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97)大庭里(4)

耆老座談會紀實(94)大庭里(4)

大庭里4

時間:89511(週三),早上十一點至十二點

地點︰蕭美玉(志工)自宅

訪談耆老︰陳有諒﹙民國17年生﹚,陳清師﹙民國17年生﹚,

陳國樑﹙民國38年生﹚,

主訪人:李秀芳

訪問內容︰角頭環境,廟宇信仰,豆腐類

賣豆花小販 (網路圖)

主訪人:

大庭里是不是有什麼角頭地名?

陳有諒:

一、二鄰是李厝。

陳淑娥:

一鄰是大庭,二鄰是李厝,我家在大庭,那裡沒有人姓李。

陳有諒:

一鄰沒有人姓李。

陳淑娥:

崙仔的這邊是一鄰,另外一邊是二鄰。

陳有諒:

大庭里是到派出所對面那。

主訪人:

是在忠覺派出所對面。

陳有諒:

對,若是要分角頭那裡可以說是中角。

主訪人:

那邊有幾鄰?

陳有諒:

是第三鄰再加半鄰,半鄰就是第四鄰的半鄰。

主訪人:

  崙仔是頂庄開始的嗎?

陳有諒:

是,在尾厝的地方靠近頂厝的崙仔就是崙仔尾,頂庄是崙仔頂。

主訪人:

  有多高?有沒有三、四樓高?

陳有諒:

  差不多六米左右。

主訪人:

  所以派出所對面那裡是第三鄰和第四鄰的半鄰。

陳有諒:

  那也不是屬於大庭里,那是後來才分過來。

主訪人:

  所以是從尾厝那裡再分過來的,那裡你們都稱為尾厝。

陳有諒:

  對,新的地名叫忠覺。

主訪人:

因為我是看以前的地圖寫的。第四鄰和第五鄰在哪裡?

陳有諒:

我不是很清楚。我們這一里在拜的有三間廟,明聖宮,忠覺里那一個我是不知道,頂庄我也不知道。

主訪人:

頂庄的廟應該是屬於頂庄里?

陳淑娥:

  可是部分大庭里的人會過去那裡拜。

主訪人:

所以你們大庭里的信仰有三間廟。

陳淑娥:

頂庄那邊是王爺館。

主訪人:

  大庭總共有幾鄰?

陳有諒:

  十二鄰。

主訪人:

  除了李厝、大庭、中角外,還有什麼地名嗎?

陳有諒:

  只有說大庭而已。

主訪人:

  大庭是不是有一個埕很大?

陳有諒:

  因為我們的年齡不是很大,是聽人家在說大庭、大庭,我家有一個大埕。

主訪人:

你們與火山的祖先是同一脈的嗎?

陳有諒:

  一樣。

主訪人:

  所以大庭這裡的地名是很單純的。以前的產業是什麼?

陳有諒:

  最早日本時代,有插甘蔗,光復後才開始種鹹菜,鹹菜是這裡最好。

主訪人:

  鹹菜應該是光復前種的吧!

陳有諒:

  光復後種鹹菜,因為在當時沒有農藥,比較種不活,很辛苦在種,有多辛苦你知道,蕗藤,蕗藤你知道嗎?

主訪人:

  是藤的一種。

陳有諒:

  不是,將一種樹的根搥打成汁,汁是白色。

主訪人:

  就像是生物防制法,將蟲殺死,是冬尾在種的嗎?

參考資料︰(1)

蕗藤汁浸20分鐘魚翻肚 (詳文點入網路)

搗碎取汁 (網路圖)
蕗藤又名魚藤 (網路圖)
溪流毒魚(網路圖)

陳有諒:

