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溪湖鎮史記(35):黑白想黑白講:來去溪湖街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35):黑白想黑白講:來去溪湖街


來去溪湖街 本文刊於社教雜誌278期(90年09月)第5-8頁
李秀芳/番仔墩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提供資料。

 來去溪湖街
 當您緩緩徐行、多次穿梭、瀏覽一條老街時,從逐一掠過的景物中,可看到被風化侵蝕卻日益泛紅的磚牆、局部傾圮剝落但線條造型仍顯生動的泥塑立面、賣力吆喝的小販、熱氣騰騰的百年小吃店、商品琳瑯滿目的便利超市、陰暗老舊的 仔店、久已無人使用的傳統店舖......這些傳統與現代同時雜陳的景觀,在人群熙攘往來流動之中,往往會令您陷入一種時空誤置的錯覺印象裡頭。

  約於昭和時期興建,有著精緻泥塑立面之磚造街屋的「溪湖街」,就是這樣一條會令您想入非非的「老街」!  
思考起一條老街的形成,其背後有許多的因素在交叉支撐,蓬勃的經濟活動往往是主要的功臣,同樣的,主力經濟的衰退,通常也是老街沒落的原兇,而歷史也就在興替更迭間不斷上演。
接下來將透過文字,帶您來去溪湖街,跨越時空的限制、慢慢品味她的歲月風華...。
 

溪湖一個沼澤、沙崙遍布、溪流環繞之地
  位居現今彰化縣中心位置的溪湖鎮,在被漢人大肆開發改變之前,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根據當地耆老描述日據時期的地形、地貌,或許可進而推測、想像原本的情況。在溪湖從事戶政工作長達44年的楊永川先生,從明治37年《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測量圖》和親眼所見的記憶中,整理出當時溪湖地理形式的概況:
  一片近溪流旁的平原沙崙下,低處自然形成沼澤地,如崙仔腳方面的湳底,後溪、內四塊厝的湳田,荷婆崙南面一帶的蓮花池,北延至埔鹽鄉的潭底、大簾大湖、南港一帶都是大片的沼澤湖,鳳厝坡一帶的大池塘、頂寮一大片的湳堀及溪湖境內24保都有大型的池塘,處處有湖的大沼堀,地理環境之因被稱為溪邊湖,後定名為「溪湖」。此乃自古種種的傳說中之一,以地圖為據印證,此說法可信度也高。
  
彰化師大地理系楊貴三教授的推論:「從濁水溪平原砂土分布(張瑞津,民74)中可得知,溪湖鎮乃屬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由於濁水溪的水道更迭頻繁、就如同伊能嘉矩所比擬的「小黃河」一般,其經處成網狀流域型態,留下處處的沙崙和水堀,然而經過二、三百年來,漢人的水利開發和稻作墾拓,便逐漸改變了其原本的地形面貌。 

在溪湖街形成之前
  溪湖的漢人移墾族群,以血緣性聚落分布的情形非常明顯,北部的頂寮以漳州府小溪平和縣移墾的巫姓氏族為主;西半部則是泉州南安縣二十四、五都夾水頭四知堂敦素公派下子孫為主,西南部的西勢、番婆二里乃以蔡姓為主;南部崙仔腳則是多派系的姓氏族;東部則呈等姓散布的情形。
  
領時期的漢人移住民多以務農維生,隨著時序變化,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部分則兼作加工農產品,例如麥類加工、榨油、碾米等,後來也有竹編、打鐵等初級手工業從事者。以這種鄉村農業生產型態的經濟規模,要形成一條街,條件確實不足。
  
溪湖最早期的主要交易型態,約略就是牛墟市集、節慶廟會和流動叫賣小販3種,耆老訪談中,所得知最早的牛墟地點,就在目前福安宮的西南方近百米處,溪湖鎮立圖書館附近,直到光復初期,10天中每逢3、6、9,都還有3次的開市日,但農業機械化鐵牛出現後,牛隻買賣漸漸稀少,加上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此設廠,帶動溪湖街的繁華,提供各形各色的商業服務,失去了原有的經濟交易功能,牛墟也就逐漸的縮小規模,在光復後,終至消失去。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設立與溪湖街的興起   
談起溪湖街的形成年代,實無文獻可考。但應該可以了解到,溪湖街的興起,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設立,應是主要的原因,這種推論可從民國前6年出生的後溪陳誥先生口中得到印證。在89年5月11日的訪談中,老先生說道:「以前是店仔很少,多為土确和竹管厝,溪湖糖廠設立後,溪湖街才熱鬧起來」。
   
大正8年(西元1919年)鹿港名人辜顯榮將原有的四所傳統糖 合併,名為大和製糖株式會社,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10月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合併,在現糖廠位址設立溪湖製糖所。也就是說溪湖街的興起,距今約有82年的時光了。 

日據時期溪湖街的繁華景象
  溪湖街概分街頂和街尾,呈南北向,當地人習稱「中街」,乃是從西北方的鹿港到東邊員林員鹿路平和街銜接而成,分界線就是員鹿路轉向東方的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以北的員鹿路,當地人習稱「街頂」,員鹿路轉向東後,西向就開始了通往西邊二林二溪路,而十字路口以南的無尾街,就是銜接糖廠宿舍的平和街,當地人習稱的「街尾」。
  
