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32)旅遊寫真簿:伊太利(4)



 
格主報告: 嗣後上網記事 以短文 為主,配合多量圖片,感謝上天賜給我機會,能繼續完成我身為先代人應盡傳承使命心願。
日日感恩!!
 (網路圖) 
人生步到八十回憶錄(32)
人生經過八十歲月,回顧,日治、戰時、光復、 民主,各不同時代不同體制下生活經過,辛酸、艱苦、饑餓、容忍,強韌的台灣人無奈的往事點點滴滴,為主題來分拆,談論,做為後代參考。
★★★★★★    

談先民入台當時稻作
先人早期來台初期台灣有野生稻,品種比大陸好,但原住民不善農耕,又沒有農具,稻禾成熟時用手採拔,一甲稻田要幾十天才能採收完,開墾時也用手挖地,產量自然不多。
據渡台楊姓先民老輩傳述:入墾時在四周環繞著沙崙的溪埔盆地平原上,開始,搭草寮、拓荒、開墾、以大陸耕農經驗,在此新天地,除雜草、搬石頭、墾地、種雜谷,初期生活以採野生稻禾、野菜、捉溪魚蝦、獵野味(野免類)為糧,渡日。
當時先住平埔族群很早就懂得耕作,他們耕作的方式相當簡單,卻非常有效,他們通常在離住家不遠的地方找一塊地,先將樹林砍掉,然後以火焚燒,利用焚燒樹林所留下來的 灰燼為肥料,等待來年土地肥沃了之後,就以樹枝做的木棍在土地上挖洞播種,二、三年之後,土地利用的差不多了,又換鄰近的另一塊地砍林燒樹,週而復始。
這種耕作方式,相當經濟,通常是女人的事,男人即從事狩獵工作(獵鹿、兔、捕魚等),後與入台墾民以出租、賣地等方式讓渡耕地,慢慢地向四方遷徙。
墾民經勤耕一段時間後,發覺此未曾經耕耘過的處女地,非常肥沃,不必施肥種植的農作物,也能有意外的收獲。

依據「發現台灣上冊」描述:不論種稻或植蔗,收成都令人驚喜,因為台灣「土地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施肥的話稻穗會飽滿得倒下來)。下種後,農民也「聽其自生每畝數倍內地」,後施設水路引水入田後,將陸稻改作水稻增加產量。以上是略述渡台墾民稻作過程。
  參考資料

立春田野一遍綠(點入網路)

分類:溪湖鄉野史
2009/03/10 03:23
立春田野一遍綠 話說︰先民入台當時稻作 先人早期來台初期台灣有野生稻
...《 詳全文

★★★★★★   
 

旅遊寫真簿歐洲:伊太利(4)

水都威尼斯簡介:
威尼斯以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景觀,博得了全世界的青睞。但是今日卻面臨嚴重的挑戰。由於季節性的水患以及不穩定的地基,威尼斯平均每年下陷0.5公分;全球暖化的結果,可能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加深了威尼斯的滅頂危機,專家預測,以目前人口減少速度推算,威尼斯很可能在2036年左右成為一座「空城」。如何保持地盤的穩定與維護藝術的完美,都威尼斯刻不容緩的問題。
我們前往威尼斯,沿途欣賞這個浪漫的水都;威尼斯帶給世人的魅力是以水都、建築、藝術、宗教、橋樑、交通船舶、寫意的生活為主,彩色的威尼斯,也是美麗的威尼斯。1987年,威尼斯及其環礁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從上岸走到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區擁有最多高級旅館,餐廳和商店,,大運河環繞該區而流。高聳在廣場上的鐘樓很遠就可看到呢 在威尼斯本島上共有150條運河穿梭在整個島嶼之中,上面的橋樑更高達數百座之多。
整座島上,是完全沒有任何的車輛,全部仰賴人類的雙腳或是水上船隻。在聖馬可區的對岸這美麗的建築,我就不知是什麼區囉? 我們走在威尼斯市區常常會迷路呢!
進入聖馬可廣場前先看到這些雕像連結著總督府和地牢 的嘆息橋,聽說從前犯人在總督府聽完審判後,就經由嘆息橋被帶到地牢中,從此可能就過著不見天日的牢獄生活,所以在經過這座橋時,總會透過橋的縫隙,看看 這外面的天空、美麗的景色,然後不由自主的便會發出嘆息之聲。嘆息橋之名,由此而來。雖然這座橋的規模不大,但卻也是威尼斯的重要景點。

我愛水都威尼斯- shine 的幽美幻境- Yahoo!奇摩部落格(點入網路)


tw.myblog.yahoo.com/jw!avRU7l.../article?mid=3635... - 美國 - 頁庫存檔
2007年12月22日 – 威尼斯以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地理景觀,博得了全世界的青睞。但是今日卻面臨嚴重的挑戰。由於季節性的水患以及不穩定的地基,威尼斯平均每年 ...

 
 
 
 
 

 
 
 
  
 
  
 
  
 
  
 
 
 
 


下回佛羅倫斯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