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荷蘭時代留下來遺跡 土墩、土牛溝

荷蘭時代留下來遺跡 土墩、土牛溝

陳萬吉:媽厝國小不是埔,原本是田,我聽老一輩的人在說,媽厝國小南邊有一個土墩,那個土墩和三塊厝的鐵軌南邊的土墩,那就是荷蘭人趕番仔走,以土墩為界,不能超越土墩,將土墩挖開有以前的彈殼,和生鐵打造的槍管。土墩不是只有我們這邊有而已,像沿海也都有。

劉麗慈:那是何時去挖的?

陳萬吉:很早以前了,日本時代還沒有光復前。

劉麗慈:你們怎麼知道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做的土墩?

陳守志:因為日本人的槍不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荷蘭人來這裡趕番仔,這裡有番仔嗎?

陳守志:就是原住民。

主持人:所以土堆是人造的。

陳萬吉:那是人造的。

主持人:土墩現在還在嗎?

陳萬吉:土墩三塊厝還有。

以上是溪湖 耆老在座談會上提供關於土墩口述內容。

以下是由網路蒐集有關土墩(土堆)土牛溝歷史記述︰

員林交流道-往溪湖方向-彰148縣道-溪湖-草湖-王功 .... 據說日本人為開發土地欲將七座土堆鏟平,以便耕作,但每鏟至土堆,鋼索即斷,屢換屢斷,因感靈異,就留下 ...

土牛:又名土牛溝。乃堆土成壘,用以劃分漢蕃界線,因形如臥牛而得名;

....

墾民不斷跨越或「盜墾」,實施「土牛地界」的作法;但漢人的移. 墾,仍以各個「墾首」帶領的「墾號」為單位,或. 集體或零星,不斷跨越「土牛溝」或「土牛」。

.

擁立居住於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的漳州人戴潮春起事,歷時三年, ...... 實施土牛地界措施,讓地表上有了真正可資辨別的「番界」。

...

從前因淡水、 彰化二處墾闢日增, 別行畫定界限, 設立土牛 禁止奸民越界佔墾, ...... 七里) 土牛溝 十三里) 中壢新街( 十五里) 桃仔園( 十里) 龜崙嶺( .

尋找土牛溝

· 2007-11-20

· 今天算是第二次出外考察了 這次 真的是跑田野了 只能說 吳進喜老師真的超強 腦中就有gps裝著… 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台灣現今保留最完整的土牛溝, 已經只有在課本上或施添福的文章才會遇到的土牛溝, 看了幾百次,還不知道土牛溝長什麼樣子 今天終於看到真面目了! 會保存下來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偏遠,偏遠,再偏遠! 整個就是在山中==a 而且旁邊還是漢人(客家)人的墳墓, 難怪可以保留的那麼好 ! 說實在的… 超好越界的 XD 就像老師說得:「連你們這些書生都走的過來了,何況是當初那些開墾者。」 真是中肯阿 哈哈~ 後來就在新竹境內到處找土牛溝的蹤跡, 想不到連路邊的排水大溝其實也是土牛溝的改建而來的, 最後,到了民宅區,其實路還沒填起來之前, 就是土牛溝~ 連公車站牌都寫土牛溝 XDD 今天整個就是走在土牛溝裡面~ 另外一段土牛溝,是桃園八德和台北鶯歌的地方, 也是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線, 不過已經被填起來了 =0= 接著到了徐國和宗祠… 整個就知道… 他們家是超級有錢人, 宗祠前面還有風水池, 整個又金碧輝煌,果然是桃園新竹一代的超級大業戶, 其實還滿想進去看看他們的宗祠, 畢竟外面是新蓋的,裡面才是真正的原始樣貌! 接著,就到了竹塹社的采田福地 第一次是在台通聽到的,就一直有印象, 之前讀到「番頭家」 才又看到第二次, 恰好這次行程裡面有,一直以為是公館之類的, 但是後來老師解說才知道,其實是土地公廟, 門口的對聯,也訴說的平埔族的無奈阿~ 最後一站! 義民廟! 看到了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後, 才有的大墓公! 很有歷史感~ 果然讀萬卷書,還是要行萬里路! 不然,只在井底,永遠讀不出什麼鬼來 = = 今天很感謝台文所的學長(雖然和我們同屆) 不但不讓我們貼油錢,整條路有吃的都請我們吃 , 真的超感謝的=\\\\\\\\\\= 出去考察,也是增進感情的超級好辦法! 哈哈~ 雖然只要坐在車上,就開始昏迷了 XD 回程看到黑松 XD 好有親切感 =\\\\\\\\\= 唉唉~ 果然早出生還是有好處的! 找題目好難 ==a...

