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五單元食,衣,住(1):莊傢人的食(1)做粿縛粽


溪湖史記第五單元食,衣,住(1):莊傢的食(1)做粿縛粽

莊稼人的食
古早莊稼人的生活是普遍貧窮,雖然我們溪湖是稻米的主要產區,還可外銷,但米糧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奢侈品。

昔年老百姓的民生主食不是「米」,而是以「蕃薯」為主,如想吃到一鍋「白米」的飯,可比山珍海味那麼難得,白米飯是一種奢侈食物
一般家庭三餐主食,幾乎是硬梆梆的「蕃薯籤+米」,是平常的事,老一輩的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


戰時下的台灣人悲歌

1937中日戰爭起,台灣捲入戰體時,物資被運戰地去半飽半餓渡日子
 農民拼的半小死大量米糧被征去田地冬尾糊蕃薯三飩蕃薯來充飢
 米油鹽肉配給制大口小口記詳細為肚大家就想計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也有設法地下抬,自己種作自己栽,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日本警察真嚴格,想盡辨法來取締,抓著你就大問題。


米糧配給制 
日據時代戰時中,台灣人的白米是配給制,稻穀由政府徵收,常不夠吃,農民無奈就想辦法,因日本警察抓得很緊,農民常利用日本警察巡邏後偷割稻穀,再以不會發出聲音脫殼方法去殼,如以聲音最小的木棍打石臼搗粟或用酒干仔以小木棒搗粟去殼,這種偷藏白米,在戰時體制下的人民為求生存,是一種無奈何的違法行為。

藏米方法,多數藏在農村特有稻草梱中,除有人密告被查獲,是最安全並可多量藏米之處。




 
土壟(古早精米用具)

為增加糧食,本來每年春秋二次之稻作都以目測插秧稻苗,後用插秧密植器測定插秧點,密植器多數用竹材製,也有用木輪製,其功能是由日本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出, 每一株稻苗成長需要最極限的面積,為標準制定其間隔,用從橫拖成四角點,按點處插秧,古早播田要師父,非外行人能做之工作,戰時缺人力下,用密植插秧法, 婦幼都可入田插秧,有充分動員人力之效,並據說可多收約二成的稻米產量。此插秧方式沿用到光復後,播稻機出現始停用。
 冬尾糊蕃薯
稻作之外,利用秋刈後空田糊蕃薯,糊蕃薯即,第二期秋稻芒花後,先在稻間寄插蕃薯藤,待稻谷收穫時已成長蕃薯欉,再以施土糞蓋土成股則成蕃薯園。

因十月冬至入春第一期作播稻期間很短,必須於春耕前收成,為此未充分成薯前收成的蕃薯大小不一,大的有拳頭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大塊的摻米煮,亦曬作蕃薯簽,小塊的蜜成蕃薯乾,再細小的及蕃薯藤充為豬、牛飼料,該時代糊蕃薯對於食的方面幫助不少。

營養野昧自己抓
鄉下古早三餐非常節儉、簡單,除富有人家,大多數早晚二飩弼,中餐才食乾飯,都摻蕃薯簽煮,通常以大鐵鍋煮,煮滾時多米部分另分開一邊,給從事重勞動的男人吃,佐料以菜甫、碧菜、鹹魚、魚甫為主,自栽青菜為湯,甚少鮮魚豬肉,享受魚、肉需待逢年過節才有,鄉下常聞一個該時代的啼笑皆非,兒童笑話:「人真塚(借音字),昨日做忌,今日犒將。」描述當年兒童對吃的期待

 
過年過節做粿


當時逢年過節最大盛餐是,雞、鵝、鴨等家禽肉,加豬肉、鮮魚類,做粿縛粽添農家樂趣。一年中間也只有過年、清明、端午節、中元、謝平安、其他較盛大神明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數天而已,其餘是簡單菜餚祭拜,除少許魚肉外,以芹菜舖豆干、韭菜炒魷魚等類,就很不錯的佳餚。

現代人可能會想到營養問題,此點該時代的營養比現在還豐富而者健康,古早環境未受污染,河川潔清,灌溉用水清晰,田地無受農藥污染,因此有取之不盡的極佳的 營養來源,如田地收割後的空田,腳踏堀一窪就有數粒田螺,稻草束移開就有小水蛙仔踫踫跳,小水溝中小魚,蝦仔、雨鰡、望姑娘仔、蛤仔取不盡。

一枝竹仔枝用麵粉袋 仔線縛釣針,用飯粒或蚯蚓可輕易釣到鯽仔、土殺魚。尤其是在小水溝仔抓魚、摸蛤仔人云:「摸蛤仔兼洗褲」是囝仔時代的一大樂事,因此不缺欠蛋白質亦其他營養成份。



 
抓魚樂

記得五六歲時,常常跟大兄們到荷婆崙前一片蓮花池釣魚,印象中蓮花盛開非常的美,荷婆崙與鳳厝是原始的沙崙,與其他沙崙不同之處是,兩粒沙崙都竹林與樹木繁茂掩蓋全崙,綠悠悠非常美麗並帶點神秘感,崙上可挽雞母珠,雞母殊形態如米粒大,全粒朱紅,有一點黑色在頂部,真美,大人說雞母珠有,吃下會變啞九,因此玩的時怕怕,兩崙都有棲鴙雞、野兔,現在鴙雞已絕跡,偶爾尚有野兔現跡。 