  是,一年才種一次,差不多九、十月時播芥菜的種子於田裡,二個月後可以收成,剛種下去的時候,葉子長了四、五片,蟲會侵害到下面,所以拿刷子,一葉一葉的刷,不管葉子有沒有蟲,葉子的兩面都要刷,常用刷子刷菜會有磨擦,菜會很醜,後來因為有農藥才漸漸發展起來,鹹菜才生長的漂亮,芥菜割起來後,將芥菜倒放,曬芥菜,讓芥菜不易折斷,醃漬芥菜有二種方式,最早的方式,直接一次二顆芥菜放在桶子裡,用腳使二顆芥菜靠緊於鹹菜桶,使芥菜與芥菜間沒有什麼空隙,等到鹹菜桶放置一層芥菜後,就得灑鹽,你可能沒有看過,一顆芥菜有的有十幾斤,芥菜中間有一個心,現在的芥菜葉子會將心包起來,是大甲的品種,以前的不會,所以以前在灑鹽巴時,需將每一個葉子用手一層一層撥開灑鹽巴,要撥到最裡面心的那一層,用腳踩踏一遍,踩踏平後,用石頭壓芥菜,芥菜會消下去,隔天再用一樣的程序再繼續做第二層,芥菜有大小顆,所以鹹菜桶裡可以放置幾層不一定,一直到有水淹滿芥菜,就表示裡面已沒有空隙,一個鹹菜桶差不多有六尺高。若是要比較快的方法的話,是用水燙過芥菜,用醃漬差不多到可以吃的時候,最快是半個月才可以吃,也可以放到一年後再吃,醃芥菜是一年四季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可是如果你要在一個禮拜就要可以吃,先用煮豆干的鍋子裡面放滾水,有一個人拿二顆芥菜放入鍋中,另一個人從鍋中撈起,之後就用同樣的方式將芥菜放置在鹹菜桶裡。你要是要了瞭鹹菜,可以到斗南,他們那邊有用磚仔做成的鹹菜桶,磚仔做成的鹹菜桶一桶可以用二台卡車裝,這邊的鹹菜桶則是二桶用一台卡車裝。溪湖鎮內那個時候有豆干,是我們大庭最早有的。

陳清師:

較早發展,所以牽電燈。

主訪人:

  這是何時的事?

陳有諒:

  日本時代就已經在做了。

主訪人:

  那是誰先開始做的?

陳有諒:

  陳魯和隔壁的人一起。

主訪人:

  為什麼要做豆干。

陳有諒:

  以前沒有什麼事業和工作,沒有什麼可以賺錢,差不多是五、六十年前。做豆干的材料是用進口的黃豆,但是也可以用青皮豆。

主訪人:

  青皮豆主要是做哪一種的豆干?

陳有諒:

  一樣是豆干,但是和黃豆來比的話,只是數量的多少。用黃豆來做豆干比較多,用青皮豆做的豆干沒那麼多。

東方人的養生秘方:黃豆 (詳文點入網路)

黃豆,中國人稱它為「大豆」。據傳說,五千年前神農氏命名了五種神聖穀類,黃豆即是其中之一,到了公元前300年,黃豆、小米成為中國北方主要的農作物。它含有豐富 ...

青皮豆 (詳文點入網路)

青皮豆. Blue Soybean. Glycine max Merr. 發芽率高、生長勢旺、對光敏感、生長期長及蔓生之特性,自古以來即視為農田肥培作物種類中最佳天然肥料. 青皮豆植株 ..

主訪人:

  一開始是陳魯開始做,然後庄內的人跟著做。

陳清師:

  對。

陳有諒:

做豆干為什麼很辛苦,因為以前的經濟很差,機械不是很發達,都用手工磨。

主訪人:

  是用什麼磨?

陳有諒:

  石磨,用三十斤的豆仔要磨很久,以前年青人在磨時,就要一手磨另一手將豆仔舀進石磨裡,普通是兩個人一起做較適合。

主訪人:

  水聽說是用濁水溪的水?

陳有諒:

  是,因為濁水溪較沒有石灰質,要做一塊豆干是很費功夫,有一個二尺多寬的木桶,一個坐在木桶一邊,另一個人坐另一邊,木桶上放有一條布,差不多一尺四方,我將豆花舀在布上,包成小四方形,對方再將布打開,衡量製成豆干的材料有沒有適量,太多就拿一些起來,太少的就再補豆花,之後再將布包起來,這一次要包的比較漂亮,放到旁邊的木板上,再用石頭壓,多久是不一定,好了再將巾仔打開,打開後就排一排,用水煮過後,就可以蓋章。這豆花和我們在吃的豆花不一樣,用豆干做的豆花比較硬。

主訪人:

  是不是有一個灶,灶上有一個很大的鍋子來煮?

