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耆老座談會紀實(106) 媽厝里(3)

耆老座談會紀實(106) 媽厝里(3)

媽厝里

時間:89年 5 月 10日(週三),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志工黃月女小姐自宅

出席者耆老︰陳石港﹙民國21年生﹚

陳明桐﹙民國19年生﹚

陳萬吉﹙民國7年生﹚

黃川貴﹙83歲﹚

指導貴賓︰媽厝里里幹事陳守志﹙民國28年生﹚

文化志工︰黃月女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宗教信仰


天上聖母(網路圖)


主持人:

這邊的宗教信仰在拜什麼神明?有沒有什麼節慶拜拜?與其他里不同的風俗習慣?

陳守志:

在媽厝里的百姓多數拜媽祖,永安宮的媽祖,各庄頭的王爺,三角仔那是玄天上帝,三塊厝仔是三王宮有池府千歲、白府千歲、馬天君、蘇府千歲,湳底是拜天師大帝。

陳明桐:

馬天君自湖內溝流來的,糖廠保警陳添旺在巡視時,把馬天君撿起來,旺仔在糖廠當守衛。

馬天君(網路圖)

參考資料(1)

馬元帥名勝,是南斗第 六宮天機上生星君所降凡,原來無姓,乃劈破乾卦,自巽度乾而生火,乃成一馬字,因以為姓。

元帥生有三頭九目,手執 玉戟金磚,坐下跨騎火犀,背後飛翔丹符 之鳥,居世二百四十年,時常在民間驅邪袪 瘟,濟度世人。後來追隨文昌梓潼帝 君,護持道法。功行完滿,乃被召回天庭,玉帝命元帥看守斗闕, 證位斗口靈官,道教尊稱為雷音不動天尊。

主持人:

糖廠有警察?

陳明桐:

保警隊,以前是三、四個,現在三、四十個。

主持人:

三塊厝仔有池府千歲、白府千歲、蘇府千歲為主,這三位神明歷史有多久了?

陳守志:

很久以前就有了。

主持人:

三角仔的玄天上帝也是從大陸請過來的嗎?

陳守志:

玄天上帝由名間受天宮傳來。

陳萬吉:

對。

主持人:

是後來才請過來的。

陳萬吉:

是。

主持人:

後庄仔是拜什麼?

陳守志:

和阿媽厝差不多。

主持人:

阿媽厝是池府和周府。

陳石港:

和媽祖。

主持人:

不是在永安宮的媽祖嗎?

陳守志:

現在是以永安宮為中心,各庄頭有裝金身在拜。

主持人:

阿媽厝這邊的廟叫什麼名字?

陳守志:

沒有廟。

陳石港:

在爐主他家拜。

陳萬吉:

以王爺的生日,每年以生日去擲筊爐主。

主持人:

所以阿媽厝和後庄仔是擲筊爐主。六角頭呢?

陳萬吉:

六角頭是歸阿媽厝。

主持人:

田寮和牛埔尾也是嗎?

陳守志:

是。

主持人:

湳底?

陳守志:

湳底是龍水宮張天師,也有媽祖、玄天上帝。

主持人:

是從大陸帶過來的嗎?

陳守志:

是從大陸過來,和埔鹽出水溝對輪,這年從那裡請過來,明年埔鹽的人再迎請回去。

主持人:

可是他們不是有廟,這樣不就偶爾沒有神明?

陳守志:

他們也是有一尊鎮殿的神明。

主持人:

宗教信仰就差不多這樣,有沒有較特殊的節慶拜拜呢?

