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日俄战争與乃木希典

特刊(1):日俄戰争與乃木希典

日俄戰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日語日露戦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的戰爭。日俄戰爭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東北駐軍的權利,令俄羅斯於此的拓展受阻撓。日俄戰爭的陸上戰場是清朝本土的東北地區,而清政府卻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為這場戰爭專門劃出了一塊交戰區。


旅順會戰[編輯]

在浴血奮戰突破了旅順要塞東北的防衛線後,第三軍占領了在旅順要塞背後的望台山,使旅順全港暴露在日軍的俯瞰下,也達成了海軍請求的目標。之後第三軍分別於9月19日和10月26日分兩階段發動第二次總攻擊。此次攻擊是為了占領盤龍山,大頂子山周圍的陣地,以確保第一次總攻時已經占據的突出陣地不會被俄軍孤立。這次總攻在203高地以外地區基本達成了作戰目標,但位於中央最關鍵的203高地卻遭到了俄軍激烈的反抗沒有成功。雖然這次攻擊中,日軍也成功攻下了差不多能俯瞰全旅順港的海鼠山,但由於還是未能觀測到旅順艦隊主力所位處的海域,所以海軍再度對陸軍發出了攻擊203高地的請求。海軍的請求得到了大本營的認可,但第三軍卻在主攻目標方面與滿洲軍司令部出現分歧,一直直到大本營取得天皇勅許後才開始行動。陸軍第三軍在在第一次總攻擊後,仍然持續的對旅順要塞發動攻擊。在8月到10月期間,日軍從大弧山不斷的向旅順港發動觀測射擊,加上於早前黃海海戰中海軍的打擊,使俄軍旅順艦隊幾乎陷入全滅狀態。但由於日軍一直未能確認港內情況,致使後來的作戰出現了混亂。
由11月26日開始的第三次總攻擊在日軍進入陣地戰的情況下陷入苦戰。乃木希典在戰鬥途中決定暫停攻擊要塞的東北邊,該而進攻203高地。在得知情況陷入膠著狀態後,大山巌元帥命令兒玉源太郎滿洲軍総參謀長前往前線協助指揮,並加入了乃木部隊於203高地的戰鬥。
203高地爭奪戰是典型的攻山頭戰役。戰鬥先由日軍第7師團第1師團殘存部隊主攻,之後的戰術由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定案日軍28個連隊使用舟波性的攻擊,每隔15分鐘部隊發起一次衝鋒。當時俄國守軍的武器上有兩個優勢:日軍所沒有的手榴彈馬克沁重型機槍,該戰役中日軍傷亡有近半亦由馬克沁機槍造成。而俄軍方面在遼東地區的總司令官是施特塞爾中將(在肯德拉切夫中將12月15日戰死於雞冠山堡壘後繼任),旅順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魯諾夫中將,旅順港司令官為古雷葛勒維其少將。旅順地區全部俄國守軍約42,000名,大砲640門,軍營52處。在203高地爭奪戰中日軍戰死5,052名,且日軍戰場指揮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於11月30日戰死於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戰死之地豎有一個碑「乃木保典君戰死之所」)。而乃木希典的長子乃木勝典中尉在5月27日傍晚5點30分因戰傷不治傷死於第2軍(由遼東半島鹽大澳登陸)南山戰役(此役日軍死傷4387名並獲勝。在金州俄守軍1個師約1萬7千名、火砲131門,在南山(扇子山)的俄守軍為西伯利亞第5團約4,000多名,此役俄軍傷亡約1,100名並敗走撤退)中的金州陸軍野戰醫院。
日軍在1904年12月5日拂曉發起攻擊。先由砲兵重砲(當時從日本東京大坂190門海岸防衛用的大口徑直徑28cm的霰彈重砲中緊急運來18門支援旅順第3軍,一發砲彈有300kg重。)轟擊建立在山頂的俄軍陣地,在轟擊的掩護中第27連隊集成第三中隊衝鋒佔領203高地西南山頂,接著第28連隊集成第一中隊肉博衝鋒佔領了203高地東北山頂,傍晚再由集成第25連隊攻占203高地中央山頂。根據日軍戰場記錄顯示,當日軍攻下203高地的西南山頂、東北山頂以及中央山頂時,山頂俄軍陣地里幾無一人存活,俄軍可以說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在經過一輪激動戰鬥後,日軍終於在12月4日攻占203高地。12月5日傍晚,日軍砲兵在203高地的山腰使用重砲炮轟旅順市區內的俄軍要塞,並殲滅港口中從退守旅順港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該艦隊司令官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已於1904年4月13日戰死,海軍士氣低落)殘餘的艦隻十餘艘。之後第11師團攻占東雞冠山的俄軍永久堡壘,12月28日第9師團再占領二龍山的俄軍永久堡壘,二龍山戰役為旅順攻圍戰的最後一場戰鬥。

