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洪姓口述歷史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洪姓口述歷史

東里訪問日期:民國89314上午8 30       

  主持人
有沒有車橋頭?

邱子虎:
車橋頭以前要有人往生,都會送去車橋頭,在靠近三塊厝那,在高中對面那一條溝,高中東邊,那叫做車橋頭。
 陳天從:
要是有什麼不乾淨的東西,火燒厝,送火神等,都送去那裡,讓水流走,火燒房子,人吊死,那也是要送。

邱子虎:
開排水溝反後才比較大條,以前沒有這條大水溝,四塊厝都是湳,人都不能下去田裡,那叫做四塊厝湳,地很軟,人無法用牛犁田,人、牛會沉下去,土很軟,開了那一條排水溝後,水消去,土壤變硬,泉變小,以前一個、一個會出泉,地一直陷落去,除草也很難除,以前犁田都是用牛,牛也不能下去。
以前那裡也無法種田,整片都是魚池,有好幾甲地,只種茇白筍、蓮花。以前是湳,現在是田,可以種稻。
排水溝是民國二十六、七年日據時代開的。以前車橋頭有一欉非常大的茄冬樹,那附近有很多林投,非常的陰暗,晚上沒有人敢走那邊,聽說那裡有鬼,騎腳踏車從那邊經過,可能有鬼會給你載。   

 邱子虎:
青仔宅那邊算稱作山仔腳,山仔腳和青仔宅相鄰。從南往北看,青仔宅先到然後才到山仔腳。青仔宅是與頂寮相鄰,車橋頭在東邊,青仔宅、山仔腳在西邊,青仔宅以南是四塊厝,四塊厝在過去就是員鹿路。
以前我住在四塊厝附近還有墳墓,輕便車的車頭在墳墓附近。 
以前四塊這有一個沙崙,通到劉厝,沙崙差不多有三、四樓高,沙崙很長可以通到南邊有幾百公尺,通員林的員鹿路(古早俗稱員林路),整個沙崙只有員鹿那裏下陷,可以讓車通過,這些沙崙的土和沙都運去員林,員林以前是魚池,用沙去填魚池,後來地填平後才蓋車站。沙崙很長,有幾百公尺,所以才有山仔腳,在沙崙的邊仔就是山仔腳。
  
陳天從:四月十二日浸水王爺生,這就是每到四月十二日,都會下雨,所以大家叫那一尊王爺,叫浸水王爺。蘇府二王爺就是浸水王爺。

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

洪姓來台始祖「奕純公」生於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 年)十月十九日。約於康熙末葉,自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武榮翁山二十七都遷台,定居於馬芝堡四塊厝庄。「奕純公」傳有二子,長曰「世 盛」次曰「世福」。「世盛傳有五子「紹萬、紹生、紹文、紹寅、紹惶」等。

後裔居於四塊厝黑瓦厝南506番地(現在湖東里11、12鄰一帶)。「世福」有六 子「紹江、紹山、紹興、紹貢、紹宗、紹六」等。後裔居於四塊厝黑瓦厝北508番地「蘇府二王爺」附近,

共合有十一大房。(註:黑瓦厝係指四塊厝五0七番 地。)來台始祖「奕純公」卒於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初十日,葬於馬芝堡荷娑崙。昭穆:名「庭有啟承士,奕世紹文光,孝恭惟敦本,詩禮永傳芳。」字 「德懋爾彥伯,仲叔季才玉,汝成公卿大,天昭茲來昆。」

據云:始祖「奕純公」荷婆崙墓陵,係在龜穴之上,是個好地理。相傳因子孫有祖蔭厚薄說之爭論,而有 重修墓陵拾金改葬之議。當時地理師勘查穴脈後告云:骨罈已被靈龜吞全移入龜穴中。子孫應當均在繼續發展,不宜拾金改葬。

奈忠告未被接受,仍泱定掘墓拾金改 葬,當掘墓後,壙內未發現骨罈,僅有一條鬆軟土道痕跡,而且將中冒出濃霧,當時子孫見狀驚慌不已。
始信忠告。重覆墓陵回復原狀。據說濃霧籠罩整個墓陵三天三夜未散。地理師預言:龜穴靈氣被破,已傷元氣,欲回復元氣,應在一甲子「六十年」云云。
資料洪榮波先生提供。