陳守志:

節慶就差不多是龍水宮農曆的正月初二日,互相在迎請。其他就是媽祖三月廿三日,玄天上帝三月三日,五府千歲六月十八日,三王宮九月一日。


參考資料(2)

王爺信仰

王爺 (網路圖)

王爺信仰又稱千歲信仰,是臺灣地 區最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

「王爺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媽祖信 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一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據1960年代 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寺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 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以上,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屬臺灣民間「強勢信仰」,無論王爺數或廟宇數量均居全臺之冠,遠超過眾所熟 悉之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玄天上帝保生大帝關聖帝君純陽祖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中壇元帥等 等。

主持人:

是永安宮。

陳守志:

各庄頭若有也會拜,做平安,若有王爺就王爺生日。

主持人:

湳底正月初二是?

陳守志:

正月初二固定,初二就是這邊請那邊,初三就是那邊請這邊,出水溝那邊也有蓋廟,叫龍水宮,兩邊都有蓋廟。就像霖肇宮一樣,有的分神尊,有的分香爐,三塊厝和海豐崙,通到永靖田尾竹仔腳,都是屬於三塊厝霖肇宮範圍。

主持人:

就是以前住在這邊,後來人搬出去,人都已搬走,可是廟還在這裡?

陳守志:

以前人也不是這裡的人,漳州有人帶香火來蓋的,那個時候蓋一小間廟,以前漳州和泉州有對抗,所以他們那邊是屬於漳州系統,他們都來三塊厝拜,後來想說要再設廟,從巫厝庄、芎蕉腳,所以才大家分,有的分神尊,有的分香爐,之後才各人祀奉,祖廟還是在那裡。

主持人:

聽說霖肇宮那裡有破壞地理的傳說?

陳守志:

那是楊本縣要來勘察地理,不是來敗地理。

陳萬吉:

派楊本縣來台灣看有沒有好的地理,在三山國王廟將馬綁在龍柱,馬綁好後一直吱吱叫,他覺得這裡連馬都無法安好,要在那裡造一條路,本來在三山國王廟後面有一個井會出泉水,後來開了路後,井裡的泉就變紅水,地理就敗了,造路後那一堀水就乾了。

主持人:

還有沒有其他的?

陳萬吉:

聽說以前那裡有一個白馬穴,晚上會有一隻白馬會吃水缸裡的水,有人看到就要追那隻白馬,到了某一地方後,白馬就不見了,人家就說那裡有白馬穴。那裡有姓李的人家蓋房子,以預蓋房子的方向與羅盤南北針對照,在範圍內有對到點,才會得到白馬穴,但是白馬穴是一個活穴,結果沒有對到,就沒有得到白馬穴,但是因為在那裡蓋了房子,掘了那裡的馬槽,破壞了白馬穴,之後就沒有看到白馬了。也有人做夢夢到,土地公托夢,但還是沒有得到白馬穴。

陳守志:

還有聽說,楊長舍很有錢,女兒在洗衣服時,看到溝流來一對手環,她撿起來戴,戴上後就拔不起來,他女兒生病死了,他很生氣,想說是不是被娶去當老婆,他就牽馬綁在那邊,敗那裡的地理,可能是這樣子。

陳萬吉:

永安宮很早以前就有了,比福安宮還早。

主持人:

永安宮的歷史您知道嗎?

陳萬吉:

永安宮是忠覺派出所的管轄範圍內,都是後溪,後溪有十七庄,以前林厝有一條濁水溝,通到崙仔腳。芎蕉腳有一條通到後溪巫厝,這條也通到糖廠湖仔內溝到汴頭,算是有兩條濁水溪,離媽祖宮有五十米左右,叫巫厝支圳,以前有二、三公尺寬,現在比較小條了。

主持人:

林厝在六角頭?

陳萬吉:

林厝在頂庄。八堡一圳從埤頭經過二水、田中、社頭、員林、埔心、秀水、福興到鹿港,八堡二圳是田尾、永靖,才到溪湖,二圳是從溪湖林厝到頂庄、大庭、忠覺,接到溪湖排水溝,這條沒有接到湖仔內溝。

主持人:

後溪地名的來源是?

陳萬吉:

以前在崙仔腳派出所後那裡有一個沙崙,沙崙後有一條溪,才叫後溪。

主持人:

兩條溪的位置?

