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憶童年農村樂(二)



憶童年農村樂(二)車輪笨 稻草綑 透旱雞鴨吱呷滾 雞啼狗吠 水牛聲 稻草的香味
啊啊 作息的鄉里 冬尾的空田 卻田螺 戽魚蝦 黃昏的庄腳
啊啊真懷念 彼的庄腳 是阮故鄉 難忘的故鄉 !!

農村莊腳的黎明,公雞啼報旦,遠聞狗吠聲,廳口穀仔庭,車輪笨 稻草綑,散發稻草的香味,透早雞鴨,展翅走動騷音吱呷滾,牛椆水牛聲,是咱古早莊腳典型的晨景。
「車輪笨」

古早農家的糧倉「車輪笨」這種昔日農家的迷你榖倉叫「古亭畚」,俗名車輪畚,台語說「車輪笨」。
昔日農家用來儲藏稻穀或雜糧的, 因外型圓弧,所以老鼠不易攀爬;底部架高,可以乾燥防潮, 以前擁有車輪畚的農家,通常是地主或家境不錯的,佃農則少見,所以古亭畚可算是昔日富農的表徵。
車輪笨賊;日據時代農民勤儉、純樸安於居,甚少有重大犯案發生。
早前一般農家生活於,到田園耕作或暫時外出都不鎖門,只出入門口用約三、四尺高的竹片撊柵,撊住,防雞鴨進入屋內拉屎,不怕賊入盜,只恐雞鴨入侵,鄰居有時臨時急需油、鹽都互相自由先入借用,後自動還的互信祥和的環境。
昔時農村農民偶爾一時欠米,向鄰居借米時也有一種無形中的默契,借米時借米人,將盛米容器米蓋平,還米時容器米盛尖尖還人家,是農村富人情味,使人莞爾的借米無形規則。
祥和農村,偶爾也會發生盜穀賊,深夜車輪笨被挖洞盜取米穀盜竊案,犯此類者多數是不務正業之慣竊所為,此種人多數平常不務正業,執迷於賭博,有一句俗語諷刺搏賭人謂,贏時;「一手撁肉,一手撁蔥」輸時;「打某(妻)扭頭鬃」表示他們之不穩定生活情況。
他們無錢時,窮即起邪念,就犯盜穀、盜抓家畜等行為,可是盜米穀、盜抓雞鴨等犯案,該時代算平靜農村的大案件。
日本警察逮捕盜賊時,盜賊頭部被納蓋「草納仔(用稻草編織只眼睛部分留二孔,由頭部套到頸部草頭套。)」雙手被縛遊街示眾。
被囚在獄中穿的囚衣是紅色,因此成為古早父母以「你想欲紅衫麼!!」而責罵行為不撿教囝仔的警惕語。
稻草綑

