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美援是台灣救命丹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美援是台灣救命丹
美援是台灣救命丹
1950年代的台灣相當貧窮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美援之到來堪稱是及時雨甚或是救命丹,對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3]

美援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促進了臺灣的整體經濟成長,控制臺灣二戰後的通貨膨脹,減緩了外匯短缺的困境,並且促進中華民國政府的穩定與再一次的資本形成[3]

另外,依照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財力,很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水利灌溉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而美援在整個50年代電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佔了一半,在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也佔了4成,對基礎工程建設貢獻很大[3]

美國國會聯邦調查局甚至發現到國民黨大老孔祥熙宋子文家族的洗錢行為,美國政府對此十分不滿。美國作家默爾·米勒有一次採訪美國總統杜魯門杜魯門就氣得大罵說:他們(國民黨)都是賊,個個都他媽的是賊……他們從我們給蔣送去的10億美元中偷去7.5億美元。他們偷了這筆錢,而且將這筆錢投資在巴西聖保羅,以及就在這裡,紐約的房地產。

由於美援的支持,得以推動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進口替代工業,促進產業轉型,隨著美援使台灣美國的依賴加重。

美國而言,美援其實也像是投資手段,利用美援培養台灣作為美國的支持者,且台灣在日後經濟起飛富裕,美國便停止國防武器上的援助,改以軍購形式提供,台灣開始以重金向美國購買各式武器,至此,美國政府得到豐厚的回報,所以,50年代美國援助台灣稱得上是一項非常成功的長期投資。

1951年到1965年,中華民國大約每年自華府得到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1951年因共產黨擴張引發韓戰,在這背景下第一批的美援物資運往台灣。1954年,台灣與美國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2]
 
美援的內容除包括民生物資與戰略物資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例如建築道路、橋樑、堤壩、電廠及天然資源的開發等[2]
台中縣(今台中市德基水庫便是美援貸款之下的產品。

另外,美方除實質上的物資援助中華民國之外,各種技術合作與開發亦廣泛的進行,同時,華府亦鼓勵台灣的大學與美國境內的大學進行學術合作與人才交流,更以實際資金來協助中華民國的大學興建校舍。

另外戰後美國對中華民國傾注的大量貸款,解決了當時中華民國外匯資金不足的發展問題。
1950年代的台灣相當貧窮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美援之到來堪稱是及時雨甚或是救命丹,對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3]。美援直接增加當時的物資供給,平抑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促進了臺灣的整體經濟成長,控制臺灣二戰後的通貨膨脹,減緩了外匯短缺的困境,並且促進中華民國政府的穩定與再一次的資本形成[3]

另外,依照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的財力,很難迅速重建或擴張有關電力、通訊、道路、港口、水利灌溉等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而美援在整個50年代電力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佔了一半,在交通運輸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中也佔了4成,對基礎工程建設貢獻很大[3]

美援並迫使中華民國政府放鬆對於經濟的控制,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3],由於美援的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得以推動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進口替代工業,促進產業轉型,美援也加重臺灣對美國的依賴,有所謂的「美國夢」。臺灣並非接受最多的美援。比較其他120餘同樣接受美援的國家,臺灣是少數且最早結束美援而能自力持續發展。

台灣於19701980年代經濟大幅成長時,美援已經中止,反倒是沙烏地阿拉伯的伊斯蘭式無息貸款伊斯蘭教禁收利息行為),對於十大建設及台灣的基礎建設、對於台灣奇蹟有更大貢獻;而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蜜月期,同時間反而加倍資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來源請求]
  無論如何,在美援的幫助下,1953年開始推動第一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展開,致力於經濟的發展。此時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以供應國內市場為主,以取代進口,減少外匯支出。重點工業在紡織、食品加工、合板、肥料等。在經歷50年代的兩次的四年經建計劃之後,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
民國五十年代,美國對台灣的經濟援助逐漸減少,不過此時台灣的若干工業產品已足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且漸有剩餘。因此政府工業發展重點乃以拓展外銷出口為 主。為了降低投資者的管理成本,以便吸引僑外投資人來台投資,1965(民國54)開始建立高雄(在今高雄梓梓)

