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三個保正八十斤」的諺語由來

「三個保正八十斤」的諺語由來


「三個保正八十斤」的諺語:在某製糖株式會社製糖工場,一群忍無可忍的農民,在「保正」陪同下向會社抗議,並要求檢查磅秤,結果發現三個保正站上磅秤,竟然只有八十斤。(一台斤=16兩,一公斤=26兩,80斤=49公斤)當然蔗農雖然有一定的利潤,但是將所得拿去還清事前向會社借來買苗、買肥料的利息,以及給付地主租金,剩下來便沒有多少錢了。

二林南區蔗農自大正十二年(1923年)起,對於不公不平的採收政策,在二林庄長林爐、公醫許學[9]、大城庄長吳萬益領導下,不斷向林糖提出訴求與抗議,但都不得要領。
第二年,再聯合了二林、大城、竹塘、沙山等四庄共2002名的蔗農,聯名向臺中州及殖產局陳情,林糖才答應每甲增加五圓作臨時補貼,其實每千斤約只補貼0.0625圓而已。但這已是台灣蔗農抗爭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這個案例遂成為台灣各地蔗農向當地製糖會社要求提高蔗價運動的開端。據《簡吉獄中日記》導讀中說這種訴求與爭議事件,到1925年增至12個會社。但這些糾紛後來大多獲得解決。惟獨二林蔗農與林糖的怒火卻還繼續延燒擴大。
很顯然,在兩個採收區一甲地每年170圓 的懸殊下,五圓的補貼只是杯水柴薪,繼續抗爭是勢所必然。又因林爐、許學、吳萬益都具有官方身份,引起蔗農的猜疑,因而轉向當時回鄉開業的醫師李應章求援。

據說當時李應章與許學原本就有心結。因而他就結合二林區「台灣文化協會」會員劉崧甫、蔡淵騰、陳萬勤、詹奕候等人,進行研究種植甘蔗的成本、產值與糖廠收益等資料的分析,認為甘蔗一千斤應該要給7圓才合理。於是便開辦理「農村講座」,起草《蔗農組合章程》,編寫《甘蔗歌》,教導蔗農吟唱,呼籲農民團結,作為與糖廠交涉的籌碼。

1925年1月1日就在仁和宮前之廣場,召開「農民大會」,二千多人參加,議決組織「二林蔗農組合」,以代表蔗農與林糖交涉。6月28日正式在「二林酒製造廠」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大會」,這是台灣第一個「農民組合」(即今日農會前身),參與的農民計有404名。會中選出李應章為理事長,劉崧甫、蔡淵騰、詹奕候為常務理事,陳萬勤、謝黨、謝月、詹忠、洪珍、詹昌寶為監事,另選出代議員五十人。又聘泉風浪(日籍,台南新報記者)、鄭松筠(臺籍,辯護士)為顧問。正式掛牌運作,開啟了台灣農民組織的先河。

蔗農組合成立後,組合蔗農代表先向「林糖」請求提高甘蔗價格,但不被接受;八月又陸續前往北斗郡、台中州總督府請願,但仍然沒有結果。9月27日,二林農民再度集會,議決五大訴求:
採收前先公布價格。
價格由雙方決定。
過磅有蔗農立會。
肥料自由買賣。
應公布肥料分析表。

10月6日,李應章、詹奕候等組合幹部再往「林糖」交涉,遭到拒絕。10月15日,第二次談判又告破裂。組合人士轉而求助於北斗郡守石渡榮吉,郡守亦僅敷衍而已。蔗農眼看甘蔗採收期將至,於是一致聲明:在沒有公布價格前,甘蔗拒絕「林糖」採收,埋下了事件爆發的引信。

10月21日製糖廠派人帶領僱工到二林、沙山兩村七處非組合成員的蔗田要收割,被組合成員阻止。22日早上,林糖及僱工30幾人強勢進行收割,組合 成員出面阻止,僱工們雖然拿到較平時優厚的工資,面對衝突觀望不前。

當天下午一點左右,遠藤巡查部長率六名巡查(大石、諸富、和知、小野、高木、洪文 滔)、北斗郡喜多特務 (特別高等員警) 及糖廠社員20多人、僱工16人前往支援收割。農組這邊的蔗農見狀也號召更多人前來,雙方對峙情勢緊張…

文由溪湖史記第十單元:見聞歷史:二林蔗農事件轉錄。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懷念隨時代消失的行業

懷念隨時代消失的行業
 喊鈴弄:(打鑼叫客)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拚,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農家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 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 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講古:(打鑼)

入夜街上,在廟口或十字路角,常有「講古先」開場講古,以打銅鑼招客,一隻桌仔、數條椅寮,講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故事。 通常講到緊張、精彩時就停下,分梅仔餅給聽眾,眾人也紛紛將錢投入,排在前面的銅鑼內 ,一場二、三次。