陳萬吉:

都在媽祖宮的前面。

陳守志:

這是以後才開的圳溝嗎?

陳萬吉:

沒有,原本就有了,。

陳萬吉:

每年端午節,後溪和崙仔腳,會隔著巫厝支圳,拿土在互丟,大家丟來丟去,這屬於一種活動。這活動在我有記憶以前就有了,是在日據時期。

陳守志:

是說有一個崙仔,從頂庄到大庭、忠覺,崙仔的北邊就是後溪,崙仔的南邊就是忠覺,互相在互丟,有些時候丟土也會惹到對方生氣。

主持人: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陳守志:

很早以前。

主持人:

有沒有拜拜?

陳守志:

沒有。

主持人:

那條溝還在嗎?

陳守志:

還在,現在變小條。

主持人:

怎麼會有這個活動?

陳守志:

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個與羊仔走稠一樣的意思。

主持人:

定符安五營的嗎?

陳萬吉:

那就是依王爺的生日放兵,像中角是三月初二,三塊厝仔就是二月初二。

主持人:

二月初二不是羊仔走稠?

陳明桐:

不一定,要看日。

陳守志:

忠覺是是拜玄天上帝,玄天上帝的聖誕是三月初二和三月初三,應該是三月初三,但是忠覺不知道為什麼會是三月初二。利用那天在安五營,就是東、西、南、北和中營。

主持人:

安五營有沒有比較奇怪的儀式?

陳萬吉:

安五營就是生日時祭拜,祭拜時順便放兵。

主持人:

角頭的方位有確定嗎?

陳萬吉:

有,庄頭的四角頭,在加上廟的中營,就是東、西、南、北和中五營。

主持人:

安五營有沒有蓋一間小廟,還是直街用竹仔插在路邊?

陳萬吉:

有的有蓋將軍廟,沒有蓋廟就用竹符,每一個地方不一樣。

主持人:

我剛有看到東營去年的竹符沒有拔掉,還留住?

陳明桐:

那個要拔掉,換新的。

主持人:

我剛看有四、五支?

陳萬吉:

中間最大支是將軍,旁邊是兵將。

主持人:

都是自己人去發落,沒有去外面請法師?

陳萬吉:

有去外面請法師,自己廟裡也有法師。

主持人:

三王宮有在釘符嗎?

陳守志:

每一年也在釘符。

陳萬吉:

媽祖都是三月廿三日,放兵才釘符。

陳守志:

謝平安時收兵,謝平安就是感謝神將保護,像以前的皇帝也是要犒賞三軍。

參考資料(3)

臺灣民間的基層社區到了年終歲末,大約冬至之前,有拜三官大帝「謝平安」的習俗。尤其各地的土地公祠(伯公祠),普遍召集地方信眾準備豐富的牲醴舉辦傳統 的「謝平安」祭典

三官大帝 (網路圖)

主持人:

謝平安是何時?

陳萬吉:

不一定,那是要選日。

陳守志:

現在溪湖提倡統一拜拜,由福安宮和永安宮輪流選日子。

主持人:

是不是一年福安宮看,一年永安宮看?

陳守志:

對,大家統一做一次平安。

主持人:

都是在冬尾嗎?

陳守志:

對。


末完待續

下回媽厝里耆老口述歷史(4)

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耆老座談會紀實(105) 媽厝里(2)


耆老座談會紀實(105) 媽厝里(2)

媽厝里時間:89年 5 月 10日(週三),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志工黃月女小姐自宅

出席者耆老︰陳石港﹙民國21年生﹚

陳明桐﹙民國19年生﹚

陳萬吉﹙民國7年生﹚

黃川貴﹙83歲﹚

指導貴賓︰媽厝里里幹事陳守志﹙民國28年生﹚

文化志工︰黃月女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水利,庄名由來,來台祖先,戊戍年大水災,道路


湳地1 (網路圖)


參考資料(1)

