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家庭即工廠


家庭即工場
家庭即工場,是1960-1980年代間,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極力推行的一項「富國富民」為目的家庭代工的手工業政策。鼓勵一般家庭在客廳一角置放一部縫 紉機,紡織業工廠將紡織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拿回家代工完成,一方面可貼補家用,一方面又可解決工廠員工不足的問題。憑藉婦女手工的投入,紡織輕工業快速 在台灣各地普級,台灣也在短短十幾年內成為世界紡織業王國。 
當時政府還鼓勵縫紉機作為女孩子必備的嫁妝之一,早期台灣人勤勉刻苦的天性也得到很大的發揮,而紡織業工廠將半成品讓一般家庭婦女代工,也可以節省養工人 的經費,當時許多家庭婦女為了賺錢,台灣到處各村莊家庭的縫紉機無日無夜地一直轉,即使三更半夜才常常聽到縫紉機運轉的聲音,陪伴著縫紉機的是收音機的歌仔戲或話劇、歌唱節目。不過,那是在民國70年之前,要是在現在,一般女孩子也不屑於做這種「窩在家裡工」的事情。

好懷念這個客廳即工廠這個名詞. 
以前政府推動這個活動而使得在台灣的小老百姓們,只要肯吃苦就不會餓死.而且也因這個活動更凝聚了家人們的向心力,生活雖不富裕,但却很快樂.因為小朋友們不用上安親班,不用連假日都要去補習,小朋友們甚至走在路上也不怕被歹徒綁票.

李筱峰老師在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也指出,這一時期的台灣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使得從事農業的人口 減少,城鄉差距也拉大。同時,由於外貿的發達,許多開在社區裡的一口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 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民國五十年代的台灣社會,許多市鎮出現著「客廳兼工廠」的景觀。

社會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曾當師仔工,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漸漸有機會,出頭天,憑其忍耐三年四個月獲得技藝的優,在自宅開小型工廠踏入工業界。
辛勞(商店店員)等人才也趁行業多元化時靠已才獨立從商。

尖叫的羽毛

有沒有想過冬天時讓人保暖的輕盈羽絨、睡覺時非常舒適的枕頭,背後都是來自一個殘酷的現實?
羽絨其實是來自鴨鵝等水禽的底層羽毛,由人手活生生將牠們的羽毛拔掉,由於羽毛非常輕盈,有時羽絨更索價不菲,而全球8成的羽絨都是由中國供應。目前不少時裝及家品業界都自發性地採用「人道羽絨標準」RDS,以確保其羽絨類材料是以人道方式所採集。
善待動物組織(PETA)就花了長時間深入中國鵝場臥底調查,動物維權人士原本希望活體拔毛的做法逐漸消失,卻目擊到鴨鵝的痛苦經歷。他們拍得的片段顯示, 工人們抓住活生生的鴨鵝不斷拔毛,現場羽毛飛揚,鴨鵝被抓時尖叫掙扎,但身上一大片羽毛仍然被拔清光,有的部位更滲出血水並露出傷口,場面恐怖,片中更透露一隻家禽要遭受多次殘酷對待,才會被宰殺解脫。

