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25)受訪者耆老楊肇基

大突里﹙1﹚

時間:89416(週日),早上十點三十分至十一點三十分

地點︰大突里楊家古宅

訪談耆老︰楊肇基﹙六十八歲.公務員退休﹚

訪談內容︰移墾情形及家族發展史

主訪人:李秀芳

主訪人︰

  楊先生請您介紹移墾情形及家族發展史好嗎?

楊肇基:

基於吾楊家先祖在此塊土地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生根茁壯,奮鬥經營,

勤儉治家,代代子孫承傳幸福,衣食無憂,實當為油車子弟為傲。據聞吾族

先祖自鹿港登陸來台,才移居「溪湖」之西邊面,溪湖以前因有溪有湖,即

稱之。祖先哪一代來台,願容後再補充,溪湖之西邊古時稱為「湖仔內」,

是由吾楊家族親所佔的地方,先祖自古統稱此地為「湖仔內」。其範圍包括

汴頭、大竹里(也叫大竹圍)、阿公厝(就是現在的湖西里)、大厝內(就是

協發內,現在的太平里的一部分),我們這邊稱為投奪頭,「投」是北投的投,

「奪」是奪取的奪,現在講大突里,隔壁就是北勢尾,再來田中央(現在田

里),和車店、竹頭仔(就是河東里),以上各里統合起來稱楊家湖仔內也。

先祖初居福建省漳州長泰縣後庵,至大明正德年間,泉州府南安縣二十八都

雲頭,後又卜遷同縣二十四和二十五都,夾水頭珠山之麓(山腳之意)下居,

而由唐山播遷本省溪湖西部。前清中葉,乃先後由唐山播遷至台灣西部定居

此湖仔內。一脈相承,子孫繁衍,分枝各自榮,形成現今溪湖楊姓大族。

主訪人:

  據聞你們楊家公媽牌可放置廳堂佛公前面?

楊肇基:

是的,確實如此。我們始祖叫敦素公,素公的孫子錫璜在明朝當官,功勳於

國,上賜給吾祖先為禮部侍郎,特賜准公媽牌可置於佛公之前,除受上方特

准,不然子孫是受不住的。等會您可以去參觀我們廳堂。另外楊家子孫當官

者必須清廉,不可有貪瀆之行為,應遵奉東漢楊震公遺訓”天知,神知,我

知,子知,何謂無知”-四知,在島上或世界各地之楊姓族親均以楊四知堂

美譽永存為傲。

主訪人:

  你們住的地方稱為什麼?

楊肇基:

我們的厝內就是油車內稱之,每一個人都是油車子弟。油車內子孫係文歷公

派下東下五之五房中柱經十二世大房遠鉤公,他的正名是章金,不是來油

車,先祖來台是居住在北勢尾庄,我們是從北勢尾再來油車內。傳十三世四

房萬夏公七歲,也就是嘉慶庚辰年(公元1820年),隨兄萬片、萬瓜和萬接

來台,就是我太祖萬夏公在七歲時,跟隨他的兄長來台,來台灣再傳十四世。

主訪人:

  所以十四世,就是台灣的第一世?

楊肇基:

  對!十四世就是開始油車內工作。

主訪人:

  十四世是不是在北勢尾那?

楊肇基:

大房是世集公,這是我的直系祖先,十四代世集公再傳十五代永慶公,也就

是我的曾祖父(阿祖公),我算十八代世孫。十五代永慶公初居投奪頭油車

內,即與其長子育祈公經營製油工廠,經過艱辛努力,雖經多次火災,仍維

持屹立不搖,繼續經營,實為難得。現放置借展於台灣民俗村的油車就是我

們楊家發財之物,謂我們的無價之寶。

主訪人:

厝被火燒過多次,可是油車沒有被火燒嗎?

