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孔子學說融入在我們生活中﹗

孔子學說融入在我們生活中﹗

三大教中孔子的學說,最普遍融合在社會、家庭生活中,民眾承受教化而不察,其莫大的恩惠,禮、義、廉、恥四維,營造眾人的祥和,各種禮節賜給,社會的人情溫暖,孔子學說(子曰:系列著作書)是人類生活典範,自古迄今學人,必讀必學的寶典,眾人必從必服的指標。

對於如此廣泛影響社會良好指南學說,始祖先師孔子,後人仰慕尊敬為聖,建立孔廟春秋二祭,祭典以傳統古禮儀式舉行,雖壯嚴盛大,然而參與者,多由學界人仕參列,一般民眾甚少關心,只有應考學生拔智毛,祈求保祐榜上題名,較有眾知之事。

學生平時認真讀書,臨考前仰拜先師,穩住情緒能專心應試,是必受庇祐無誤,可是平時不用功,臨時才來抱孔腳的學生,先賢孔子公也愛莫能助,在此再次強調,先求己才求神的道理。

眾人廣受其惠不察其恩,例如三綱五常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以上三綱)、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共五常,也有儀禮所提三從四德就是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謂三從。四德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以上學說由書冊,戲劇,長輩傳播影響,無形中深深溶入,成為我們生活典範,並受教最廣泛的實例。

儒教並非只是學子專教,社會眾人都是其信徒,雖無接受直接教義,可是民間戲劇表演、講古所說,忠孝節義就是孔子學說的教場,所以我們也是踏實的儒教信徒。春秋祭禮無參拜,先師不會怪眾人,眾人只忠守其學說,就是敬仰先師最佳的信徒。儒教祠廟有:孔子廟、節孝祠、文昌祠、家廟及祀文昌帝的書院或關帝廟等。

孔子(取材自網路)

552103551928479),[1]氏,名,字仲尼(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周遊列國(取材自網路)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後,孔子便到齊國。齊景公數次問政於孔子,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孔子得知不被受用後,便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其後,孔子率眾弟子週遊列國,輾轉于衞、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