積點。

此想法並非有任何根據,只是為人子女者,對阿母表達,一種誠懇的心意來完成,阿母的夢中託付心願。

決定後在法會時,除焚送被單、衣類外也向阿母報告此決定。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3-1):隨歷史消失行業續集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3-1):隨歷史消失行業續集

牽豬哥.閹豬:(吹小笛)
「身穿一領黑袈裟,爬山過領愛過家,人講阮是歹子弟,不過賺錢乎頭家」。
這是庄腳形容豬哥(種豬)的民謠。
昔時「牽豬哥」者飼養健壯的公豬,專為人家母豬配種的行業,從事此種行業人不多,本鎮多數以視母豬發情狀況,約定時日配種。此行業都由年紀較老者行之。
閹豬也是與捉龍同為「吹小笛」招客,只所吹節奏與捉龍不同調而以。此行業與牽豬哥相反專為豬隻「去勢」之業,在庄腳農家散落處,以吹笛為號招攬需要者,以一支手術刀就可施「去勢」工作,去勢後以黑煙燉摻油塗在傷口,任務就算完成,非常原始式的作法。
今配種都用人工授精法,去勢也以現代醫術由獸醫施之。因此這兩種行業己絕跡。

掂皮靴.補雨傘:(搖動成串鐵片發聲)
「補雨傘.掂皮靴噢 有人要補雨傘 掂皮靴嘸!」此叫聲也已絕嚮,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掂皮靴、補雨傘行業最風行,沿街將串數片一疊的鐵片「哩哩 啦啦」搖動發聲,沿街叫喚掂皮靴、補雨傘之行業已隨新潮流時代,而不復見。工業急速發展,製造業全面自動化,一支雨傘台幣五十元,一隻靴便宜的一百左右元,舊、破買新的比修理還便宜,此行無法存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當年此類行業多數,由日據時代後才渡海來台的華僑(當時叫唐山人)從事較多。
此之外尚有補鼎,補碗,縛籠床(圓型竹蒸籠)等行業也是唐山人從事者較多,,

喊鈴弄:(打鑼叫客)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併,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當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先,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茄茄子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冬尾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時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上述行業現已不復存,只留為回憶昔時鄉土鄉景而以。

其他小販:

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藥仔: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賣杏仁茶:
隨早晨雞嗚聲,「杏仁茶」拖長尾音沿街叫賣的聲,與賣豆腐鈴聲,是每天最早的街聲。早晨賣杏仁茶小販「水金叔」,挑著一擔木櫃型攤台,一台分三隔,前擔下層置風爐,中層放杏仁茶桶,上層排油食粿,後擔,下層放備用火炭等雜物,中層是糕餅類,上層排茶碗,沿街叫賣。早期杏仁茶純以杏仁提練的茶,今早點攤由人工加味的杏仁茶,味道是無法與他相比,杏仁茶配油食粿,早餐前的早點,是囝仔時代最快樂的享受。
賣醬菜:
隨賣杏仁茶聲,叫賣醬菜的小販也是早晨的一景。小販推著四輪載有各種的醬菜小車沿街喚賣。
賣豆花:
也是早晨的小販,挑一擔比杏仁茶小販較大的木攤架,沿街喚叫「豆花 喂」叫聲招攬人客,豆花摻熱滾滾的甜薑母湯,甚受歡迎的小吃。
賣鳥梨糖:
以竹杆上面縛稻草圈,插鳥梨糖喚賣。
打糖鬆:
當場溶糖、打糖鬆及製土豆糖,當場賣。
賣菔夌粿:
用鐵馬載蒸籠沿街賣。
賣肉粽:
手持盛裝肉粽鉛桶,夜間叫賣。
牛肚湯、牛熟肉:
通常在市場內外設攤販賣,牛肚湯:將牛內臟合煮一鍋,以碗出售。
市場附近到下午,就出現賣牛熟肉攤販可當場沾醬油吃

下回:黑白想黑白講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3):隨歷史消失行業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3):隨歷史消失行業
                     
夕陽工藝業:

鐵馬店:
鐵馬:即自轉車或稱自行車,昔時交通、運貨的主力工具,因此盛極一時,當時有謝其舟昆仲,綽號米粉江的吳江,人稱竹竿串的吳串等主業銷售新車以外,市區、鄉間處處都有補鐵馬(補輪胎)的鐵馬店。當年如擁有一台鐵馬,不但方便也很風光,尤其是有一台日製「富士霸王」就像現代的高級轎車一樣,非常難得之事。
記得1930年代「做新子婿」一行六人(一桌座位八席留二席是主人及搬菜位)騎新鐵馬到岳家,是非常有面子的子婿隊伍,現代人是無法體會得出的往事。
當年盛極一時的此行業,後被機、汽車取代後漸漸沒落,可是當年的此行業者,轉作外銷自行車工業,在國外被受好評,幫助本鎮工業界的繁榮不少。

粘錫店:
「岩獅伯」、「茶古成」、「阿陶師」、「古月號」(用鉛片以錫粘製日用品:鉛桶、茶古等類),今被塑膠製品取代之,現只剩「古月號」配合現代化方式繼續營業。

竹仔店:
do.gif (7394 個位元組)竹器業(可入網頁)             
有德煌師、台北,陳家四兄弟凰鳳、君子、珠獅、進財等傱事此業,竹仔店是專作竹細家庭用具,全部用竹材作床、椅,桌、囝仔椅轎、囝仔車、菜櫥等類。
中日戰時中,日本政府為求多增產米糧,以提倡「密植播稻」法,其「竹製密植器」可算是竹仔店空前絕後「異類產品」應留為史記。今此行業已後繼無人。
竹製囝仔車

打鐵店:
打鐵店也多數在西門,有六角印打鐵店「六角印」號記出名,另山川打鐵店是以「山川」牌號打知名度(此二家由後代繼承現尚在原址營業)。尚有「打鐵在師」、「福來師」等頗有知名度的鐵匠,因後繼無人而今只留其名。

洋服店:
即現稱謂西裝社,昔時做一套西裝,量身裁剪,必須由裁縫師父,親身下手,熟練師父懂得如何合顧客身材裁剪,如胖客凸肚、陀背、高低肩、如何掩飾使其筆挺美觀,都靠西裝師父之技藝妙手,所做西裝堅固、精細、不變形,如身材不變可一生享用,非現百貨公司所售的成衣西裝可比。

唐裝裁縫店:
是專問做台灣衫褲之店,1920年代衣著,一般百姓都以本島衫褲為日常之穿著,男人是「對衿仔衫」、「本島褲」,女人是「大套衫」「本島褲」色彩單純以黑白為多。
鄉村婦女,會自己裁剪自己縫,因此做衫店營業對象,多數是新娘嫁粧衣裙、老婦女之大套衫及菜店查某之長寮(旗袍)。當年此行業多數由唐山來台師父經營。
現今裁縫業被多量便宜、新形、耐用的成衣在市場上被取代,致此行業暫暫衰微。

農具店:
牛車店:源永昌(昌內師)、楊永昌(俊達師)、西門蔡道(豬母道師)專為農家造、修牛車行業。
另有一家鋤店「名阿濱師」專造、修鋤、水車行業,中街也有「阿滔師」專作水車,其他中街尚有梁昆晟農具店,「清琪師」製農具
農具行業多數集中於西門營業。

木器店:
有「匡桶川」、「鹿港仔」以木片製桶類業。
據說日本人初次入台時日人主婦們看到木器店陳列店面桶類中,發現其中一個桶喜出望外,桶大與他們日常使用飯桶差不多也有蓋子,桶散發發出檜木特殊香味,使她們如得到寳!買回當飯桶使用?
形定其貴累似形的桶,日人當(飯桶用,台灣習俗是用做(屎桶),日人是用於入口,台灣用在出口,同是對人體健康有關,你說雙方是不是用得真恰,答案皆大歡喜!