陳有諒:

很大,在煮的時候,也有有鹹鹹的味道,皮有鹹鹹的味道,皮表面是有顏色,皮裡是白色的,一概都沒有防腐劑,沒有像現在都有,再蓋章。

主訪人:

蓋什麼章?

陳清師:

  豆干印。

主訪人:

  印章是木製的嗎?

陳清師:

  木製的。

主訪人:

  上面是什麼字?

陳有諒:

  隨便我們刻。

主訪人:

  店名?

陳有諒:

  也可以這樣。所以說陳魯做的豆干很有名,去溪湖市場喊賣,沾醬油就可吃,以前是忙到沒有空可以吃,買豆干就可以在那邊吃了。

主訪人:

  你們的印章還在嗎?

陳清師:

  印章好幾年前還有看到,現在不知放哪裡。

主訪人:

  刻的花樣有辦法畫嗎?圓圈嗎?

陳清師:

  不是,是四角的。要是拜拜一定要蓋章。

主訪人:

  所以豆干都在溪湖街仔賣。

陳有諒:

是。

陳清師:

  大部分。

主訪人:

  豆干做到什麼時候才沒做?

陳清師:

  我小時候每天一大早就幫忙的做,一直到我去工作,我去工作沒有多久,我父親差不多民國四十幾年到台北去,才沒有在做了,差不多有五十年了。

參考資料︰(2)

豆干,豆腐

豆干 (網路圖)

手工精製豆干(純素)豆干(又寫作豆乾,也叫作豆腐乾)是中華料理中常干是豆腐的一種變見的食材。豆體,製作過程和豆腐相似,但最後會經過脫水、壓縮,製成口感硬實的豆干。古早大庭出售的豆干上面有蓋紅色豆干印。

豆腐 (網路圖)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 ,起源於中國 ,在越南 日本朝鮮半島也很普遍。

油豆腐 (網路圖)

陳清師:

我鄰居有在做油豆腐賣給日本人。

主訪人:

  在日本時代賣的?

陳有諒:

  在糖廠宿舍賣。

陳清師:

用一鍋一鍋再炸過。

主訪人:

  與臭豆腐不一樣嗎?

陳清師:

  不一樣。

陳有諒:

  做油豆腐和做豆干是不一樣,就是最下面有木板,木板上放置一個有很多小的四方形的框,將舀豆花放在布上,布的四方蓋在豆花上,用木板壓在布上後,再將木板打開就是一塊塊的豆腐了,將豆腐切成三角形後下去炸,就是油豆腐。

主訪人:

是賣給糖廠宿舍的日本人。

陳清師:

對,大部分。

楊雅荏:

  你們賣都賣多少錢?

陳有諒:

  算角,不知道要怎麼說。

主訪人:

  所以這裡以前的產業是醃鹹菜和做豆干。

參考資料︰(3)

絕音於街頭巷尾小販:

十九世紀初期至台灣光復初期,本鎮鎮內,常見各行別,以特殊吹嗚器具作呼號,叫賣行商小販。此令人,思古懷念的溫馨小販,特列入鎮志留念。

賣豆腐.鹽豆干.油豆腐:(搖小鈴)

賣豆腐小販 (網路圖)

清晨破曉,就有「鈴.鈴」悅耳小鈴聲隨著「豆腐噢.要買豆腐呣!」叫聲,就知道賣豆腐來。賣豆腐的小販挑著一擔木造的擔架,亦腳踏車架上疊著層層用木框板裝上豆腐,依顧客需求量,用稍長四方型的豆腐刀切割分售。

另有一種「鹽豆干」,鹽豆干是經摻鹽、壓縮、蒸熟、上面加蓋紅色謂「豆官印」的豆腐加工產品,可以直接摻豆油生吃,也可煎油食用,戰時糧食缺乏時,拜拜以芹菜舖豆干也是一道菜。一般祭拜用「小三牲」也有添豆干為一牲的習俗。

古早,豆腐、鹽豆干是本鎮大庭的名產,該地區有適合做豆腐的水質,因此出產豆腐品質較佳。今古式鹽豆干已消失。昔時清晨賣豆腐小鈴聲,也已消失,只留令人思古懷念。

未完待續

下回訪問大庭里耆老(5)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