咱溪湖一帶農家收割後的稻草都運回住宅穀仔庭,堆疊成圓形草綑,以備做牛隻乾糧及其他副業加工用,搬運稻草離宅近的,以人工擔回,離宅遠的以牛車運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本鎮西勢里曾於運稻草牛車發生一件不幸故事,據說終戰前昭和二十年秋天,西勢里一位農民將收割的稻草運回中,適逢美軍來溪湖空襲明治製糖會社的機群,在上空發出轟轟機聲,驚動拖滿載稻草牛車的牛,牛猛奔,因此壓住稻草上杉木繩索鬆綁,杉木一頭向上伸,好像高射炮向上欲射擊形狀,美機誤於是攻擊飛機高射炮,猛向地下掃射致人、牛當場被擊斃,真是禍從天降,成為聞而令人鼻酸的無辜戰爭犧牲者。
農家稻草用途如下︰
1,水牛飼料用
稻草是水牛重要的飼料之一,準確的說水牛是反芻(俗說有四個胃)動物,其主要飼料是含粗纖維比較重的一些草料等(如稻草),其草料又分成青草飼料、乾草飼料、和青草料,另外每天還可以適當的補充一點精飼料(豆餅、米糠、麥皮等),但不易過多。
供青草料都是飼牛囝仔的工作,回想古早飼牛囝仔的景象;在一遍綠悠悠的稻田,野草林投欉生的埔地,一群飼牛囝仔放牛吃草,牛嚙草背上烏秋飛,牧童群集陰涼林投腳,割林投葉、取林投子,做口笛、甩林投子戰,或在水圳跳水、遊泳,到日幕時,牽牛背著夕陽歸。
現在水牛工作由鐵牛取代,此景已難再,只有回憶懷念。
早年農村也常聞有盜牛笨賊,該時代運輸車類尚未普遍,盜得牛也只有牽牛走偏僻小路逃,牛主人發覺牛失蹤時除報警外,就即刻動員全庄人員分路追尋,先查尋地上有無新牛腳印,而決定查尋方向,如發現地上有新留牛屎,即測其熱暖程度判斷牛隻被牽去多久時間,除非牛被宰殺通常都能尋回。
古時代細漢就手爪踐的囝仔,常以俗語一句「細漢盜挽瓟,大漢盜牽牛」教示。
附記︰台灣水牛史
牛是農家寶貝,也是農耕不可缺少之幫手,水牛在台灣的開拓史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台灣本來只有野生的黃牛一種,漢人來台後除了將之馴化外,也從華南一帶引進水牛。
最早在荷據時期已開始,傳教士達尼威爾向巴達維亞的東印度公司借了四千魯幣,買了一百多隻水牛,贈給台南地區平埔族的蕭壟社,教導他們進步的農耕方式。
鄭成功時代,為了鼓勵漢人到台灣開墾,引進更多的水牛幫助農人耕田,自此一直到六、七○年代的台灣農村, 水牛是最普遍的風景。水牛更是台灣文化中常常被感念的象徵。(取材自網路)
2,農家大灶燃料用
古早農家婦女重要工作之一是抰柴,此工作是稻草單獨或稻草、竹葉、竹枝混合纏成一團約1,5台尺長方形「草抰」供古早大灶燃燒用。
3,菜苗、秧苗遮蔭、防風用、顧鳥仔