油車間:
do.gif (7394 個位元組)搾麻油(可入網頁)
油車:自清代就在溪湖牛耳油車界,以「大舌憨」名號出名的湖仔內楊永慶,自苦心完成「湖仔內溝」水利灌溉成功後,專心於農,停止壓搾油業。
尚有後壁溪湖楊匏的油車間在搾油至昭和初期。
繼有「中街青瞑占」、西門「阿崙仔昆仲」、阿狂厝楊世祈等大規模經營此行代其地位。
昔時油車都用人工動力來做製油工作,大鍋抄土豆、麻仔再以大柴槌搗搾出油,其工作時發出「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嚮聲今已絕嚮。
以上行業多數已成為末代行業,只留為歷史的話題,僅存的也已現代化,已無鄉土味濃厚的「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聲音可聽。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十九世紀初至台灣光復初,本鎮鎮內,常見各行別,以特殊吹嗚器具作呼號,叫賣行商小販。此令人,思古懷念的溫馨小販,特列入鎮志留念。

賣豆腐.鹽豆干(搖小鈴)
清晨破曉,就有「鈴.鈴」悅耳小鈴聲隨著「豆腐噢.要買豆腐呣!」叫聲,就知道賣豆腐來。
賣豆腐的小販挑著一擔木造的擔架,架上疊著層層用木框板裝上豆腐,依顧客需求量,用稍長四方型的豆腐刀切割分售。
另有一種「鹽豆干」,鹽豆干是經摻鹽、壓縮、蒸熟、上面加蓋紅色謂「豆官印」的豆腐加工產品,可以直接摻豆油生吃,也可煎油食用,戰時糧食缺乏時,拜拜以芹菜舖豆干也是一道菜。
本鎮祭拜用「小三牲」也有添豆干為一牲的習俗,豆干是素齊類,俗語說:「食無三塊豆干就想要爬上天」意謂與「食無三日菜(素齊)就要上西天成佛」同義。
古早,豆腐、鹽豆干是本鎖大庭、後溪方面的名產,該地區有適合做豆腐的水質,因此出產豆腐品質較佳。今豆腐排在超市冷凍櫃,鹽豆干已消失。昔時清晨賣豆腐小鈴聲,已隋時代消失,只留思古懷 

賣豬肉:(吹貝螺)
賣豬肉行商,多數是用車,本鎮巡迴庄腳肉商是,用鐵馬(腳踏車)後架固定一塊木質載豬肉的豬塾,入庄內就吹螺(大約七、八寸長的貝殼螺具)招呼人客。吹這種螺具要相當費力,不過賣豬肉的都是肥壯漢較多。
現此螺聲也已絕嚮。

賣搖鼓:(搖搖鼓)
俗語說:「叮噹叮噹賣搖鼓,日日見查某」,此行商專賣家庭零用的小雜貨,多數是女用品如:針、線、胭脂、水粉、髮夾、扣仔、帶仔、絲巾等類,因此顧客多數是女人。其招客法寶是一支搖鼓,搖鼓是小型約三寸直徑,插大約五寸長的木杆皮鼓,鼓左右結二條線,線端各固定一個黑豆大的槌子,搖時會發出 叮噹、叮噹鼓聲。
顧客聽著 叮噹、叮噹聲就知道賣搖鼓來,一般賣搖鼓小販,多屬於溫和、親切、柔性的男性較多。
今叮噹叮噹搖鼓聲已消息其聲。

賣麥芽糖:(搖竹嗚器)
搖著一支竹製的搖聲具發出「咕噢、咕噢」風聲,沿路叫賣的麥芽糖小販,是最受囝仔歡迎的小販。多數以一擔竹籃擔,擔上置一「鉛片桶」,桶裡面裝麥芽糖,一籤一錢、二錢的小買賣,因此顧客多數是兒童,後來都改用腳踏車沿地叫賣,多數麥芽小販都是年紀較大的老阿伯。囝仔時代手持一支摻有蔥頭(經油炸過的,很香)麥芽糖,含在口中慢慢溶化的滋味,是當年囝仔時代的一樂,也有用乾餅挾麥芽糖的吃法。當年的麥芽糖是,純以小麥練製,對於治咳嗽有效用,為此也有人家多量購買。今純以小麥練製,麥芽糖較稀有,據說多數以樹薯粉練製的,因此對於治嗽功能如何,需要實際嚐試才能證實。

賣枝仔冰:(搖銅鐘)
「鈴嚨、鈴嚨」:清脆的小鐘聲隨著「枝仔冰 涼的枝仔冰」叫賣聲,也是令人懷念的夏天到處叫賣的賣枝仔冰小販,通常用腳踏車載著裝枝仔冰的冷凍箱,在街頭巷尾,田莊村落叫賣,「來來一支一錢,五錢六支」喚聲,甚受在炎天赤日頭耕作中的農夫們歡迎
昔時枝仔冰是以人工凍結法而作成的,小時候常看在街上用結冰箱作枝仔冰的過程,通常都在移動式的車上作業,結冰箱裡面,放著大量的粹冰塊,將灌注糖水及紅豆、綠豆等料入玻璃管,加插一支竹製枝仔冰箸,插入結冰箱內,待其結凍後將玻璃管侵入水中,利用其溫差輕易拔出枝仔冰。
此土製的枝仔冰後來隨時代進步遭淘汰,現在超市各色各樣枝仔冰雖美味可口,但還是難忘,土製「一支一錢 五錢六支」鄉土枝仔

捉龍(按摩):(吹竹製小笛)
夜深人靜,靜寂街上傳來,陣陣「嗶--.嗶--」有節奏而拖有後韻的竹笛聲,其凄涼感冬天更甚。
此仍深夜捉龍者(按摩人)帶黑眼鏡、手持杖,發出杖落地的「嘟.嘟」聲徘徊街中招客信號。
昔時捉龍者都是失明人的專業,從事者男、女都有,早期封建觀念較濃厚時代,因男女受授不親格言之阻,男捉男、女捉女,是一般無形中默契的觀念,後期摲摲放此觀念。
通常捉龍分為半尾「上半身」與一尾「全身」之分。當時的捉龍業甚少有發生緋聞案件,純為服務顧客按摩為專職。
今現代設備按摩院林立,昔日夜深常聽的凄涼笛聲,也已永久消在夜空。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2):造街故事




溪湖史記第二單元(2):造街故事

造街故事
時是清時代台南府城到艋舺跑馬路,經過寶斗、溪湖大竹圍、汴頭、埔塩浸水庄,當時溪湖,浸水庄都有半形成的街道,因此雙方為爭取造街權而恊議一個辦法,比水看誰的水較重,就獲得造街權,結果,溪湖水較重獲得勝利!因為溪湖水?摻鹽!(只是傳說)

街仔內舊地名:
日據時代,大正末期,至昭和初期(紀元1920年代),現溪湖市區,分為「媽祖宮口、牛墟、市仔、公灶、街頂、街尾、西門、東門、十字路、王舅廟仔邊、古井腳、會社、五份仔車頭、後壁溪湖等」,指市區位置,等於現在的街路巷名。當時街路只有稱為,中街(街頂現屬員鹿路三段,街尾現屬平和街)、西門、東門三條。

媽祖宮口:
媽祖宮口,廟庭廣闊,西邊有牛墟(現在警察宿舍位置)、市仔(消費市場後市場遷移街尾,昭和六年左右改建庄役場)教會等,東邊有米絞(碾米工廠)、國倉(農民生產,米殼多數都在此交易貯藏)、行政機關(警察派出所、保甲聯合事務所)、及各行各業的店舖集中於此,是市區最熱鬧的商區。