洪姓 連結網路

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 一、明弘...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明弘...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


洪姓入墾在馬芝堡四塊厝定居,其位置在現在溪湖中心,此地區多沼澤,濕地因此被稱謂「四塊厝湳」,此濕地帶由南邊劉仔厝(現西溪里10,11鄰),延庄東向北伸至荷婆崙前,荷婆崙是沙丘地有「三山國王廟」。
此帶狀的濕地處處有湳、沼、池塘,形同水澤世界,六十餘年前(日本昭和七、八年)此地一帶都是蓮、菱池及種植茭白筍。勉強耕耘作水田也是成為「湳田」,所謂 湳田即地面淤積數尺深有粘性的泥漿層,入湳田不留意,愈踏愈深,深至腰部是常有聽聞。

「牛落湳」古早耕耘最大的幫手,水牛如落入泥堀無法自拔時,是農民的 一大事,為恐被淹沒欲拯救牛隻,以杉木棍按在牛身防止其愈陷愈深、眾人用大繩縛緊牛身,數人抓緊大繩拉拖牛隻,幫牠脫離泥中,這是早期救落湳牛常有之事。
俗語說:「天無做不用之物,地無生無根之草。」洪姓墾民用其智慧,及克苦耐勞精神,在此特殊地理環境中,適地適用建立起溫暖、快樂的家園。第一能耕為水田地 者都播田種稻保住糧食。第二較高的斜坡沙地種土豆、蕃薯或插甘蔗。第三利用沼澤池「搭鴨寮」飼鴨群,利用鴨屎養魚(草魚、鰱魚等)並種植水莖農作物,如茭 白筍、蓮菱等。昔時四塊厝的鴨卵,能供足市區內的乾仔店販賣,尤其是包紅土的鹹鴨卵最受歡迎。

內四塊厝大莊頭轄含青宅出水溝古早湳田最苦腦湳深沈沒淹到喉,
莊東大片的澤池利用澤池養殖魚種植蓮花茭白筍池畔飼鴨多得利,

東環大路通莊邊高樓別墅林立起也建大型果菜市昔日鄉景難再見。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轉載)

福建洪姓遷 - [ 轉為繁體網頁 ]連結網路

據台灣1978年統計資料,居台洪姓人口24萬多人,為第15位大姓,入台墾荒同安的有:明萬曆洪君直移澎湖,裔遷雲林。  永曆年間有:洪興移旗後,建媽祖宮,洪光於入墾台南市,死葬永樂鄉小橋。  明末洪水閣遷台北國姓村。 清康熙末洪贊移雲林,乾隆間洪世尊、洪漢文、洪暢移新竹,洪必謙、洪必胳等,移彰化芳苑二林。 嘉慶年間有洪純化、洪有淡、洪猛入墾彰化二林。  道光間有洪純樹、洪思義等入墾彰化。  南安有洪士集入墾嘉義,洪世德入墾淡水。 安溪有洪志棟入墾樹林。 晉江有洪汝齎入墾彰化,洪棵先移新竹,洪騰雲移台北,洪國插移淡水等。

六桂的故事 連結網路
你曾聽人家說過「洪、江、翁、方、龔、汪」六桂本一家嗎?
宋朝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有六個孩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由於這六個孩子都很有出息,先後金榜題名榮登進士,開創了「六桂聯芳」的千古佳 話,而這六位進士的後裔,也自此分為這六個姓氏。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福建,這個六姓聯宗的關係,只在南方各地才有。而海外各地的「六桂」聯宗組織處處可 見,也是由於他們的組籍,大多在閩粵兩地的緣故。…
閩南宗族洪姓
 一、溯源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

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 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說:"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說:"《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說。

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于左而為''"。另,今河南 輝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併。

共姓後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于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

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 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敦煌網內圖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

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蕓,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 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說法的資 料:

一、晚唐說。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
二、北宋說。《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莊,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
三、 避亂說。台北六桂 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
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說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係。
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係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
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 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 "",與六桂堂毫無血緣關係。
  
二、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 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 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 (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 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遊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
  華美洪氏 始祖洪天鳳。宋末鹹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係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 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 ,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裔居英都10個村。
  豐州西華洪氏 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
  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晉江嶼頭遷入。
  石井仙景、崛鬥、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
來源:閩臺宗祠網 編輯:徐維彬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李姓口述歷史



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李姓口述歷史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66)中山里
訪問日期:民國8966日下午1 40分至350
點︰受訪者自宅
受訪者︰李功復﹙35年次﹚
主訪人︰李秀芳
文化志工︰陳淑娥
訪談內容︰綜合性

主持人:
請教您中山里這邊是不是有那些角頭老地名?