農民播菜籽於菜股後,上面遮蓋稻草保持水分助菜苗成長,播秧仔(稻苗)時以竹片壓抑稻草製成一片稻草防風圍,保護秧苗不受風害。
另一種保護秧苗不受鳥隻侵害法是「顧鳥仔」,顧鳥仔即以空銅鑵仔用繩索縛在一起,鳥群飛來欲啄苗圃穀種時,將縛空銅鑵仔的繩索搖動發出「哦啦 哦啦」聲響嚇走鳥隻作用,此仍是農家囝仔的工作。
4,編織草繩、草袋用
用稻草編織草袋、草繩是農業時代農家婦女之副業。主要原料稻草(最適用是「在來種稻草」)。
編織草袋工作過程(取材自網路)
設備用具快式草袋架或慢式草袋架。
製作方法首先選擇長勢健壯的雜交稻和一般常規品種稻的稻草,先用手或釘耙將稻草上的毛葉刮掉,跺齊草根,然後用溫水或冷水把稻草潤濕,重點潤根部,最好浸泡3~4分鐘,浸泡後瀝水,陰晾一下,使之柔軟濕潤而不易折斷。
使用濕潤後的稻草搓成0.2厘米粗的草股草徑,再將草經纏掛在草袋架的主體部位上,纏32道徑,上完徑後,將稻草放在近處,便可坐在機器前,用機器進行編織。
運用快式架編織草袋子,左腳踩動閘的踏板,右腳踏動穿梭的踏板,隨著梭子來回穿動和腳閘的上下起落,兩手從徑的兩側往梭子的鉤上續草,一次續一根,如織布一樣, 15分鐘左右即可編織一塊草袋片。
若用慢式架編織草袋子,兩腳要有節奏地踩動穿梭的踏板,隨著梭子的來回穿動,一手滑動閘,一手續草,需30分鐘織完一塊草袋片,當編到一定長度後,便可從機器上卸下來,卸下的半成品叫草袋片,經過剪修後可以出售。
要製成草袋子,還須對草袋片進行擰邊縫合,擰邊的辦法,可將草袋片平鋪在地面,採用壓邊的方法;或在草袋架上採用掏邊的方法。
擰完草袋邊後,用剪子剪掉擰邊多餘的稻草,然後進行縫合,用兩根0.2厘米粗的稻草繩做邊筋,邊筋長2米為宜,將草袋片折疊,用穿針引0.5厘米粗的草繩在草袋子兩邊各縫22針,縫後再剪掉草袋子表面的毛草葉,以達到標準要求。
工藝流程選料→濕潤→編織→成片→修剪→擰邊→縫合→修整→成品。
草袋用途︰裝蕃薯、根莖菜類(芋仔、菜頭、紅蘿蔔等),由日治時代至光復塑膠類出現後,才漸漸被取代而絕跡。
5,編草寢﹝心﹞冬季舖塾床底用
古早一般家庭所用眠床,不管紅眠床或總舗都是硬底床,到了冬季古早就有利用稻草,編草寢(心)舖塾床底取暖之法,靠床頭面編織鱔魚骨形花樣草寢(心)頭於前,其餘用稻草舖平即成一床溫暖軟軟床舖,囝仔時代最愛在,新舖軟軟床舖上滾來輪去,享受撲鼻稻草香及溫暖床舖的滋味,那也是一段快樂的回憶。
6,燻蚊及堆肥用
燻蚊︰將稻草捲成圓筒形草束,點火使草束悶燒起燻煙驅蚊之用,多用於夏夜在外庭納涼時、牛椆內、就寢前室內等處燻蚊蟲。
堆肥︰堆肥間(糞間)以稻草為基底竹葉、樹枯葉、菜葉、家畜類糞、潑豬椆內肥水等混合使其發酵,腐化成有基肥,施於田園基肥用。