街頂(中街):
媽祖宮以南至十字路稱謂街頂。街頂擁有媽祖宮周圍的熱鬧繁榮以外,中街東西相對商戶林立,是民眾買賣的中心街也有料理店(酒家)東芳樓、百美樓、湧泉閣。

十字路:
街頂、街尾、東門、西門交叉十字路,此處是交通的中心點,人車往來頻繁,也是夜間小販商場地點,黃昏開始就陸陸續續,各種小販、王鹿仔(賣藥團)、講古、拆字數都集結於此,形成溪湖的常年夜市。

街尾:
中街十字路以南則稱為街尾,1920年代尚未開發為商街。1930年代市場遷建於此後迅速發展,繼媽祖官口,成為全街最繁榮的商業地區。

王舅廟仔邊牛車道:
歷史超越二百年以上,廣為信徒祀拜的王舅廟仔,是被視為座,有求必應的「王舅廟」,位於溪湖公學校校門正對面,其北側一片的竹林,密茂陰森,「王舅廟」其周圍,原來必定是不尋常的荒蕪地,記憶中日據時代,尚有無主家的「黃金甕」堆積在王舅廟後。

因此常有種種傳聞,雖竹林中間,形成一條牛車路(現在太平街)可通往,但入夜就陰氣森森,甚少有人通行此路。

此謂「王舅廟仔邊牛車路」北面兩旁都是密茂的竹林,約五十公尺處西邊有一大魚池,魚池南邊是溪湖公學校初次創校校址,明治36年即民國前969日正式創立公學校,由當時溪湖區長楊集暨三塊厝區長李聲洲發起,募款集資購地建校舍,當時地址登記彰化廳二林上堡溪湖庄366番地,1930年代尚有 一棟學舍及三間日式宿舍,供公學校日人先生居住。

北側有姓杜的農戶世居,路西從此農戶以北就被墾為田地及柑仔園(此園後建溪湖戲院),柑仔園對面則路東邊,由南密茂到此的竹林盡頭,也有一口被竹圍住的魚池,此池後來被填土建成現在溪湖戲院對面十餘戶店舖。

路東從魚池以北至第一代「公共消費市場」其北是楊姓三合院,及數間平房民宅,其他全是中街店舖的後門,都用竹籬笆圍住。

再說回到路西,後,建溪湖戲院的柑仔園之北,有被竹圍圍住的三合院杜姓農戶,其北側有一道入西的小巷通往「公灶」,小巷北側水田之北是連接二園的柑仔園,中間的柑仔園就是,現在之新市巷,續北有一大糞堀,大型簡陋公用便所。

之北是牛墟(現在之警察宿舍,牛墟西北側也一大池塘),由此再分雙道,一道延伸至媽祖宮口,再向東,通往三塊厝(現在大溪路),在現湖東國校地點,由此再另分一道通往青仔宅。

另一道向西經「大厝內」至大突頭風吹崎(光復後牛墟曾一度遷移此處)

東門:
十字路向東,通止東門橋頭是俗稱東門。此段有農業組合,也是多數娛樂行業集結於此營業之街,有玉突店(撞球場),菜店(酒家)計有新開樓(新開樓東邊有一小巷道通接後壁溪湖,日治戰時拓寬為陸軍大路現彰水路)、大笑亭(日人經營曰式料理亭)、太平樂、一心亭(後改建為溪湖Hotel)朝鮮樓、(酒女一色朝鮮女)等五家,1930年代朝鮮樓由地方人士,集資改建全庄最大的鐵筋建物「江山樓」料理店,(此建物後改為消防大樓)。東門橋分向南通道,通往五分仔車頭(小火車站)。
西門:
從十字路向西至阿狂厝橋頭,稱呼謂西門,此段街由因溪湖湖仔內一帶,耕耘農田者多,從事農具製造整修行業,也因地緣關係集結於此營業,如牛車店、打鐵店,水車店,鋤店等也有一間菜店(酒家)西美樓。

後壁溪湖:
稱「後壁溪湖」是由大古井延東北,經王舅廟仔口,越過竹林延通,現電信局後面巷道,現已被建物侵佔剩下,二人無法擦身的狹巷,昔年此巷道有「油車間」,因此有可容納,二台牛車寬的牛車道),再越過中街延續,現「銘勝診所」南側巷道直透「中銀」前(此段開始稱為後壁溪湖),漸彎向正北沿現彰水路東側直通(此處稱為油車內),與通往三塊厝路接連,後壁溪湖非商業區,多數是民宅。

古井腳:
古井,位於西門入阿狂厝庄的交叉口,溪湖公學校西北角。此井歷史百餘年,是往昔附近住民,生活的水源,井直徑約六台尺,深昔時淘井需接三枝竹捍,井水清澈,經年不渴。清晨王功蠔販,經常利用此井洗蠔浸蠔。(現尚存)。

1920年代溪湖的公共機關團體與學校

溪湖庄役場:
庄役場則等於現鎮公所,昔時庄政辦公處是設於溪湖中街興頂三塊厝(現中山里)二處辦理庄政,明治四十三年轄區調整,馬芝堡南港庄土名南港及土名菜堂劃轄,埔鹽庄,原三塊厝庄長改任埔鹽庄長後其子李功垂亦繼任該庄庄長。轄區調整後屬於溪湖庄轄內二十四保(溪湖十七保`、崙仔腳七保)庄政都集中在中街庄役場辦理,後為擴大辦公處所,才暫時遷入溪湖公學校前,現電信大樓位置,是利用三間平排向南木造平屋,原溪湖公學校校舍為辦公廳,職員庄長以下不足十名,辦理全庄的行政業務。
1930年街頂的第一代消費市場拆除後,在同址建立歐式建築庄役場,庄役場遷入現址太平里新辦公大樓是日據時代昭和八年(1932年)。

溪湖警察派出所:
設置於中街,現溪湖警察分局南邊辦公廳位置,是一座大約十坪左右,歐式小型磚造平房式建物。
警力,部長一名(管溪湖、埔鹽、埔心三庄)、取締一名、巡查二名(日、台各一人)一名共四名,管轄十七保治安工作。
(另崙仔腳也設崙仔腳派出所置取締一人、巡查一人,管理崙仔腳七保。)
巡查出巡時,除穿日本傳統的巡查服以外腰佩帶軍刀,走路時「嘰嘰喳喳」刀的摩擦聲,好威風,鄉下人稱巡查謂「大人」或「日本仔」。當時嚇唬孩童只說一句「大人來囉!日本仔來囉!」哭鬧的孩童隨即嚇的不敢再哭。巡查下鄉巡邏或查戶口,市區是徒步,鄉下騎鐵馬執行任務。

保甲聯合事務所:
位於警察派出所南側相鄰,可容納數十人開會的磚造寬闊平屋。專辦轄內十七保,保正、甲長事務的聯合辦公處兼受理申報戶口業務,事務所置聯合會長一人,保甲書記二人,保甲書記受理人民申報戶口案件,逐日轉送警察派出所,由巡查登入戶口調查簿副簿,再將申報資料轉送員林郡役所(等於縣政府權單位)登入戶口調查簿正本。
當時人民需要「戶口抄本或印鑑證明」必須向郡役所申請(一般都委託代書業者代辦),並需約一星期左右才能發下。

郵便局:
郵便局則現在郵局,設置於糖廠南宿舍(專為供糖廠日人職員居住宿舍),糖廠大門稍北向東馬路邊,內勤者都由日人擔任,配達夫都由本地台灣人任之。除郵政業務外,也辦簡易人壽保險及貯蓄業務,並兼電信業務,1920年代電話通信未普及,除機關、學校以外民間甚少有電話,當時電話通話方式是先搖撥電話交換台(設在郵局)報欲通話對方的電話號,然後由交換台工作人員,在交換盤上插進交接插頭連接。

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
位於東門五份車頭北邊,管理溪湖區農田水利及巡水圳工作。