旅順攻圍戰乃木希典大將與施特塞爾中將(中央二人)會見
第三軍在隨後繼續追擊旅順地區附近的殘餘俄軍,在1905年1月1日突破了東北方面的防衛線占領了虎頭山望台堡。在203高地被日軍占領的時候,旅順艦隊的俄軍水兵因為艦隊早以失去戰鬥力,所以已經提前上岸投入到要塞保衛戰。203高地的消耗戰耗盡了俄軍的預備隊,正面堡壘的陷落使得俄軍士氣低落不堪,俄軍指揮部里主戰派將領失去了支持,於是在當日下午4時半,決定向日軍投降。1905年1月2日下午1點,俄軍參謀長雷伊斯與德西建史諾維其上校在原清朝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等候日軍第3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交涉受降條件。1月5日乃木大將,及其參謀長伊地知,與旅順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官施特塞爾中將,及其參謀長雷伊斯,在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簽定旅順俄軍投降書。1月14日在水師營的東邊由乃木希典主持戰沒者招魂祭,並朗讀祭文。
此後乃木希典率領第三軍前往沙河,兩軍持續対陣,俄軍在新任的格列賓堡大將領導下,在1月25日開始往黑溝台(日軍最左翼)繼續反攻。這次反攻曾經一度讓日軍陷入苦戰,在秋山好古少將、立見尚文中將的奮戰下才脫險(黑溝台戰役)。
在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簽定旅順俄軍投降書。

乃木希典 編輯

乃木希典(日語:のぎまれすけ,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日本軍事人物,陸軍大將,善寫漢詩 ,持身嚴謹,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推行者。 日俄戰爭攻克旅順口成名,在二戰前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 現代的日本史學界對其武功,特別是在日俄戰爭旅順戰役中的戰役指揮,大多持否定態度。 有些更激進的如司馬遼太郎乾脆就給他戴上一個“愚將”的稱呼,戰前對乃木的肯定和吹噓,實則是鼓吹愚忠天皇的人為神話而已。 然而有部分日本學者仍對其持正面評價,並不遺餘力地為其“正名"。
中文名
乃木希典
外文名
Nogi Maresuke、のぎまれすけ
國籍
日本
民族
和族
出生地
日本東京
出生日期
1849年12月25日
逝世日期
1912年9月13日
職業
軍人
代表作品
《乃木希典日記》
軍銜
大將

