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3-1)農閑季-稻草用途



古早農村,秋季十月冬稻穀收割後,要待明年春播還有一段慢長的時日,其期間稻田,種植省人工的糊蕃薯及少許自用蔬菜以外,多數成為空田,農民也難得有閑日渡冬。
            空田
此渡冬期間是莊稼人最期待的歡樂期,有謝平安”,”冬節接續迎春節囝仔也有空田的大舞台活動,婦女也可獲得有點時間從事副業

萬用的稻草
稻草綑

 
         稻草綑
一般農家收割後的稻草都運回住宅穀仔庭,堆疊成圓形草綑,以備做牛隻乾糧及其他副業加工用,搬運稻草離宅近的,以人工擔回,離宅遠的以牛車運回。
戰時中有一段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運稻草牛車發生一件不幸故事,據說,終戰前昭和二十年秋天,一位農民將收割的稻草運回中,適逢美軍來空襲明治製糖會社的機群,在上空發出轟.轟機關槍聲,驚動拖滿載稻草牛車的牛,牛猛奔,因此壓住稻草上杉木繩索鬆綁,杉木一頭向上伸,好像高射炮向上欲射擊形狀,美機誤於是攻擊飛機高射炮,猛向地下掃射致人、牛當場被擊斃,真是禍從天降,成為聞而令人鼻酸的無辜戰爭犧牲者。
農家稻草用途如下︰
1,水牛飼料用
 
         水牛
稻草是水牛重要的飼料之一,準確的說水牛是反芻(俗說有四個胃)動物,其主要飼料是含粗纖維比較重的一些草料等(如稻草),其草料又分成青草飼料、乾草飼料、和青草料,另外每天還可以適當的補充一點(豆餅、米糠、麥皮等)飼料,但不易過多。
供青草料都是飼牛囝仔的工作,回想古早飼牛囝仔的景象;在一遍綠悠悠的稻田,野草林投欉生的埔地,一群飼牛囝仔放牛吃草,牛嚙草背上烏秋飛,牧童群集陰涼林投腳,割林投葉、取林投子,做口笛、甩林投子戰,或在水圳跳水、遊泳,到日幕時,牽牛背著夕陽歸。
現在水牛工作由鐵牛取代,此景已難再,只有回憶懷念。
早年農村也常聞有盜牛笨賊,該時代運輸車類尚未普遍,盜得牛也只有牽牛走偏僻小路逃,牛主人發覺牛失蹤時除報警外,就即刻動員全庄人員分路追尋,先查尋地上 有無新牛腳印,而決定查尋方向,如發現地上有新留牛屎,即測其熱暖程度判斷牛隻被牽去多久時間,除非牛被宰殺通常都能尋回。
古時代細漢就手爪踐的囝仔,常以俗語一句「細漢盜挽瓟,大漢盜牽牛」教示。
2,農家大灶燃料用
古早農家婦女重要工作之一是抰柴,此工作是稻草單獨或稻草、竹葉、竹枝混合纏成一團約1,5台尺長方形「草抰」供古早大灶燃燒用。
3,菜苗、秧苗遮蔭、防風用、顧鳥仔
農民播菜籽於菜股後,上面遮蓋稻草保持水分助菜苗成長,播秧仔(稻苗)時以竹片壓抑稻草製成一片稻草防風圍,保護秧苗不受風害。
另一種保護秧苗不受鳥隻侵害法是「顧鳥仔」,顧鳥仔即以空銅鑵仔用繩索縛在一起,鳥群飛來欲啄苗圃穀種時,將縛空銅鑵仔的繩索搖動發出聲響嚇走鳥隻作用,此仍是農家囝仔的工作。
4,編織草繩、草袋用