 





  這是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1969(民國58)再設置楠梓與台中(在今台中潭子)兩個加工出口區。所謂加工出口區,是由政府提供廠房、公共設施、租稅減免等優惠條件,再加 上台灣的廉價勞力,吸引外國商人來台灣投資,將成品加工,再將產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紡織與家電產業,更成為台灣外銷的主力。加工出口工業的發展 帶來工業高成長,台灣在此時已經逐漸由農業經濟型態轉變為工業經濟型態。

這時期的台灣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使得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城鄉差距也拉大。同時,由於外貿的發達,許多開在社區裡的小工廠,接下外國 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 社會,許多市鎮出現著「客廳兼工廠」的景觀。
參考影片:
參考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四萬換一元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四萬換一元

在卅七、卅八年期間,物價飛漲、一日數變,「一碗麵賣十二萬元,當時吃麵都要先付錢,不然等麵吃完,就已漲到廿萬元。」顯見通膨之嚴重。


1945年至1951經濟陷入恐慌期物價一日有三市,社會不安民愁眉

台灣空前大代誌掠奪財貨運出去,工廠被毀工停止,亂發紙幣來應市

當時紙幣面額定百元面額不及應,五千一萬十萬元,高額本票乿發行

發行土符亂腳步,經濟真像火燒埔,無奈1949改制度,台幣四萬換一塊

同年開始有美援乳粉麵粉運台灣,幣制改革加美援,人民生活將改善。
  四萬換一元(世界上最兇狠的土匪) 

1945年以前的台灣,其生活水準在亞洲的排名,是僅次於日本第二高所得的地區。台灣從台灣錢淹腳目,是在講從荷蘭人來台灣之後,以世界為市場將台灣成為出超國。此後任何一個政權來台灣,都享受到台灣錢淹腳目的事實。

這句話是中國人對台灣的評語。但是 自從1945年中國人來了之後,把台灣變成赤貧,其中罪證確切的就是四萬換一元。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台灣所使用的貨幣是日元,日本向美 國投降後,美國將台灣委交中國人處理,時間是10月25日。僅二個多月的時間中國人立刻從紐約印了簇新的台幣來交換日幣。台灣人是遵守國家法律的人,所以 所有的人都把日幣取出換取了台幣兌換比率是1:1 。 
在1946年一整年陳儀及其部屬忙著大印鈔票。到底印行多少總額的鈔票根本沒有留下記錄,在五月與十二月之間,所有日幣都逐漸收回。但這些新鈔均是陳儀向 紐約訂製的。新鈔發行的當天,台灣銀行預備發行的總額為二百六十萬。

當天早上有個中國人跑到台灣銀行的一個出納窗口,他帶著一個箱子,裡面裝了超過三百萬 元如假包換的新鈔,並開個新戶頭,把錢全部存進去。 這個人說明錢的來源是宋子文(宋美齡之胞兄)的一個助手在上海給他這些錢。 

從上述就可了解1946年開始的台幣(舊台幣)在發行的第一天就把全台灣的錢A走一半,即第一天就貶值成50%。 你相信嗎這就是口口聲中稱台灣人是同胞的中國人所幹的事。

其後,中國人仗著官府的地位,努力印台幣,印出的台幣馬上到市場購買物品。原本台灣是生產稻米過剩的地方,居然稻米被印出眾多的台幣購買光了。台灣產生了糧荒,這是無法想像的情景。


又 將台灣的其他物質,無限地採購,所付出的錢是立刻貶值的台幣。此時台灣大量失血,原本日本人所建立的工業帶,所有的生產機械,如果故障、缺乏原料、不會經 營的中國人會將機械拆下出售至上海,賣不掉的將它打散以廢金屬出售。中國人努力以印出的鈔票購買物質,如此不分日夜的進行。