「中街」及十字路口兩側算是最繁華的地段了,北端頂著信仰中心「福安宮」,南抵當時為經濟重心的「糖廠宿舍」,根據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所繪製的《溪湖庄商工地圖》可看出那時的繁榮景象,行政金融機構已有庄役場、保甲事務所、派出所、消防組、溪湖信用組合、信用組合倉庫和郵便局預定地;商會則有楊永昌商會、產業商會、泗海電器商會及興業商會4處。

娛樂場所有溪湖座戲院,可以飲酒作樂的料理店有東方樓、湧泉閣、祝樂天、醉仙亭(純飲食)、錦香亭(純飲食)、新開樓、大笑亭、太平樂、一心亭、朝鮮樓等多處。

在明治製糖溪湖事務所附近,則是運輸樞紐所在,透過糖鐵五分車,往北可通鹿港、往東則通員林與臺鐵縱貫線接軌,除了蔗糖產期運送甘蔗原料外,客貨運也是相當的蓬勃發展,所以糖廠附近有溪湖驛(五分仔車頭)、倉庫、元記運送、仁順運送、保板運送店、溪湖 ...等家。

提供商旅住宿服務的旅館,也有日 丸旅館、中央旅館等;醫院數量也不少,中、西藥房也是每個街段都有開設;此外洋服店、靴店、寫真館、精米所、洋品店、商店等琳瑯滿目,足見當時的消費能力與水平,與其他街庄相較,實已具有相當高的程度。 

鬧熱滾滾的「街頂拚街尾」
  當我們去年於溪湖進行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時,發現當地大型的節慶活動,除了湖仔內2月2日迎大王公暨福德正神繞境慶典活動和3年一次的福安宮進香回鑾繞境活動外,就是「街頂靠大杉,街尾靠煙筒」的「街頂拚街尾」鬧熱活動了。
  
溪湖中街「街頂拚街尾」的由來很有意思,據89年3月3日訪談太平里里長陳滿的說法,由於糖廠從日本聘請過來的技術工人(稱西工)很凶悍,常在料理店喝酒打架鬧事,所以當時溪湖街的保正「大杉」就會出面處理(尤其東方樓的老闆和大杉是換帖的!),最後談和。

迎燈鬧熱,鬧熱的費用,街頂的部分就是靠大杉出資了,而街尾則是糖廠員工集資所得,所以稱為靠煙筒,在溪湖見識過街頂、街尾相拚的老一輩口中,都說場面盛大、陣頭精采鬧熱有餘,但舉行日期和期間卻彼此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元宵節、有的則是迎媽祖的三月份,至於停辦,原因是昭和十二年中日事變發生,社會配合戰時體制,「街頂拚街尾」在溪湖鎮史上留下,老一輩難忘的懷古回憶。 

光復後的溪湖街
  「光復初期,因公路交通不發達,糖鐵成為當時農村之主要運輸工具,在民國40~50年間,為客、貨運鼎盛時期,客貨運輸主要線路有鹿港至員林21.6公里,鹿港至彰化11.3公里,二林至田中42公里,每日客運量約有3,000人次,貨物運輸量約250公噸。民國57年以後,因公路交通建設發達,鐵路運輸漸由公路運輸取代……。」溪湖前運輸課課長黃和雨在89年1月13日接受訪 談時這樣的道來,可見糖廠除了帶來高額的蔗糖外匯價值外,糖鐵的交通運輸功能在公路運輸建立之前,也曾風光一時。
  
光復後的溪湖街,跟著糖業的蒸蒸日上而愈發水漲船高,太平里里長陳滿先生說道,當時幾乎可說是不夜城,光一條太平街,一小段路就有戲臺十幾間、茶室、酒家等娛樂場所……。太平街位於「中街」的西側,成平行狀,在光復後反而因空地多,發展迅速。
  據說就是因為台中的風化城情色勢力慢慢壯大之後,溪湖才逐漸褪去光彩的。當然,國際糖價的激烈競爭,削弱糖業原有的高檔行情,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羊肉爐和糖廠枝仔冰
  歷史的演進,往往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發展,曾因糖廠、娛樂場所聞名全省的溪湖街,後來轉以羊肉爐和枝仔冰征服各地饕客的口腹之慾,溪湖有名的羊肉爐就是「羊仔頭羊肉爐」、和「阿枝羊肉爐」,他們兩家算是親戚,溪湖羊肉爐會這麼出名,都是因為「阿枝」認真、求上進,發明羊肉可以沾沙茶、豆腐乳而來。
  
至於枝仔冰則是糖廠因應蔗糖式微後開發的多角經營產品之一,為了永續經營,糖廠研究開發許多產業,包括培育蘭花、養豬灌香腸、做肉鬆和研製枝仔冰等。由於採薄利多銷的策略,加上不斷創新品質、口味,吸引著鄰近地區民眾和遠來的顧客川流不息。 如果您有機會到溪湖來時,請記得品嚐糖廠枝仔冰的冰涼口感和羊肉爐的溫熱滋補,因為那種感受就是溪湖街近百年來興衰冷熱的風華況味!
(完)

溪湖鎮史記(35)止,黑白想黑白講我見我聞,單元,主要上傳溪湖鎮,日治前.後1885-1930年代歷史為主,暫時階段性結束
  
次回:溪湖鎮史記(36):溪湖鎮戶政史: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