湳地原為類似緬甸Inle的泥炭土湖盆,日本殖民 政府將水排出後才形成濕軟的土地,加上後來當地農民以雜木及泥土鋪蓋而成耕地。村民回顧早期情形:在光復初期鎮內多處有湳地,湳堀存在,在整地播種灌溉後,常到水田裡 捉魚(有鱔魚、鰻魚、泥鰍、土虱及鯽魚等),當時村民最怕踏到水床溼地」的區域,因為踏入之後身體會很快的陷入泥中並往下沉,此時陷入者會以大家約定的 手勢(雙手在空中畫圈圈),旁人看到時會立刻去解救。


陳守志:

那時候是台灣沒有戰爭,大陸那邊有戰爭,可能那時候台灣加入戰爭比較慢。

主持人:

咱們這邊較慢加入戰爭,我聽說咱們溪湖哦,在日本時代最低的地方就是四塊厝湳那邊,不過溪湖街仔那邊,做大水的時候也是會淹到。

陳萬吉:

四塊厝湳那裡有一個叫四塊厝山仔,那裡原本是在山邊哦,那裡也有一個沙崙,那反過來汴頭那裡也有一個湳。

主持人:

汴頭那裡也有一個湳?

陳萬吉:

有啊,在鐵枝路西邊,那裡當時也打了一條排水後,那裡也才可以耕種。

主持人:

那一帶的範圍有多大?

陳萬吉:

那裡也有十幾甲大的範圍咧。

主持人:

那麼大片的面積哦。

陳守志:

大概是第二國中那裡。

陳萬吉:

那個湳是在鐵枝路的西邊,那條排水溝的頂邊,西勢厝、番婆庄那裡也很湳。


湳地2 (網路圖)


陳守志:

以前排水比較不好啦,排水溝要是開過哦,這些土地才可以耕作,要不然的話,下雨就會積水。

陳萬吉:

湳底原本那一湖也是會出泉,那一湖的地比較低,這個溪湖幹線排水打下去之後,那裡才不會出泉,不然的話會出泉。

主持人:

所以那邊的人住都住旁邊囉?

陳萬吉:

是啊。

主持人:

湳的地方不能住。

陳萬吉:

那是因為庄頭這邊較高,頂庄、大庭那裡是有比較高啦,那湳底這邊也有高啦,後面就較低,原本我們這湖也是比較低啦。

主持人:

這湖是指第幾鄰的地方?

陳萬吉:

指三塊厝這裡是第七鄰,八鄰哦,原本這西邊這裡要是每次遇到下雨,也是積水。

主持人:

所以這邊的地勢都比較低就對了。

陳萬吉:

西勢厝、番婆庄重劃之後,那裡的排水打通之後就是可以利用,不然的話那裡播田是種不大起來的………

主持人:

所以咱們這邊很多稻子都是民國二十多年,一些排水設施開鑿之後,才可以種稻子,不然的話,差不多都種一些蓮藕哦?

陳守志:

日本統治之後,設水利有圳溝,積水的地方才能排水,土地才可以利用,那在以前哦,可能較高的地方才有耕種………

陳萬吉:

低的都不耕種啦。

陳守志:

那時候水利不好啦,到日本人來才有水利的排水設施。

主持人:

所以主要是日本人來了之後才有大改變,排水情況才有改善。

陳萬吉:

比較低湖的地方開鑿排水設施下去,才不會積水。

陳石港:

說阿媽厝庄的名字歷史的由來,這你知道嘛。

陳萬吉:

這阿媽厝是怎樣呢,這西邊有一個阿公厝,阿公厝原本不是那個

主持人:

是不是日本時代日本人改的,古早是都說啊。

陳萬吉:

古早是講阿公,那這邊阿媽厝,這歷史很久囉。

主持人:

是不是我們這邊的阿媽嫁那邊的阿公?