楊肇基:

沒有,只有房子部分被燒過而已。所謂油車是很有價值的東西,是使用特級

木材製造,那絕對永久不會腐朽,所加工之原料是花生油和麻油而已。這個

經營在當時,是非常的勤儉克制,努力不懈,一方面做生意,一方面存款買

地耕農,農兼商,當估計當時先祖光土地可能有一千多甲以上。對我楊家化

育滋榮貢獻最多。惜卒於1932年,享年六十三歲,永慶公遺十六世育祈、

滄浪、春木,為紀代其一生光前裕後,枝茂葉盛,源遠流長,故特將其遺體

停柩(即打桶)八個月來做籌備時間,當時楊家在台中州可稱富甲一方,最

需光宗耀祖,枝連傳衍之時,為要有五代同堂,五世其昌,故家老要等其十

八世曾孫出生後,讓其穿紅袍親送祖公出殯。永慶公在靈堂停柩四個月後,

1933年元月9日,十八世孫將出生,結果是男孩,楊家大小皆雀喜萬分,

永慶公仙逝時(1932年),我還在我母親肚子裡,等四個月出生,須再等四

個月後,才可由長曾孫趕送祖公殯儀。故使祖公打桶八個月(當時長輩們均

叫我『阿富』,『付』之音是似同趕上之意。當時楊家大小視我如寶,很疼我,

我家母也因生下男孫沾光不少,永慶公之葬禮行儀整整約花一年時間,費用

耗大驚人,當時驚動日本當局,即派人來大肆募捐(如日本赤十字社)捐出

不贅。當時全省赤乞食齊集來吾宅,賬濟供食佈施,情況非常。墓場之整理,

糊製大厝、車輛、藝閣,中西樂隊演奏,大小鑼鼓陣頭,無奇不有,長官、

來賓、仕紳、親戚朋友、佃農及各地觀眾,熱鬧一時,據說共支出當時二十

甲地,換算現金約有四億元之多。

主訪人:

除了遭遇到火災之外,還有什麼嗎?

楊肇基:

來到這裡很辛苦,以前曾有強盜搶人,實無治安可言。所以我們將三甲多的厝地周圍多種莿竹圍起來,強盜要來偷東西時,成群結黨拿刀拿槍,敲鼓打鑼,以前統稱強盜為“強摃”據吾祖父育祈口述,當強摃來時,阿公集合家裡的工人拿刀、槍,躲在竹圍的縫裡,準備應戰,強摃多次知難而退。要來搶的那些強盜差不多是姓楊的熟人,住在隔壁庄的人,那我暫時先不要講,怕傷害到他的子孫名譽,那個”強摃頭”從清未一直被關到日據時代,才被放出來。

主訪人:

  所以你們在插竹圍時,是在清朝時期?

楊肇基:

  清朝時。

主訪人:

  那你們祖先是什麼時候來台灣的呢?

楊肇基:

  是清朝。

主訪人:

  是光緒年間,還是乾隆年間?

楊肇基:

  光緒年間陸續而來。

主訪人:

楊家土地資產是什麼時期買入最多?

楊肇基:

是,在我阿祖和阿公的時代,由於本省光復後直到三七五減租及土地條例之

實施,先祖勤勤儉儉買的土地被徵收,如吾祖先知道的話會去自殺的,一定

非常的不甘願。他們辛辛苦苦賺的錢,不是去強別人的,他們勤勤儉儉買的

土地,被徵收,也有佃農,前面看得到,後面看得到的土地,也有在鹿港、

布袋嘴買地。

主訪人:

你們買地有在其他地方買嗎?

楊肇基:

有,買到海口,買到南部如嘉義之布袋,但以前買地都在溪湖及鄰庄埔鹽比

較多。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一直想買土地呢?不是沒有原因,溪湖湖仔內有一

條排水溝濁水溪大義圳支流,經過新厝館到溪湖糖廠,到汴頭,到大突頭再

延伸至埔鹽鄉三省村等,潤澤面積頗寬,當時開闢水路受阻是買地之主因。

主訪人:

是湖仔內溝嗎?