               草袋                            草繩
用稻草編織草袋、草繩是農業時代農家婦女之副業。主要原料稻草(最適用是「在來種稻草」)。
編織草袋工作過程
設備用具快式草袋架或慢式草袋架。
製作方法首先選擇長勢健壯的雜交稻和一般常規品種稻的稻草,先用手或釘耙將稻草上的毛葉刮掉,跺齊草根,然後用溫水或冷水把稻草潤濕,重點潤根部,最好浸泡34分鐘,浸泡後瀝水,陰晾一下,使之柔軟濕潤而不易折斷。
使用濕潤後的稻草搓成02厘米粗的草股草徑,再將草經纏掛在草袋架的主體部位上,纏32道徑,上完徑後,將稻草放在近處,便可坐在機器前,用機器進行編織。
運用快式架編織草袋子,左腳踩動閘的踏板,右腳踏動穿梭的踏板,隨著梭子來回穿動和腳閘的上下起落,兩手從徑的兩側往梭子的鉤上續草,一次續一根,如織布一樣, 15分鐘左右即可編織一塊草袋片。
若用慢式架編織草袋子,兩腳要有節奏地踩動穿梭的踏板,隨著梭子的來回穿動,一手滑動閘,一手續草,需30分鐘織完一塊草袋片,當編到一定長度後,便可從機器上卸下來,卸下的半成品叫草袋片,經過剪修後可以出售。
要製成草袋子,還須對草袋片進行擰邊縫合,擰邊的辦法,可將草袋片平鋪在地面,採用壓邊的方法;或在草袋架上採用掏邊的方法。
擰完草袋邊後,用剪子剪掉擰邊多餘的稻草,然後進行縫合,用兩根02厘米粗的稻草繩做邊筋,邊筋長2米為宜,將草袋片折疊,用穿針引05厘米粗的草繩在草袋子兩邊各縫22針,縫後再剪掉草袋子表面的毛草葉,以達到標準要求。
工藝流程選料濕潤編織成片修剪擰邊縫合修整成品。
草袋用途︰裝蕃薯、根莖菜類(芋仔、菜頭、紅蘿蔔等),由日治時代至光復塑膠類出現後,才漸漸被取代而絕跡。(取材自網路)
5,編草寢﹝心﹞冬季舖塾床底用
古早一般家庭所用眠床,不管紅眠床或總舗都是硬底床,到了冬季古早就有利用稻草,編草寢(心)舖塾床底取暖之法,靠床頭面編織鱔魚骨形花樣草寢(心)頭於前,其餘用稻草舖平即成一床溫暖軟軟床舖,囝仔時代最愛在,新舖軟軟床舖上滾來輪去,享受撲鼻稻草香及溫暖床舖的滋味,那也是一段快樂的回憶。
6,燻蚊及堆肥用
燻蚊︰將稻草捲成圓筒形草束,點火使草束悶燒起燻煙驅蚊之用,多用於夏夜在外庭納涼時、牛椆內、就寢前室內等處燻蚊蟲。
堆肥︰堆肥間(糞間)以稻草為基底竹葉、樹枯葉、菜葉、家畜類糞、潑豬椆內肥水等混合使其發酵,腐化成有基肥,施於田園基肥用。
附記︰
宜蘭縣冬山鄉的珍珠社區︰以前的農家將收割後的稻草堆疊起來,當作燃料使用,且作為有機肥料的一種,例如:種植蔥蒜時可舖於泥土上,供作養份。六年代宜蘭 縣內,造紙廠收購稻草造紙;菇農收購稻草培植洋菇。稻草是副產品,亦為重要收益項目,現在農民就地焚燒或丟棄,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開創稻草新用途、提升稻草附加價值,不僅可以 消除環保問題,更擴大農村副業收益、增加就業人口,重建昔日農村稻草工藝,轉化鄉土文化新風貌、提昇生活美學!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位在冬山河畔,以稻草工藝及文化產業聞名,每年推出「稻草藝術節」,規劃疊草垺競賽、稻草拔河、搓草繩、幼兒推稻草球、稻草人裝飾等 活動,讓參與的選手體驗有趣的田園競技,重溫過去的農村質樸生活。在活動期間並舉辦攝影比賽,邀請全國攝影愛好者,為『珍珠』留下完美的註解! 社區藝術顧問高錫麟老師,針對稻草做多元化研究,融合藝術與傳統民俗,創造出稻草畫、稻草彩繪面具、稻草紙漿面具、稻草娃娃、稻草紀念物、稻草紙、稻草 人、及稻草童玩……等創作,讓一株小小的稻穗,在宜蘭縣冬山鄉的珍珠社區展現全新面貌,每件稻草藝術創作,都是工藝師們智慧的結晶,將稻草的特質充份的運 用,給予每個作品一個全新的生命力,更感動了到此共襄盛舉的遊客! 傳統農村生活受時代沖擊,一直在改變,傳統生活環境及民俗逐漸消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藉由「稻草藝術節」的活動,培養當地工藝師深植地方、發展地方特 色產業,讓傳統技藝延續與傳承!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撰稿者:潘倩君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2-4)農村-莊稼人的”衛生”