當時並無收音機,電視是何等物尚不知時代,也無戲園(溪湖戲院約1932年間建立),因此受喜愛聽古的人,期待夜晚的聽古,如現在期待電視八點連續劇一樣,頗受歡迎。


走唱.乞食:(彈月琴)

當時走唱者都是乞食兼業,走唱者.盲目女人居多,傍夜由老乞食引導,手彈月琴引人注目,其報酬費是以時間計算,多賞錢時,唱到深夜還不休。因所唱的,包羅萬象,雅俗並有,甚受愛聽歌者歡迎。

  印象中該年代在溪湖街內走唱的,有一對姐妹當及一人懷孕的中年女乞食最受歡迎。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師,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
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其他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些細啊來分,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乞食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多是隨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茄子斗」。
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冬尾謝平安,宴客習俗,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該處,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有,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喪家也藉喜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上述行業現已不復存,只留為回憶昔時鄉土鄉情而以。

藥仔:

囝仔時代最期待的是放藥仔的人來訪,他們會贈送圍在他身邊的囝仔各種玩物,如三色的紙球,亞不倒(不倒翁) ,牙箸等當時商理人 (商人)就會 欲擒將先射馬的道理,討好囝仔群推廣顧客。 藥袋中最先消失的是仁丹,其容器設計得輕巧可愛,約有一寸長的圓筒形,上蓋用旋轉型對孔倒出仁丹,囝仔非常喜愛其造形,帶一盒仁丹在身上到學校感覺很驕倣神氣,因此消失最快,共次是神藥此藥治肚痛甜甜涼涼很可口,因此消費也大。
牽豬哥.閹豬:(吹小笛)

「身穿一領黑袈裟,爬山過領愛過家,人講阮是歹子弟,阮是賺錢乎頭家」。

這是庄腳形容牽豬哥(種豬)的民謠。 昔時「牽豬哥」者飼養健壯的公豬,專為人家母豬配種的行業,從事此種行業人不多,本鎮多數以視母豬發情狀況,約定時日配種。此行業都由年紀較老者行之。

閹豬也是與捉龍同為「吹小笛」招客,只所吹節奏與捉龍不同調而以。 此行業與牽豬哥相反專為豬隻「去勢」之業,在庄腳農家散落處,以吹笛為號招攬需要者,以一支手術刀就可施「去勢」工作,去勢後以黑煙燉摻油塗在傷口,任務就算完成,非常原始式的作法。

今配種都用人工授精法,去勢也以現代醫術由獸醫施之。因此這兩種行業己絕跡。


掂皮靴.補雨傘:(搖動成串鐵片發聲)

「補雨傘.掂皮靴噢 有人要補雨傘 掂皮靴嘸!」此叫聲也已絕嚮,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掂皮靴、補雨傘行業最風行,沿街將串數片一疊的鐵片「哩哩 啦啦」搖動發聲,沿街叫喚掂皮靴、補雨傘之行業已隨新潮流時代,而不復見。
工業急速發展,製造業全面自動化,一支雨傘台幣五十元,一隻靴便宜的一百左右元,舊、破買新的比修理還便宜,此行無法存在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當年此類行業多數,由日治後,才渡海來台唐山人從事較多。

此之外尚有補鼎,補碗,縛籠床(圓型竹蒸籠)等行業也是唐山人從事者較多。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綜合篇(2)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綜合篇(2)

一粒砂看世界,一條河寫歷史,河流承載了人與土地的生命情感,
河流蘊含了自然豐富的多變面貌,濁水滾滾道不盡千古悠悠,
隨著潺潺的水聲,貼近它的呼吸、跟緊它的腳步。


歷史從濁水溪談起 (陳榮慶製)

日據時期,日本人對濁水溪的「善變」與改道頭痛萬分,濁水溪夾帶大量泥沙,由於流速湍急,泥沙來不及沈澱,就往彰雲平原衝出,所以叫「濁水溪」。它的水色溷濁如泥,類似黃河夾帶黃土高原的黃沙滾滾一般,因此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把它叫做「小黃河」。

彰化縣海岸沙洲發達,主要原因是颱風、洪水,使溪流出海口堆積大量泥沙。平常,濁水溪北岸有八堡圳、莿仔埤圳,南岸有嘉南大圳濁榦線、斗六大圳,長年吸取上游的濁水溪大量水源,造成中下游的「主流」——舊濁水溪逐漸畏縮,終於使「分流」之一的「西螺溪」變成「主流」,取代了原本的舊濁,河流的「濁水溪」名稱,也發生改變,原來的濁水溪改稱「舊濁水溪」,原本的「西螺溪」改稱「濁水溪」。於是濁水溪由「偏北」出海,變成今天的直流西向出海。



