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時代留下來遺跡 土墩、土牛溝
  陳萬吉:媽厝國小不是埔,原本是田,我聽老一輩的人在說,媽厝國小南邊有一個土墩,那個土墩和三塊厝的鐵軌南邊的土墩,那就是荷蘭人趕番仔走,以土墩為界,不能超越土墩,將土墩挖開有以前的彈殼,和生鐵打造的槍管。土墩不是只有我們這邊有而已,像沿海也都有。
   劉麗慈:那是何時去挖的?
   陳萬吉:很早以前了,日本時代還沒有光復前。
   劉麗慈:你們怎麼知道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做的土墩?
   陳守志:因為日本人的槍不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荷蘭人來這裡趕番仔,這裡有番仔嗎?
   陳守志:就是原住民。
   主持人:所以土堆是人造的。
   陳萬吉:那是人造的。
   主持人:土墩現在還在嗎?
   陳萬吉:土墩三塊厝還有。
   以上是溪湖 耆老在座談會上提供關於土墩口述內容。
   
  以下是由網路蒐集有關土墩(土堆)土牛溝歷史記述︰
   
  員林交流道-往溪湖方向-彰148縣道-溪湖-草湖-王功 .... 據說日本人為開發土地欲將七座土堆鏟平,以便耕作,但每鏟至土堆,鋼索即斷,屢換屢斷,因感靈異,就留下 ...
   
  土牛:又名土牛溝。乃堆土成壘,用以劃分漢蕃界線,因形如臥牛而得名;
   .... 
  墾民不斷跨越或「盜墾」,實施「土牛地界」的作法;但漢人的移. 墾,仍以各個「墾首」帶領的「墾號」為單位,或. 集體或零星,不斷跨越「土牛溝」或「土牛」。
  .
  擁立居住於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的漳州人戴潮春起事,歷時三年, ...... 實施土牛地界措施,讓地表上有了真正可資辨別的「番界」。 
  ...
  從前因淡水、 彰化二處墾闢日增, 別行畫定界限, 設立土牛, 禁止奸民越界佔墾, 免 ...... 七里) 土牛溝( 十三里) 中壢新街( 十五里) 桃仔園( 十里) 龜崙嶺( .
  尋找土牛溝
  ·  2007-11-20 
  ·  今天算是第二次出外考察了 這次  真的是跑田野了  只能說 吳進喜老師真的超強 腦中就有gps裝著…   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台灣現今保留最完整的土牛溝, 已經只有在課本上或施添福的文章才會遇到的土牛溝, 看了幾百次,還不知道土牛溝長什麼樣子 今天終於看到真面目了! 會保存下來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偏遠,偏遠,再偏遠! 整個就是在山中==a 而且旁邊還是漢人(客家)人的墳墓, 難怪可以保留的那麼好 ! 說實在的…  超好越界的 XD 就像老師說得:「連你們這些書生都走的過來了,何況是當初那些開墾者。」 真是中肯阿  哈哈~   後來就在新竹境內到處找土牛溝的蹤跡, 想不到連路邊的排水大溝其實也是土牛溝的改建而來的, 最後,到了民宅區,其實路還沒填起來之前, 就是土牛溝~ 連公車站牌都寫土牛溝 XDD 今天整個就是走在土牛溝裡面~ 另外一段土牛溝,是桃園八德和台北鶯歌的地方, 也是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線, 不過已經被填起來了 =0=   接著到了徐國和宗祠… 整個就知道… 他們家是超級有錢人, 宗祠前面還有風水池, 整個又金碧輝煌,果然是桃園新竹一代的超級大業戶, 其實還滿想進去看看他們的宗祠, 畢竟外面是新蓋的,裡面才是真正的原始樣貌! 接著,就到了竹塹社的采田福地 第一次是在台通聽到的,就一直有印象, 之前讀到「番頭家」 才又看到第二次, 恰好這次行程裡面有,一直以為是公館之類的, 但是後來老師解說才知道,其實是土地公廟, 門口的對聯,也訴說的平埔族的無奈阿~ 最後一站! 義民廟! 看到了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後, 才有的大墓公! 很有歷史感~   果然讀萬卷書,還是要行萬里路! 不然,只在井底,永遠讀不出什麼鬼來 = = 今天很感謝台文所的學長(雖然和我們同屆) 不但不讓我們貼油錢,整條路有吃的都請我們吃 , 真的超感謝的=\\\\\\\\\\=   出去考察,也是增進感情的超級好辦法! 哈哈~ 雖然只要坐在車上,就開始昏迷了 XD 回程看到黑松 XD 好有親切感 =\\\\\\\\\=     唉唉~  果然早出生還是有好處的! 找題目好難  ==a...
  參、從八德鶯歌交界的土牛溝談起源與意義
       |   →地理小百科土牛、土牛溝、土牛紅線,是清代治理臺灣時所劃定的人文界線。一來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來使生番不得逸出為害。此一政策最初僅為隔離漢番,最後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界線的傾向。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在立石處挑溝堆土,築為界線的土堆,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居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當初畫界時, 曾使用紅筆在輿圖上畫線,因此習慣上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紅線」只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 
 