莊稼人的「衛生」                              
自幼,目睹耳聞,至長大閱讀各民族生活習慣、衛生觀念,咱華人的衛生觀念,有很完善而有禮節的習慣舉例,第一,食物不生食,第二,生活器物用途嚴格有分別
第一:食物不生食:
古早人對於入口之食物,水果以外,必定煮熟才吃習慣,看到有人生吃食物,就被嘲笑他像生蕃
 日本人最愛的「刺身(生魚片)」日治時代就敬而遠之,不喜歡嚐吃,生魚的切片,不比現今吃剌身之風行
 古早也罕見如歐美之「生菜沙拉」食生菜類習慣,現代人講究營養價值,為不破壞營養成分,在於半知半解觀念,而多仿歐美民族食的文化,可知否?海洋普遍受污染!蔬菜殘留農藥!刺身、生菜沙拉等,是否值得食用不無疑問。
歐美之男女示愛文化「接吻」,現代青年人勇於模仿為榮,可知否?「病從口入」警語,人,口內可謂之各種細菌的培養床,如口腔不潔,其後果可想如知!古早人甚少有如此行為習慣,多以含蓄有禮節行動示愛。
第二:生活器物用途有嚴格分別使用:

 
咱華人自古就有正確的衛生觀念,舉例用桶方面就有如下分別:
洗面用面桶、洗腳用腳桶、洗腰部用腰桶、盛水用水桶、有尿桶、有屎桶、各桶類,用途分明,並自幼就被嚴格管教使用。
雖自古就有如此正確的基本衛生觀念,可惜個人衛生以外一般生活衛生方面,就不如人。
.秋季大掃除
日治時代臺灣每年都舉行春季、秋季二次生活環境大掃除,清潔活動時,保正、甲長會來監督,待警察來檢查,給一張合格粉紅色條紙張貼門口,才算結束清潔活動,打掃若不合格,還要重掃
日本政府非常重視生活環境衛生,因此大掃除日舉家動員大清掃,家中腳手較少人家,掃除前一天黃昏就先清除屋內上面的蜘蛛網,煙坉(塵埃),翌日起床後就將眠床板拿到古井腳,魚池,大溝邊等處清洗,然後在日光能照晒處,放置椅橑將眠床板放在上面,待晒乾後將寢具,蓆..枕頭.衣服等類放在上面晒太陽,待下午檢查後始能收入室內

大人來嚕!!屎桶趕緊提起藏!!

該時代一般鄉村,尚存有眠床右邊置布履,內面放置尿桶.屎桶等舊俗,日本警察最愛管此舊風俗,因此大掃除日一腳屎桶就要處處藏。
啼笑皆非的一段笑話(1)1895日本領台後日人陸續到台灣,在日本日人慣用飯桶盛飯,到台灣也發現台灣桶店也有大小一樣的帶蓋子的木桶,喜出望外帶回當飯桶用?同樣是木製新桶,形體類似只是台灣稱它屎桶而已…()
 
飯桶

用大缸的屎礐仔
1,古早並無現代西化的衛生設備,房內置尿桶及女用屎桶(新娘嫁妝必備桶又名子孫桶)以備便溺之用,至於男廁以簡單用草袋圍摭四周,土中埋缸方便,缸邊放二塊腳踏磚蹲下之用,多數設置於住宅外右邊(虎邊)竹圍下,或糞間傍邊稱謂礐仔(廁所),市區便所較現代化,獨立一間有門窗是扱取式,一般農戶與市區住戶有默契,固定農戶定時無代價來清出糞便,該時代糞便是農作物重要肥料之一,因此農戶三不五時(無定時常常)送菜類給市區住戶形同代價。
人糞經一段時間發酵後才用水稀薄施肥於農作物
另糞間則堆肥間,是一般農家不可缺的堆肥"有機肥",發酵場所,都置於與牛稠同一處,以稻草、掃竹腳竹葉、牛稠內凡牛排泄物、人尿等堆成一堆,一段時後曰「出糞」,運到田間施肥,古早是種菜、甘藷、稻田不能缺的基肥。
如此說來以現代人想法,感覺很不衛生,古早農業社會,農作物施肥都靠家畜如牛、豬、雞鴨、人尿堆肥長期發酵,為基肥耕作,雖衛生上有一點問題,但發酵後的堆肥變成粉狀,不臭,有一點亞蒙尼亞的鄉野味,以當時的經濟環境,為使耕作多收成需要,是很合理辦法。
日治時代牛,.人糞都是有機肥的貴重來源,因此農民格外珍惜。 