楊肇基:

是大義圳,從新厝館引八堡圳的水,經糖廠、大竹、汴頭、大突再由埔鹽三

省出去,這都是我曾祖父永慶公領導犧牲的功勞開闢來的,永慶公為了打通

這條水道,讓湖仔內楊族能夠用水灌溉,曾得罪上游的人,被捉去關在鹹菜

桶內,經一星期差一點悶死桶內。永慶公偏名叫楊憨,為人耿直,急公好義,

所以被人稱呼為”阿憨伯”,我們自稱為”楊阿憨”子孫,引以為榮。因為”

楊阿憨”子孫很多當過大官,文官高中,在國內外當律師、醫師、博士、教

授、董事長及總經理等等,人才濟出。

主訪人:

  永慶公開闢大義圳事蹟,請再詳細說明好嗎?

楊肇基:

永慶公為開闢大義圳水路被上游反對者關在鹹菜桶內,被關的時候,家裡的

人沒有人知曉,被蓋在新厝館醃漬鹹菜的桶裡,一禮拜沒吃沒睡,生命垂危,

所幸由新厝館一個祖先的佃農見義勇為,跑來我家告知此事,楊家人馬上、

立刻去救人,否則永慶公可能死在鹹菜桶內,後永慶公就將附近水路開溝之

土地買起來,最後開成大義圳,永慶公為開水圳犧牲極大,故人人都稱讚為

大義圳開闢之,誠言之無過分。濁水溪連接支流到溪湖糖廠製糖用水,到汴

頭,大突頭延伸至埔鹽鄉農業用水潤澤面積頗寬,受惠人眾多有水可以用,

現在被污染了,不然以前有魚有蝦。如不講出此水圳之原萎,是沒有人知道。

有聽說要在湖仔內開這條水溝時,有流三天三夜的『紅水』,聽說是傷到『蝦

穴』。

主訪人:

『蝦穴』在哪裡?

楊肇基:

我也不知道,只是由老一輩聽來這個傳聞,那不重要,可能與地理有關,也可能是迷信。

主訪人:

楊家經營油車功臣是誰及其事蹟?

楊肇基:

