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溪湖史記(十一):謝,陳,莊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厝字番婆)


溪湖史記(十一):謝,陳,莊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字番婆

鎮轄南邊西勢厝,古早甘蔗大產區,里內王爺多出名,多數奉祀私人廳,
戰時空襲美機群,掃射牛驚狂奔,牛車車頂壓草棍,杉棍鬆綁向天伸(春)
美機誤為高射炮,猛烈發射滿地掃,人牛當埸被射掉,戰命運真難料,
番婆里界三莊頭,番婆庄內厝宅後,竹圍鴒絲白泡泡,黃昏紛紛歸回巢,
草埔日治有蔗埕,火車運蔗頻繁行,海口甘蔗多出名,蔗區漢寶通大城,
新厝館庄位在南,昔為爭取灌溉網,有人被禁鹹菜桶,險出人命害死人,
以上的代誌,乎咱想起古早時,如欲詳細探討去,看溪湖的史記

番婆里的由來
看到一本番婆里的電話聯絡簿,一翻開時,裡面訴說著番婆里的由來,因為好奇,所以開始閱讀,裡面寫了一段抗清的歷史,感覺上面所寫的陳弄的妻子像 個女英雄,就像花木蘭一樣,智慧與勇氣集一身!
他們夫婦倆都令人敬佩!陳弄得妻子是粵籍人,字雙排,她帶領民兵的統御能力遠超越她老公陳弄,每月戰事都自 任前鋒,銳不可當,在陣前指揮作戰,而且往往用粵語發音來發號施令,部下也都熟悉她的統御方式進退之間也很靈活!
而且,以同治三年(西元1864) 彰化縣埤頭鄉「小埔心之役」為例,清兵首位的將官死在陳弄夫人的手上,由此可以看的出「悍婦」確是名不虛傳!
陳弄因為參加瀻潮春的抗清大業而受封為「西王」,縱橫於濁水溪南北多年,竟能捷訊頻傳,威風八面,全然得名於其名為「雙排」的粵籍漢妻的庇蔭,以一個婦道 人家竟能手握兵符,身先士卒,在炮火連夾之陣戰之間,臨危不亂,迭創驚天地,泣鬼神之勝利戰果,且能於慘敗之境界地親手格斃清廷大將軍,如此的統御天才, 如此的智勇雙全,外加上臨危不亂的氣概,除了是女中豪傑外,也是難得的巾幗奇才!!
就連她於一百三十年前紮營過的溪湖南隅竹叢、土壘聚落所在,也以「番婆」為名,沿用迄今已逾百年,全世界也僅此一處。
今彰化縣溪湖鎮溪湖糖廠南隅一聚落便是「番婆里」。取材自網路)

第一單元:唐山墾民入墾溪湖共十一篇結束



溪湖史記編寫動機
退休後閑餘,常以電腦寫回憶雜文,隋興感想等消遣時間。適逄民國88 年間本鎮籌編「溪湖鎮誌」而被聘參列開會,鎮誌編輯,由熱心的大學教授及各界學者組織小組執行。當時感得很有意義,值得投力之工作,因此閱讀彰化、新營等「市 誌」做為參考,兩市都很用心致力於圖文充實內容,可是都採用傳統報告式編輯法,似缺吸引閱者興趣,編製者所費苦勞,終歸只成為書架上陳列古董書冊而以。
鑑於此,除提供編輯小組參考資料外,擬嚐試我的構想,以溪湖史記之名,編輯較輕鬆庶民化並以光碟片製錄,可引上網路的活動「溪湖史記」。
第一,每單元蒐集台灣各朝代的史記插編其中,分為史前、明朝、荷蘭、鄭成功時代、清朝、日治時代、台灣光復後,供愛好歷史閱者參考。
第二,蒐集民間傳說野史,依據鎮內耆老口述資料,以註記(耆老口述歷史),及七十餘年我見我聞,以註記(七十年見聞記)插編文中,增加「鎮史」之寫實及趣性。
第三,蒐集將被遺忘的古代民間習俗,用專章編輯,以免古俗失傳。
第四,以CD片錄製存檔,並可與電腦網路連線,隋時可進入網頁,探索,更多無盡的新知,並可選幽美音樂伴你看史記,編成有長年可用活動性電子書(可引進入網頁,閱讀每天新聞、最新政令、學校活動,等)「電腦光碟CD雜誌」,便以閱讀及永久保存,一片在手如擁有一圖書寶庫之妙用。
,為供,無電腦設備閱者,編輯有固定的溪湖史記重點文圖在內,亦可印刷成冊供應閱讀。
上記是我的構想,嚐試,革新的方案,能得共嗚者幸甚﹗
創案編輯人 楊永川 2001年寒冬
人生經過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溪湖史記(十):蔡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厝)