啼笑皆非的一段笑話(2)古早一位老農有事到鹿港,,當時尚無交通車輛,必需步行,中途內急入路邊田內解決,將排出便便用芋葉包再用稻草縛住,帶回家放在椅上,因步行疲勞就入房間睡著,媳婦出來見椅上一包芋葉包的東西好奇打開一看呀.呀古早農民就是這樣視笨如金()
2, 早期農村多數沒有特別設置廁所,而是在豬舍角落的豬糞尿漕上(挖坑洞,置入尿桶),架二塊木板,當作廁所使用。遇到下雨積水,如廁時,一不小心,哇ㄙㄞ!滿臀被濺得七葷八素、亂七又八糟,慘不忍睹。
 因此在寢室角落,大都備有屎桶、尿桶,供方便。每天早上,婦女再把桶內的糞便倒到豬糞尿漕中,收集起來,用這些天然肥料灌溉農田,毫不浪費。
方便完時,擦拭的並不是衛生紙,而是用竹片或木片擦拭。木片是用黃麻製成,首先把黃麻採割回家,把黃麻皮剝開折掉,剩下黃麻骨,將它曬乾,然後鋸成小塊,再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堆放在屎桶坑角落,供使用。
古早迷猜:一支抓外長(6台寸)中央一點糖猜的對舉去舔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2-2)農村-莊稼人的”衣”



莊稼人的「衣」:           
1920年代,我們男人不論大人囝仔,都穿台灣衫褲,衫是對衿仔衫,有五條布釦,褲是從兩邊褲頭向前面交叉縛褲帶穿的,老人穿大套衫灣褲
穿著各式服裝的臺灣人家庭合照;和服、大襟衫、對襟衫、西裝、兒童洋裝、兒童和服。
圖片來源,楊金傳提供)
老阿婆亦都穿暗黑系統色的大套衫黑色台灣褲,疏後頭捲一粒的老婆仔頭,纏腳者也尚多,至於年青女孩多留辮子,穿較有色彩的本島衫褲,甚少穿裙子,到了1930年代年青少女服裝、髮形才慢慢改變,她們改穿較現代化的洋裝式的被稱為雞母衫仔、跳舞衫仔衫連裙之類的服式,裙子以摺疊式最風行,髮型也流行剪短髮,被老一輩批評為無尾鶉,該時段也流行編織椪紗衫(毛線衣)花樣有平織法及所稱鳳梨目的技巧法。年青男人也開始改穿洋服褲,著白襯衣。