是我阿公育祈力助父業成功,論功臣應是楊育祈,他是楊永慶的大兒子,育

祈阿公(十六世)自幼聰慧體將伶俐,文博詩書,有一手特殊風格書法,具

有文武素養,一直幫忙其父業,凡油廠業務,採購、進貨、出貨、買地、土

地登記,得走到鹿港土地登記所,因以前交通不便須要走路,我祖母告訴我,

育祈阿公漢文和算數很強,佷勤儉,很慈祥,當時在經營油車時,滄浪和春

木還是小孩,因為我阿公因要幫助父業,較沒機會念書,不然我祖父腦筋滿

好,是溪湖公學校第一期畢業生。當時經營油廠日以繼夜,早上跟牛車隊出

去送貨賣油,順便收帳和往海口、西螺橋以南採購製油原料,帶車隊去採購,

到半夜車隊才回來,下完貨,又得記帳,我阿公負責大大小小的事,我阿媽

說,阿公洗腳時,常發現腳底都起水泡,以前都得用走路的,我阿公除了購

原料、售貨以外,買那麼多土地,以前買土地我阿公還得跑到鹿港登記所,

就是現在的地政事務所,以前在日本時代在鹿港才有,彰化和員林都沒有,

有錢買地就去登記,也都是用走的去,回來腳都起水泡了,隔天早上又帶隊

出門,半夜回來又要記帳,所以我阿公很辛苦,是此當時楊家三大房的全部

財產,是我阿公賺來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之事實。不是我在標榜我阿公,這

是我阿媽親口說的。

大突里 楊肇基耆老 訪問結束。

參考資料

鹹菜桶

媽厝里里乾幹事 陳守志:口述

那個時候姓陳和姓楊開圳溝和互相爭水,大家才會起衝突,庄頭和庄頭在械鬥,別地方的族親都來相助,姓楊的也有從別的地方來,姓陳的也有台南的人來相助,大家 在對抗,也有火槍,尾厝姓陳的人也幫忙,有人被打到,那時尾厝陳仁鳳的兒子,被姓楊的拿火槍打到,父子都被打死,姓陳有人娶到姓楊的人,姓陳有台南的陳家 弄,要來相助,要將姓楊的整個滅掉,這姓楊的人想到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我父親和弟弟不就要被滅掉了,半夜偷跑回去說,結果姓陳要去打,已經走光了, 所以姓陳和姓楊為了這條大義圳,大家爭吵很久,姓楊去報日本政府,姓陳的人去叫土匪要來打他們,後來日本政府出面干涉,姓楊的去新厝館,後來被新厝館的人 捉去穀倉,就把他關在那裡面(鹹菜桶內)

下次大突里﹙2

參考︰油車間傳統製油的流程:

「油」在庶民的生活亦為不可缺的民生物質,舊時動物油脂不多,食用油以植物豆類、芝麻、油菜籽、茶籽為主要材料。

最早榨油的方法是先將材料豆類等炒熟,置入圓型「石盤」中,上有「石碾」利用哭力或以人力轉動「石碾」順時鐘方向碾轉,把材料研碎成粗粉狀。由於豆類飽含 油,在石盤上碾成餅糊狀,此餅糊莖先在爐上隔水蒸使油脂發揮,之後趁熱倒入圓形鐵箍,鐵箍內預先舖敷稻草,材料置入後再將稻草反折舖在上面,以腳將之踏 實,取掉鐵箍即成薄圓形硬塊豆餅。榨油時將「豆餅」一片一片相疊橫排放入。「榨油機」係利用楔形的栓子一塊塊加入撞擊加壓將豆餅中的油脂榨出。

榨乾油魯的豆餅稱為「豆箍」,台語「箍」音ㄎㄨㄛ,是圓而薄的物體之意。一直到民國七十代,散戶農家豬還都以榨過油脂的黃豆餅為主要飼料,有句諷刺人為豬的口頭禪說「食豆箍也」就本此而來。

以「苦茶子」為材料榨出苦茶油脂的渣片稱為「茶箍」,用來洗滌衣服與肥皂的功能相同,台語稱肥皂為「茶箍」即本此而來。

榨油機器早期係木造,其後發展成為鐵製以螺旋方式旋轉加壓榨油。榨油機台語稱為「油車」;舊時榨油行業成為市集之聚落,即以「油車」為地名,如彰化和美、 雲林崙背均有小聚落叫「油車」;台北淡水河口北岸有「油車口」;屏東東港東港溪東岸有「油車莊」;新竹市港北里舊時稱為「北油車港」、此外尚有「油車 坑」(新店)、「油車店」(員林)、「油車窩(竹東)、「油房坑」

石碖

  動植物油脂榨取的技術大致可分為三類:1.煎熬法:主要用於動物油脂的提油。2.壓榨法:主要用於植物油脂的提油。3.溶劑萃取法:主要用於植物油脂的提油。

  目前,植物油脂榨油方式的演進,依其設備發展的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傳統土法榨油,榨油率約為30﹪—40﹪以上,例如早期的木楔式榨油、借人力、獸力(畜力)、水力為生產動力者,屬於物理壓榨法;第二種是機器擠壓法,由機械直接壓搾擠壓,榨油率可達約40﹪,例如山東式機械榨油機、油 壓式機械榨油機,亦屬於物理壓榨法;第三種為「萃取法」,為現代化食用油技術,市面上各種沙拉油幾乎都是化學提煉法。這三種榨油法各具有其特色,但一般人 都認為,傳統土法榨出來的油,具香醇、道地、鄉土味的特性。