1人物生平編輯

乃木希典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 長州藩藩士出身。 幼名無人,曾用名源三郎、文藏。 1868年隨山縣有朋參加日本戊辰戰爭 。 1871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1877年參加平息西鄉隆盛挑起的日本西南戰爭 。1885年晉少將,任第11步兵旅旅長。 1886年赴德國研究軍事。 歸國後歷任近衛第2步兵旅旅長、駐名古屋第5旅旅長。 中日甲午戰爭時任第2軍第1旅旅長,率部侵占中國旅順、 遼陽 。1895年率第2師入侵台灣 。 翌年任台灣總督,1900—1904年退役。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任第3軍司令,以“ 肉彈 ”戰術攻克旅順。 次年參加奉天之戰 [1]    戰後任軍事參議官。 是皇孫裕仁的導師,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後,同其妻剖腹殉節,成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 遺有《乃木希典日記》 [2]   
乃木希典出生於日本東京,係長州藩士乃木希次第三子,自幼的基本教育是武士道精神與儒學忠君思想,作為躋身長川藩陸軍高級將領的乃木希典,其指揮作戰只能以古典或陳舊來形容。日本在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年)開始實施效忠天皇“親兵制度”,組建中央統帥的直轄部隊,從薩摩藩 ( 鹿兒島 )、長州藩( 山口縣 )、 土佐藩 ( 高知縣 )三處徵集將兵,以藩兵身份遴選為天皇“親兵”。 1877年在鎮壓西鄉隆盛反叛的西南戰爭中,身為第十四聯隊少佐聯隊長的乃木率軍向熊本增援,在中途便被敵擊潰,大部被殲,聯隊軍旗都被叛軍奪走,當時日本軍方對部隊官兵已開始採取軍國教育了,認為軍旗是部隊的象徵,是生命和榮譽的標識,是萬萬不能丟的。 乃木作為聯隊長在戰場上丟掉了聯隊旗,覺得無顏活著,便使起武士道的精神,揚言要自殺殉旗殉天皇,後被好友兒玉源太郎山縣有朋勸阻,申請天皇赦免。 由於自責,乃木染上酒癮,經常藉酒消愁。 1885年升為少將;1886年赴歐洲留學,受到很大的震撼。 原以為發達的德國一定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沒想到,德國人那麼淳樸,那麼內斂,對自己的文化傳統那樣的珍重。 回國以後,他馬上給軍部呈上了一個“肅軍意見書”,意思就是要按照德國陸軍的方式整頓軍隊,講究軍人的風紀和精神面貌,從外表開始強調一個軍人的氣質和風貌。 比如強調一個軍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穿軍裝,要幹乾淨淨一絲不苟。 他的酒癮也戒掉了,變成一個極為自律的人[3]   ,兩年後任近衛軍步兵第二旅團長。 1890年春因病退職,一度隱居田園。 [4]  
1894年中 ​​日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重返軍界,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聽命於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的指揮。 入侵中國之前,寫詩公然表白其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鬥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1894年10月24日,他帶領侵華先頭部隊在遼東半島 花園口登陸,並承擔攻打遼東重鎮金州的任務,又佔領大連灣砲台 ,輕易奪取清軍大批武器裝備。 之後,又花了二個小時輕易占領旅順。 用當時日軍一位將領的話來說,那僅僅是步行去接管。 但在進軍中途,就是因為有十五個日軍斥侯兵 ,被清軍逮住後綁在行刑柱上剝了頭皮慢慢折磨至死,日軍反攻清營成功後發現了這事,全軍大哭,所以,旅順破城時,在旅順慘絕人寰地瘋狂屠殺無辜平民竟達2萬人,他 ​​和山地元治是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 之後,他帶領日軍北上佔領復州 ,下令關閉復州城門,又縱使部下搜刮搶掠、姦淫燒殺,無惡不作。 1895年1月3日,為增援第三師團發動遼南會戰,乃木希典率第一旅團從普蘭店北攻蓋州 (今蓋平)、10日,經過苦戰,擊破清軍章高元 、 張光前所部崇武軍、親慶軍13營和徐邦道的恭衛軍3營,攻占蓋州。 此後的二、三月間,指揮第一旅團參加佔領大石橋 、 太平山 、 田莊台等地,侵略足跡遍布遼東半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屍體鋪平了他的升官加爵之路[5]    這時期他寫下了“對峙兩軍今如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的詩句。
1895年4月後,晉升為陸軍中將,特封為男爵,歷任第二
乃木希典乃木希典[6]
師團長、金州守備司令官、第十一師團長、1896年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台灣總督。 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占台灣的戰爭,對台灣的情況十分熟悉。 他上任後,為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台治台”策略,頒布了《台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台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陰謀未能得逞。