                             昭和十四年(1935)學童整齊服裝,老師穿文官服的"卒業紀念寫真"
我們穿台灣衫褲上學至四年級時(1935年),學校制定要穿學生制服上學規定,是正式放下穿傳統台灣服式的開始,初次穿制上學的頭一天,有些同學將學生褲的前面穿在後面,惹了大家大笑,該同學說這樣穿上大號才會方便,實在說的也有理!
戰時下的台灣人悲歌(2)
應運而生也咪市 物物交換先開始 以米換物及換衣 不免常穿五彩旗
蕃薯過飩不餓死 無布摭身最可悲 一補再補像彩旗 補久薄衫變冬衣
配給布料代纖維 FIBRE是布名字 未洗新衣就破去 褲底一裂無稀奇
農民布袋做農衣 防寒擋雨兩相宜 戰時田庄常看見 如此耕農的裝備
鳳梨纖維較粗絲 瓊麻織布雖較硬 手織布料流行起 涼爽土布渡戰時
洗衣茶粕麻眛子 也用沉澱火灰庚 面布破爛變條糸 洗面代用剪舊衣
番火配給無夠用 三飩無火真僥倖 蔗粕切條存火種 鄰居用引傳過間
當年豬牛要登記 排隊買肉憶當年 合法屠宰上肉市 配給肉類有定期
婚喪喜慶配較多 數量有限難應客 鄰居集簿去購買 相扶相助如一家
欲吃豬肉靠也咪 偷殺豬肉暗上市 賣買偷來甲暗去 被捉充公加罰錢
布料配給制
到了戰時,布料也設定配給制,綿布缺貨,以代纖維布代替配給,此仍德國發明之號名FIBRE布料,其原料是紙纖維,因此不堪水洗,新衣未洗就破裂,因此當時嘲諷人,常用「你像FIBRE」意思是不堪一擊之人。
一般人可能聽過老一輩的人用麵粉袋做成衣褲的點點滴滴,不過早在日治時代民生物資匱乏,很多窮苦人家以廢棄的麻布袋來縫製衣褲,藉此保暖禦寒,也作為雨衣從事農耕。
農民在田裡耕作,夏天以破衣遮身、赤膊尚可渡過,至於冬天只好用裝米布袋,以兩條繩索穿孔固定布袋,將兩條繩索掛在雙肩禦寒,此仍該時代在田間常有看到的場景,
「布袋衫」,首先他耐心地將麻布袋的縫線挑出,把麻布分開後,依據身型需要剪裁,再用針穿過麻線一針一線縫紉,再加上一點鈕扣等裝飾,原本平凡無奇的麻布袋就成為充滿古意的「布袋衫」。
早年麻布袋是用來裝稻穀。提煉黃麻植物的纖維,可抽絲製成超韌性的麻繩,或可織成用途極廣的麻布袋。
布袋衫
麵粉袋衣
青年服
日治時代街道上行人服裝
女人則以撕內裾補肩頭方式,補家族破衣。
至昭和十八年左右社頭方面,用鳳梨、瓊麻纖維,織出硬碰碰的布料,雖不柔軟,可是很耐用,不久和美地方也織出被稱為和美織仔布,和美織仔特色是較柔軟,花樣一律四角目花,到光復後仍甚受歡迎。
戰時黑市風行
到戰時米、油、鹽、糖、番仔火、布、主要日用品都設配給制,前面所講以外再補充來講幾點:因受配給限制,應運而生的是黑市「當時是用日語稱亞米米有亞米市,首先是以物物交換,農民缺穿向都市人以米換布亦日用品,後來才用金錢交易,其價格大約配給的培倍數,偷殺的亞米豬肉,先與客戶交易談成後,再以零星方式送到家,到了戰爭末期,因空襲繁激,都市缺乏糧食嚴重,取締亞米市卻非常嚴格,因此聽說有人將整隻豬給以穿衣、穿鞋、戴帽偽裝成嬰孩,用背帶背著,上面蓋被仔掩住,暪過關卡到台北成功。
據傳聞台北市民,因房樓何時會被空襲毀廢難測,生命也隨時,覺於危危難保,並以台語有一句俗語:「吃乎死,較贏死無吃」,觀念下用一棟房樓換一隻鵝之趣聞。
在鄉下配給豬肉,希望愈肥肉愈好,其因是煮菜時,只用肥肉擦一擦鍋底就像吃肉之感。
戰時最惱人是番仔火之缺乏,三飩炊事為引火種需過戶到有起火戶內引用,為保持火種,有人用蔗渣板割條,點燃火,讓它慢慢熏燒保留火種,要用時輕輕,一吹就有火可用,此仍戰時才有的奇聞。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0-2-1)農村-莊稼人的食



古早莊稼人的生活是普遍貧窮,雖然我們是稻米的主要產區,還可外銷,但米糧對一般家庭來說是奢侈品。昔年老百姓的民生主食不是「米」,而是以「蕃薯」為主,如想吃到一鍋「白米」的飯,可比山珍海味那麼難得,白米飯是一種奢侈食物
一般家庭三餐主食,幾乎是硬梆梆的「蕃薯籤+米」,是平常的事,老一輩的就是這樣生活過來。
他們耕農,在傳統封建生活中,記住如唐朝李紳所寫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觀念