古濁水溪有三條巨大的「分流」。日據時期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也記載濁水溪變遷的文獻。明末清初,濁水溪有三大分流:

北條「東螺溪」——當時由北斗經二林,抵達今天福興鄉與芳苑鄉的界溪「漢寶溪」入海,就是今天的「舊濁水溪」。

中條「西螺溪」——今天的「濁水溪」,流經西螺鎮,由大城鄉台西村海湧厝庄、崁頭厝入海。



南條「虎尾溪」——今天雲林縣的「舊虎尾溪」,經斗六市,在「舊虎尾溪」海口厝庄台西村出海。十八世紀的主流——舊虎尾溪清乾隆年間(西元一七三六至一七九六年),以「南條」舊濁水溪是最大的分流,也就是當年的「主流派」。

十九世紀的主流——西螺溪(今濁水溪)清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至一八二年)變成「中條」西螺溪(今濁水溪)為最大分流,也就是主流往北移動,成為當時清政府的彰化縣與雲林縣的行政界線。

日據時期的主流——舊濁水溪(清代的東螺溪)

日據時期,明治31年,西元一八九八年,發生大洪水,濁水溪主流,變成再往北移動,「北條」東螺溪(今天的『舊濁水溪』)變成主流。第四次移動,濁水溪又「回頭」,往南移到「中條」西螺溪(今濁水溪)。光復後的主流——今濁水溪

西元一九二六年,濁水溪「主流」,明顯地幾乎都集中到今天的濁水溪(當時仍叫『西螺溪』)流路,其他的分流明顯萎縮。



台灣光復又有三次變化:

西元一九五二年,更加明顯地集中到今天的濁水溪。

西元一九六二年,濁水溪更集中在今天的水道出海。其他分流紛紛萎縮。

西元一九七九年,除了濁水溪「本流」之外,其他分流,萎縮到變成一般溝渠的「排水」水路。

這是受到河川整治的影響,圳頭吸收大量水源,水道逐漸由科技控制,除非發生大洪水,改道的機會將逐漸減少。

(摘自洪英聖先生編著之彰化八堡圳傳奇史料圖輯。)



平埔族賣田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據說,『溪』的由來是因為乾隆年間稱為大突溪,當時它是濁水溪的主要河道,現在則稱為舊濁水溪;而『湖』的由來則是指『崙仔厝湖』和『沙仔湖』這兩個大湖。


乾隆年間,『溪湖莊』是由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 三兄弟的祖父所開墾的地方,位於『二林上堡』,範圍由東到『番婆莊』及『大竹圍』牛埔界,由西到『大圳港』及溪仔岸界,由南到『八份埔』下湳洋界,由北到『崙仔厝』崙車路界。
 

在西元1767年,乾隆32年11月,『溪湖』、『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共三莊,由東螺社平埔族三兄弟杜賣給漢人黃合亨永耕。

 舊濁水溪(網路圖)
「舊濁水溪」俗稱「大水溪」,是華崙社區與溪湖相隔的界限,原本是普通的小溪流,在戊戌年發生大水災,濁水溪河道由萬興西側一度遷移到此。
在「溪湖橋」尚未修築前,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 湍急,河裡的沙土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

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
直到蔡其常先生十多歲時,修築過一座木橋,到昭和六年修築二溪路與溪湖橋,華崙到溪湖的交通才變得方便。


溪路和溪湖橋
二溪路即溪湖至二林的自動車路,當時只路中央散佈“玉砂利“便於車輛行駛。當初車輛只有“乘合自動車“以外甚少有其他車輛行駛,出市區外道路,兩側都種植“木麻黃“木麻黃是防風用植物,其樹下形成牛車及人行路,現在草湖至二林之間尚留有一段木麻黃路樹成為歷史觀光景點。


木麻黃路樹成為歷史觀光景點。
溪湖橋,於昭和三年修築二溪路時,同時架設是一座小木橋,到昭和六年二溪路加以拓寬,同時修築「木造溪湖橋」寬大約3m至4m,兩側護闌有腰高,兩側木板入行道約各1m寬,特殊的是橋中央橫棧間上,無全部釘板,記得隔一隔才釘與兩側入行道連接,可能是防牛車上橋,因此牛車必需涉水過溪。

昭和八年我曾經與大人行經此修築後的「溪湖橋」上述是當年看的印象中橋形狀,因兒童時期看的記憶橋形以外,其他尺寸方面只是做為參考。


竹頭仔 竹廣仔橋
溪湖橋以外,竹頭仔庄通往對岸港尾庄也造一簡陋竹廣仔橋,牛車也大部分由此涉水過溪另外西勢厝也一座,糖廠原料線,運蔗鐵橋。

 
蔡先生談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 湍急,河裡的清沙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 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