更令乃木頭痛的是,台灣各地的抗日鬥爭波濤洶湧,使他和日軍窮於應付。 他上任兩個多月後, 台東就爆發了“ 太魯閣鬥爭”。 日軍死傷數百,鎩羽而歸。 由於台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台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想趁早甩掉這個包袱回國。 此時的乃木認為,台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占台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台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 如果繼續統治台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 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將台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 。 他在對友人的信中抱怨日本統治台灣一事:“就像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台灣是塊燙手山芋,因此日本國會一度出現以一億日圓的價格將台灣掉的想法,稱為“台灣賣卻論”。 1897年春,乃木希典利用回國之機,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軍界、政界的少數要人談了日本在台灣的處境及自己的想法。 他建議將台灣賣給英國,這
晚清翰林書寫乃木希典於大連金州留下的詩句晚清翰林書寫乃木希典於大連金州留下的詩句
樣既可甩掉一個包袱,又可獲得一大筆錢,一舉兩得。 當時的日本政府正處於財政危機當中,乃木的建議引起了首相松方的興趣,但卻遭到了日本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乃木對出售台灣一事一直沒有死心。 為達到甩賣台灣的目的,乃木私下與英法官員進行了秘密接觸。 當時英國占領的殖民地甚多,殖民地的管理已使英國當局頭痛不已,對購買台灣興趣不大,因此,日本與英國的這筆交易沒有正式談就夭折了。 法國則不同,1884年法國曾兩次侵犯台灣,但都未能得逞。 得知日本想出售台灣的消息後,法國人十分感興趣。 雙方的外交官員經過討價還價,初步確定台灣的售價為1.5億法郎。 1898年, 伊藤博文重新成為日本首相,在他主持召開的軍政要員會議上,乃木希典再次提出將台灣賣給法國的建議, 日本外務省的官員也在會上匯報了與法方會談的情況。 乃木還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台灣併入日本之後,日本分文未賺到不說,反而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日本無力改變台灣人的中國情結,也難以在台灣取得經濟上的收益,更無力治好台灣,這個賠本的事情不能再做了,乾脆將台灣賣給法國。”幾位日本軍政大員也在會上發言贊同乃木的主張。 幾個人發言之後,曾任日軍參謀本部參謀的兒玉源太郎起立發言反對:“我覺得不是台灣不好治理,而是我們管理的官員無能。如果首相覺得政府中找不到治理台灣的總督,我願前往。”伊藤博文當即表態:“那好,台灣不賣給法國了。我任命你為第四任台灣總督,台灣的事情,全權委託給你處理。” 由於兒玉源太郎等人的堅決反對,日本將台灣售給法國的計劃流產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侵華禍心再起,第四次得操舊業,補近衛師團長。 同年5月,以日本陸軍中將軍銜任侵華日軍第三軍司令官,從而成為日軍在日俄戰爭中陸地戰場的主將。 這次侵華,他竟然自備棺材3口,以示與其二子一道戰死侵略戰爭、報效日本帝國 。 同年6月6日,他帶領第三軍團於大連鹽大澳(今猴兒石)一帶登陸,並在周水子北泡崖子設司令部。 隨後指揮日軍經南關嶺向西南推進,以壓縮俄軍防線。 期間,因他的長子乃木勝典在日軍攻打金州南山俄軍陣地時陣亡,他得知消息,有一剎那似乎眼睛有淚在強忍著,但是他的妻子靜子得知這個事情后,竟給他發電報說'我為勝典壯烈戰死感到很欣慰',他迅即親去南山追悼其陣亡之子。 賦詩“山月草木轉荒涼,十里血腥新戰場。徵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當時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根據甲午戰爭二小時攻占旅順經驗,放寬了10倍的時間,責成乃木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佔領旅順。 日本國內也認為由乃木披掛上陣,必定穩操勝券,佔領旅順指日可待。 不想旅順未克,長子先喪,使他更加痛心疾首。 [7]  
旅順口本就有一套比較完整而堅固的工事,而在沙俄佔領旅順後,經過兩年的勘測設計,於1900年1月起開始大規模修築防禦設施。 從1900年至戰爭爆發的4年多內,俄國花費1100萬盧布的巨資,僱用上千名技術人員並役使數万名中國勞工,修築了40多座堡壘和70多座砲台,初步形成了包括對水面艦艇、抗登陸和對陸上作戰在內的要塞防禦體系。 這時,俄軍也明白日本人的意圖,雖相應的作出了長期堅守獨立作戰的對策,但在防禦上仍存在一些讓人困擾的問題:一是重砲的數量不足,計劃安裝的552門火砲只有116門準備就緒,且絕大多數已經陳舊,射程太近,無法同日軍重砲作戰;二是彈藥的儲存量不夠,糧食和副食的儲量也不充足。 不過儘管如此,憑藉對不落要塞的絕對信心,俄軍司令斯提塞爾安心地認為,此戰並無太大的問題。
自1904年6月下旬始,乃木以3個師團、2個預備團、2個野戰砲兵旅團共5.6萬人兵力和386門大砲,向旅順3.3萬俄軍發起3次總攻,歷時150日,日軍狼奔豕突,血肉橫飛,乃木用人海,地道,夜襲,甚至組織了三千五百名頭綁白布的敢死隊沖鋒,均以失敗告終,戰死日本軍人5萬餘人,連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戰死了,旅順仍在俄軍手中。 當時實際指揮作戰的第三軍的參謀長,是出身薩摩藩的伊地知幸介中將,把伊地知派給乃木當參謀長,一是為了有個學習德國現代化經驗的少壯派來補充乃木的不足,也是為了掌握薩摩藩與長州藩的平衡。 這位伊地知中將很固執,經常和大本營對著幹,而乃木由於指揮現代化作戰經驗不足,一味遷就參謀長,結果造成重大損失。 對此,連大力舉薦乃木的山縣也主張撤乃木之職,追究其敗因。 然而,明治天皇認為撤了乃木的職他必將為了武士的榮譽自殺,又一次保了乃木敗將。