 溪湖史記(十):蔡姓入墾二林上堡(西勢厝)
耆老座談會:時間:8938,早上九點三十分至十一點十五分    
 蔡三賀先生口述,如信仰,學校一私塾糖分廠-總代一蔗農關係,相當深入描述,值得大家參考。
主訪人:
阿公,你們有族譜嗎。
蔡三賀:
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群錦亭萬安祝地方。
彰化縣溪湖鎮西勢里子孫歷史上僅知祖先住福建省泉州府(市)晉江縣東石群(鎮)錦亭萬安祝地方,蔡襄公之後裔前子輩不詳。
後字輩第六代祖開始蔡樹奪在大陸家鄉過世,第七代祖蔡德椅、蔡德聲胞兄弟帶家父第六代祖神主來台。
坐帆布船從王功沿海起港岸找親族堂叔父,受堂叔照顧、牽成,首先居住彰化縣二林鎮塗厝厝(現在溪湖鎮、二林鎮、濁水溪、糖廠鐵路橋至代馬橋段),於清朝未戊戌年發生大水災,全莊被洪水流失,族人四散其中蔡德聲祖當時夫妻、子被洪水流失,後部份聚集溪湖鎮西勢厝定居現在部份分散寶島、全球定居。


主訪人:
西勢厝有沒有老地名?
蔡三賀:
以前員林郡溪湖街西勢厝。現在是彰化縣溪湖鎮西勢里。街改鎮,庄改里。村就沒有了。以前分溪湖街,街較大,再來就是庄。埔鹽那就是庄,現在那邊庄改鄉。

主訪人:
西勢厝有沒有角頭地名?
蔡三賀:
以前西勢厝也有較小的地名,好比新厝館、草埔,那算土名。

主訪人:
新厝館、草埔,還有其他嗎?
蔡三賀:
還有三甲。只有這樣而已。草埔較靠近溪邊。三甲通到新厝館的一小部分。
蔡三賀:
之前有番婆庄,只是比較少戶。沒有撥這兩個地給番婆庄,番婆庄沒有那麼多庄。就是撥新厝館和草埔後,才可以成為一個庄。番婆庄以前較少戶,只有三、四十戶,這樣不夠,就是不夠,才會割新厝館、三甲這兩個地給番婆庄。三甲有一些是阿媽厝管的。

主訪人:
阿公,你們有族譜嗎?
蔡三賀:
有。是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群錦亭萬安祝地方。(註一)

主訪人:
族譜上有寫到你們一開始是住在塗厝。
蔡三賀:
以前是彰化二林塗厝,塗厝崩去,整庄被濁水溪割崩去,大家才會移到別的
地方住。不限西勢厝,三塊厝那也有,連田也崩去,才各自遷移到別的地方。
我們也是塗厝移至西勢厝,我的太祖公問子孫們要移到哪裡去?子孫就說不
然移到西勢厝,所以我們就移至西勢厝。有的移到別庄,有的從塗厝流到外
四塊厝那,有的就流到不見,有的就住三省,溪湖四塊厝那有三省。

主訪人:
西勢厝有什麼廟?
蔡三賀:
現在廟很多,以前日本時代只有西安宮,光復後改寶安宮,二、三年後,又
改回西安宮,汴頭保安宮,溪湖福安宮。

主訪人:
還有顯光宮。
蔡三賀:
對。

主訪人:
西安宮是在拜什麼?
蔡三賀:
是拜三山國王,黑面的。

主訪人:
是哪一個國王,還是三個都有。
蔡三賀:
三個都有。後來教較多,像三山國王、刑府千歲、太子爺、媽祖都有。

主訪人:
西安宮主殿是拜什麼?
蔡三賀:
主殿是拜國王。再來才拜刑府、太子、媽祖。

主訪人:
你們那邊直接稱西勢厝,是不是你們那邊住的人也不多。
蔡三賀:
以前二百戶,日本時代也算是大庄。一、二百戶是連新厝館和草埔。現在也不少,也有別的地方遷入,遷到彰水路附近,現在十八鄰。