參、從八德鶯歌交界的土牛溝談起源與意義

  →地理小百科
  土牛、土牛溝、土牛紅線,是清代治理臺灣時所劃定的人文界線。一來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來使生番不得逸出為害。此一政策最初僅為隔離漢番,最後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界線的傾向。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在立石處挑溝堆土,築為界線的土堆,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居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當初畫界時, 曾使用紅筆在輿圖上畫線,因此習慣上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紅線」只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土牛溝是一段段地挖,並非全部完整串連,比較像是虛線。開挖過程中所產生的土是堆在界內,也就是漢人這邊。土堆要堆多寬、多高、多長是有其定制的,而它看起來就像一頭牛臥在地上,因此稱作土牛,土牛旁邊的溝自然叫做土牛溝。

  我們觀察一下,可以發現如果只靠地表天然水流,可能侵蝕出這樣的溝來嗎?地表水是往低處流,像這裡是靠近丘陵稜線頂部的地方,天然流水不會在像這樣的 山坡上形成河谷,而且整條溝的深度很均勻,它必定是以人工開挖形成才有可能。當初開挖時,它的寬度是一丈二(約四公尺左右)。(見照片一)


▲照片一 --土牛溝


一、土牛溝的意義:漢人與平埔族的界線

  訪問當地人時,一般人以為土牛溝既是番界,那便是作為防番之用,但是我們觀察這樣一道約四公尺寬的防線,其實是很容易跨越的,這樣狹窄的溝明顯地是毫 無防禦功能的,而且在歷史上平埔族甚少對漢人開墾形成威脅,除非是被欺負到極限,才會形成大規模的抗爭,但下場都很慘。

  其實這條界線是用來規範漢族與平埔族,在土地所有權上的分界線。

  清朝朝廷對治理臺灣的態度是採用比較消極的方法,只要臺灣不出事即可,有些比較有先見之明的官員會先去弭平可能產生亂源的因素,而漢番的衝突就被視為 是可能造亂的原因之一,把漢番的關係釐清對某些治臺官員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所以挖這條溝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漢番的關係釐清。用意是希望漢人留在土牛 溝界內,不要到平埔族境內,不要和平埔族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漢番接觸的機會減少,糾紛當然就少。

  這樣的一條界線在清朝朝廷態度是:土牛溝界外的事,朝廷不會管,所以界外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住在這條界線外的也不用服勞役(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清政府行政措施的權力僅止於土牛溝界線以內。所以雖然一般人皆認為清朝將全部的臺灣都納入國土之內,但事實上卻只是一部分的臺灣--土牛溝界內的臺灣。

  我們在看這條土牛溝時,雖然它只是一條簡簡單單的溝,而且也沒有弄得很恢弘、很堂皇,但事實上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一條國界,這也可以解釋同治十 三年發生的牡丹社事件,因其發生在界外,所以清廷不管,日本人反而插手的情況。當然過去國界與現在國界觀念是不盡相同的(現在國界是要設關卡,得有通關手 續的),但是從本質概念來看,土牛溝確實是一條國界。

二、土牛溝在臺灣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平埔族土地的保護者

  在土地開墾時,如果漢人開墾到土牛溝界外,並且產生糾紛兩造告官時,官員會先看土地在哪、土牛溝在哪,因為漢人是不能到土牛溝界外開墾的,在這種情況 下,漢人可能就輸了。土牛溝沒有扮演好國界的角色,但是卻扮演起很好的平埔族土地保護者的角色,也就是因為這條溝的挑挖,漢人才無法明目張膽、非常順利取 得溝外所有的土地來開墾。雖然最後界外的土地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但在土牛溝界內與界外的土地落入漢人手中的歷程是有所不同的,而因著兩者歷程、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社會組織也就不同,住在土牛溝兩邊的漢人族群也不一樣--社會性格不同、區域特色也不同。這就是土牛溝為什麼會構成北臺灣不同區域特色的一個重要 原因。