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重鎮
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在1970年代,溪湖鎮成為羽毛加工的重鎮,在東寮里及西寮里一帶,有許多羽毛加工廠,為溪湖鎮帶來不少的稅收;可惜在1980年代逐漸沒落。溪湖鎮也曾是腳踏車零件的重要加工區,但多是小規模的家族式工廠,近年來多遷廠外移,導致競爭力不夠,最終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
難道過去197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又來臨了嗎? 台灣的經濟邁入不景氣的狀況,現在很多媽媽、阿嬤都想要多賺點錢貼補家用,但又必須在家帶小孩,省保母費,所以家庭代工的詢問度攀增。看似簡單的代工品, 但還是非常耗費時間跟體力,一天八小時 最多也只是賺個五百塊,只是現在為了生活,大家開始「拼經濟」,時間彷彿又回到了40年前,台灣經濟剛起步的家庭工廠。
65歲的阿嬤,摘下老花眼鏡揉揉眼睛,雖然做代工做的很累,但卻不能休息。用牙籤仔細沾上膠水,把螞蟻大小的水鑽往項鍊上貼,對他這個年紀來說,精神與體 力都是考驗。貼一顆水鑽只有0.13元,整個成品完工也才6塊,一天花八個小時,最多只能賺500。阿嬤無奈的說,油電都漲,還要自己帶小孩省保母費,不 得不找些家庭代工回來做,經濟不景氣,只能做多少賺多少。
家庭代工包商說,現在網路上只要一PO代工資訊的話,沒有多久就會馬上接到電話。詢問代工人次爆增,找上門的不只家庭主婦,還有才剛上高中,要幫家裡分擔 經濟壓力的學生。從老到少都要拼經濟,台灣的腳步彷彿回到40年前,經濟剛起飛的家庭工廠,這是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卻是現在生活的最寫實的片段。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製靴業


溪湖史記第九單元:台灣光復:製靴業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8)︰台灣經濟起飛時代(6)製靴業

中國靴的起源
鞋子的起源早在四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穿鞋了。
穴居的雙信智人發明了鞋子為了保護腳底板,他們就一把揪過手邊的任何東西,比如說樹皮、大樹葉或一束束的野草等,用堅韌的藤條或長草捆紮在腳底。就這樣,人類最早的鞋子就誕生了,雖然不是很美觀,卻很實用。

中國鞋子的發展史
最早的鞋子:樹皮、大片的樹枝或野草,用藤條或堅韌的草捆在腳下涼鞋:植物編織成鞋子鹿皮鞋:一塊塊的皮染色、縫合成了鹿皮鞋皮靴:將鹿皮靴做成有統的靴子,這是為了保護小腿。
 4:29 4:29(點擊觀賞影片)
www.youtube.com/watch?v=KyCvhNAHjPY
2014220 - 上傳者:James Hamilton L
★★★★★★★
漢族之鞋和靴的演變 (轉貼)
上古時常以獸皮制鞋,因此鞋的稱呼多以革字為邊旁。古代的鞋有許多名稱,如履、屐、靴、屣、屨等字均為鞋的別稱。最早的鞋子式樣是很簡陋的。人們推測古人將獸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後,用細皮條將其連綴起來即成為最原始的鞋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紡織業的進步,布料、絲綢等物亦用來製作鞋子,並與皮革、麻草組合應用,出現大量的鞋製品。到了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製作愈加精緻。

各種材料如朔膠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 的 設計與製作,各種高新技術使材料的質地、品質更加完美。如果說歷史上鞋靴的產生主要以實用為目的,逐漸過渡到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形式,當今鞋靴的發展變化 則被賦予了更多因素。

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製靴業:協會概要
同行協會
最初,由19家企業拖鞋涼鞋製造工廠為台灣塑料拖鞋出口同行協會,台灣區製鞋工業份額協會成立於57年中華民國在(1968)。 它被改名為台灣製鞋工業協會同行”1967年中華民國的(1978'65中華民國在(1976),335公司塑料鞋製造企業也加入,為台灣塑料鞋行業 份額協會,會員公司在78年達到1,423公司。中華民國是促進組織管理和批量交付工廠和其他鞋類及塑料鞋和皮鞋(最多1989)的統一,但許多公司生產基地則從它被轉移到了外面,使之成為276公司的成員公司,94家配套企業會員現在事實。

1990年代之前台灣成為世界製鞋王國所起的關鍵作用。其中,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在1960年代的削價競爭與1970年代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時期都扮演著穩定市場的重要角色。該會所制訂及執行的「協定價格,核章出口」及「有秩序市場行銷協定」兩項措施,不僅規範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更進一步區隔 出製鞋產業內部宰制者 (incumbent)與挑戰者 (challenger) 的階層地位,奠定了1980年代晚期鞋業台商將事業版圖轉向中國大陸的成功基礎。本文凸顯產業公會在台灣製鞋產業的歷史地位不僅調校了Fligstein 的市場政治模型,也企圖進一步闡述並周密發展型國家的理論觀點。