  《天工開物》載稱,植物油提取技術,「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皆從榨也」,可見在明朝物理性壓榨法,榨取植物油的技術 已相當的成熟,這種傳統物理壓榨技術主宰榨油業有段相當長的時期,台灣也是一樣,從明末至光復初期,直到1937年引進機械設備,壓榨產能大為提高。 1960年前後,化學提煉設備、技術的引進,這時期可謂是食用油技術的大變革,造成傳統榨油業不敵化學提煉而失去競爭力,逐漸地凋零、式微。目前,本鎮仍 有數家油車間,以傳統物理壓榨法榨取食用油,代工或自產自銷的方式經營。

茲將傳統榨油過程詳盡說明於下,以供追記。

  首先,炒燒的步驟:將油脂原料如芝麻、花生等帶殼的種子,在大爐子中炒熟,不停的用鏟子攪動翻動,以免炒得太焦黑。炒得太焦黑,就是俗 稱的「過火」,油的色澤較混濁、焦黑,有燒焦味;炒的不熟,則不香,味道比較淡。原料在焙炒的過程,火候要控制得宜,炒到幾分熟,就全憑製油師傅經驗的判 斷;大致炒熟有點焦黃時,榨出來的油特別香濃,味道最恰當。如今,以機械動力翻轉原料焙炒,既省時又省力,容易控制火侯,可以炒到最佳的熟度。炒原料的鍋 爐約有二種,一種是大鼎式,另一種是滾輪式。滾輪式炒鍋較先進,電力旋轉翻動,原料炒得較均勻。大鼎式的炒鍋,由工人拿著大鏟子在鼎裡翻動,底部的原料較 不易被翻動到,所以炒焦的機率大,製造出來的油色澤較深,有燒焦味,品質較差。每當炊熟的原料,從鍋鼎倒出來,整個油車間內煙霧瀰漫,是因為熱氣蒸騰,再 加上帶殼種子上的泥土飛揚所造成的緣故。

  第二步驟是粉碎。最早使用石碖工具,圓錐柱形,重約100臺斤。將炒熟的原料舖放在石碖為半徑的範圍內,以牛力作為動力,拉著石碾旋轉 輾碎原料,必須要用眼罩蒙住牛的眼睛,以免因不停繞圈圈而暈眩,旁邊跟著一位工人,當牛拉屎時,趕快拿畚箕承接,以防糞便掉在地上污染原料,同時要注意, 隨時把滾到輾磨範圍外的原料掃進去仔輾碎。推動石碖的動力,由最初人工槌?,進展到牲畜或水力碾碎,然後發展到電力為動力,如今,使用研磨機粉碎,進入機 械化的年代,粉碎迅速且細緻,大大提昇原料粉碎的效能。

  接著是炊蒸的過程。將粉碎的原料,放置在特製的蒸籠中炊熟,這種蒸籠材質有的是鐵鑄的。防止熱氣漏出去,是炊蒸過程中一大學問;為了穩 定熱度,早期以毛巾或棉布覆蓋在蒸籠與灶接觸的地方。後來,發現以砂土蓋覆是最佳保溫的效果。其實,為了提升油脂種子出油率,在炊蒸之前,需將輾碎的原料 篩過,顆粒太大的,必須再一次的粉碎後再炊蒸。

  第四步驟是壓製豆圈(箍),即壓模,俗稱踏豆箍。將粉碎蒸熟油脂原料壓成圓餅狀,就是俗稱豆箍。首先,將稻草展開舖放在鐵圈模型中,然 後蒸熟油脂原料放進裡面,施腳力踏壓製作豆餅,再把露在圈外的稻草往內折覆蓋在上面,強化其著力,如此就完成豆圈,一個個壓製完成。踏豆圈的師傅,通常手 拉住懸在屋頂垂下的繩索支撐身體,在用腳踏豆圈,這個過程完全採用人工操作。

  踏豆圈師傅,以手拉著屋頂垂下的繩索操作,趁著原料還有餘溫的時候,趕緊踏豆圈。特別是在夏天工作,熱烘烘的廠內,讓人汗流浹背,溼透衣裳,有的乾脆打赤膊,故辛苦可想而知。如今,人工踏豆餅改為機械的製壓,效率高產量大。