戰時下的台灣人悲歌(1)
1937中日戰爭起  台灣捲入戰體時  物資被運戰地去  半飽半餓渡日子
 農民拼的半小死  大量米糧被征去  田地冬尾糊蕃薯  三飩蕃薯來充飢
 米油鹽肉配給制  大口小口記詳細  為肚大家就想計  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  也有設法地下抬  自己種作自己栽  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  日本警察真嚴格  想盡辨法來取締  抓著你就大問題
米糧配給制
日據時代戰時中台灣人的白米是配給制,稻穀由政府徵收,常不夠吃,農民無奈就想辦法因日本警察抓得很緊,農民常利用日本警察巡邏後偷割稻穀,再以不會發出聲音脫殼方法去殼,如以聲音最小的木棍打石臼搗粟或用酒干仔以小木棒搗粟去殼,這種偷藏白米,在戰時體制下的人民為求生存,是一種無奈何的違法行為。
藏米方法,多數藏在農村特有稻草梱中,除有人密告被查獲,是最安全並可多量藏米之處。
土壟(古早精米用具)
為增加糧食,本來每年春秋二次之稻作都以目測插秧稻苗,後用插秧密植器測定插秧點,密植器多數用竹材製,也有用木輪製,其功能是由日本政府有關單位計算出,每一株稻苗成長需要最極限的面積,為標準制定其間隔,用從橫拖成四角點,按點處插秧,古早播田要師父,非外行人能做之工作,戰時缺人力下,用密植插秧法,婦幼都可入田插秧,有充分動員人力之效,並據說可多收約二成的稻米產量。
此插秧方式沿用到光復後,播稻機出現始停用
 冬尾糊蕃薯
稻作之外,利用秋刈後空田糊蕃薯,糊蕃薯即,第二期秋稻芒花後,先在稻間寄插蕃薯藤,待稻谷收穫時已成長蕃薯欉,再以施土糞蓋土成股則成蕃薯園。
因十月冬至入春第一期作播稻期間很短,必須於春耕前收成,為此未充分成薯前收成的蕃薯大小不一,大的有拳頭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大塊的摻米煮,亦曬作蕃薯簽,小塊的蜜成蕃薯乾,再細小的及蕃薯藤充為豬、牛飼料,該時代糊蕃薯對於食的方面幫助不少。
營養野昧自己抓
鄉下古早三餐非常節儉、簡單,除富有人家,大多數早晚二飩弼,中餐才食乾飯,都摻蕃薯簽煮,通常以大鐵鍋煮,煮滾時多米部分另分開一邊,給從事重勞動的男人吃,佐料以菜甫、碧菜、鹹魚、魚甫為主,自栽青菜為湯,甚少鮮魚豬肉,享受魚、肉需待逢年過節才有,鄉下常聞一個該時代的啼笑皆非,兒童笑話說:「人真熹,昨日做忌,今日犒將。」描述當年兒童對吃的期待。
逢年過節做粿
當時逢年過節最大盛餐是,雞、鵝、鴨等家禽肉,加豬肉、鮮魚類,做粿縛粽添農家樂趣。一年中間也只有過年、清明、端午節、中元、謝平安、其他較盛大神明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數天而已,其餘是簡單菜餚祭拜,除少許魚肉外,以芹菜舖豆干、韭菜炒魷魚等類,就很不錯的佳餚。
現代人可能會想到營養問題,此點該時代的營養比現在還豐富而者健康,古早環境未受污染,河川潔清,灌溉用水清晰,田地無受農藥污染,因此有取之不盡的極佳的營養來源,如田地收割後的空田,腳踏堀一窪就有數粒田螺,稻草束移開就有小水蛙仔踫踫跳,小水溝中蝦仔、雨鰡、望姑娘仔、蛤仔取不盡,一枝竹仔枝用麵粉袋仔線縛釣針,用飯粒或蚯蚓可輕易釣到鯽仔、土殺魚。尤其是在小水溝仔抓魚、摸蛤仔人云:「摸蛤仔兼洗褲」是囝仔時代的一大樂事,因此不缺欠蛋白質亦其他營養成份。
抓魚樂
記得五六歲時,常常跟大兄們到荷婆崙前一片蓮花池釣魚,印象中蓮花盛開非常的美,荷婆崙與鳳厝是原始的沙崙,與其他沙崙不同之處是,兩粒沙崙都竹林與樹木繁茂掩蓋全崙,綠悠悠非常美麗並帶點神秘感,崙上可挽雞母珠,雞母殊形態如米粒大,全粒朱紅,有一點黑色在頂部,真美,大人說雞母珠有,吃下會變啞九,因此玩的時怕怕,兩崙都有棲鴙雞、野兔,現在鴙雞已絕跡,偶爾尚有野兔現跡。


推薦影片:"稻禾"舞作精華
觀眾評論︰
一開始這段就是_花粉二,稻子的光合作用嘛!
花粉II--日光----, 好美!!
台灣之光! 美到掉淚了……稻就是生命.... 稻就是人生....
雲門真的太棒了~~
加油

(點擊觀賞影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