李功復:哦這小地方有啊,李厝、中山里本里三塊厝、田寮、崙仔尾,大概就這些四個角頭老地名,但是現在多了一個新社區,就在三山國王肇霖宮那裡。

角頭姓氏是,三塊厝是姓楊、李、陳、張、蔡都有,田寮和崙仔尾這方面一律都姓陳。
聽說三塊厝姓陳、張、蔡是很久以前有一次大水災,由寶斗那邊搬來的,你爸爸住的田寮那裡,從後溪通到這裡來,原本都是溝底麼,連我這裡都是呂吶,你仔細看那 邊有個岸邊,這邊也有岸邊哦,溝是從那邊過來這裡的,溪湖就以前在中山里這裡有一個湖很寬闊,在三山國王廟對面那裡,現在已經填起來了,現在已經剩下一個 魚池,那湖大概有三甲多,湖中有沙洲,湖沒多深啦,湖底長一些水草啦,蓮花蓮藕芡實,樣樣都有啊,那裡魚很多,土虱抓就是幾百斤。

主持人
我們這邊主要的信仰是不是都以肇霖宮為主?這麼大間的廟。

李功復:
都在澤民宮,以前廟是在大溪路的路邊,三、四年前才移到裡面,現在是蓋得最堂皇的廟。因為肇霖宮本來就屬於客家的,我們原本沒有份啦,因為我們沒有去那裡拜 因為信仰不同啊,他們的三山國王是客家的神明啊,我們是福佬,和他們不一樣啊﹗結果說在我們庄裡面,應該要拜拜,結果不合,因為福佬與客家的信仰就不同 啊。

這事是日據時代發生的,大概二、三十年前再開始去拜,不然也沒有份啊,對啊,所以才有份啊,結果反而他們那裡的,都快無份了,他們裡面反而沒有什麼人 過來啊,就放給我們來處理啊,所以現在大部分都是我們中山里的心在處理廟務,因為他們都有分靈回去,像祖牌、大王、二王、三王分四份回去。

明治時期稱彰化廳馬芝堡三塊厝庄土名三塊厝,明治四十三年轄區改為臺中廳馬芝堡三塊厝庄。大正九年十月一日地名變為臺中州員林郡溪湖庄三塊厝。中山里為戰後 所取雅名,交通線呈大字狀分佈,大溪路橫貫中山里,成功路縱貫全里,銀錠路向南聯絡「銀錠山」、「田寮」等聚落及員鹿路。中山里由頂三塊厝、三塊厝、銀錠 山、田寮等聚落組成,多以務農為主,像是栽種葡萄、蔬菜及水稻等。

漢人李氏到台灣墾荒,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台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台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李姓入墾馬芝堡三塊厝
溪湖三塊厝(中山里)李氏大概也明朝年代就入墾溪湖,因無案可稽不能登載確實年代。下列搜集入墾溪湖李氏先人熱心地方公益、教育「李聲洲先生」事跡資料,供大家參考。
主要簡歷
精通四書五經,才高望重,埔鹽區成立時任命為埔鹽區長,改制後續任埔鹽庄長,任內發起好修、埔鹽、新水公學校創校,為埔鹽鄉文化先知,鄉之棟樑,功在桑梓。

溪湖國小創立於明治卅六年六月九日之日治時代,當時由溪湖鎮老前輩楊集先生、李聲洲先生捐地設校,校名為"溪湖公學校"。經二次遷移,昭和十五年改稱"中溪湖國民學校",民國卅四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改為"溪湖國民學校",屬台中縣。民國卅九年台灣行政區域劃分改隸彰化縣,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改稱今之校名-彰化縣立溪湖國民小學。