台灣電力會社溪湖變電所:
位於東門,管理溪湖區電力管理及變電工作。

農業信用組合:
位於現址溪湖東門,1920年代將原簡陋辦公廳改建,類似溪湖警察派出所歐式二樓堅固建物。「農業組合」則「農會」的前身,由溪湖區域農民集資創設的法人團體,有正會員(自耕農者)與讚助會員(非耕農者)之分。專為研究、改良農作物及推廣業務,並附設信用部辦理金融(貯蓄、貸借)業務及其他農民所需的一切服務。

(1920-光復)溪湖工、商界概況
明治製糖會社:


會社設於大竹圍,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溪湖農業經濟、商業的繁榮幫助不少,當時拓墾中的荒地,水利設施不足,致無法耕耘的土地,改種植甘蔗,雖俗說:「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此流行鄉村諷刺語有一段小故事:林本源製糖會社的溪州工廠就曾盛傳「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

由於蔗農多年經驗,對於自己生產的甘蔗多重,心裹早就有數,估計的生產量總八九不離十。有一車甘蔗入廠,過磅時,紀錄上的重量,與蔗農的概估數,差了一大截,在場三個保正不信邪,跳上原料車,再磅一次,卻只增加八十台斤,「三個保正八十斤」,說明了當時蔗農被剝削的無比心酸。

可是實際對農家收益增加不少。其他會社設立後,增加溪湖地區就業機會,有機會入社工作工員以外,也為推廣蔗田聘原料委員(俗稱總代),運輸(牛車),原料蔗採收工人,五份仔火車運輸系統工作人員等。

因從貫鐵路,道路都無通過溪湖境內,會社未設立前,溪湖只是處偏僻農村,會社設立後,有五份仔火車通往員林、鹿港、二林地區,展開溪湖擴大向外通往範圍,五份仔車雖是屬原料運輸小火車,為方便來往客商,其中員林、鹿港線兼有,時間制的運客營業。
一般原料線,長長聯結的「烏台」(載原料蔗的平台車)後面也有附聯有柴椅的箱車,免費供蔗農乘坐。

烏台.牧童.拔甘蔗,昔時五份仔火車母(機關車),拖長如一條黑龍的滿載原料蔗烏台經過時,在草埔飼牛的飼牛囝仔(牧童),常常以拔甘蔗為樂,將行駛中的列車拔原料蔗,相當危險的動作。會社有嚴禁盜吃原料蔗規則,違者罰金自已種植者也不例外,為此雇巡察員經常巡邏鄉間,農民稱他「舖狗仔」。

日據時代台灣-製糖株式寫真帖(大正5年) - 露天拍賣--簡單 ...[ Translate this page 糖業鐵輛1

牛墟:(牛隻交易場):
溪湖大多數從事農業,牛隻是農家不能缺的大幫手,據說,以前買牛要到北港、北斗,溪湖牛墟,因本庄耕牛需求量多,漸漸成市。何時結市無案可稽,據傳清治時代就有存在。

一般交易方式是經「牛販」介紹推薦牛隻,成交後牛販抽取紅利。昔時水田耕耘或拖車,牛隻是最大的動力源,交易數量也多,專職牛販一次牽數十隻牛到牛墟交易是常事。

溪湖牛販經常為要尋選,較強壯的牛隻,遠到埔里或台東山區牽牛,多時四五十隻,此時雇「牽牛工」幫助趕牛,一牽牛工可管理約十隻牛,埔里二日,長程的台東需三,,,至四天的路程。

鑑定牛隻據說,
1,摸牛齒鑑定牛齡
2,看牛角、觀肩膀、看四柱(牛腳),是否強壯、有力等)
牛墟後來遷市到「大突頭風吹崎」再移市於「阿狂厝埔仔庭」。
鐵牛出現後漸漸衰微,現在已絕市。


公灶:
公灶,是現在的屠宰場,公設屠殺豬、羊、牛的場所。位於王舅廟牛車路的西邊,通常天未明就聽豬哀鳴的叫聲,牛大部分是下午屠殺,不當用的牛隻下場都在此,為人類默默耕耘貢獻一生,看含淚待屠的牛隻,當時童心也油然生出,憐憫悽涼感(俗說:牛知死不知走),又說(看宰牛,口要咬草,雙手要背後)。此仍人類對牛有愧疚感而發的掩護良知行為
一般農民不食牛肉的佔多數,並教導兒童說:「你有帶魁公,食牛肉會破格,不會讀書」而戎之。
在公灶屠出獸肉均由役場派員蓋印於肉上,以示完稅的合法獸肉。
菜市仔(消費市場):
第一代消費市場,原建於現在鎮公所地址,是木造四柱腳形,無壁,蓋瓦的簡陋市場,向東一棟,有豬惦(肉商)、菜架仔(菜商)、魚架仔(賣魚)集中營業,向南一棟是排,油湯類的飲食業,此棟前面廣場是臨時攤販的賣場,平時三點左右就休市,除逢年過節,夜間不營業。
因牛墟在市場的西邊,逢三、六、九牛墟期市場就倍加囉咧(熱鬧)。 

第二代消費市場
1930年左右第二代消費市場遷建於街尾(平和街),興建平房磚造建物,採歐式,門周圍有裝飾西式花樣,可說是該年代最現代化的建築。全棟是口字形向西的建築物,四周用磚造圍牆圍住,市場內,設內、外庭供臨時攤販及賣藥仔團等使用。

前棟南側設魚市場(早晨小販「向魚市場」喚價卸魚處),中央格位是魚販攤位,北側柑仔店及小吃類。

中棟南側排菜格仔,北側齊棟為乾仔店(日用雜貨)及飲食專用攤位,中央廣場是拱攤販如賣藥團,喚玲瓏等,臨時排場攤販使用,西側向東有一口公用大古井,其周圍成商人培養豆芽(豆菜)場。

後棟全部獸肉販賣攤位,其南側有公共廁所及拉圾場。
市場南邊建有一棟「豬仔墟」專出售小豬,市場管理事務所設於南側小門邊,管理市場及收市仔租業務。
市場北邊,後增建八間店舖供商家租用,其中央留一出入門。

最特殊景觀是後棟(獸肉攤位)後面有可避風雨的後走廊,無形中成為乞食寮,數十名求乞者群居於處,並有乞食頭管理眾乞丐。
現在市場於鎮長楊宗喜時代在原址,改建為含地下共四階的現代化市場。

菜店.料亭:
因有製糖會社的關係,引南、北人士頻頻來溪,為需應酬交際,風月場所應運而生。
該時代溪湖小小的市區就有,街頂的東芳樓、百美樓(有置藝妲)、湧泉閣,西門祝樂天,東門新開樓、大笑亭(日式料亭)、太平樂、一心亭(後改建溪湖hotel)朝鮮樓(妓女全部朝鮮女子)後改建為江山樓、街尾市仔口有一間「喫茶店」等共十家交際娛樂場所,菜店建物都是二間平排的二階造形。

菜店或稱料理店(今之酒家)除賣酒菜以外,置有藝妲(賣藝不賣身)、陪酒女(稱呼料理仔查某,有賣身)二種賣笑女。
藝妲是大部分由台北來的,彈琴、吟詩、唱歌為其業,俗說:「大色藝妲」是指擇客獻藝的藝高藝妲,後「大色藝妲」俗語用於「目中無人驕傲」之意。

陪酒女是「陪酒兼賣身」,多數是老蔥(駂母,退休陪酒女),自幼賣來的養女,此類稱謂「菜店查某」或「料理仔」、「趁查某」,其初次接客,謂開彩,由出高價的有錢人享其初夜權,此時要放炮,向外公揚以示已失處女身。

該時代陪酒女,服裝以旗袍為主,也有穿唐式衫裙。料理店有專屬的「總餔師」(廚師)在店內最祟高的地位,及若干名「走桌」(今之男服務生),走桌者捧酒菜以外也兼被人客使喚小差事,走桌者,店供其食、住以外並無月給,收入是靠酒客賞賜的(小費)。