    土牛溝是一段段地挖,並非全部完整串連,比較像是虛線。開挖過程中所產生的土是堆在界內,也就是漢人這邊。土堆要堆多寬、多高、多長是有其定制的,而它看起來就像一頭牛臥在地上,因此稱作土牛,土牛旁邊的溝自然叫做土牛溝。
  我們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如果只靠地表天然水流,可能侵蝕出這樣的溝來嗎?地表水是往低處流,像這裡是靠近丘陵稜線頂部的地方,天然流水不會在像這樣的 山坡上形成河谷,而且整條溝的深度很均勻,它必定是以人工開挖形成才有可能。當初開挖時,它的寬度是一丈二(約四公尺左右)。(見照片一)
         |  ▲照片一 --土牛溝
 | 
 
     
一、土牛溝的意義:漢人與平埔族的界線
  訪問當地人時,一般人以為土牛溝既是番界,那便是作為防番之用,但是我們觀察這樣一道約四公尺寬的防線,其實是很容易跨越的,這樣狹窄的溝明顯地是毫 無防禦功能的,而且在歷史上平埔族甚少對漢人開墾形成威脅,除非是被欺負到極限,才會形成大規模的抗爭,但下場都很慘。
  其實這條界線是用來規範漢族與平埔族,在土地所有權上的分界線。
  清朝朝廷對治理臺灣的態度是採用比較消極的方法,只要臺灣不出事即可,有些比較有先見之明的官員會先去弭平可能產生亂源的因素,而漢番的衝突就被視為 是可能造亂的原因之一,把漢番的關係釐清對某些治臺官員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所以挖這條溝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漢番的關係釐清。用意是希望漢人留在土牛 溝界內,不要到平埔族境內,不要和平埔族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漢番接觸的機會減少,糾紛當然就少。
  這樣的一條界線在清朝朝廷態度是:土牛溝界外的事,朝廷不會管,所以界外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住在這條界線外的也不用服勞役(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清政府行政措施的權力僅止於土牛溝界線以內。所以雖然一般人皆認為清朝將全部的臺灣都納入國土之內,但事實上卻只是一部分的臺灣--土牛溝界內的臺灣。
  我們在看這條土牛溝時,雖然它只是一條簡簡單單的溝,而且也沒有弄得很恢弘、很堂皇,但事實上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條國界,這也可以解釋同治十 三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因其發生在界外,所以清廷不管,日本人反而插手的情況。當然過去國界與現在國界觀念是不盡相同的(現在國界是要設關卡,得有通關手 續的),但是從本質概念來看,土牛溝確實是一條國界。
二、土牛溝在臺灣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平埔族土地的保護者
  在土地開墾時,如果漢人開墾到土牛溝界外,並且產生糾紛兩造告官時,官員會先看土地在哪、土牛溝在哪,因為漢人是不能到土牛溝界外開墾的,在這種情況 下,漢人可能就輸了。土牛溝沒有扮演好國界的角色,但是卻扮演起很好的平埔族土地保護者的角色,也就是因為這條溝的挑挖,漢人才無法明目張膽、非常順利取 得溝外所有的土地來開墾。雖然最後界外的土地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但在土牛溝界內與界外的土地落入漢人手中的歷程是有所不同的,而因著兩者歷程、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社會組織也就不同,住在土牛溝兩邊的漢人族群也不一樣--社會性格不同、區域特色也不同。這就是土牛溝為什麼會構成北臺灣不同區域特色的一個重要 原因。
▼表一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古文書中有關土牛和土牛溝記載的摘錄表
       | 契 名 | 立契人 | 坐 落 | 地 目 | 四 至 | 立契時間 | 資料來源 | 
     | 開墾字 | 業主蕭朝宣
 | 海山堡永安庄
 尖山崎腳