附記︰

宜蘭縣冬山鄉的珍珠社區︰以前的農家將收割後的稻草堆疊起來,當作燃料使用,且作為有機肥料的一種,例如:種植蔥蒜時可舖於泥土上,供作養份。六○年代宜蘭縣內,造紙廠收購稻草造 紙;菇農收購稻草培植洋菇。稻草是副產品,亦為重要收益項目,現在農民就地焚燒或丟棄,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開創稻草新用途、提升稻草附加價值,不僅可以 消除環保問題,更擴大農村副業收益、增加就業人口,重建昔日農村稻草工藝,轉化鄉土文化新風貌、提昇生活美學!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位在冬山河畔,以稻草工藝及文化產業聞名,每年推出「稻草藝術節」,規劃疊草垺競賽、稻草拔河、搓草繩、幼兒推稻草球、稻草人裝飾等 活動,讓參與的選手體驗有趣的田園競技,重溫過去的農村質樸生活。在活動期間並舉辦攝影比賽,邀請全國攝影愛好者,為『珍珠』留下完美的註解! 社區藝術顧問高錫麟老師,針對稻草做多元化研究,融合藝術與傳統民俗,創造出稻草畫、稻草彩繪面具、稻草紙漿面具、稻草娃娃、稻草紀念物、稻草紙、稻草 人、及稻草童玩……等創作,讓一株小小的稻穗,在宜蘭縣冬山鄉的珍珠社區展現全新面貌,每件稻草藝術創作,都是工藝師們智慧的結晶,將稻草的特質充份的運 用,給予每個作品一個全新的生命力,更感動了到此共襄盛舉的遊客! 傳統農村生活受時代沖擊,一直在改變,傳統生活環境及民俗逐漸消失。珍珠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藉由「稻草藝術節」的活動,培養當地工藝師深植地方、發展地方特 色產業,讓傳統技藝延續與傳承!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 撰稿者:潘倩君