 
那是平時溪流的情況,但到了斷水期,水少溪水濁變清,可看到溪中魚蝦活動情景,尤其是夜間魚蝦在溪岸草叢邊靜態時,可容易捕捉,我七、八歲時曾跟阿兄們步行約行四公里到達濁水溪,用電土火照明捕捉過魚蝦。

 
站在夜氣沉沉中,聽潺潺流水聲,舉頭看天上閃亮星星,微微秋風輕輕拂面,真的難忘的童年回憶。
 
至於溪有流沙、坑洞,除急流造成以外,因濁水溪砂不含泥土,純黑色的溪砂很適合建築之用,經常有牛車隊,到溪中大量撈砂,致撈後新砂流入掩蓋其上,形成危險的流砂淊堀。  

光復後溪湖橋南,北兩邊有人設抽砂機抽砂,因嚴重影響橋安危,被禁採。
溪邊岸上一條灌溉小河流,因溝底砂中可撈蛤仔,隋時都看到有人在摸蛤仔,俗說;「摸蛤仔兼洗褲」真的一舉兩得。
 
昭和初年時,大水移溪後,對岸二溪路到代馬崙仔脚中間,形成一遍砂埔,夏天熱的赤腳不能步行,因此無法種植,溪湖雖外四塊厝至竹頭仔之間也變成砂埔地,幸得糖廠有一條“大和圳“行流到處可多少滋潤砂埔勉強,種植蕃薯,落花生等,到後來全部插甘蔗,現在屠宰場也是當年的砂埔地。
 
當年除外四塊厝及竹頭仔庄有部落住屋以外二溪路南邊也有一座“磚仔窯“一直到北勢尾才有看到部落住屋。
 
二溪路來往除乘合自動車 以外,甚少有其他車輛行駛,多數都是農民用牛車運送農作物及農民出入用,可以説農業大路。(我見我聞)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綜合篇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綜合篇
西南氣流,導至南台灣豪雨不斷
日前因西南氣流,導至南台灣豪雨不斷,中央氣象局今(8/28)日表示,目前西南氣流內的又一波中小尺度對流移動到高屏地區,,稍早已將高屏地區的大豪雨特報升級到超大豪雨特報,也就是上述地區有機會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毫米以上。另外,發布大雨特報的地區,除了雲嘉、金門,還新增北北基、桃竹苗山區和宜蘭山區。
回顧戊戌年大水災
舊濁水溪:溪湖竹頭仔段
日治初期發生恐怖的戊戌年大水災189886日至8日三天三夜,加為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上游的草嶺潭潰決所造成的,猛獸般的洪水流路北移,使東螺溪成為濁水溪下游主流,後人叫做舊濁水溪。
暴風雨襲擊中北部,各地災情慘重,台中縣死亡九十五人,連縣廳、郵局、兵營也破損嚴重。湖仔內墾民以「戊戌年大水災」之名,永遠銘刻於心。
其慘害自幼耳聞長輩口述;
連連三天,黑雲罩蓋天空,暗無天日的大地,狂風大作,如天破般的傾盆大雨,滂沱不斷,如世界末日來臨,恐怖感充滿人間,溪水暴漲,沼澤被淹沒,洪水侵吞田園,四周宛如,汪洋大海,加濁水溪本流,提岸崩潰,洶湧滾滾的濁水,滲雜沙石淹蓋村庄,低地的竹頭仔庄,只見竹圍的竹尾在洪水中搖晃。
狂風暴雨,像世界末日橫掃人間,滾滾濁水,如千軍萬馬沸騰大地,

一夜之間,快樂天堂成阿鼻地獄,一日之隔,天倫之樂變永隔人間,

五谷流失,稻麥雜谷被吞失蹤影,六畜淹沒,牛流失豬沒雞犬不寧,

大地巨變,河流改道橋斷崙移位,人間慘情,茫然仰天徒嘆奈何天。
幸得親堂協力,將竹頭仔的災區親堂,人畜安置高處避難,減輕人畜傷亡。受此水災竹頭仔庄,全庄家財流失,牲畜隨水漂流,田園被淹蓋,一夜之間,地形大變,溪流移西約三百公尺(原溪流域在,外四塊庄河東路西邊,現尚稱溪底園、溪底田都是當時溪的流域,現在也可見出有明顯的地段落差。),原沙崙消失,處處隆起,淤沙形成的新沙丘。
全庄毀滅的竹頭仔楊姓墾民,多數移居他處。
水災後移居情形如下:
士琴公派下移居溪湖、埔鹽。
士丕公、文德公派下移居角樹腳。
方意公、士代公派下移居車店。
文保公、文閏公派下移居投奪頭。
仁澤公、文吉公派下移居山寮。
只少數在原地重整家圍,因此原初墾時的大集落處「竹頭仔庄」失去早期的熱鬧基地氣氛。
溪湖三叔公記述 2001/7月 
舊濁水溪:二林代馬段
蠻荒的華崙地區