在1949年6月15日中華民 國政府再印一種貨幣稱為「新台幣」來換取台幣。但是是以1946年6月中華國民國政府所印的台幣其兌換是40,000元換1元新台幣。

我們若與日 幣的換算做一比較,日本的貨幣戰前、戰後都是使用同樣一種的貨幣稱為日幣。1945年的台灣所使用的錢就是日幣。

中國人來了之後,馬上以1比1的面值印出 等值的台幣(指舊台幣),台灣經過一次世界最大的搶劫,以40,000比1更換新台幣。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搶劫。

如今1元新台幣折合日幣3.6元。表面上看是新台幣的面值比較大,但是它是歷經四萬比一的過程。也就是台灣人的錢被中國吞去了11000倍。
在台灣印台幣所賺到?大的錢,國民黨政府也在中國如法泡製所以在1948年8月19日中國發行金圓券。金圓券至1949年7月止貶值了二萬倍。在中國尚有一種貨幣稱為法幣從1935年至1948年,貶值了1000倍。

台幣四萬換一元




「四萬換一元」是破了世界紀錄,台灣經過這樣的血洗,能夠不窮嗎? 若是你有一台價值200萬新台幣的鵬馳(Benz)汽車,在「四萬換一元」的換算下只要付出50元即完成了。

台灣人經過這場世界最大的搶案,不窮才奇怪。於是台灣錢淹腳目就沒有人講了。若有人說中華民國沒有搶了他的錢,這種人可以歸類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症,也就是「二奴」。
文來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EDEtnNeREQOfU_vZinB2Hr_P/article?mid=643
突來自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75105

參考記事:
二二八事件之後,惡性通貨膨脹更加變本加厲,因為此時中國大陸上國共內戰更加激烈,台灣的物資被強運到中國內地去接濟國民黨軍隊。

而中國大陸上的經濟面臨崩潰,惡性通貨膨脹更甚於台灣,台灣也受其連累。造成戰後台灣惡性通貨膨脹的兩個主因都是外來的:

一、台灣銀行以省庫的角色,藉通貨發行增加而墊付中央政府的各項墊支款項;

二、台灣銀行係以法幣(後來改為金圓券)作為發行準備,且舊台幣與法幣之間採固定匯率,因而法幣及金圓券在大陸上之惡性通貨膨脹乃藉固 定匯率輸入台灣,轉變成舊台幣的惡性通貨膨脹,導致連續性的大幅度物價上漲,正所謂「一日三市」;當時裝著一麻袋的台幣去買一碗麵的情形,絕非小說杜撰的 情結。

台灣自所謂「光復」後到一九四九年中,物價已漲了七千多倍。誠如史明所說的:「在這種通貨極端紊亂的局勢下,台灣人只有眼看著自己的血汗結晶被這些等於空紙的高額本票掠奪殆盡,自己卻急速陷入窮苦、飢餓、失業的深淵中。」

要抑制通貨惡性膨脹,必須先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要控制貨幣供給額的增加,則必須斷絕與前述兩項外來不利影響因素的關係。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台灣省政府實行幣制改革,「舊台幣四萬元折合新台幣一元」的新台幣開始發行。

新台幣發行後不久(約半年後),國民黨政權撤退進入台灣,台灣的整個經濟體系與中國完全一刀兩斷。幣制改革後的初期,貨幣供給額增加率固然仍偏高,但貨幣 流通速度正下降中,搶購囤積情形已改善許多。日治時期所開發的農工產品也漸漸恢復活力。加以一九五零年下半年開始有美援物資來到,物價上漲率趨於下降,台 灣才逐漸度過那段台灣經濟史上黑暗昏灰的歲月,這是值得慶幸的。
★★★★ ★★★
參考影片:四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