冬尾空田

天高氣爽,秋風微微吹,風吹溝岸菅芒花搖動,翎絲成群回巢天空飛,夕陽紅紅照田園,稻草束如露營兵整齊靜靜蹲在空田,田岸水牛低頭悠悠吃草,冬尾空田秋風涼!! 是咱難忘的冬尾農村景觀。
冬尾(十月冬收割後)除種植蔬菜、拈蕃薯(所謂種植第三冬)外,空田都被放置一段較久時間…

刈稻仔

先說古早刈稻仔;刈稻仔師父只少要七個人分工工作,兩個工人到達田裡,下到田裡,左手抓稻桿,右手操著鐮刀,半蹲著就在有點溼潤的稻田地,很熟手細細束束的先割出兩條稻路。
一人四行稻子,後面有兩個男人拖著一具大型械機桶(脫穀機),裝可以滑行的木腿,方便在泥土上滑行,站在右邊的工人用腳踩動裝在木船裡的圓桶,桶子上有 壓成反V字型的鐵絲扣著,一轉動圓桶,帶動鐵扣,抓起一把把稻桿往裡頭左右勾切,不一會兒稻穀全給打到木桶裡,剩下的稻桿往旁邊放下,重新抓起一把稻桿往 圓桶打絞。
另外兩個工人,在木船後方拿著布袋裝起稻穀,踏圓桶的工人會喊「起行!」兩人同時拉著木桶,裝稻縠的工人也幫著推,就這樣兩個一組,兩個配合著動作,另外一個工人,則視那邊進度慢下來時,會遞補幫著做以補上進度,所以有時三個人刈稻仔,有時三個人輪流打縠,裝好布袋的稻縠,則等著牛車來載。
四點時天還沒亮,看不到稻子怎麼刈稻子呢?其實天也沒那麼黑,有著星稀的月光時,就可以看到稻桿,只要看得到稻桿,就可以刈稻 桿。等天再亮一點時,木桶就可以下田打縠了。
二分地半天的時間,也就是四點刈到八點就完成,這時稻仔園的頭家會備送早餐過來,這餐按時間算是早 餐,不過是刈稻仔工人的中餐了。休息一下子,刈到十一點時,太陽太大了,工人就休息吃午餐了,算起來是第三餐,人家顧三頓,他們早在中午時已吃完三頓。吃完午餐,工人們會找個涼快的地方舖草休息,培養下午的力氣,其實已工作了一天了(照鐘點算的話)!約莫兩點開始,日頭較軟的時候,脫穀機開始動起來。站在脫穀桶遠遠的地方,我撿拾工人散落的稻禾,一枝一枝的稻禾,不一下子就可以撿在手裡,放好撿拾的一把把稻禾,再從工人刈完的地區去撿拾。
太陽掛在西邊的時候,工人終於收工了,超時搶工,真的一天當兩天幹!回到家裡,工人們先把工具收拾停當後,洗過澡才吃晚餐,難怪他們七早八早就去睡下,因為長期下來,如何充份休息保持戰力是很重要的!
刈稻仔工人吃得好,收入也好,只是體力是個持久戰,他們有的從宜蘭過來,從彰化往南刈稻仔,有工作的時候沒眠沒日,沒人叫工的時候整天抓虱母相咬。有人借住有厝瓦,沒人借住住公廳。有時無處可洗澡,圳溝仔水也淘起來將就著洗。
(取才自網路)

却稻仔(拾穗)

站在脫穀桶遠遠的地方,我撿拾工人散落的稻禾,一支一支的稻禾,撿在手裡,放好撿拾的一把把稻禾,再從工人刈完的地區去撿拾…
細漢時曾到田莊大姨家玩,幫忙送茶水到田裡順便在田裡却稻仔,跟在脫穀機後面,却遺落在地上的稻仔穗(撿落穗),一支一支稻仔穗握在手上,不管斗笠下滿面汗水滴,住在街區的我借機,嚐試難得的田園生活,將幾乎被埋沒的農民辛苦種植稻米,一穗一穗撿拾的快樂感,雖拾的不多,二三天中也收穫十餘台斤稻穀,好像拾回農民滴落地,辛苦的汗滴的感覺,真好!!
據說專門拾穗者一冬可拾得稻米數百斤,他們除現場拾穗外也勤於巡尋空田,將稻草束中撿出摻挾在其中的稻穗。
現在割稻仔普遍機械化,一機一人一天可割數分地,不再見古早熱鬧滾滾的割稻景觀,也不再看有人在拾穗。
飼鴨陣