 | 埔一所 | 東至土牛橫溝佃邱家埔毗連為界 | 乾隆八年(1743) | 古文書彙編,02/04/001/171 | 
     | 給佃批 | 霄裡莊業主黃燕禮
 | 尖山崁面土牛溝內
 | 青埔犁份一處
 |   | 嘉慶四年(1799)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0~61 | 
     | 重給墾批青埔字
 | 霄裡莊業主黃燕禮
 | 桃澗保大湳莊
 | 青埔犁份二張
 | 南至土牛溝為界 | 乾隆六十年(1795) | 同上,頁556~75 | 
     | 杜賣盡根埔地契字
 | 林啟祥 | 大湳莊 | 青埔一處 | 南至土牛溝為界 | 嘉慶廿五年(1820) | 同上,頁230~31 | 
     | 給佃批 | 霄裡業主黃
 |   | 埔地一塊 | 南至中溝自中莊路起算六個土牛為界 | 乾隆四十二年(1777) | 同上,頁549~50 | 
     | 給結定埔地額租字
 | 霄裡業主
 黃燕禮
 | 桃澗堡八座屋
 園莊
 | 埔地一所 | 南至土牛灣為界 | 光緒十四年(1888) | 同上,頁598~99 | 
     | 給霄裡莊佃批
 | 霄裡莊(業主)黃
 | 缺仔面土牛溝內
 | 青埔一處 | 南至土牛溝 | 乾隆四十三年(1778) | 同上,頁550 | 
     | 招樸永耕埔園地字
 | 園主王萬成
 | 桃澗堡埔頂莊菽
 ( 粟 )仔園
 崁頭塗牛溝外
 | 埔園地一所
 |   | 光緒十一年(1885) | 同上,頁172~73 | 
     | 杜賣荒埔契字
 | 鍾文貴仝兄嫂沈氏
 | 澗仔瀝南勢庄前
 | 荒埔一所 | 北至界址土牛為界 | 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古文書彙編,02/01/017/022 | 
     | 給永定口糧鐵租字
 | 霄裡通事蕭柱國
 | 南勢庄前土牛下
 | 埔地一所 |   | 道光十一年(1831) | 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檔案 | 
     | 合約字 | 澗仔歷業主郭樽
 霄裡社
 通事阿生等
 | 安平鎮土牛溝內 |   |   | 乾隆五十一年(1786)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133~134 | 
     | 給墾批字 | 霄裡社通事業主蕭文華等
 | 楊梅壢土牛邊
 | 守丁隘埔一段
 | 北至鄒家埔毗連土牛溝為界 | 嘉慶十一年(1806)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4~65 | 
     | 轉給出墾單字
 | 陳仍先 | 泰興庄 第三湖 | 埔地一所 | 西至土牛為界 | 嘉慶八年(1803) | 淡新檔案,33328-3 | 
     | 給墾批永佃字
 | 竹塹通事 (荖菜萊)湘江等 | 長崗嶺四湖庄
 | 荒埔一所 | 西至土牛外橫車路透入為界 | 嘉慶十年(1805) | 臺灣蕃政志,頁440~440 | 
     | 杜賣盡根水田埔園
 屋于物業契
 | 強興兄弟等
 | 大湖口四湖
 土牛溝
 墘庄
 | 水田業一處 | 北至土牛溝底為 | 同治十一年(1872) |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45~46 | 
     | 給墾批字 | 竹塹社通事錢榮選
 | 大眉庄後平頂牛溝
 外舊大路頂
 | 埔地一所 |   | 嘉慶十八年(1813) | 古文書彙編,02/03/009/235 | 
     | 杜賣盡根水田埔園
 物業契
 | 趙古德等兄弟五人 | 枋寮庄土牛溝外
 | 水田埔園 |   | 同治五年(1866) | 林家古契 | 
     | 杜賣盡根埔園屋店
 連地基契
 | 曾捷勝仝侄曾炳耀等
 | 枋寮庄土牛溝
 | 埔園屋店一處
 | 西至土牛溝車路為界 | 光緒三年(1877) | 同上 | 
     | 杜賣盡根水田契
 | 曾清瀾仝侄曾炳耀等
 | 枋寮庄土牛溝內外 | 水田二段計一處
 |   | 原契缺年代 | 同上 | 
     | 杜賣盡根水田契
 | 邱南山 | 犁頭山庄土牛溝面
 | 水田一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