陳萬吉:

這是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啦,阿公厝是日本人不要叫阿公才改成發狂的

主持人:

好,我們現在進入第二條好嗎?第二條就是來這裡開墾的先民都是哪些人呢?好比說第12鄰的湳底,都是哪些地方的先民過來的呢?姓什麼呢?

陳守志:

湳底都姓陳,姓陳的有二族,一族是從埔鹽出水溝來的、所以他們的龍水宮張天師才會和出水溝那邊,大家互相在請過來、請過去

陳明桐:

大家輪來輪去。

陳守志:

說到阿媽厝這邊的話,就比較雜姓了,有姓陳、黃、王、莊、張、蔣和翁?

陳石港:

還有姓劉的。

陳守志:

姓劉的是入贅的,大概是在日本時代的時候。

主持人:

67鄰的後庄呢?

陳守志:

後庄仔這邊也是比較雜姓哦。

主持人:

都有哪些姓呢?

陳守志:

姓吳、李、楊、林、邱和劉

主持人:

那麼田寮呢?

陳守志:

田寮是姓劉,從竹仔腳搬來的。

主持人:

所以田寮是住姓劉的,比較單純。那麼牛埔尾呢?

陳守志:

牛埔尾是住姓陳的,從忠覺里搬過來的。

主持人:

那麼後庄仔就是有姓陳、李、楊、林和邱,所以後庄仔的姓氏比較多?

陳守志:

是以陳和吳為主,其它都是後來被招贅的。

主持人:

那麼89鄰的三角仔這邊呢?

陳守志:

三角仔姓江的也是從永靖竹仔腳遷移來的,這是光復後的事情,還有姓邱姓魏姓陳和林的。

主持人:

三塊厝仔呢?

陳守志:

姓陳、林、何和蔣,蔣姓來很久了,原本也是一戶而已,楊也是一戶而已,三塊厝仔是以陳和何為主,其它姓也是從別處移來的。

主持人:

那麼最早來的是何姓呢?

陳守志:

姓陳的啊。

主持人:

我們這邊的陳姓和頂庄大庭忠覺的陳姓同宗嗎?

陳明桐:

和忠覺的陳姓一樣的啊,都是大陸南安縣過來的,算是穎川就對了。

陳守志:

穎川啦,是從大陸南邑來的,從鹿港上岸,先遷到埔鹽,然後再到這裡來。

陳明桐:

所以我們這裡的姓陳的和埔鹽姓陳的一樣祖先啦。

主持人:

從埔鹽遷移到這裡的時間,知道嗎?

陳明桐:

久囉,從有三塊厝仔這個地名開始就來了。

主持人:

三塊厝仔這個地名是比阿媽厝這個地名還早嗎?

陳明桐:

差不多哦,大概有二百多年了吧。

主持人:

我們現在進入第三題好嗎?現在的道路系統是四通八達,但是古早時代就很不方便,所以以前我們這裡的主要通路有哪些條呢?有路名嗎?

陳守志:

前面這條路叫塗厝芎蕉腳,塗厝就是在戊戍年大水災被流走的,芎蕉腳就是在埔心鄉。

陳萬吉:

塗厝厝就是在西勢厝南邊,在舊濁水溪中心點的,北邊與南邊都有被流走,南邊比較多,在戊戍年大水災有三個庄頭都被流走。

主持人:

是哪三個庄頭呢?

陳萬吉:

西勢厝南邊埤頭鄉,塗厝厝整庄被流走,豐崙村就是現在的十一號,那個就是塗厝厝被水流走,之後那個地方就是溪底,溪底建立一個庄,就是現在的豐崙村,十一號就是日本人的移民村,一號是從寶斗那邊算過來的。海豐崙也有一部分被沖走。

主持人:

塗厝厝流去是有幾戶呢?