割稻後空田,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後五十年代,溪湖地區常見南部來的鴨仔陣在農路搖擺尾「呷呀! 呷呀!」騷動群行,一支竹竿押一陣鴨,一區空田過了再移一區,趕鴨陣人由南部屏東方面開始(南部稻穀早中部約一個月前收割),將鴨群趕入空田撿食散落殘穗、田螺、昆蟲類等,沿溪邊空田往北推進,田主一般都不反對鴨陣入空田,鴨子吃昆蟲有驅害蟲作用,並拉下鴨屎也有豐富肥分留在田裡,因此互有利處,趕鴨人一路費用如鴨飼料、三餐,可沿途拾蛋販賣充之,鴨陣過後空田裡常尚有殘蛋可拾,一陣鴨趕到北部時適逢尾牙、過年時期,鴨仔也體肥、到水(成熟),將群鴨在北部銷售處分,然後空身帶飽滿錢包歸鄉過好年,是該時代飼鴨的經營方式。
附記︰
在台灣草地,常見飼鴨的人,頭戴竹笠,手中搖動一根細竹竿,縱橫指揮,讓數百、千隻的鴨子聽令,排行列陣,早出晚歸,井井有條,令人傻眼。趕鴨子不是沿著 溪流,而是一丘田沿著一丘田,使鴨子喙食收割後田中殘餘養料,活動範圍相當大,故飼鴨的行業多見於西部的海岸平原、屏東平原及葛瑪蘭地區,山區較為少見。
關於鴨俗語︰
,(鴨仔聽雷), (鴨蛋丟過河), (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活), (死鴨仔硬嘴胚) ( 雞嘴變鴨嘴), (鴨蛋卡密嘛有縫), (一隻鴨母卡好歸盆蚯蚓), (豬頭不顧顧鴨蛋), (鴨稠內無隔暝蚯蚓)。
「.阿某仔,汝怎會無笑面」
「-喔!!我當..(煩惱豬無糠煩惱鴨無蛋),煩惱阿孫仔彌月煮油飯,煩惱阿爹不吃飯」
「可憐喔....蛋我送給汝,要記得講好話 ( 鴨蛋身 雞蛋臉,好親情來相認) 也要叫 (爹呀爹,起來吃飯,吃吃白米飯,鹹鹹鴨母蛋,清清菜頭湯,有話給子講,子擔當)喔!! 」(取材自網路)

却田螺

【日落黃昏 遇著五爪將軍 竹籃安休 柴桶養飼 到了牙門口,腳尻呞檨哮】
黃昏的空田出現,手提竹籃的囝仔群,嘻嘻哈哈喧嘩,靜寂田裡頓時熱鬧起來,我們是到田裡却田螺的五爪將軍,空田割稻後的稻模株整整齊齊排列,天上一群田囝(蜻蜓)在飛翔,地面被阮腳步聲驚嚇的昆蟲在跳躍,夕陽照射下阮開始却田螺…
田螺多生息於割稻時,割稻師父所留下的腳印位,淊入土中積水腳印淈,通常有數粒田螺生息在裡面,因此囝仔也輕而易拾的工作。
拾得田螺放入竹籃,持回放入秧桶船(插秧用柴桶)吐沙後,落鍋滾一滾就可以吃,吃法是用刀將田螺殼尖尾斬斷,除去頭部角質口蓋,用珠仔針(古早婦女插頭鬃,約二寸半長一方附著有一粒比仁丹較大珠仔的針)挖出螺肉炒九層塔或姜糸吃是一般吃法,囝仔多數直接用嘴由頭部吸出螺肉吃為樂。