  最後步驟是壓榨。將豆圈置入在木楔式榨油台上(俗稱油車仔)兩側,直立排列疊放,中間留一小縫隙,將三角錐木塊前端塞入縫隙中,由兩位 師傅共同搖盪懸掛在屋樑垂下的石塊,把三角錐慢慢槌入,豆圈原料被擠壓,油脂就流出來了。油脂被擠壓流出愈多,豆餅愈來愈扁平,縫隙愈來愈大,塞入的木塊 就愈多,油脂流出的量漸緩,直到難以出油為止。

  油脂原料壓榨後所剩下的油粕(即豆餅)可賣給廠方,以抵代工的工資。因此,有些農民就會懷疑原料壓榨不過徹底,廠方回收豆餅後,可以再 壓榨一次,多少可以擠壓出一些油脂,積少成多,累積下來還有蠅頭小利可賺呢?當然,農民會作比較,哪一家信用好、口碑佳的油車間,則生意興隆,工作應接不 暇。

  木楔式榨油設備技術,陪伴先民走過一段漫長的歲月。後來,機械的引進,螺旋式或油壓式物理壓榨設備問世之後,榨油的效率大為提昇,增加油脂的產能。

  物理壓榨出來的油脂,需要經過一個「沉澱」的過程。剛壓榨出來的油,通常多多少少含有一些雜質,需放置一、二天的時間,雜質才會沉澱,而上層的油脂清澈,底部有雜質混濁的油,即是油漬,俗稱油滓。

  傳統製油的過程,以木楔式來說,兩次的榨油過程,大致經過炒熱、碾碎、蒸熟、製模、壓榨等步驟,以第一道榨油為主,出油率高,俗話說的 「做較有油」;第二次過程出油率低,剩下來的殘渣即是豆餅。為了建立口碑,即使使用山東式榨油機,也講究出油率,所以製油經二道手續,第一道先由直立式榨 油台壓榨,出油量較多;第二道在橫式螺旋榨油機壓榨,出油量較少。

  1935年《沙鹿鄉土志》其中有記載訪問洪斗先生有關製油技術、設備與經營概況的紀錄265,現摘錄製油過程,並以圖解、流程圖,讓我們對傳統製油更深一層的了解。1935年洪斗油車間製油過程、設備、製油的時間,以及榨油技術摘錄如下:

*第一次製油

  1. 炒燒
    炒釜(灶)構造:竹網--瓦--鐵棒。容量:3公尺平方深1公尺(3*3*1=9立方公尺),可以容納三十二石落花生。時間:約六-八時。
    燒落花生---燒釜(灶),構造:鐵製圓形釜。容量:直徑1公尺深40公分。可以容納一石六斗。時間:約二十分鐘。燒落花生所需時間比用炒的短,但每1600台斤的落花生的油量比炒的減少約50台斤,但油質比較香。
  2. 粉碎-使用工具:石碾--重100台斤的圓錐柱型的石碾。動力:使用三馬力的電力
  3. 過篩(用電力)。
  4. 蒸熟。
  5. 裝入鐵製圓框,每個裝九台斤。
  6. 壓縮每20個圓框一組。每180台斤原料可得60台斤的油。
  7. 包裝製品。

*第二次製造肥料

  1. 製油後的落花生殘渣。
  2. 粉碎。
  3. 過篩。
  4. 裝入鐵框。
  5. 壓榨後可得少量的油。
  6. 壓榨後的殘渣(豆餅)粉碎後作為肥料或飼料。

參考資料取材自網路

隨歷史消失的聲音!!

昔時油車都用人工配合獸力,來做製油工作,大鍋抄土豆、麻仔再以大柴槌﹙傳統木器搾油器﹚搗搾出油,其工作時發出「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嚮聲今已絕嚮。

以上記搾油法,只留為歷史的話題,僅存的也已現代機器化,已無鄉土味濃厚的「嗊秧 嗊秧 金結啊嗊」聲音可聽。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