陪酒女的陪酒費普遍行情,是一圓日元(該時代一斗米八角錢),如遇到「憨阿舍」對伊服務較佳時,一次五圓、十圓元陪酒費常有所聞,賞賜高陪酒費者多數是富家第二、三代子弟。

社會俗語說:「一代粒積,三代開光」,「第一代儉腸虐肚,第二代長衫鬆褲,第三代賣田典租,第四代舉秤擔走大路」來描寫富家如出有不肖子弟敗家的過程。「了尾仔子」、「開仙仔」、「憨阿舍」、「呆子浪蕩」、「憨大豬」、「憨袋仔」等稱呼就是此類人物的代名詞。該時代聊嘲「菜店查某」有一句詞說:「菜店查某點胭脂,點額紅記記,有錢來,無錢去」,是最直接的嘲語。

日人經營的「大笑亭」、「一心亭」朝鮮樓」等三間,酒客以日人居多。
街尾市場前的「喫茶店」是今之咖啡屋,是該時代,突破農村封建思想的異端者,昏暗的咖啡坐上,掛一球會旋轉的五彩燈,蓄音機播放音樂,蓄音機是手搖式,曲盤一面播十五分鐘就要翻面,播曲只有,日曲:金色夜叉、籠烏、二人青春曲、台曲:雨夜花、白牡丹、雙雁影、桃花泣血記等幾曲而已,高興時黑狗(時髦男)黑貓(時髦女)會起坐跳,二人合跳的交際舞。

黑狗者:油頭粉面,著西裝穿皮靴,一派紳士模樣的時髦男士,當時有一首流行歌「怪紳士」,中有一段歌詞唱:「怪紳士派頭粗,擔銀填海無法度」來描寫黑狗兄,揮金如土的風流行為。
黑貓者:剪短髮,頭上綁闊幅綢絲帶,著洋裝或短裙,穿「」(高跟靴)歐化裝飾女人。當年有一句流行語說:「黑貓穿裙無穿褲,黑狗穿褲格拖土」。

公司.商戶:
製糖會社及應運而生的風月場所,隨之來的是供前記兩處所需之南北貨品,因此街內有二家公司制的商行,是西門的「英美公司」及街尾的「萬全公司」兩家公司都由日本內地、中國大陸,香港等地採入珍貴南北供應客戶,較大的商行


穀倉:
可說是稻谷的寄存倉庫,專為農民採收的稻谷寄存的谷倉,又從事稻谷收購,輸出業務,收購方式是由「谷販」稻谷收刈前,與農民先議價,依農民欲售出數量付錢稱(谷仔青),待收刈後由農民如數交谷,也有以現谷交易收購。寄存稻谷,農民隨時都可以現日行情結價售出,已方便又能為收刈後解決貯藏問題之煩。除農業組合倉庫以外,有國倉、合豐、產業、興業等頗具規模的穀倉。  

乾仔店:
日用雜貨販賣業,古早的乾仔店都有安置「大櫃」乙座,長約七、八台尺,高約大人的腰高,櫃面前方固定一台尺左右,有投幣口面板,後面有二片活動木板蓋,大櫃是象徵主宰財庫。
大櫃妙用之處很多,可做買賣販台、算錢的櫃台(台上常置有一面古式算盤)、收銀櫃(櫃上有設投幣口),夜間收藏較珍貴的南北貨(如干貝、干鮑魚、魷魚干等類)充為小型收藏庫(預防貓鼠盜食)。俗說「做商理不離秤」古早乾仔店都備有量仔、秤仔、秧仔等度量衡用具。
量仔:由一支量杆(杆上刻秤花即量目)、一量錘,一量鉤、二量耳合成的衡量,重量物品用器具。用量鉤鉤物品,量錘在量杆上拖移,與量錘平衡點,即物品重量。衡量十台斤以上至二百斤用。
秤仔:形體與量仔相同、較小型的衡量器具。衡量一兩以上至十五台斤
秧仔:平底竹籃重量一般都定為四兩,籃中置載物品,鉤在秤仔衡量重數,再扣除秧仔重則實量。俗說「四兩秧仔就愛除」謂:愛衡量自己之意。

乾仔店所賣貨物萬項具全,煙酒鹽、山產、海產的乾物食品、糖果、餅類、蕃仔油(石油)、蕃仔火(火柴)、茶餅又稱茶叵(壓搾後的茶油渣,洗滌用)、石鹼(肥皂)、等凡是日常所用物品都齊備(昔時由外國傳入之物品都加「蕃」稱呼)。

昔時乾仔店,雖都有自已商號,但多數無懸掛明顯的招牌,因此以店頭家(店主)的名,分別店號,記得有大叵炮(已停業)、龜里(已停業)、見定(由後代繼營)、唐山客(由後代繼營)、合仔管(兼拍大麵,由後代繼營,已停製麵部分)、倭仔攤(兼拍大麵,乾仔店業已停,現由後代繼製五代,祖傳麵業「五羊牌」麵類)、魚浦元(由後代繼營)等幾間,當時市區人口不多,全街街民相處像一家人,如此號稱非常有趣,而富有鄉土親切感。可惜現隨時代改變為超市經營,昔日阿伯仔的乾仔店,風貌已不再。

金仔店:
金財山(打金仔超)、金寶與(打金仔友)等二間。金財山在街內首次於1930年初,在街頂(現衛生所東邊員鹿路稍北向西)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店舖而聞名,可惜於1980年代拆除改建二層樓。

布店:
黃合成布店(已遷彰化市)、施成發布店(尚在經營)、益發布店(已停業)、許嘉明布店(改售日用化粧品)、張葛布店兼染布(已停業)楊明布店、(已停業)長義布店(已停業)、建昌布店(改營禮品店)等。

醫生館(醫院)
1920年代只有:濟世醫院(楊本醫師),萬居醫院(陳萬居醫師),山內內科(日人山內醫師)篤信齒科(許篤信牙醫師)。到1930年代陸續開業有: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神洲醫院(楊維堯醫師)、禎祥醫院(蔡禎祥醫師)、楊灶醫院(楊灶醫師)等四院。
有後繼者尚在溪湖街內執業的有陳萬居醫師之子,陳光琛牙醫的「光良牙醫診所」、楊維新醫師之子楊勝雄醫師的「勝雄醫院」,「蔡禎祥醫師之子蔡文雄醫師的「文雄外婦科醫院」而以。

漢藥房:
漢藥店:回生堂(貓仔定)、源壽藥房(巫隆喜)、仁壽堂(徐加太)、保安堂(胡森)、讚興等幾間。漢藥店營業是賣漢藥材,依據顧客提示藥單抓藥,或賣四季應季補品(非治病藥材),至於治療藥材多由漢醫(必須有持漢醫牌)書寫藥單(處方箋)抓售。當年有牌漢醫很少,其中印像中較有名氣的是被尊稱「池仙」的漢醫,因出於漢醫世家,把脈正確,秘方多,因此慕名而來訪醫或求往診者甚眾,其他尚有「得時仙」、石頭仙」、「阿敏仙」等也相當出名,可惜後繼無人,現只有「池仙」代代相傳,其第二代「雞屎仙」、第三代陳誌松也取得漢醫師資格在平和街開「光安堂診所」。

西藥房:
信安堂(許篤禮),仁濟藥房(吳生地)仁德藥房。

旅館.販仔間:
旅館:
設備較齊備,並有女侍者,服務泡茶及被使喚。一般住客以中流階級旅客居多,投宿費較貴。有「聚英館」(店主尾厝陳萬福)興「日丸旅館」(店主楊天賜),中央旅館(楊花)等三間。
販仔間
專供行商小販寄宿的,簡易宿所。只備板釘約一坪左右的統舖(二人份)及綿被,房與房只用板隔間,四、五間平排一列,也設有供羅漢腳仔(單身)雜睡的總間。只供宿,備有公用茶水,無人服務,盥洗在井邊自理。住宿費非常使宜,約普通旅館的三分之一。當年只有「望冬伯」開設一間。