由網路蒐集有關田螺趣事於下供為大家參考

田螺小常識

田螺泛指田螺科的軟件動物,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田螺科。平均大小是相當於拇指頭的大小,有角質口蓋。很多淡水魚類喜歡吃田螺。田螺體內很容易生長寄生蟲。
台灣有圓田螺、稜田螺及石田螺三個種類。田螺喜歡生活在泥質水底,以水底的矽藻或有機雜質為食。雄性個體的右觸角變形成交尾器與雌性個體交配。為卵胎生。
田螺是一種軟體動物。身體分為頭部、足、內臟囊等3部分,頭上長有口、眼、觸角以及其他感覺器官。體外有一個外殼。田螺的足肌發達,位於身體的腹面。足底緊貼著的膜片,叫做厴,它像一個圓蓋子,當遇到不測或需要休息時,田螺便把身體收縮在貝殼裡,並通過足的肌肉收縮,用厴將貝殼嚴嚴實實地蓋住。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質足。
田螺在環境惡劣時會以腹足鑽入土中並且將殼口朝上並緊閉口蓋而進入休眠狀態,牠們一睡就睡了六個月,在休眠長達半年以上的圓田螺,雨季到將口蓋打開,開始吸入睽別多時的水並且翻身爬行爬行,然後母螺將育兒袋中的螺寶寶放出,小螺健康的在水中爬來爬去,一句台語的俗諺-田螺含水為子生。
母田螺為了生存與環境搏鬥,本能告訴牠必須要等待下一次雨季的來臨,而大自然的乾濕雨旱季是規律的,母田螺堅信等待必有回應,但是當人為造成的棲地改變無法恢復時,那田螺如其他濕地的生物一般將悄悄的滅絕,只是它們在休眠懷著小孩中默默的死去。
田螺姑娘故事
晉朝時,侯官縣有個名叫謝端的孤兒,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鄰居收養了他。
謝端忠厚老實,勤勞節儉,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想再給鄰居添麻煩,就自己在山坡邊搭建了一間小屋子,獨立生活了,因為家中一貧如洗,所以他一直沒有娶妻子。鄰居們很關心他,幫他說了幾次媒,都沒有成功。
謝端也沒有因此而失望,仍然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勞動,一天,他在田裡撿到一隻特別大的田螺,心裡很驚奇,也很高興,把它帶回家,放在水缸裡,精心用水養著。
一天,謝端照例早上去地裡勞動,回家卻見到灶上有香噴噴的米飯,櫥子裡有美味可口的魚肉蔬菜,茶壺裡有燒開的熱水,他想,一定是哪個好心的鄰居幫他燒火煮飯。
沒想到,第二天回來又是這樣,兩天,三天……天天如此,謝端心裡覺得過意不去,就到鄰居家去道謝。他走了許多家,鄰居們都說不是他們做的,何必道謝呢?謝端心想,這一定是鄰居好心腸,硬是一再致謝。
鄰居們笑著說:“你一定是自己娶了個妻子,把她藏在家裡,為你燒火煮飯,謝端聽了心頭很納悶,想不出個頭緒來,於是想探個究竟。
第二天雞叫頭遍,謝端像以往一樣,扛著鋤頭下田去勞動,天一亮他就匆匆趕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遠就看到自家屋頂的煙囪已炊煙裊裊,他加快腳步,要親眼看一下究竟是誰在燒火煮飯,可是當他躡手躡腳,貼近門縫往裡看時,家裡毫無動靜,走進門,只見桌上飯菜飄香,灶中火仍在燒著,水在鍋裡沸騰,還沒來得及舀起,只是熱心的燒飯人不見了。
一天又過去,謝端又起了個大早,雞叫下地,天沒亮就往家裡趕,家裡的炊煙還未升起,謝端悄悄靠近籬笆牆,躲在暗處,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屋裡的一切。
不一會兒,他終於看到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從水缸裡緩緩走出,身上的衣裳並沒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濕潤,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開始燒火做菜煮飯。
謝端看得真真切切,連忙飛快地跑進門,走到水缸邊,一看,自己撿回的大田螺只剩下個空殼,他驚奇地拿著空殼看了又看,然後走到灶前,向正在燒火煮飯的年輕姑娘說道:“請問這位姑娘,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要幫我燒飯?”姑娘沒想到謝端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大吃一驚,又聽他盤問自己的來歷,便不知如何是好。
年輕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卻被謝端擋住了去路,謝端一再追問,年輕姑娘沒有辦法,只得把實情告訴了他,原來,這位姑娘是天上的水素女,天帝知道謝端從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見他克勤克儉,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下凡幫助他,水素女又說道:“天帝派我下凡,專門為你燒火煮飯,料理家務,想讓你在十年內富裕起來,成家立業,娶個好妻子,那時我再回到天上去複命。
可是現在我的使命還沒完成,卻被你知道了天機,我的身份已經暴露,就算你保證不講出去,也難免會被別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這裡了,我必須回到天庭去。”謝端聽完神女的一番話,感謝萬分,心裡很後悔,再三盛情挽留水素女,水素女主意已決,臨走前,水素女對謝端說:“我走以後,你的日子會艱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農活,多打魚,多砍柴,生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我把田螺殼留給你,你可以用它貯藏糧食,能使米生息不盡,殼裡的稻穀都不會用完。
正說話時,只見屋外狂風大作,接著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濛之中,水素女講完最後一句話飄然離去。
感激神女的恩德,特地為她造一座神像,逢年過節都去燒香拜謝。
而他自己依靠勤勞的雙手和神女的幫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幾年之後,他娶了妻子,並向仕途發展,中舉當上縣令。
謝端為了感謝水素女,立了廟,就是今天的素女祠。
【說明】原出《 搜神後記 》:

