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溪湖鎮史記(92)娛樂:電影:台語片燦爛時代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92)娛樂:電影:台語片燦爛時代

台語片燦爛時代
1955年 拍攝了《六才子西廂記》,同年何基明導演拍攝了《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上映後大獲好評,從此開啟了三年台語電影的第一波風潮。而後陳澄三的時裝劇《雨 夜花》也在片房上得到成功與迴響。當初的台語片應用一般民眾慣用的語言,並且常以耳熟能詳的故事或通俗劇情為劇情主軸,大受觀眾喜愛,而片商也在此看見商機,開始了台語片的拍攝輝煌時期。

1962年,台語片主要市場的中南部已從八七水災中復甦,六O年代快速的工業成長則帶來經濟力,前面三年的生產高峰,為台語片建立了穩固的觀眾群,台語市場也因為仍保有這些觀眾而有翻身的機會。

當時為了與國語片抗衡, 各式各樣的類型混搭在台語片的創意中,除了原先的歌仔戲、歷史劇,還加入了歌唱劇,甚至漫畫情節、西部類型片、異國情調的《新天方夜譚》,直到了1981年的《陳三五娘》,才算是結束了台語片燦爛的時代。

台語片時代除了締造了美好的票房成績之外,也捧紅了許多至今仍然活躍的明星,像是諧星矮仔財、文英、戽斗、楊麗花、柯俊雄、張美瑤等,都是至今還相當有名氣的老影星。

為了提高票房,有些片子的主要演員還受邀隨片登台。知名演員有:陳茵、白蘭、小雪、周遊、張清清、陳雲卿、何玉華、游娟、鄭小芬、陳秋燕、石軍、陽明、奇峰、陳揚、傅清華、柯俊雄、戽斗、矮仔財、金塗等。

被稱台灣美空雲雀陳芬蘭也曾來溪湖登台演唱過。
台語片的紅星或編導像小雪、小艷秋、田清、辛奇、呂訴上、吳炳南、李坤炎、戽斗、英英、邵羅輝、邵關二、周遊、周萬生、林博秋、柯佑民、郭夜人、康明、許成鐘、許成邦、許成銘、陳財興、陳劍平、張深切、張維賢、張淵福、劉江南、矮仔財、楊一笑、楊月帆、靜江月、賴曾、鍾瑛、天炮枝、阿匹婆、武拉運、洪信德、 素珠、黃俊、黃志清、曾仲影、游星田、楊長江、鄭東山、歐雲龍等都是出身於劇團。

其中小艷秋在台語片紅透半天後,發展到香港拍片,當時香港粵片配閩南語因語言相通,在台也風行一時女主角片片都是「小雯配小娟(凌波童星時代藝名)」演出每月製出一片的粗造片,小艷秋出現於香港拍片後,名聲淩駕小雯因此鬧出不少演員間醋勁事件。 

第一波的黃金時代

1945年後,受美國影響,台灣電影院大量放映好萊塢電影,但因為語言的隔闔,票房不佳。而開放粵語廈門語電影在台灣播放後,特別是語言相近的廈門話電影,刺激了台語電影的開始。[來源請求]

1955623日,來自福建都馬劇團所拍攝的第一部16㎜廈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邵羅輝執導),在台北大觀戲院公映。由於因為16mm電影規格不適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後即因觀眾稀少下檔。雖然賣座不佳,卻因此引起普遍迴響。

19559月底,第一部35㎜台語片《薛平貴王寶釧》(何基明執導)殺青。由麥寮拱樂社女子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演出。

195614日,由麥寮拱樂社主演、標榜「正宗台語」的台語電影《薛平貴王寶釧(首部35㎜台語片)在台北中央戲院放映,大獲成功,引發台語片風潮。幾天後,台北美都麗戲院、台北明星戲院等戲院加入聯映,每天每家戲院都放映五至六場,盛況空前。

光這階段的映期,《薛平貴與王寶釧》一片的純收入就高達120新台幣,超過成本三倍。之後該片於台灣中、南部戲院上映,更是轟動一時。該片票房的告捷,激勵了民間電影業者相繼投入台語電影的拍攝。

1956年,台語電影總共出品21部,是1950年代以來台灣自製影片總數的數倍,其中邵羅輝導演執導的《雨夜花》是第一部台語時裝電影。很多是以民俗(廖添丁》、《瘋女十八年》、《望春風)為題材。吸收歌仔戲新劇話劇人材。台語片成本較低,觀眾以中年人、中下階層為主,郊區大於都市。

1957年,台語片進入黃金時代,台語電影更開拍62部作品。其中一片公司甚多,也產生臺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台語片工人員多由戲劇界轉行,亦有影評人(江榴照)轉業。日本電影圈亦派人來臺合作拍攝台語片《紅塵三女郎》,導演岩澤康德田中哲、及攝影宮西四郎 

19579月底,位於鶯歌的民營玉峰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第一階段完工。

1957111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舉辦了第一屆台語片金馬獎,頒獎典禮在位於國立藝術館舉行,張英以《小情人逃亡》獲最佳導演獎

1958819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主辦「台語片影展」,歐威洪明麗獲得最佳男女配角。此時台語片之戲曲主流走下坡,取而代之是偵探恐怖片(基隆七號房慘案》、《金山奇案》等)乞丐藝旦的電影素材也流行。另外還有悲劇通俗劇,都是台語片重要支派。

總計下來,1955年至1959年間,台語電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時間國語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柳哥遊台灣》及其續集最受矚目。

民國四十六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
 小艷秋


銀星獎

小豔秋、小雪、何玉華、柯玉霞、洪明麗、田清、白蘭、白蝶、趙震、林翠華

1962年,已建立一定規模的台語電影市場與製作經驗,這使得台語電影又迅速重新站起來,當時台語片的製作預算高達新台幣二十至三十萬元[1]。當年度,台灣共生產120部臺語電影作品,而當時的國語片全年卻只有7部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溪湖鎮史記(91)娛樂:布袋戲:老人典範怪老子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91)娛樂:布袋戲:老人典範怪老子

老人典範怪老子

記得五十餘年前轟動社會的「史艷文」布袋戲劇中角色「怪老子」其造型外觀約九十餘歲,出場時說六十三,經過幾年,年年照吃冬節圓還是六十三,他永久不覺老,也拒絕老,他說「我如到六十四閻羅王會徵我去

 如此樂觀有骨氣老英雄,跟一群年青壯士在江湖上走動活躍,氣慨不輸少年人。 
可惜怪老子也有一種老人通病「健忘症」,每次與人對陣如招架不住時,才會靈機一動想起招式,想起應付招式就如病貓變猛虎,大嚇敵人。

此仍描寫老人雖老邁,有靠漫長人生所累積經驗,遭遇到困難憑藉過去處事經驗,解決問題的能耐!!(就是老人的二寶,字典“常識“,日記“經驗“)。

塑造一位老人的典範人物,怪老子製作人黃俊雄先生很細心觀察,捉住老人心理及其優缺點,將其心態,創造出怪老子角色,活生生展現在戲劇中真的很了不起!!


黃俊雄布袋戲怪老子,二齒考狀元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