蔡其常先生,西元1920年出生 
對於華崙地區的地方事務與社會變遷歷程,都有深刻的體認,因此藉機前往訪談。
蔡其常先生談到,在滿清時期,華崙地區景色十分荒涼,時常有土匪出沒,搶人財物、奪人牲畜,百姓生活很不安定;另外,交 通、溉灌、排水設施缺乏,水災、旱災頻仍,挖仔地區初期才一、二十戶,崙仔腳是當時最大的庄頭。日本領台期間,對土匪進行掃盪,歷經十多年,土匪消失,治安較平靜;並進行交通、排水、溉灌等基礎建設,改善村民的生活,華崙地區才漸漸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二溪路的修築
昭和三年,開挖鐵路旁的排水溝,並修築二溪路和溪湖橋。「二溪路」是溪湖到二林的主要幹道,原本下雨時路面泥濘不堪,平時少有人經過。昭和六年,日本計畫發 起推廣糖業農業,鼓勵台灣種植甘蔗製糖。二林地區廣植甘蔗,為方便運送甘蔗到糖廠,於是將二溪路加以拓寬,並且修築「溪湖橋」,以利運送甘蔗的車輛出入。
橫渡大水溪
「舊濁水溪」俗稱「大水溪」,是華崙社區與溪湖相隔的界限,原本是普通的小溪流,在戊戌年發生大水災,濁水溪河道由萬興西側一度遷移到此。在「溪湖橋」尚未修築前,村民進出都必須徒手涉水過溪,大水溪溪水湍急,河裡的沙土常移來移去,十分危險。村民在涉水時,會沿著行走過的路徑,邊走邊插菅芒桿,叫做「插青」。村民循著「插青」前進,避開流沙、急流與坑洞,就能夠平安的渡過。直到蔡其常先生十多歲時,修築過一座木橋,到昭和六年修築二溪路與溪湖橋,華崙到溪湖的交通才變得方便。
最早的三台車
道路與橋樑 修畢初期,二林、溪湖地區只有一台腳踏車、一台摩托車、和一台汽車。二林「洪仔和尚」較有資力,他買了一台汽車當公共巴士,車上總是載著一二十人,經過狹 窄的木橋出入溪湖,這情形很有趣。挖仔陳宗道,買一台英國製的腳踏車,像是鋁製的,村民都很好奇兩個輪子怎麼能跑?溪湖陳萬居到日本留過學,回台以後當公共醫師,他有一部摩托車,是日本製造的,往來各個庄頭幫人看病,村子裡的狗聽到摩托車聲,群起而吠,令人毛骨悚然,至今印象還十分深刻。當時,雖然生活困苦,但民生需求簡單,只要有一部腳踏車可以騎,就算是很高級的享受。(取材於網路)


鄰庄二林庄人講戊戌大水災

清光緒廿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戊戌年,即日本人入據臺灣的第四年,初秋,本省中部發生大水災,二林受到嚴重的災害,損失慘重。
據二林鎮人瑞陳芼先生(芼正確為竹字旁,筆字的簡寫;已故,享年一0五歲)說︰「戊戌年,是他八歲那一年,他已經稍微懂事了。他記得在陰曆七月廿八日那天,大雨傾盆而下,又刮著強風,雨水斜斜的打在牆壁上,而且整天下個不停,由於當時的房屋,大都是由土塊堆砌而成的所謂「土埆厝」,要不然就是泥土牆,以 竹片當牆壁,再用泥土攪拌牛糞敷上的。因此,經不起這種強風挾著斜雨的打擊,房子不是倒塌就是入水,廚房裡的柴薪,全部潮濕,不能起火煮飯,本來家家戶戶 準備了糯米,要蒸甜糕,以備七月廿九日拜拜之用,結果,受大水的影響,甜糕做不成,也無法做飯,連續好幾天,吃地瓜纖過日子。 水災過後,陳芼才知道,那次大水災,大水從舊濁水溪(東螺溪)衝出來。該河流從南投縣的濁水往西流,到彰化縣二水鄉的鼻仔頭,往西北方向流經北斗鎮、埤頭 鄉進入二林鎮,木往西進入芳苑鄉後,再偏西北方向由福興鄉的麥嶼厝出海。受到那次大水災的侵襲,農田被沖毀三千公頃,二林鎮內的覆鼎金、打銅庄兩個村落被 沖毀,挖仔街也被毀去一大半,北勢庄、山寮庄也因而散庄,災害慘重。
由於那次大水災,舊濁水溪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溪底,由於舊濁水溪,從埤頭鄉進入二林之後,先是向北流,到二林鎮的萬興地區又轉向西北。水災過後,又出現飛沙問題,沙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水災之害。尤其在冬天,刮北風的時候,簡直是漫天飛沙,伸手不見五指。
據陳芼先生說︰「以前舊濁水溪沒有堤防,南岸也沒有防風林,每年冬天,強勁的北風,挾帶著沙,往南邊吹襲過來,二林鎮、芳苑鄉首當其衝,受害最大,不僅農 田被覆蓋,有時候連房子也被風沙掩埋,本鎮的舊趙甲、芳苑鄉的草湖村,都曾被迫遷村,鄰近幾個村落的人口,也因受不住沙害,大量外移。」
後來,日本政府,下令由舊濁水溪南岸,大量種植木麻黃樹,當做防風林,飛沙才逐漸被穩定下來。現在,如果從溪湖沿二溪路,經過溪湖橋進入二林鎮,就會發現, 道路旁的農田,盡是沙質土壤,而且沿路盡是木麻黃,到了二林北邊,甚至還形成「綠色隧道」,這就是當年戊戌水災過後,沙害問題所留下來的。