麵店:
1920年代麵店(食堂)有店面的:自利號麵店(顏成財)、東芳亭(棍)醉仙亭(蕭福來)謝喜麵店(謝喜)竹竿串麵店(林串)幾間,其他於1931年於新市場內固定攤位的有,阿比、再福、德水等,其他夜間固定攤位的,有十字路口的「空盤」、學校前的「竹竿串」等。

寫真館:
有南山寫真館、楊為寫真館。

曲盤店:
當時最時髦行業,由楊藩經營,專賣「蓄音機」,「曲盤」。
該時代稱「蓄音機」則一種早期的手搖播音機,「曲盤」是早期有蓄音(錄音)的存音曲盤(唱片),當時最紅歌手有東海林太郎、二葉曉子、籐山一郎、淡谷規子等。

棺柴店:
有郭豆尾、楊昌銘、蔡欽(阿片煙欽)。

代書館:
黑田(日人在十字路東北角也經營「代書館兼刻印」及「玉突屋(撞球場)」是一人純為經商來溪者,溪湖最早期自營代書業務的楊連代書人,當年是在該代書館當書記。,楊海桐(司法行政代書人),蔡丙燈(測量代書人),楊奈等各開代書事務所。

洋服店:
有「華裾」,「和田」,「水樹」等三間,專作西裝

唐裝:
有「尚司」(現尚由後代繼為經營)「尚文」、「正芳」、「銀弟」、「鶯仔」等專作唐裝,前三家都是日治後,渡台的華僑開設的,專作男女唐裝,有細膩裁縫手藝頗受歡迎。

女裝社
陳禮樂兄弟女裝社,竹馬女裝社,專作洋裝、旗袍。

錶仔店:
有「日治後渡台華僑」在十字路,今永安堂址開錶仔店(賣錶、時鐘及修理),另有「德夏師」的錶仔店,「員林王」的錶仔店等,當時錶仔、時鐘都用手捲發條式的。錶仔有「懷中時計」分有金、銀錶殼,手錶。時鐘有掛壁、桌上二種。懷中時計主要是上流社會人士,為表現派頭、身分之裝飾用品,西裝特別為藏此「時計」設有懷錶袋,時計一般都附結金錶鍊,墜垂在西裝胸前帥氣十足,中下流階層甚少擁有此種錶。手錶也並非普遍之物,青年男女結婚時始擁有手錶者較多,時鐘也非每戶都有,當時叫囝仔到隔壁(鄰家)去看時間
的是常事。為此該時代的錶仔店主耍營業是修理鐘、錶為主。

剃頭店:
陳新發、呂春木、施光明、(埔鹽浸水庄人)、楊冤、等人以合格理髮師,在市區開「床屋(日本理髮店的名稱)」在店內工作,其他尚有無照剃頭師,在各庄頭以季約或年約(所稱:縛剃頭)以人口計算,按時日往各約訂庄頭剃頭,現代說法是服務到家,其酬勞是以多少稻谷為計算準則。此仍已消失的項業。

山料店:
有吳拋、楊釵、陳割等三間,專賣籐、竹細工品及其他農產加工日用品。

磁仔店:
有「磁仔亮」,「謝永意」「楊益發」等開店於市區。

銀紙、香店: (可入網頁)   
有「許傳成」在西門,製敬神用金、銀紙業。

有「新玉春香」舖(可入網頁)
現在平和街由其後代經營。

一般人談到「香」,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敬天法祖」和「焚香膜拜」,人們藉著,薰煙、明光、馨香,上通神靈,祈請庇佑,更藉著「香」,拉近人與神鬼、祖先之間的距離,抹除人們的恐懼,換來希望與自信,這種心靈與崇拜


雜細店:
專賣婦女細軟物品業,當年「要真雜細店」店主名洲仔兼染布。
司(師)公店:
有「乞食頭」「豬可奄」「台北」「邱對」等四家的道壇服務。

餅仔店:


有「阿陽師」「粗皮師」「龜里師」「鹿港師」「蘇丙師」「烏梨師」等,該時代,封建的農業社會對於婚嫁,注重傳統禮節,因此大餅、禮餅需求量大,為此製餅店較多。

金仔店:
金財山(打金仔超)、金寶與(打金仔友)等二間。金財山在街內首次於1930年初,在街頂(現衛生所東邊員鹿路稍北向西)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店舖而聞名,可惜於1980年代拆除改建二層樓。

布店:
黃合成布店(已遷彰化市)、施成發布店(尚在經營)、益發布店(已停業)、許嘉明布店(改售日用化粧品)、張葛布店兼染布(已停業)楊明布店、(已停業)長義布店(已停業)、建昌布店(改營禮品店)等。

醫生館(醫院)
1920年代只有:濟世醫院(楊本醫師),萬居醫院(陳萬居醫師),山內內科(日人山內醫師)篤信齒科(許篤信牙醫師)。到1930年代陸續開業有: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神洲醫院(楊維堯醫師)、禎祥醫院(蔡禎祥醫師)、楊灶醫院(楊灶醫師)等四院。
有後繼者尚在溪湖街內執業的有陳萬居醫師之子,陳光琛牙醫的「光良牙醫診所」、楊維新醫師之子楊勝雄醫師的「勝雄醫院」,「蔡禎祥醫師之子蔡文雄醫師的「文雄外婦科醫院」而以。

漢藥店:
漢藥店:回生堂(貓仔定)、源壽藥房(巫隆喜)、仁壽堂(徐加太)、保安堂(胡森)、讚興等幾間。漢藥店營業是賣漢藥材,依據顧客提示藥單抓藥,或賣四季應季補品(非治病藥材),至於治療藥材多由漢醫(必須有持漢醫牌)書寫藥單(處方箋)抓售。當年有牌漢醫很少,其中印像中較有名氣的是被尊稱「池仙」的漢醫,因出於漢醫世家,把脈正確,秘方多,因此慕名而來訪醫或求往診者甚眾,其他尚有「得時仙」、石頭仙」、「阿敏仙」等也相當出名,可惜後繼無人,現只有「池仙」代代相傳,其第二代「雞屎仙」、第三代陳誌松也取得漢醫師資格在平和街開「光安堂診所」。

西藥房:
信安堂(許篤禮),仁濟藥房(吳生地)仁德藥房。

旅館.販仔間:
旅館:
設備較齊備,並有女侍者,服務泡茶及被使喚。一般住客以中流階級旅客居多,投宿費較貴。有「聚英館」(店主尾厝陳萬福)興「日丸旅館」(店主楊天賜),中央旅館(楊花)等三間。
販仔間
專供行商小販寄宿的,簡易宿所。只備板釘約一坪左右的統舖(二人份)及綿被,房與房只用板隔間,四、五間平排一列,也設有供羅漢腳仔(單身)雜睡的總間。只供宿,備有公用茶水,無人服務,盥洗在井邊自理。住宿費非常使宜,約普通旅館的三分之一。當年只有「望冬伯」開設一間。
麵店:
1920年代麵店(食堂)有店面的:自利號麵店(顏成財)、東芳亭(棍)醉仙亭(蕭福來)謝喜麵店(謝喜)竹竿串麵店(林串)幾間,其他於1931年於新市場內固定攤位的有,阿比、再福、德水等,其他夜間固定攤位的,有十字路口的「空盤」、學校前的「竹竿串」等。

寫真館:
有南山寫真館、楊為寫真館。

曲盤店:
當時最時髦行業,由楊藩經營,專賣「蓄音機」,「曲盤」。
該時代稱「蓄音機」則一種早期的手搖播音機,「曲盤」是早期有蓄音(錄音)的存音曲盤(唱片),當時最紅歌手有東海林太郎、二葉曉子、籐山一郎、淡谷規子等。