水師營會見 中央二人乃木和斯特塞爾水師營會見中央二人乃木和斯特塞爾
沒有辦法,1904年12月1日,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岩在保留乃木司令官的面子底下,悄悄派出了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命令乃木希典暫時讓出指揮權,由兒玉親自督戰第四次總攻旅順,兒玉對砲兵的運用遠遠強於他這個只會用步兵衝鋒的將軍,結果靠集中炮火,晝夜不停的進攻和靠前指揮(乃木的軍司令部始終躲在敵人砲彈所打不到的後方,完全不了解前線狀況),僅打了八天,以戰死戰傷六千二百餘名的代價便攻下了203高地。 奪下203高地後俄軍敗局已定,日軍又以要塞巨砲猛轟停泊在旅順港內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此時,乃木還看不清形勢,還要拼其全力與俄決一死戰。 但俄軍已無鬥志,他意外地收到了俄軍的乞降書。 1905年1月1日,俄駐旅順要塞司令阿納托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派出軍使,手持白旗,向日軍遞交投降書。 翌日,乃木希典派第三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與俄軍達成協議,旅順遂為日軍佔領。 於是,被明治天皇力保的乃木希典司令官,就體面風光地完成了攻占旅順要塞的戰勝國司令官,接受俄軍的投降,寫了首著名的“水師營會見”的歌詞,稱乃木威嚴深沉,對敗軍之將顯出寬厚仁慈,彬彬有禮,而俄軍司令官則衷心盛讚其蓋世武功。 該歌詞不僅被選入小學生課本,而且被譜成曲,廣為流傳,塑造一個威嚴仁厚的日本軍神形象。
203高地上日軍建築的爾靈山紀念塔203高地上日軍建築的爾靈山紀念塔
其實,在這場攻防戰中,乃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愚將、敗將,戰斗在進行之中,許多戰死士兵的乃木部下家屬,在東京向乃木住宅扔磚瓦,叫罵道“殺人鬼”。 戰後乃木將203高地改名為爾靈山 ,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砲彈形紀念碑,並賦詩一首:爾靈山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難。 鐵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 戰後,步兵第22聯隊旗手,戰爭中身中八彈不死的櫻井忠溫中尉寫了戰爭文學名作《 肉彈 》,給這場戰爭定性。 之後,對指揮失誤負有責任的參謀長伊地知幸介降職為旅順要塞司令,乃木希典北上增援,參加日軍主力與俄主力的會戰。 當時俄軍已成驚弓之鳥,怕了日軍了。 一開始是為了在沙皇面前為自己開脫,謊報日軍兵力,到後來連自己都信了自己的謊言。 乃木希典帶的第三軍當時已經從6萬人減員到了3萬人,而俄軍司令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居然估算光日軍第三軍就有十萬人! 這樣,乃木一加入戰線,俄國人自以為不敵,就開始全線後撤。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1906年1月14日,乃木希典拋下數万日軍的白骨和兩個兒子的屍體回國。 在回國途中,乃木於船上迎風洒淚,賦詩曰:“皇師百萬徵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在天皇給乃木組織的凱旋祝捷大會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歡迎人群中的人們痛哭一片,思念戰死的親人。 在復命日本明治天皇時,他將攻打旅順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引以為咎,願以死謝罪,而明治天皇卻再次將他赦免,並賜他功一級,從二位,晉伯爵,並補軍事參議官。 在其晚年,還被明治天皇任命為學習院院長。 東京學習院是一所為培養皇室貴族子弟為主的學校,可見明治天皇對其信賴之深[8]   
自殺當天的乃木夫妻自殺當天的乃木夫妻
日俄會戰後,日本正式成為帝國主義俱樂部的一員,日本也正式步上了舉國若狂的軍國主義道路。 在日俄會戰中,日本軍國導向的宣傳塑造了四位軍神: 日本海海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 ;日俄旅順會戰的日本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另有兩位在封鎖旅順港戰役中陣亡的兩位中級軍官: 廣瀨武夫海軍少佐與橘周太陸軍少佐。 通過一系列拔高放大的典型軍神形象的樹立,使日本年輕一代以獻身軍國,忠於天皇為無上光榮和最好的出世之路。 日本從明治、中經大正 、直至昭和初期,形成了一股社會現象,男兒長大從軍或入軍官學校,女的則做醫護或報務員。 一言以蔽之:參軍光榮。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為其守靈。 同年9月13日,明治天皇殯葬之日,乃木悲傷之極,為報恩和教育世人。 於是他和妻子商量後,決心雙雙自殺以追隨明治天皇而去。 這件事被知識分子批判,認為是過時的思維方式;但在另一方面卻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們大大利用,為日後的軍國主義思想氾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素材。 稱其為人間模範、國之忠臣,並為其搞國葬、造神社、塑鋼像,使之神格化。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