取材自網路
戊戌大水災 :附記
港尾,位於華崙里之最南端,為本鎮行政區之極東,文明巷之全部,屬十二 十五鄰,人口約一二戶六○○人,居民多務農,供俸「天上聖母」。
「港尾」發源甚早(據訪八七歲耆老張切表示,其祖已定居港尾),約於清嘉慶年間由張切、李媽準、及莊壬戍等三戶之祖先首先入墾,及清末時期他姓氏陸續遷入 已聚集廿餘戶人家,一八九八年戊戌水災時港尾為舊濁水溪流域少數僅存的村落之一 (註一)。 「港尾」之名源於該村之東南有一村落為「港頭」(註二),而其位於港頭之下 游(註三),故名「港尾」。
註一︰傳說戊戌水災時港尾村人眼看著隔壁村「紅瓦厝仔」及「港頭庄」相繼被沖毀,連夜趕往後溪(溪湖境內)請來媽祖,相傳扶鑾轎夫腳不著地「飛」回來,沿全村周圍訂「青竹椿符」保護,大水果真沖至竹椿為止,村人因而身命財產得以保全,倖免於難。但可憐的媽祖卻因違反天律而遭玉帝禁錮廿年。村人因感念其恩澤,至今仍於每年十月十日到後溪媽祖謝恩,並每廿年建醮一次。
註二︰相傳港頭庄在戊戌水災時被沖毀。
註三︰閩語通稱水溝深急處為「港」,上游為「頭」、下游為「尾」。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1)新化林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1)新化林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1,位於虎頭埤東側的新化林場,為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場,因為距離市區非常近,交通方便,因此也是台南舊市區民眾的踏青散步的後山樂園。

新化林場面積約90公頃,林相非常豐富,森林內以桃花心木為最多,不管走到步道何處都有林蔭可以遮陽,也可以呼吸到森林釋放出來的芬多精,也因為此處森林茂密,涵養非常豐富的生態,許多昆蟲在此棲息,最讓大家喜愛的是每年4月份在夜間發光飛舞的螢火蟲,螢火蟲季期間新化林場總會舉辦一連串的賞螢活動,是台南賞螢走起來最輕鬆安全的區域。園區內設有套房、餐廳、茶坊、農特產中心、焢窯區、烤肉區等設施,都很適合適合家庭親友前往放鬆休閒一下。

新化林場不但涵養著虎頭埤的水源,另一角度來說也涵養著許多在地人與旅人的心。
2,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分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世界水域館及鯨典館四個展示館,以及特展區定期舉辦特展。入口迎賓廣場上設有兩座親水廣場,提供遊客嬉戲及休憩之用。
二十年前拍攝紀錄片,為緬懷己故黃會長金地,楊副會長金傳,會員巫萬窓,巫文輝,…等去世會員,重播以表悼念。
2008春遊墾丁實地拍攝紀錄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回顧彰化縣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聯誼會創立動機經過