棺柴店:
有郭豆尾、楊昌銘、蔡欽(阿片煙欽)。

代書館:
黑田(日人在十字路東北角也經營「代書館兼刻印」及「玉突屋(撞球場)」是一人純為經商來溪者,溪湖最早期自營代書業務的楊連代書人,當年是在該代書館當書記。,楊海桐(司法行政代書人),蔡丙燈(測量代書人),楊奈等各開代書事務所。

洋服店:
有「華裾」,「和田」,「水樹」等三間,專作西裝。

唐裝:
有「尚司」(現尚由後代繼為經營)「尚文」、「正芳」、「銀弟」、「鶯仔」等專作唐裝,前三家都是日治後,渡台的華僑開設的,專作男女唐裝,有細膩裁縫手藝頗受歡迎。

女裝社
陳禮樂兄弟女裝社,竹馬女裝社,專作洋裝、旗袍。

錶仔店:
有「日治後渡台華僑」在十字路,今永安堂址開錶仔店(賣錶、時鐘及修理),另有「德夏師」的錶仔店,「員林王」的錶仔店等,當時錶仔、時鐘都用手捲發條式的。錶仔有「懷中時計」分有金、銀錶殼,手錶。時鐘有掛壁、桌上二種。懷中時計主要是上流社會人士,為表現派頭、身分之裝飾用品,西裝特別為藏此「時計」設有懷錶袋,時計一般都附結金錶鍊,墜垂在西裝胸前帥氣十足,中下流階層甚少擁有此種錶。手錶也並非普遍之物,青年男女結婚時始擁有手錶者較多,時鐘也非每戶都有,當時叫囝仔到隔壁(鄰家)去看時間的是常事。為此該時代的錶仔店主耍營業是修理鐘、錶為主。

雜細店:
專賣婦女細軟物品業,當年「要真雜細店」店主名洲仔兼染布。

剃頭店:
陳新發、呂春木、施光明、(埔鹽浸水庄人)、楊冤、等人以合格理髮師,在市區開「床屋(日本理髮店的名稱)」在店內工作,其他尚有無照剃頭師,在各庄頭以季約或年約(所稱:縛剃頭)以人口計算,按時日往各約訂庄頭剃頭,現代說法是服務到家,其酬勞是以多少稻谷為計算準則。此仍已消失的項業。

山料店:
有吳拋、楊釵、陳割等三間,專賣籐、竹細工品及其他農產加工日用品。

磁仔店:
有「磁仔亮」,「謝永意」「楊益發」等開店於市區。

銀紙、香店: (可入網頁)   
有「許傳成」在西門,製敬神用金、銀紙業。
有「新玉春香」舖(可入網頁)
現在平和街由其後代經營。

一般人談到「香」,直覺聯想到民間宗教信仰的「敬天法祖」和「焚香膜拜」,人們藉著,薰煙、明光、馨香,上通神靈,祈請庇佑,更藉著「香」,拉近人與神鬼、祖先之間的距離,抹除人們的恐懼,換來希望與自信,這種心靈與崇拜

司(師)公店:
有「乞食頭」「豬可奄」「台北」「邱對」等四家的道壇服務。

餅仔店:


有「阿陽師」「粗皮師」「龜里師」「鹿港師」「蘇丙師」「烏梨師」等,該時代,封建的農業社會對於婚嫁,注重傳統禮節,因此大餅、禮餅需求量大,為此製餅店較多。建設

市區現代化都市案
昭和三年間將消費市場遷建街尾後,市區急速發展,街頂有媽祖宮,牛壚,並有原來商業繁榮基礎,而街尾,因新建歐式現代市場,而帶動欣欣向榮氣勢,南北商場平衡後的全街陸續興建二樓店舖。新市場附近,原只是有幾戶低厝仔住家,因市場建立而商氣蓬勃建新市場同時,農業組合也在市場對面興建磚造二階店鋪六間,帶動街尾(現平和街)東西兩排陸續建起二楷商店,昭和十二年已成為溪湖市區最繁榮商區。

昭和十二年代,除市仔(消費市場)遷建於街尾,平衡商區發展以外,已進入生產全盛階段的明治製糖會社,引進外來人口,造多商機,對於商業發展影響力也不可忽視。為迎合接待往來外客,娛樂界發展最迅速,菜店(酒家)林立,中街有「東芳樓」.「湧泉閣」,東門有「新開樓」.「大笑亭」.「太平樂」.「一心亭」(戰時改營為旅館號「溪湖旅館」) ,「朝鮮樓」,西門有「西美樓」據我所知是很古老的菜店,建物門面亦刻「西美樓」固定樓名,依該案內記,記述之「祝樂天」是接「湧泉閣」停業後在該址營業,該案內記「街圖」記入西門有祝樂天? 之前「祝樂天」是否租西美樓店址營業,後來移遷「湧泉閣」停業後店址營業,當時年幼未曾聽說也無印象。
旅館有中央旅館、日丸旅館、集英旅館、溪湖ホテル宿住販仔間一間。

商業有公司組織的「英美公司」.「萬全公司」兩家都直接向日本內地,香港等地,輸入南北什貨直銷及批發的大商家。

其他尚有杏林、益興、益發、協益、.等十餘家乾仔店(日用雜貨店,金紙,香店有許傳成、新玉春等兩家,布店有黃合成、施成發、長義、義成、益發、施葛、等當時部分布店也有兼染布行業。

當年街區很明顯分為中街至市場是一般商家佔多數,娛樂界多在東門,西門可以說是屬工業街區,如牛車店有楊永昌、源永昌、蔡道、謝忠等四家,打鐵店有山川、魏金自在、六角印等,其他油車間,農具加工都在西門。
一般全民娛樂處所有「玉突屋」(撞球場,劇場有「溪湖座」,近代化行業有南山寫真館,楊為寫真館,楊永潘的唱片行。
其他 :
有台灣電力會社溪湖變電所及駐在所,八堡圳水利組合溪湖駐在所,溪湖,溪湖信用組合,溪湖郵便局,溪湖消防組等。
其中郵便局本來非集配局,本年經遞信當局認許下昇格為集配所,並預定遷局於溪湖街內。

昭和十二年(1937)溪湖庄案內記     
依據昭和12415 日發行,日人小松豊的「溪湖庄案內記」譯述。

沿革:
 溪湖清朝時代置堡長,附近部落配置行政人員,專司轄區治安行政之任。明治二十八年八月設置保良局,明治三十年八月鹿港政務署管轄下,溪湖地區任命庄長,明治三十五年五月所配置轄區範圍是,溪湖.頂寮、大突、汴頭、田中央、西勢厝、崙子腳、阿媽厝至大正九年十月一日因實施街庄制,納三塊厝、四塊厝、原屬埔鹽轄區,為溪湖轄區至今。

人口戶數:
戶數 : 內地人(日人)35本島人(台灣人)2,960外國人(唐山人)17合計3,012戶。
人口 : 內地人(日人)397本島人(台灣人)20921外國人(唐山人)88合計21,406人。

譯者補述 :
內地人(日人)多數集居於大竹圍明治製糖會社南宿舍其他少數(只有二.三戶)經商者散居市區內因此南宿舍設有日人小學校。
所謂外國人即指割台讓日本後始渡台來的中國大陸人當時被稱呼「唐山人」多屬,廣東或福州人從事工作多於小本經商如燒油食粿(油條),賣杏仁茶或以手工藝如修理時錶裁縫.補鼎補雨傘等謀生。
其不屬於日籍被劃分為外國人適齡兒童可以入學公學校接受教育。

