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臺灣元宵節習俗由來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一定要吃湯圓,但你知道這項習俗由來嗎?元宵節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是一年當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猜燈謎,慶賀新春的延續。在宋代之前,是吃豆粥或特製麵點,但到了宋代,開始出現煮食包有糖餡的糯米丸子,名為「浮圓子」,擁有全家人能團團圓圓、和睦幸福的意涵,更演化為現今的各式美味湯圓,掐指一算這習俗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呢!
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裡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即使在日本時代官府改為西曆的一月十五日,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人臺灣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臺羅nng ting-kha)的信俗。

 除了傳統的元宵祭祀、燈會與習俗外,臺灣各地亦流傳著各具地方采風特色的元宵舊慣、信仰、禮俗。現今多半發展成當地別俱特色的節慶活動。其中,臺澎金馬各區域又可依不同方位列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壇、西乞龜、中𪹚龍、外擺暝」。以下列出的名稱若綬證為文化部民俗及有關文物,均使用原登錄之名稱。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