主訪人:
這邊讀書要去哪裡讀?
蔡三賀:
以前日本時代是去阿媽厝學校讀,光復後,西勢里的人就去湖南國小讀。湖南國小以前是教日本人,以前在糖廠工作的日本人在讀,只有日本人才可讀的,光復後,台灣人就接收起來。以前教室裡都鋪木板,日本人讀書都穿木屐,咱讀書都打赤腳,非常的刺腳。
溪湖公學校和尋常小學校最久,後來才又分阿媽厝。後來光復後,才慢慢有湖東、湖西國小。日本時代只有三間學校。

主訪人:
以前有學堂,學漢文的地方?
蔡三賀:
日本時代不可以學漢文。西勢厝蔡長壽有勢力,以前他做保正,日本人才可以讓他請先生來教,教的地方是他家,打通不是住家的三間大的房子,在那邊教。

主訪人:
那邊算是一間小學校嗎?
蔡三賀:
那邊算是無名的學校,這種算是偷讀的,警察若來,不讓你教,你也沒辦法。因為他做保正,跟警察的關係很好,老師偶爾會跟警察喝酒。

主訪人:
老師從哪裡請來的?
蔡三賀:
大突頭請來的,叫吳秋陽。

主訪人:
那個時候學生有幾位?
蔡三賀:
那個時候有四、五十位。我也是在那裡讀的。

主訪人:
去那邊讀需不需要繳錢?
蔡三賀:
沒有,以前是拿米給他。以前的人可以安家就好了,米就是一個月三斗給他。

主訪人:
一個月三斗左右。
蔡三賀:
差不多是三斗左右。不是給錢。只收取一些米可以養妻子。

主訪人:
那個時候一斗米差不多多少錢?
蔡三賀:
幾角元而已,差不多五、六角元。很便宜。

主訪人:
去讀要讀多久?
蔡三賀:
不限。你要是有錢就一直讀下去,讀到非常的熟,書讀透透,就可以不用去唸了。自人之初開始讀起,讀完後再讀論語,論語讀完再讀先進、大學、故子、尺牘。尺牘就是在寫信的,以前寫信要唸尺牘。

主訪人:
尺牘讀完,要再唸什麼?
蔡三賀:
看你要唸什麼,自己去買來讀。差不多讀到這時候,自己會讀,不用人家教。

主訪人:
自人之初讀到尺牘,差不多要花多久的時間?
蔡三賀:
以前不限時間,讀到可以記得,才可以換下一篇。

主訪人:
就是人之初讀到可以記得,才可以讀論語。
蔡三賀:
讀到可以記得,寫的出來,才可以讀論語。

主訪人:
那個時候有幾個老師在教?
蔡三賀:
一個而已。

主訪人:
一個人可以教全部。
蔡三賀:
一個人可以教全部,以前是用點的,你今天讀這一篇,讀到熟,先生看可以,
明天才可換下一篇。不像現在用黑板教,會的人讀,不會的人跳過。以前是
一個一個教,不會的人,還是較記不起來的人唸少一點,較會唸的人就唸較
多。

主訪人:
所以就是一個一個教。所以程度不同也沒關係。
蔡三賀:
就是要熟才可以換下一篇。這篇若是不會,唸三年也在唸。會唸就唸比較多,不會唸就唸少一點。

主訪人:
那算是學堂嗎?
蔡三賀:
那算是學堂。

主訪人:
學漢文到什麼時候就沒有了?
蔡三賀:
到日本戰爭就沒有了。

主訪人:
為什麼日本戰爭開始時就沒有了?
蔡三賀:
日本戰爭時,日本人來徵召得參加戰爭的人。

主訪人:
先讀媽厝公學校,再讀漢文嗎?
蔡三賀:
漢文先讀,有的人讀漢文,也有人讀日本書,以前的人說讀國小仔,就是日本書。讀日本書較有前途,才可以找到好的頭路,有那一張證書,學漢文沒有證書。以前若有唸到高等科,算是非常厲害。

主訪人:
就是公學校畢業,再唸二年的嗎?
蔡三賀:
是。以前公學校畢業,就可以去公所上班。

主訪人:
阿公,您是讀日本書,還是讀漢文。
蔡三賀:
學漢文。若是讀日本書,我差不多就到公所上班了。街長跟我父親是好兄弟。
我父親問街長公所有無空缺,街長說,沒有證書是不能在公所上班。
主訪人:
井要常常挖嗎?
蔡三賀:
一年要挖一次,挖出垃圾及塞住泉頭的泥濘,人要下去井裡,將井裡泥濘挖
出來,使井裡的泉水重新乾淨,才能再使用。