產業:
溪湖地區原來就地味豐鐃(肥沃),適於農作,昭和九年以來,各種農業發達產額昭和十年農工商的生產總值是125萬餘圓昭和十一年度達到1684千餘圓生產額增加有434千餘圓在現在員林郡下算最富裕的庄。
有關單位的指導及農民自覺努力並設施各種產業獎勵促成增產以外努力建設交通機關的完成預定將來漸漸建設成一處農村都市。

教育:
就學小學校(日人學校)32.29就學率100% ,就學公學校(台灣人學校)2871,150不就學1,0971,090就學率50.9% (依照此記載,男女人數差距太大是否有誤? 需再查原書證實數字。)

卒業生1,777卒業後狀況小學校升上級學校31公學校升高等科23升上級學校46就職公家機關34醫師4農業公卒94其他小卒6公卒1,576名。

譯者補述 :
該時代溪湖地區百姓多以農為生並於大家族群居為習注重經濟勞動。
男童七八歲就加入勞動工作刈草.飼牛並需幫田間耕作,一般農家觀念族中有一.二人能看批()識字就好因此農家子弟就學率偏低尤其是女童多以「別人家神識字無用」的錯誤觀念多留在家中照顧弟妹幫助家事比男童就學率更低除有識階級家庭以外多數未就學。

衛生組織 :
溪湖小學校溪湖公學校各派一名衛生婦庄置掃除人員(清潔夫)8監督員員1專司轄內清潔工作防止瘧疾及各種傳染病頗有積效使轄內百姓能健康生活。

譯者補述:
.小學校醫務室常駐衛生婦一名維護學童健康除處理意外傷害外並要定期施行學童體檢及驅蟯蟲工作(多用海人草驅蟲)
掃除人員負責街道清潔並需清通街道排水溝及清除,置於各店舖前的垃圾箱工作。該年代街道兩旁店舖前約三.四間就設有固定垃圾箱此箱垃圾每日需清除一次。

當時為普及環保觀念每年春秋兩季實施全庄境內大清潔(大掃除),家家戶戶大小總動員住家戶內戶外每角落必須撤底清掃窒內寢具,必需衣服等拿出戶外日光消毒下午清潔後檢查由警察人員會同保正按戶檢查並發給合格戶,合格條紙張貼門戶不合格戶者應受處罰。

醫療單位:
昭和十二年溪湖庄醫療單位都屬私人醫院開業醫師有楊本「濟世醫院」山內(日人)「愛生堂醫院」楊維新「維新醫院」蔡禎祥「禎祥醫院」陳萬居「萬居醫院」楊維堯「神州醫院」,其他明治製糖會社設有「醫務室」。

譯者補述:
當時庄也設置公醫負責庄民保健工作,及預防花柳病傳染工作(定期檢查妓女身體),由囑託開業醫師擔任楊本.陳萬居兩位都曾任過公醫楊本也曾擔任溪湖庄長。
其他牙醫有「篤信齒科醫院」西藥房有信安堂.仁德堂漢藥房有:回生堂保安堂源壽藥房支店仁壽堂讚興漢藥房志遠漢藥房等。

文通 :
文通四通八達明治製糖會社線鐵道通往員林鹿港以外東方有「不二商會」乘合自動車(公共巴士)通往員林西方有二溪乘合自動車通至二林伯記乘合自動車是於溪湖為中心專駛鹿港北斗北方有彰溪乘合自動車專走彰化並兼營由溪湖發車經大村花壇通往員林線。

重要道路 :
彰化道路  溪湖至頂寮間(東寮乾溪仔橋)  16
鹿港道路  溪湖至頂寮間(西寮角樹腳橋)  18
員林道路  溪湖至巫厝間(東溪)  25
北斗道路  溪湖至阿媽厝間(三角仔)  1 10
二林道路  溪湖至田中央間(溪湖橋)  30
備考:間=6尺=1,8182m   町=60間=109,09m   里=36町=3,9273km

譯者補述:
昭和12年時代除通往鹿港,二林道路已開闢為直路以外彰化.員林.北斗等道路尚需迂迴村莊彎曲古道通往。如彰化道路由現信善街通往彰化至戰時約昭和十四.五年始因軍戰車行駛因此被稱謂陸軍道路。員林需經後溪莊內(現後溪巷)通往員林此路也配合戰時體事上需要動員保甲百姓以義務勞動方式開闢直而寬有20的道路以備軍隊大型車輛通行始開闢為直路。
北斗道路為經濟價值考量三塊厝仔至三角仔段未去彎取直保持彎曲狹路尚留于昔時道路原貌。
當年行車道路為當地居民方便多數迂迴村落而設路彎而狹路面以玉砂利(石頭仔)舖設車道便利車行駛有石頭仔路當時可說最佳通行路。

火車:
地方發展需靠交通暢通,製糖會社五份仔車(小火車)除經營員林.鹿港線以外,原料線小火車載運甘蔗.糖列車尾端,常連結簡單乘客車箱,無料供沙山.二林.漢寶園.埔鹽等地區蔗農乘座,引入不少鄰近鄉庄農民在溪湖市區交易商機。本鎮已算古跡級小火車站尚存於車頭巷。
乘合自動車(公共巴士):
譯者補 述:
鐵路之外庄道路有「不二商會」乘合自動車通往員林西方有二溪乘合自動車通至二林伯記乘合自動車是於溪湖為中心專駛鹿港.北斗,北方有彰溪乘合自動車專走彰化,並兼營由溪湖發車,經大村.花壇通往員林線,各經營者獲得路權各自營運乘合自動車則現代的公共巴士乘合自動工車上運轉手(司機)以外置穿制服女車掌(服務小姐)一人賣票收票並在各停留所(停車站),以親切聲音告知乘客到達站名照顧乘客上下車。數家乘合自動車商會數年後因應戰時體制被令合同營運光復後成立為員林客運公司。

貸切車行(計程車行):
譯者補 述:
其他昭和初期只有三台貸切仔(計程車),分別在中街營業記憶中有東芳樓南鄰的「陳在南」,現衛生所南邊「杜氏兄弟」,「楊永隆」等從事貸切仔營業,至昭和12年已在現員客車站附近增有「蔡」.「楊」.「榮華」等三家貸切車行。戰時中也奉令合同經營。

人力車:
譯者補 述:
人力車是拖行的交通具,車身是金屬為主形如糞斗,置二輪直徑約四台尺,裝入輪胎鐵輪,頂上附有摺合式的遮日帆蓋,可遮日、也可避雨,車前有二支平行拖車柄,車夫拉車柄載客行走。
人力車是該時代最方便的交通車輛,車只能乘坐一人,主客,醫生(早期醫生有往診患者家之習俗)、老婦人居多。
當年本鎮有人力車執照伕車樹根、海洋、阿仁等從事此行。戰時最節省能源的交通工具。

其他運輸,交通工具:
其他運輸業務有「保阪運送店溪湖出張所」.「元記運送店」.「仁順運送店」等,主要運輸糖類並兼其他託運貨物,營業處所都集中在小火車站周圍。當年溪湖地區尚未有「土拉庫行」則貨運車行,配達貨物多用手拉車送至顧各處,顧客另付車伕配達費。

鐵馬:
譯者補 述:
鐵馬(腳踏車)是最普遍被利用的百姓交通工具,當年用以載人,載貨廣及各階層庄民最多利用的文通工具。
市區有謝基舟,吳江.吳串等經營鐵馬店較出名戰時也被迫合同經營,戰時車胎用配給制數量不多,因此路上常看到,鐵馬的車輪捲草繩行走奇景。

將來發展業 :
近年來斷行改正市區,為備建設現代化都市基礎,促逵商店舖的美觀,更視數年來一般庄級轄內,民間要求設備水道呼聲下,庄當局亦認定有其必要,並已進行規劃建設調查中,此工程如果完成,對於市街發展有很多的祈望。
設備水道工程計劃,因同年七月七日發生中日事變,而停止進行。
資料:彰化文化局李秀芳提拱
譯者:楊永川

下回:隨時代消失的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