釣奄每仔(水蛙仔)

黃昏在空田、田溝邊,釣奄每仔(水蛙仔)是農村囝仔的樂趣,釣奄每仔,釣具非常簡單,一支細長四、五尺竹竿,竹竿頭縛棉糸線約三、四尺,線下端縛土允(蚯蚓)不用魚鉤,準備用鉛線固定直徑七、八寸闊長二、三尺布袋仔(麵粉袋最適合,裝水蛙仔用),加附手柄就齊備了。
到田野選田岸腳、水溝邊將縛土允(蚯蚓)的竹竿,上下輕輕彈跳使土允躍動,奄每仔看到就跳來咬住不放,那時就將咬住不放的奄每仔,釣入麵粉袋內搖一搖奄每仔就掉落袋底,如此反覆釣到日暗時至少有一、二斤重。
空田上稻草束下也是奄每仔喜歡隱藏之處,將稻草束抓起,下面奄每仔就噗噗跳,此時用手掌覆蓋奄每仔抓捉,謂「覆奄每仔」。
在農閒期,釣奄每仔是農村老、幼、婦女、常有快樂的活動。
戽魚
冬尾時鄉村水圳大小溝渠亦魚池、埔堀等,水都枯竭水量少,就是莊腳地方到了戽魚的時候。
回想我們囝仔時代,三五個囝仔伴,相招逗陣帶戽隙(借音字)、鋤頭、糞箕、鉛桶到田岸溝仔戽魚。
適合阮囝仔戽魚地點是田岸溝仔、墓地埔堀,選寬、長、深都不行,這樣水不易戽乾。
所帶用具很簡陋,但很實用,我們會選擇一段溝,用泥在上下游分別用田坡築擋水墻(泥土堆),選點較有魚蝦集聚點,如溝形成灣處、水堀較多地點,魚蝦就較集群藏身之處,水流還要較緩,水流緩的地方,往往是水流迴旋之處,食物豐富,是魚兒較集中的地方。
築擋水墻用泥土也有講究,要先挖些田岸或堀岸上的硬泥,最好是帶草的田岸土,築出擋墻,再將溝裡的泥土挖上來,蓋在擋堆上,上游水的衝力大,所以上游的擋墻要較厚,下游則可以薄一點沒有關係,擋墻堆好,接下來要用戽隙或鉛桶將這一段杜塞溝裡的水戽乾,手酸了,就輪流戽,換了幾人之後,溝裡的水也戽得差不多了。
戽到水較少時,溝底開始出現魚蝦了,這時看到的每一條魚、一隻蝦,都是一份驚喜,我們總會很激動地放下戽隙、鉛桶,嘻嘻嘩嘩狂歡衝上去將顯身的魚抓到鉛桶內,如果沒有桶,就在溝邊空田上造一水堀仔暫時放魚。
其實,這時見到的多是小魚小蝦,但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魚、小蝦,給我們增加了無窮的狂歡,水越來越少的時候,魚兒游動的水紋越來越明顯,再過一陣,水淺的地方,魚兒的身子漸漸露出了水面,每一道青色的背脊,都能讓我們歡呼,到了後來,我們的眼光就只是追尋著最長最大的魚脊了。
鯽魚、蝦仔、土虱、雨鰍是平常田岸溝裡比較常見的魚類,所以,要是看到一抹黑色背脊的時,會讓我們興奮很久,因那是較大尾的鮐仔或鯽仔。
水戽乾了,魚兒全都橫著身子躺在泥裡,嘴一張一合的掙扎,生猛些的,會側著身子撲往水多的地方遊,到了實在遊不動了,也就只好躺在泥裡張合著嘴,久不久彈一下身子。
我們停止戽水,提水桶,都奔各自早已瞄好的大魚撲去,沒桶的,張著五爪也上去抓,這時真是各顯神通,每抓住一條大魚都要大聲歡呼一聲,抓住最大魚尾的,就是我們中的英雄,可以榮耀很久,直到下一次有人抓住更大的。
最難抓的是土虱,這東西很滑溜,而且頭上有角,不小心,兩尖角就能將人的手剌傷流血,抓的時候要看準了迅速下手,用拇指和中指夾住它緊挨著尖角的柔軟部位,食指則將頭部捉住,這樣既抓得緊,又不怕被它的尖角刺傷。
大魚抓完後就抓小魚,小魚抓完後就尋找溝邊上的坑、洞,一般都能在這些坑、洞裡發現魚、蝦、蟹之類,運氣好時能抓到鱔魚。
最後再摸溝底泥巴中「雨鰍、加邦」,雨鰍滑溜溜,一觸即溜走,為抓住它我們在泥巴中奮鬥,個個都弄得成泥人,後經大人講,抓土虱、雨鰍要用菜瓜葉抓就不會被溜走,菜瓜葉背面有細毛可擋住雨鰍身上滑溜溜粘液。
拚一下午黃昏時,大家滿身泥巴,大漢的有的背鋤頭、提糞箕、有力的撁半鉛桶魚蝦,小漢的空手在後成列,背後拖著夕陽照射長影,沿途唸;淹廣西,白目眉,無人請,加己來…亦唸:啾啾啾,提籃卻雨鰡, 一尾吃,一尾貼目睭。
又唸︰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要娶某,媒人婆仔土虱嫂,鮕鮘兄打鑼鼓,
田囝(蜻蜓)舉旗喚艱苦,水蛙扛轎目土土,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沿途,嘻嘻嘩嘩歡樂笑嘌,歸回阿母煮熱熱等咱返去的家。
今故鄉,河川溪流被嚴重污染,河流魚蝦絕跡,昔日在田野釣水蛙仔、戽魚等鄉村樂趣已難再,憶,往事只能回憶!!
註記︰
「淹廣西」即,生棲於田間水溝的螃蟹,平時潛藏於水溝仔邊穴孔內,找尋食物時才趴出來孔外,因其目上蟹殼乾燥時會呈白色,所以被說白目眉,一般是形容人「厚面皮,不知羞恥」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