草創時期

第三任埔鹽庄長
李功垂 先生
出生年月日不詳
學歷:台北國語學校畢業
就任日不詳 卸任日不詳
主要簡歷
李 聲洲之子,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曾任教師、埔鹽庄助役、第三任埔鹽庄長,卸任後擔任八堡農田水利會會長〈今彰化農田水利會前身〉,從事水利工作二十年建樹 良多。在這期間內本省經濟動盪不安,幣制迭有改革,在這風雨飄搖中,從事水利建設,立殊勳於田畝,對軍需民食有重大貢獻,曾受政府及農友贈匾數十面,功 在桑梓。
本校位於花壇鄉的西邊,鄰近秀水鄉,先民李聲洲等文士為培育幼苗,於清光緒三年在現今校地,創建燕馬文祠, 奉祀文聖孔子開本地教化之基。本校教學設備齊全,E化教室、電腦教室、專科教室、無障礙設施、光明護眼、班級視聽設備等樣樣不缺,校園環境幽雅,是學 生快樂的學習園地;推動九年一貫課程,開展學生多元潛能,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培養健康快樂的全人學生,以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是我們追求的理想!

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台灣李姓排列第五。台灣各地到處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煙稀少的邊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後裔在繁衍。台灣李氏也來自福建和廣東。

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後為鄭芸龍所殺。台灣李姓並非一支,第一類是北宋大臣要綱之後稱為景仙李氏;第二類是河南李氏稱為兌山李氏;第三類是來自宋朝的雲南後稱為金山鄉李氏;第四類是燕樓李氏;約宋元之間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數最多。

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移居台灣明代,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台灣海峽,到台灣島求生存與發展。

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台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台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万人進入被荷蘭人佔領的台灣,經過8個月的戰鬥,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1662年2月1日收復台灣。此後,鄭成功 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裡,共同開發台灣。鄭成功在收復台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台灣至1680 年。

鄭氏父子入台、治台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在收復台灣的戰鬥及開發台灣的事業中,做出優異的成績。

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誌》中的李姓人物就 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衝鎮李昂,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師二鎮先鋒營副 將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將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遊兵鎮中營守備李忠,遊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

 《台灣通史》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台活動,如:永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始於1647年,鄭成功及子經、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滄,獲准前往卑南(今台東)採金。

清政府領有台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台灣府,不久,閩、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台灣中部;雍正、乾隆時入台人數日漸繁多,墾殖地不斷擴展。至清末,台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

對此,《台灣篇》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裡霧堡田頭莊;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雲龍,入墾學甲堡(今台南縣學甲鎮);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於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莊;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台灣府(今台南市)開設糖廊,號李勝興;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與黃放合墾於大糠榔西堡港尾寮莊;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於彰化阿束莊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尤等姓,合墾於苗栗二堡苑裡;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斗莊;嘉慶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今花蓮縣);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140人,合力開闢井子腳的新鹽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姓絡繹不絕於台海道上,他們定居台灣後,披荊斬棘,鑿山闢田,為開發和建設台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說到五穀王的信仰,這是我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的傳統和代表,今天要給各位介紹一尊沒 ...
   創立年代 (西元年): 1961
建立沿革:
訪問中山里里長楊平國先生(同時為本廟總務):本廟1961年(辛丑年)創建,但因地處大溪路與李厝巷路口,地小交通困難,於1996年拆除重建,1999年完工並安座入火。921地震後不再辦神明生、設宴請客。

清朝時,有七尊神明坐王船到大安靠岸,我們這裡的人到大安工作,將其中蕭府千歲迎回本庄,餘留在大安。約1950年時,神尊起駕說要找聯興弟,結果大家走了一天一夜,走到了大安環海宮。才知道蕭府千歲的來歷。

文武尊王、太保元帥原為本地某戶人家的私神,建廟後移到澤民宮。馬府千歲在大安環海宮,經常來找蕭府千歲(聯興弟),後來表示要來本庄救世,就打造神尊金身。天上聖母仍為第七鄰戶人家的私神。主祀神明: 蕭府千歲,陪祀神明:馬府千歲,文武尊王,太保元歲,中壇元帥,五穀仙帝,土地公。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