八○年代中,台灣已成為世界製鞋王國
一 九七○年後,台灣製鞋業進入另一個新時期,當時資金、技術都累積到相當的程度,加上運動鞋的國際市場擴大,讓台灣製鞋業快速發展。到了八○年代中,台灣已 成為世界製鞋王國。一九七六年,台灣外銷鞋廠有五百多家,到了一九八六年,增加到一千四百多家,全年出口達到八億多雙,為台灣賺取三十六億美元的外匯。

一九八七年之後,由於台幣升值,以及勞動工資上漲,台灣的製鞋業進入一段痛苦的調整期。台灣的製鞋廠大量移往中國,同時東南亞各國也加入競爭的行列,台灣鞋類出口值也開始下降。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紡織業的進步,布料、絲綢等物亦用來製作鞋子,並與皮革、麻草組合應用,出現大量的鞋製品。到了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每個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隨著制服形式而變化。

近代鞋式的變化根據服裝款式的變化而形成了新的格局。造型簡潔、精美,尤其是由手工操作慢慢過渡到機器加工,製作愈加精緻。各種材料如朔膠都被合理地應用於鞋靴 的 設計與製作,各種高新技術使材料的質地、品質更加完美。如果說歷史上鞋靴的產生主要以實用為目的,逐漸過渡到使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形式,當今鞋靴的發展變化 則被賦予了更多因素。人們不但追求鞋靴的適用與審美,還不斷研究鞋靴的各種功能,如透氣性、保暖性、舒適性,並從衛生科學的角度加以追求.

製靴業:協會概要
同行協會
最初,由19家企業拖鞋涼鞋製造工廠為台灣塑料拖鞋出口同行協會,台灣區製鞋工業份額協會成立於57年中華民國在(1968)。 它被改名為台灣製鞋工業協會同行”1967年中華民國的(1978'65中華民國在(1976),335公司塑料鞋製造企業也加入,為台灣塑料鞋行業 份額協會,會員公司在78年達到1,423公司。中華民國是促進組織管理和批量交付工廠和其他鞋類及塑料鞋和皮鞋(最多1989)的統一,但許多公司生產基地則從它被轉移到了外面,使之成為276公司的成員公司,94家配套企業會員現在事實。

1990年代之前台灣成為世界製鞋王國所起的關鍵作用。其中,台灣製鞋工業同業公會,在1960年代的削價競爭與1970年代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時期都扮演著穩定市場的重要角色。該會所制訂及執行的「協定價格,核章出口」及「有秩序市場行銷協定」兩項措施,不僅規範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更進一步區隔 出製鞋產業內部宰制者 (incumbent)與挑戰者 (challenger) 的階層地位,奠定了1980年代晚期鞋業台商將事業版圖轉向中國大陸的成功基礎。本文凸顯產業公會在台灣製鞋產業的歷史地位不僅調校了Fligstein 的市場政治模型,也企圖進一步闡述並周密發展型國家的理論觀點。

八○年代中,台灣已成為世界製鞋王國
一 九七○年後,台灣製鞋業進入另一個新時期,當時資金、技術都累積到相當的程度,加上運動鞋的國際市場擴大,讓台灣製鞋業快速發展。到了八○年代中,台灣已 成為世界製鞋王國。一九七六年,台灣外銷鞋廠有五百多家,到了一九八六年,增加到一千四百多家,全年出口達到八億多雙,為台灣賺取三十六億美元的外匯。

一九八七年之後,由於台幣升值,以及勞動工資上漲,台灣的製鞋業進入一段痛苦的調整期。台灣的製鞋廠大量移往中國,同時東南亞各國也加入競爭的行列,台灣鞋類出口值也開始下降。
★★★★★★★
參考影片(點擊觀賞)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