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1):曰治時代:《賽德克‧巴萊》五分鐘精華版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1):曰治時代:《賽德克‧巴萊》五分鐘精華版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森丑之助從事蕃族調查:
霧社事件其實可以被避免的 請記住一個日本人的名字,森丑之助,日本當時的人類學家 當時日本人自認在台灣山地部落的所做所為,導引台灣的高山族脫離原始野蠻,改善生活,進入文明的社會。 然而對賽德克族人來說,異族帶來的文明與價值,卻消滅了部族傳統的文化,隨之而來的是民族尊嚴的失落與生命的茫然。 森丑之助從事蕃族調查,已強烈感受日本的山地政策與做法不當, 將造成蕃人的反抗與悲劇,而必須重新檢討與調整措施。

 森丑之助因此暫時放下了純學術的蕃族調查工作,而熱心的推動「蕃人樂園」的構想。 他希望在日本政府輔導下,在台灣山地建立類似自治區的「蕃人樂園」,將它建設成一個山地模範村,然後成為政府理蕃政策的參考。

不過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沒有採納森丑之助的理念與做法,當時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這門學科還在起步階段, 大多數的人們都還沒有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觀念,更不了解每個民族無論社會進步或落後,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及功能性,維繫社會關係與生活的運作。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

森丑之助的呼籲及奔走,並沒有得到政府的回應,反而使資助他研究的大阪新聞社認為他怠忽職務而不務正業,因而取消後續的資金補助計劃。 森丑之助因此大受打擊,心情沮喪不已。1926年7月3日,森丑之助搭上從基隆開往神戶的「笠戶丸」。次日凌晨,跳海自殺。
(文由網路轉載)
 標準 YouTube 授權
《賽德克‧巴萊》五分鐘精華版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3):日治時代:台灣人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3):日治時代:台灣人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

1895第一代總督,樺山資紀來治台,施軍政管台澎界,三百萬民在轄內,
1896年始廢軍政,佈總督府官制定,行政組織基礎成,總督擁權有敕令,
密佈警察權專治,保甲制度加扶持,特別會計的制度,高稅剝奪台灣錢,
日治台灣的時期,大肆壓制論政治,言論出版被監視,觸犯被捕受凌遲,
1919民主思想起,朝鮮萬歲事件時,感需隱蔽殖民制,假象開明的政議,
教育也是受限制,日小台公差別隔,欲進政系難通過,防民思想出問題,
1919年設農職校,半讀半作舉鋤頭,台中台南增師範,卒業專教公學校,
1922台北設高校,高等教育漸抬頭,北醫專科等諸校,日後眾生與日鬥,
1921年10月17日,文化協會初成立,台灣民族意識逞,渭水奔走而促成,
渭水姓蔣擁大志,從醫極力抗日治,抗爭在學就開始,被日拘留十次餘,
回顧反帝國主義,於1912- 26年止,民族自決湧潮起,台灣人民求自治,
林獻堂等為代表,文化協會的名義,促台議會的設置,可說自治抬頭期,
1921,7月蔣林見,協商成立協議會,推林獻堂為總理,加入會員數1022,
會員網羅各層階,醫師律師工商界,地主學生也在內,目標一致欲護台,
台灣文化的協會,文化發展美名下,喚醒台胞想詳細,台灣是咱台灣的,
民族自決大方向,協會促使新思想,策劃獨立在暗中, 目的抗日圖自強,
日改派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來主持,1921回復評議會,任台代表入參議,
日緩異議論者計,1923成立公益會,任辜顯榮林能徵,正副會長來發話,
1934先任辜顥榮,戰爭爆發1842年,加進許丙簡朗山,林獻堂入貴族會,
帝國主義的日本,假借民主的名分,自治政體來欺群,殖民政策依然存,
台灣農民佔多數,辛勞養成勤儉路,柔順打拼兼忠厚,被欺壓制都讓步,
日本徵收多稅制,農產米糧運內地,農民勤勞像牛馬,宛如日本的奴隸,
台灣政治警察制,威風凜凜權力多,被稱大人高姿勢,眾人看他如鬼叉,
取締小販舉一例,沿街叫賣杏仁茶,看著警察梏梏爬,碗公槓破四五塊, 
警察掠來警察衙,雙腳齊齊跪落地,大喚以後不敢賣,可見警察的權勢。
(文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轉載)

 網路參考資料
古稀囈語:大東亞戰爭- yam天空部落 配給制

 臺灣抗日運動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發生的反抗行動。行動大多發生於1895年-1915年之間,也就是在日本領台的前20年。這20年的武裝抗日運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2][3],第一期是1895年5月到10月為保衛「台灣民主國」的乙未戰爭;第二期是緊接著台灣民主國之後到1902年之間的抗日游擊戰,幾乎每年都有武裝抗日行動;第三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之後,台灣抗日運動轉為維護台灣文化的非武裝形式,不過期間發生了一件武裝對抗的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臺灣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1][2]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領台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3]。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0):劉銘傳與台灣建設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0):劉銘傳與台灣建設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劉銘傳
183697日,劉銘傳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劉銘傳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父親是鹽梟 ,他在15歲時也投入販運私鹽的行列。
1859年,劉銘傳(24)募集地方壯丁組成「銘軍」對抗太平天國。1862 ( 同治元年 ) 二月,李鴻章曾國藩指派,前往家鄉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


劉銘傳成為臺灣建省首任巡撫(1885年-1891)
中法戰爭落幕後,清廷 1885 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首任巡撫;擔任巡撫的劉銘傳表示建設臺灣的重要性!
劉銘傳任內推動建設有:
擴大撫番:討伐原住民部落政權,於台北設番學堂,贈與衣食、教算術漢文官話臺語及儒家起居禮儀,行原住民漢化教育。

增設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由劉璈主導建成)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臺中彰化橋孜圖)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省增至三府、三廳、十一縣、一直隸州(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灣府、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南府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

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擴充基隆煤礦。
推廣農業:鼓勵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電燈電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臺北府首先有電燈。
但在「撫番」期間,劉銘傳對敵對的原住民政權,採用慘無人道的武力征討,或是欺詐誘殺不斷,臺灣原住民不是被滅族,就是逃離原本的活動領域,往深山遷徙。劉銘傳並將漢人移往臺灣原住民區域,剝奪原住民生存空間,也導致原漢關係的緊張不斷。知名文學家胡適之父,曾任臺東直隸州知州胡傳,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留下如此嚴厲的評語。



標準 YouTube 授權
劉銘傳與台灣建設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