回顧彰化縣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聯誼會創立動機經過
洋溢友誼而誕生出來的「會」,民國八十六春節,全體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接到林才壽同事電話,邀請到他家聚會,目的是要退休後久未相見的同事,利用春節大家聚餐熱歡一番。
招集發起人是退休同仁楊清琪先生,經林才壽、胡永慶、洪恭見等同仁共嗚,初次將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聚集一堂舉辦類似聯誼會。
此舉感動全體退休同事,首先由楊金傳同事提議說;「如此意義深厚的聚會應繼續辦!一年一次時間隔太久,應該分上、下半年舉辦兩次,下次由我召集,到我家聚會」,繼而巫萬窓同事也表讚同,也聲明願為當下次召集人,因楊金傳同事聲明在先經協調,下半年由楊金傳同事先辦,明年八十七年春節巫萬窓同事優先當召集人。
因此八十六年下半年那一次聚會,接受楊金傳同事在他舊家「大突里豪宅」熱誠招待,八十七年春節由巫萬窓同事在「阿霖餐廳」開春宴迎客,宴會中大家協議,由八十七年下半年起,為堅固會之長久計,每屆三人一組輪流負責召集辦聚餐會,由三人辦理,各會員都較能輕鬆擔任此工作,經如此全體同仁討論細節議決下,我們的「會」由雛型漸漸形成為有正統的聯誼會。



會長黃金地先生
聯誼會快樂會餐場景
民國八十七年度開始,正式成立不依賴公家補助「彰化縣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聯誼會」,以友情成立組織的會,會長席位,經大家推選由原鎮長 黃金地先生任選會長(連選得連任)副會長楊金傳,總幹事楊永川,監事林才壽,總務楊金梱等,組成聯誼會活動運作行政系統。
因組織方式是共同自助式聯誼會,經費必需由會員共同負擔,經協商會員入會費500元,每年年費1,000元,其他可隨意樂捐讚助會務運作。
八十七年下半年先由會長黃金地及楊金梱、楊永川等三人,先輪首組負責召集聚會,也以正式發送邀請函召集各退休同仁。

自八十七年成立「彰化縣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聯誼會」後,每年二次按期聚餐,每會員也年年期待聚會之日快來臨,如此聚集數年,其中有人再提出;只聚集共餐敘舊,覺的太單調不而以包車一日遊,走出戶外踏青透透氣之案,退休後過了悶在厝內,日日與電視相對的,全體會員無人異議即時開始討論旅遊點、日期等,並自民國九十年(2001年)開始分春、秋兩季,就辦理所謂「自強活動」一日遊活動,到各風景區遊覽。
古云︰「老大人囝仔性」一日遊對老人是好像,小學生期待遠足一樣心情,無限的喜悅及快樂,此舉有效更再加強大家友誼,一日遊,餘興未盡,再經討論決定自2005年開始辦理二天一夜遊,並由剛退休新加入團隊的楊銘憲同事為管理財務工作。
有一次旅遊中林才壽同事說;如能留照做紀念更加完美。此言一直停留在我腦中,心存欲伺機實現,至2004年數位相機開始風行時,因輕巧方便就帶出試錄,將此以後旅遊活動每次都錄製配樂CD片分發給參加會員留念。
一個團體以自力,能堅固建立不搖,除成員有團結心,願奉獻各「所長與會」以外,為首之人領導能力非常重要,摒除私心,以公為重,慷慨待人,廉潔人格是領導者必有之條件,我們會能如此團結,受鄰近鄉鎮羨慕,是有俱備上項條件之領導者,黃金地先生領導之功,尤其古云︰名將背後一定有賢女助,會長夫人之親切迎人,誠心待客之賢慧內助也不可忽視,是會長背後一枝強力支柱。
黃會長 金地先生簡介︰
黃金地先生曾任彰化縣議員、連二任溪湖鎮鎮長,在公職中輝煌的政績,鎮民有目共睹,退休後將其廣識、先見之明等處處貢獻於社會獲得好評。
楊副會長 金傳先生簡介︰
原溪湖鎮公所財政課長,為人和善溫和,善於理財之實行派難得人才。
在此介紹會長、副會長發揮「雙金閃亮」領導會員有功之外,也特別提起,創造會之發起人楊清琪、林才壽兩位同事之功也不可滅,可惜楊清琪同事聯誼會成立後,多數時間都在大陸發展,未再參加會活動,希望他有機會再加入活動,看他播種育成的聯誼會十餘年來的成長。
再是為會任勞任怨致力最深的,擔任總務楊金梱同事因體弱隱退後,總務繁雜工作由洪榮波同事接其重任,兩位都是與世無爭,唯有奉獻精神之可敬同事,在此向上記同事們致敬!!
同時也祝福本會最高齡九十餘歲熱心資深會員,原財政課長 陳仁賢老前輩老康健!萬福! 