▼表一 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古文書中有關土牛和土牛溝記載的摘錄表

契 名

立契人

坐 落

地 目

四 至

立契時間

資料來源

開墾字

業主
蕭朝宣

海山堡
永安庄
尖山崎腳

埔一所

東至土牛橫溝佃邱家埔毗連為界

乾隆八年(1743)

古文書彙編,02/04/001/171

給佃批

霄裡莊業主
黃燕禮

尖山崁面
土牛溝內

青埔
犁份一處

嘉慶四年(1799)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0~61

重給墾批
青埔字

霄裡莊業主
黃燕禮

桃澗保
大湳莊

青埔
犁份二張

南至土牛溝為界

乾隆六十年(1795)

同上,頁556~75

杜賣盡根
埔地契字

林啟祥

大湳莊

青埔一處

南至土牛溝為界

嘉慶廿五年(1820)

同上,頁230~31

給佃批

霄裡
業主黃

埔地一塊

南至中溝自中莊路起算六個土牛為界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同上,頁549~50

給結定埔
地額租字

霄裡
業主
黃燕禮

桃澗堡
八座屋
園莊

埔地一所

南至土牛灣為界

光緒十四年(1888)

同上,頁598~99

給霄裡
莊佃批

霄裡莊
(業主)黃

缺仔面
土牛溝內

青埔一處

南至土牛溝

乾隆四十三年(1778)

同上,頁550

招樸永耕
埔園地字

園主
王萬成

桃澗堡埔
頂莊菽
( 粟 )仔園
崁頭塗牛溝外

埔園地
一所

光緒十一年(1885)

同上,頁172~73

杜賣荒
埔契字

鍾文貴
仝兄嫂沈氏

澗仔瀝
南勢庄前

荒埔一所

北至界址土牛為界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古文書彙編,02/01/017/022

給永定口
糧鐵租字

霄裡
通事蕭柱國

南勢庄前
土牛下

埔地一所

道光十一年(1831)

中研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檔案

合約字

澗仔歷業主
郭樽
霄裡社
通事阿生等

安平鎮土牛溝內

乾隆五十一年(1786)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133~134

給墾批字

霄裡社通事
業主蕭文華等

楊梅壢
土牛邊

守丁隘埔
一段

北至鄒家埔毗連土牛溝為界

嘉慶十一年(1806)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頁564~65

轉給出墾
單字

陳仍先

泰興庄 第三湖

埔地一所

西至土牛為界

嘉慶八年(1803)

淡新檔案,33328-3

給墾批
永佃字

竹塹通事 (荖菜萊)湘江等

長崗嶺
四湖庄

荒埔一所

西至土牛外橫車路透入為界

嘉慶十年(1805)

臺灣蕃政志,頁440~440

杜賣盡根
水田埔園
屋于物業契

強興
兄弟等

大湖口
四湖
土牛溝
墘庄

水田業一處

北至土牛溝底為

同治十一年(1872)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頁45~46

給墾批字

竹塹社通事
錢榮選

大眉庄後
平頂牛溝
外舊大路頂

埔地一所

嘉慶十八年(1813)

古文書彙編,02/03/009/235

杜賣盡根
水田埔園
物業契

趙古德等兄弟五人

枋寮庄
土牛溝外

水田埔園

同治五年(1866)

林家古契

杜賣盡根
埔園屋店
連地基契

曾捷勝仝侄
曾炳耀等

枋寮庄
土牛溝

埔園屋
店一處

西至土牛溝車路為界

光緒三年(1877)

同上

杜賣盡根
水田契

曾清瀾仝侄
曾炳耀等

枋寮庄土牛溝內外

水田二段
計一處

原契缺年代

同上

杜賣盡根
水田契

邱南山

犁頭山庄
土牛溝面

水田一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