日治戰時物資缺乏三餐可以溫飽就已屬萬幸,更不用說吃什麼零食;只有特殊節慶拜拜才有甜甜可口的糕餅可吃,而每一種傳統糕點,背後都有其意或故事一般而言,「糕」是指米製品、「餅」是指麵粉製品。


台灣盛產稻米,除了以米為主食外,也常以米製作各式糕粿,當作祭祀拜拜供品。

童年時期農村比較沒有像現今的休閒活動,農閒或節慶時大家都會做些粿類食用,因此忙碌阿母,但為了一家人的溫飽與歡欣,阿母還是不以為苦。

記憶中,阿母會做許多傳統粿類,餵飽我們的肚子,那就是阿母的味道。

紅龜粿


紅龜粿是台灣傳統米食之一,常用於節慶、拜拜或祝壽場面,取龜壽綿延之意.糕粿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小時後的我就對香香QQ的紅龜粿有好感,無論是包紅豆或是綠豆都覺得好吃。

蕉葉被利用為做粿時塾粿底佳品,被蒸熟紅龜粿,散出的鄉村粿味是目前用塑膠紙塾底的粿類,是無法論比的好氣味,傳統的紅龜粿包的是豆沙,口味是甜的,不過也有鹹紅龜,它是混和著黃豆餡和薑末,加上襯底的香蕉葉,剛出爐的鹹紅粿,總能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特有的香氣,令 人垂涎,咬下去,麵皮的Q勁和內餡的沙質感,配上特有的香蕉葉風味,會讓人捨不得一口吞下肚,非得慢慢咀嚼一番不可。

滿月粿
滿月粿,是生小孩子滿月時要做的小吃,同時煮紅皮雞蛋及線面饋贈親友鄉鄰,祈求小孩健康成長。

四月桃 

媳婦生孫子,娘家會準備紅麵龜;早年有句俗諺「滿月圓、四月桃、周歲龜」,也就是孩子滿月、四個月和周歲大時,都會訂製滿月粿、滿月圓送人,形狀分別就是圓、桃、橢圓形,內餡多半是紅豆沙。

 面頭粿: 

通常用於喪事頭七
相傳是三國時代孔明發明的糕點;孔明到蜀時,當地土住以人頭祭江,因此孔明以糕點代替人頭投入江中,故稱「面頭粿」;
頭七時,兒子用「面頭粿」祭拜過逝的祖先,代表兒子的面頭。


過年
甜粿 


圓糯米大概要泡個6小時,然後才能去磨。
泡好的圓糯米磨好後用粿袋裝起來,上面放個大石頭來壓,把多餘的水份,水分越少蒸起來越好吃越Q軟。壓好的粿,糯米泡水磨完壓好後倒出來的,叫做"粿脆",有點像阿嬤時代拿來抹臉的碰粉。

先搓碎成小粒狀加上二砂糖,努力的拌勻,這可是要有力氣的人才搞的定,糖拌入粿脆後會變成黏呼呼的膏狀。然後開始準備蒸年糕了,往熱呼呼的蒸籠倒下去裝入蒸籠,下面要裝滿熱水不斷的加熱。
傳說蒸年糕有很多禁忌,例如生理期來年糕會一直蒸不熟、一直問"蒸好了沒"也會蒸個老半天...............等等等。

發粿
 

發粿(閩南語)又叫發糕,客話稱之為缽粄、發粄或碗粄,是一種米食製品,流行於華南地區、港澳臺灣馬來西亞一帶,是傳統民俗過年的食品。

糯米在來米泡水後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的發粉攪拌後倒入碗中,放入蒸籠蒸熟之後即成。現代往往也摻入少量麵粉以 改善成品外型。製做發粿的比例為一斤米:半斤糖:約一斤的水,米可用低筋麵粉代替,糖和水的比例很重要,足夠的糖和適量的水可讓發粿裂的更好看,最好是冷 水。而發粉有分酵母(卡其色)或白發粉(白色粉末),以酵母做發粿需要先用一小團米漿塊去和酵母做發酵等酵母被活化到兩三倍後再揉入其它的米漿塊中,等全 部都發酵後再放入容器,移去蒸籠中蒸二十五分鐘,這種作法比較適合有熟練的人來教,製作出的發粿,米香純厚無鹼味。

古代即流傳過年吃發糕以求好兆頭。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的象徵。同時,發開的裂縫如同花開一般,象徵喜 慶,而客家人稱之為「笑」,意為喜事將臨,因為越「笑」越好。客家文化中,缽粄為各類喜事時常備的食品,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人。 

菜頭粿

以前的農村生活,食品都是自己做,很少外食或外買,有個手藝好又勤勞的媽媽是很幸福的事。
   粿做好以後,還有許多善後清洗的工作。想自己做粿,從準備到完成,真的要花費不少時間與體力,如果不是阿母愛心毅力,真的難以完成!
   我們很感恩有這麼慈愛又勤勞的阿母,帶領我們,教我們學做粿,一家人能這樣歡樂在一起,真
的懷念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