主訪人:
有沒有聽過有移民村?
蔡三賀:
有,西勢厝對面有移民村,十一號啊!那是埤頭鄉管的。溪湖這邊沒有。

主訪人:
十一號在埤頭鄉。所謂的“十一號”是什麼意思?
蔡三賀:
總共有五十號,就像是軍營一樣,有一號、二號連著下去,一號在寶斗,田尾是九號。

主訪人:
所以埤頭就是十一號,田尾就是九號。
蔡三賀:
埤頭有一個十號,一個十一號。西庄有十二號。

主訪人:
西庄在哪裡?是不是埔鹽?
蔡三賀:
西庄好像是在二林管的。

主訪人:
溪湖有聽過就是頂寮這一個糖篰嗎?
蔡三賀:
對,那是鹿港辜顯榮他們家的。後來日本政府來開設糖廠,日治會社一半的股份給辜顯榮他們。日本人來台灣開有七間明治會社,他們的店號有七間。現在糖廠,日本時代稱作會社。

主訪人:
在日本時代有配合糖廠種甘蔗嗎?
蔡三賀:
有啊!以前若要插甘蔗,就要跟糖廠打契約。你若插,他們就會幫你剉。

主訪人:
沒有規定一定要插嗎?
蔡三賀:
有,戰爭時候。戰爭時候,叫你插,你就要插,不然就會被捉去打。

主訪人:
就是以前有兩種方式插甘蔗,一種就是他規定你插,你就要插。
蔡三賀:
按圖來看,這圖若要插,你就得插甘蔗。

主訪人:
圖要的範圍有多大?
蔡三賀
看他們是要一百甲,還是要七十甲。隨他們的規定。看一年是要插多少。

主訪人:
他們規定這湖要插,你們就要插甘蔗。
蔡三賀:
他們會來找你。

主訪人:
劃分方式是畫在地圖,還是直接去田作一個標示。

蔡三賀:
在地圖畫,在地圖上作記號,作紅色、黃色記號。

主訪人:
畫起來的部分,這圖要插,大家就要插。
蔡三賀:
他們就會找是哪一塊田,是哪一戶人家的。

主訪人:
他們是指誰?
蔡三賀:
就是總代。

主訪人:
是不是會社在每一個庄頭都有一個總代。
蔡三賀:
沒有每一個庄頭都有總代。以前長壽也是,老平也是。

主訪人:
就是會社跟總代交待,哪一圖要插,總代就會看是誰的田,再跟那些人說要插甘蔗。
蔡三賀:
然後就要打契約,蓋手印。

主訪人:
河東那裡是有人說,是鼓勵插甘蔗,而不是用強制。自己的田要種田,就種田,若要種甘蔗,再去跟會社的人說。
蔡三賀:
那是在戰爭的時候才用強制的,沒有戰爭的時候是看你要不要插,要插就插,不插也沒關係。

主訪人:
日本時代,有戰爭才有強制,沒戰爭就隨人的意思。所以,在沒戰爭時,為了鼓勵插甘蔗,就有獎勵幾甲連,譬如三甲連、五甲連。
蔡三賀:
是有分三甲連、五甲連,看五甲連一分地要補助多少,三甲連一分地要補助多少。愈多甲連,補助就愈多。

主訪人:
補助是補助什麼?
蔡三賀:
就是給錢。看一分地多少錢,五分多少錢、三分多少錢,這個樣子。越多分地,就補助越多的錢。

主訪人:
鼓勵大家的田連在一起插甘蔗,補助就會比較多,不要有一小區,一小區這樣。
蔡三賀:
總代會找地主尋問是否要種甘蔗。總代有人說是原料委員。原料委員就會去找誰要插甘蔗,因為可以賺錢,做一萬斤可以抽多少佣金。

主訪人:
就是可以抽取佣金。
蔡三賀:
對,以前做原料委員都是有錢人,都可以賺到錢。一萬斤甘蔗可以賺多少錢,不過,他們得請工人來剉甘蔗。

主訪人:
以前就是想要插甘蔗的人,就跟總代說,他們會請人來插甘蔗嗎?還是要自己插。
蔡三賀:
以前是自己插甘蔗,現在才是會社來插。以前是要兩截兩截切成一段來插,請工人來插。

主訪人:
自己插甘蔗,不然就是請工來插甘蔗。
蔡三賀:
自己請工就要自己出錢。日後會社才來採收,有算工錢。

主訪人:
會社的人會幫忙採收。
蔡三賀:
原料委員會請人來剉,看一綑多少重、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