以上是「彰化縣溪湖鎮公所退休人員聯誼會」創立動機、組織、經過及期望。
溪湖鎮公所退休公教人員聯誼會如何世代之交代,朌望我們創立的會能一代接一代永固不搖而成長下去…
楊永川2018 /8/28轉述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附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網頁轉載國語)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附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網頁轉載)
位於全台最南邊的恆春半島上,是台灣最南的國家森林遊樂區,四周圍繞著藍天、碧海、青山,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皆溫暖,秋冬之際受東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的天氣培養出許多林種及色彩鮮豔的野生植物,也提供許多動物棲息的環境。整個園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遊覽區包含銀葉板根、石筍寶穴、仙洞、觀海樓等,第二遊覽區則由銀龍洞、垂榕谷、一線天等特殊地形及林相組成。
標準 YouTube 授權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3)墾丁森林遊樂區,高雄旗津海岸公園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3),墾丁森林遊樂區,高雄旗津海岸公園
1,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遊樂區內熱帶森林茂密,早期曾是熱帶植物園,栽培了許多國內外的熱帶植物;墾丁的鳥類生態景觀豐富,尤其每年8月到隔年春季,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黃鸝相繼報到,是不可錯過的生態景觀。此外,墾丁的高位珊瑚礁及石灰岩地形,也是台灣少見的地形景觀,是相當適合從事生態旅遊的地區。
2,旗津風景區中的旗津海岸公園是高雄市最大規模的海岸公園,建於民國82年,佔地約為45公頃,規劃有旗津海水浴場、自然生態區、越野區和觀海景觀步道區,將公園分為高密度和低密度區,建築都是採用白色和藍色搭配,讓公園的景觀能和藍天、深海融為一體,感受自然優美的景致;旗津海岸公園最具特色的在於觀海平台,由15根長約15公尺的柱子支撐著觀海平台,從海岸延伸至海中,民眾可站在觀海平台上欣賞海浪的壯麗景色,海天一色的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旗津海岸公園景觀步道長約1公里,兩側分別是腳踏車步道和旗津西海岸沙灘,民眾可騎著單車不僅可欣賞到海岸景色,黃昏十分更可以感受落日情懷。另外,在旗津海岸公園遊客中心二樓,還有著名的旗津貝殼館,面積約為60坪,收藏規模堪稱國內最大,展出約有2000種的貝類和約200種的蟹類。

二十年前拍攝紀錄片,為緬懷己故黃會長金地,楊副會長金傳,會員巫萬窓,巫文輝,…等去世會員,重播以表悼念。
2008春遊墾丁實地拍攝紀錄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2),青年活動中心,閩南瓦厝,台灣民俗

今天話題:2008春遊墾丁(2),青年活動中心,閩南瓦厝,台灣民俗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緊鄰墾丁青蛙石海濱公園,幅員近18公頃,由國寶級建築大師漢寶德博士所規畫設計,有精典閩南式建築住宅博物館之稱,為墾丁國家公園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落,中心本身即為國家公園內重要景點之一。

二十年前拍攝紀錄片,為懷念己故黃會長金地,楊副會長金傳,會員巫萬窓,巫文輝,…等去世會員,重播以表悼念。
2008春遊墾丁實地拍攝紀錄片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今天話題:ウわー凄い 「美しい場所」 行って見たい

今天話題:ウわー凄い 「美しい場所」 行って見たい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 イメージ

今天話題:中元節最終回【1】人之死,彼的世界與現世的分歧點「六道的分叉路」,彼的世界的地獄極樂繪圖

【1】人之死,彼的世界與現世的分歧點「六道的分叉路」,彼的世界的地獄極樂繪圖 
【1】 人の死 あの世とこの世の分かれ目 「六道の辻」、あの世の地獄極楽絵図
 ※、このブログでは、宗教的な要素から離れて「美術品」として「地獄極楽絵図」を掲載します。 (管理者バロンマ)

盂蘭盆節和中元節因為都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的傳統節日,常被台灣人混為一談,但其實兩個節日的意義和由來不太一樣喔!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地都有慶祝盂蘭盆節的活動,且各地慶祝方法結合在地習俗後都不盡相同。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佛教僧團結束安居坐夏的日子,僧人們會在這天集合起來接受信徒的供養和慶祝,再透過齋僧迴向,將這天轉變而成超渡供養父母的孝親日。因此,在佛教中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為「教孝月」、「吉祥月」。
有在八月中到八月底這個期間去過日本的人也許有碰過他們的盂蘭盆節慶典,日本會在盂蘭盆節前後放連假,因此處處皆有相關活動;日本人習慣在盂蘭盆節返鄉祭祖,也有和台灣習俗類似的「放水燈」,希望將供品和水燈一同放入河中將吃飽的祖先們送回黃泉;此外,像是京都極具代表性的「五山送火」則是在包圍京都的五座山上焚火送走祖先。

各地慶祝盂蘭盆節的習俗活動皆不同,且極具當地特色,相較於台灣「鬼月」的神秘詭譎氣氛,盂蘭盆節的相關慶典似乎較活潑、輕鬆,大家有機會可以到各地體驗看看不同氣氛的「七月十五」。

今天話題:中元節:由中元節的由來談起,談到日本地獄極楽絵全部結束。(最終回)
イメージ 1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