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22)受訪耆老胡 糶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中台灣與漳州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時  間:89415(週六),上午十點二十分至十一點三十分

地點︰受訪人自宅

訪談內容︰(3)綜合篇

受訪人︰胡糶 (民國9年生刑警退休耆老)

主訪人:李秀芳

主訪人:

阿公,您在公家機關上班嗎?

胡 糶:

在刑警隊。

主訪人:

在溪湖嗎?

胡 糶:

不是,彰化縣和美分局十一年,員林分駐所差不多四年,二林分局、鹿港分局,我最早以前是教員。

主訪人:

教書就是了。是在溪湖公學校嗎?

胡 糶:

我是在媽厝公學校教書。

主訪人:

媽厝是後來才有的學校。教書之後,才去當警察?

胡 糶:

我以前比較懶的種田,我比較愛讀書,每考必中,我也曾考上台中地方法院,要是懶得種田,當然要考試,以前日據時代,考國語、算數、地理、歷史,哪有什麼,簡單簡單,以前數學比現在簡單,四式運用而已。

主訪人:

加、減、乘、除。

胡 糶:

日本時代國文多讀一點,考成語、解釋的比較多,日本時代的考試算是簡單、簡單。

主訪人:

之前在頂寮聽一些阿伯說,山仔腳很會抓鱉,胡厝吹咑滴。這裡有樂隊嗎?

胡 糶:

我們這邊有北管。

主訪人:

有叫什麼館名嗎?

胡 糶:

以前北管是慶雲軒,與福安宮合。

主訪人:

有沒有演戲北管戲?

胡 糶:

叫子弟戲,這些學北管的子弟,叫他們來教腳步,叫子弟戲,不是北管戲。

主訪人:

有沒有穿戲服?

胡 糶:

有啊!生意人演子弟戲,多好看,烏龜當小生,   做旦,   總經理,   做大花,演個意思意思,大家都算是有職業的人。

主訪人:

工作之餘來這邊娛樂,在福安宮演,還是有其他地方?

胡 糶:

都在福安宮演,溪湖街仔的人比較多。

主訪人:
  聽說胡厝吹咑滴很厲害,有人要嫁娶,都會來請你們過去,順便抬轎,那時轎的規模有很多嗎?

胡 糶:

轎的規模很多,紅轎、黑四轎,要娶新娘就要抬大餅給女方的人吃,現在已經沒轎子了。

主訪人:

聽說拿去當薪柴起火。

胡 糶:
  對,拿去起火啊!普通的轎子是用竹蔑編的,紅轎是用木材去刻的,就像迎神一樣的轎子。

主訪人:

  較窮的都坐竹蔑編的。

胡 糶:
  對,較窮的都坐竹蔑編的黑四轎,較有錢的都坐紅轎。

主訪人:

竹蔑編的叫黑四轎,黑色的黑嗎?四是數字的四嗎?

胡 糶:

是。

主訪人:

是漆黑色的嗎?

胡 糶:

也漆青色、籃色,漆很多種顏色。

主訪人:

通稱黑四轎。

胡 糶:
  普通沒有錢娶新娘就叫計程車,有錢叫賓士,就像是這種的道理。

主訪人:

胡厝的人都做什麼行業?

胡 糶:
  族譜上面就有一些介紹。

主訪人:
  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搬出去了?

胡 糶:

對。

主訪人:

這樣胡厝的戶數不多?

胡 糶:

不多,差不多四、五十戶而已。

主訪人:

以前古早時代更少?

胡 糶:

  對,更少,古早時代沒有什麼人。

主訪人:

怎麼會人口那麼少?

胡 糶:

有的有娶,有的沒有娶,有的有生,有的沒有生,鴉片吃完,日本佔台的時候,土地差不多都用光了,就比較窮。沒有土地,沒有工廠,沒有工業,你要去哪裡吃頭路,等別人在播田、除草、割稻時幫農,不然就到糖廠做工,割甘蔗葉,古早人的生活很可憐。

主訪人:

都是要靠勞力。

胡 糶:

不然較聰明的人可以做小生意,賣個菜,賣個小東西,有大本(資本額大)的人就到都市發展,去做大生意,大生意頂多是店員而已,店員也是要有人牽(賞識),也不一定沒有店員的工作可以做。

主訪人:

阿公,您還記得您小時候這附近的地埋位置形勢嗎?

胡 糶:

溪湖的事情,我知道的比較少,因為我十六歲時就出外去吃頭路,所以溪湖確實是不熟。

主訪人:

您都在台中工作嗎?

胡 糶:

是,台中,我也曾在台南當警察十幾年。

主訪人:

退休才回來?

胡 糶:

對,退休才回來播田,我也有田地,我不太會播田,現在是用機器,以前請人來做。

主訪人:

以前您也可能偶爾回來溪湖看看吧!

胡 糶:

回來很少,回來就到親同那裏去坐坐,一下子就晚上了,然後就走了。

主訪人:

聽說溪湖街仔以前是溪底。

胡 糶:

對,以前溪靠近溪湖,戊戌年…………

主訪人:

這個戊戌年是八七大水災嗎?

胡 糶:

戊戌年後溪是二林鎮花崙里,之前是靠溪湖這一邊,因為戊戌年溪才割到二林鎮,拜溪神就是怕溪一直陷下去,所以溪都靠近溪湖比較多。

主訪人:

我們這邊有在拜嗎?

胡 糶:

我們這邊沒有,因為溪都割到花崙里,代馬旁邊就是花崙里,代馬、崙仔腳現在是代馬橋,以前沒有橋。

主訪人:

以前是要如何過橋?

胡 糶:

涉水而過,沒有竹筏。

主訪人:

連竹筏也沒有,水不就淺淺的?

胡 糶:

不一定喔!要看有沒有下雨。

主訪人:

不就要用游的。

胡 糶:

要用游的過溝,我也有在那種田。

主訪人:

您為什麼在那裡種田?

胡 糶:

因為以前戊戌年做大水,打成溪後,有溪底的土地浮起來,變成新生地,有的是溪湖人有的是花崙里的人代馬崙仔腳的人,去開墾,開墾後,日本政府叫做新生地,新生地開墾到能夠吃,之後日本政府才移民一些日本人來這裡耕種。

主訪人:

在花崙里那附近嗎?

胡 糶:

花崙里那裏有,還有挖仔。挖仔在溪湖橋過去,就是挖仔。

主訪人:

不是溪湖?

胡 糶:

不是溪湖,那是二林鎮,溪湖這邊,日本人有耕種的地方是在竹頭仔再往南。

主訪人:

竹頭仔那裏有嗎?我們去問怎麼都說沒有移民村。

胡 糶:

移民村是沒有,移民村是在挖仔。

未完待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