陳守志:

應該也有數十戶。

陳萬吉:

照我爸爸說的,戊戍年大水災,西勢厝南邊流一半去,原本塗厝厝被流走的地方叫溪底。新厝館有一條路經過海豐崙、溪底,到埤頭,另外一條是西勢厝經過溪底通到豐崙村,後來才又開了一條彰水路。後來因為溪底變成移民村,所以路已經重劃過了,新厝館到海豐崙原本是要經過溪,現在那邊有造一座橋,橋名是鹿島橋。

主持人:

所以塗厝芎蕉腳這條路是東西向?

陳守志:

對。

主持人:

有南北向的路嗎?

陳守志:

其它就是日本人來強制開的保甲路。


保甲路 1 (網路圖)

參考資料(2)

保甲路建於日據時代,當時為實施保甲制度,將原本狹隘的路面拓寬為六尺寬的路面,利於馬匹入山治理,故稱為「保甲路」,一般而言,「保甲路」都是沿著溪流 建造,因此沿線風景優美,非常適合現代興建自行車道,但目前許多保甲路段都位於野草漫生之處,因此要重新整理改建為自行車道就需花費許多人力及財力。


主持人:

保甲路有哪幾條呢?

陳守志:

從忠覺通到三塊厝仔,再通到新厝館下去。

陳萬吉:

現在那條南北向的以前是很窄小的。

主持人:

叫什麼路名呢?

陳守志:

沒有路名啦。

主持人:

所以保甲路?

陳守志:

保甲路是從忠覺通到三塊厝仔、新厝館。

陳萬吉:

南北向的路是很小條,以前是十二尺寬,現在是十八尺寬。

主持人:

現在那一條叫什麼路名?

陳守志:

也沒有路名。

主持人:

就是忠覺派出所,到三塊厝仔和新厝館,那條沒有路名。


保甲路 2 (網路圖)


陳守志:

也有通到六甲頭。

主持人:

六甲頭也是從阿媽厝通過?

陳萬吉:

保甲路也有到六甲頭。

主持人:

也是接到派出所?

陳萬吉:

通到大庭和派出所。

陳守志:

通到大庭、後溪,自員鹿路進來後溪永安宮媽祖宮,再通到大庭,自媽厝國小過來,再通到阿媽厝。

主持人:

何時才有的?

陳守志:

也是日本人來統治之後。

主持人:

不是保甲路?

陳守志:

也是屬於保甲路。


保甲路3 (網路圖)


陳萬吉:

以前也是很小條的,差不多有一丈寬。以前的路是很小條,彎彎曲曲的。

陳守志:

牛車可以走的。

主持人:

所以這邊的路南北向保甲路有二條?

陳守志:

二條,以後才又開台十九線彰水路,彰水路以前是陸軍大路,是因為有國防用途。

主持人:

何時開的?

陳守志:

是在戰前。

主持人:

不是彰化通到水尾?

陳萬吉:

水尾是在埤頭鄉。

主持人:

聽說在還沒有這條路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卡車載級配,在路邊挖田?

陳守志:

繳地沒有補償,強制徵收,徵收後又直接動用民工,就地挖土築路,田地被挖成溝,業主再自己填平自己的地。

主持人:

所以很多凹洞,所以當時的路有幾米寬?

陳萬吉:

那個時候五丈多。

主持人:

十五米?

先生:

不只十五米,差不多十八米。

主持人:

聽說有空襲,所以還有設防空洞?

陳石港:

戰爭時。

陳守志:

家家戶戶都有設防洞,那是一個洞,若是在掃射,就躲進洞裡。

主持人:

聽說那個時候不是用炸彈,都用機關槍掃射,所以大家都會躲在家裡,或防空洞,洞與洞有距離?

美軍B29空襲圖 (網路圖)

防空壕 (網路圖)

陳守志:

沒有,整條路都有。

陳明桐:

你要是在路上走,有聽到聲音,就趕快躲起來。

主持人:

民國幾年做好的?

陳明桐:

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那個時候還沒有戰爭,路就已經做好,只不過路沒有那麼好,用土填路而已,那是我國小一年級,民國二十幾年。

末完待續

下回媽厝里耆老口述歷史(3)

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