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溪湖史記: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台語片燦爛時代

第十一單元:電影戲曲:台語片燦爛時代

溪湖民藝戲曲史(3-4
溪湖戲園(戲院)興衰記

台語片默片電影時代
1955年 拍攝了《六才子西廂記》,同年何基明導演拍攝了《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上映後大獲好評,從此開啟了三年台語電影的第一波風潮。而後陳澄三的時裝劇《雨 夜花》也在片房上得到成功與迴響。當初的台語片應用一般民眾慣用的語言,並且常以耳熟能詳的故事或通俗劇情為劇情主軸,大受觀眾喜愛,而片商也在此看見商機,開始了台語片的拍攝輝煌時期。

1962年,台語片主要市場的中南部已從八七水災中復甦,六O年代快速的工業成長則帶來經濟力,前面三年的生產高峰,為台語片建立了穩固的觀眾群,台語市場也因為仍保有這些觀眾而有翻身的機會。

當時為了與國語片抗衡, 各式各樣的類型混搭在台語片的創意中,除了原先的歌仔戲、歷史劇,還加入了歌唱劇,甚至漫畫情節、西部類型片、異國情調的《新天方夜譚》,直到了1981年的《陳三五娘》,才算是結束了台語片燦爛的時代。

台語片時代除了締造了美好的票房成績之外,也捧紅了許多至今仍然活躍的明星,像是諧星矮仔財、文英、戽斗、楊麗花、柯俊雄、張美瑤等,都是至今還相當有名氣的老影星。
為了提高票房,有些片子的主要演員還受邀隨片登台。知名演員有:陳茵、白蘭、小雪、周遊、張清清、陳雲卿、何玉華、游娟、鄭小芬、陳秋燕、石軍、陽明、奇峰、陳揚、傅清華、柯俊雄、戽斗、矮仔財、金塗等。
被稱台灣美空雲雀陳芬蘭也曾來溪湖登台演唱過。

台語片的紅星或編導像小雪、小艷秋、田清、辛奇、呂訴上、吳炳南、李坤炎、戽斗、英英、邵羅輝、邵關二、周遊、周萬生、林博秋、柯佑民、郭夜人、康明、許成鐘、許成邦、許成銘、陳財興、陳劍平、張深切、張維賢、張淵福、劉江南、矮仔財、楊一笑、楊月帆、靜江月、賴曾、鍾瑛、天炮枝、阿匹婆、武拉運、洪信德、 素珠、黃俊、黃志清、曾仲影、游星田、楊長江、鄭東山、歐雲龍等都是出身於劇團。

其中小艷秋在台語片紅透半天後,發展到香港拍片,當時香港粵片配閩南語因語言相通,在台也風行一時女主角片片都是「小雯配小娟(凌波童星時代藝名)」演出每月製出一片的粗造片,小艷秋出現於香港拍片後,名聲淩駕小雯因此鬧出不少演員間醋勁事件。 

第一波的黃金時代

1945年後,受美國影響,台灣電影院大量放映好萊塢電影,但因為語言的隔闔,票房不佳。而開放粵語廈門語電影在台灣播放後,特別是語言相近的廈門話電影,刺激了台語電影的開始。[來源請求]
1955623,來自福建都馬劇團所拍攝的第一部16㎜廈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邵羅輝執導),在台北大觀戲院公映。由於因為16mm電影規格不適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後即因觀眾稀少下檔。雖然賣座不佳,卻因此引起普遍迴響。
19559月底,第一部35㎜台語片《薛平貴王寶釧》(何基明執導)殺青。由麥寮拱樂社女子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演出。
195614,由麥寮拱樂社主演、標榜「正宗台語」的台語電影《薛平貴王寶釧(首部35㎜台語片)在台北中央戲院放映,大獲成功,引發台語片風潮。幾天後,台北美都麗戲院、台北明星戲院等戲院加入聯映,每天每家戲院都放映五至六場,盛況空前。光這階段的映期,《薛平貴與王寶釧》一片的純收入就高達120新台幣,超過成本三倍。之後該片於台灣中、南部戲院上映,更是轟動一時。該片票房的告捷,激勵了民間電影業者相繼投入台語電影的拍攝。
1956年,台語電影總共出品21部,是1950年代以來台灣自製影片總數的數倍,其中邵羅輝導演執導的《雨夜花》是第一部台語時裝電影。很多是以民俗(廖添丁》、《瘋女十八年》、《望春風)為題材。吸收歌仔戲新劇話劇人材。台語片成本較低,觀眾以中年人、中下階層為主,郊區大於都市。
1957年,台語片進入黃金時代,台語電影更開拍62部作品。其中一片公司甚多,也產生臺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台語片工人員多由戲劇界轉行,亦有影評人(江榴照)轉業。日本電影圈亦派人來臺合作拍攝台語片《紅塵三女郎》,導演岩澤康德田中哲、及攝影宮西四郎
19579月底,位於鶯歌的民營玉峰影業公司湖山製片廠第一階段完工。
1957111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舉辦了第一屆台語片金馬獎,頒獎典禮在位於國立藝術館舉行,張英以《小情人逃亡》獲最佳導演獎
1958819號,《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主辦「台語片影展」,歐威洪明麗獲得最佳男女配角。此時台語片之戲曲主流走下坡,取而代之是偵探恐怖片(基隆七號房慘案》、《金山奇案》等)乞丐藝旦的電影素材也流行。另外還有悲劇通俗劇,都是台語片重要支派。
總計下來,1955年至1959年間,台語電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時間國語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柳哥遊台灣》及其續集最受矚目。

民國四十六年徵信新聞主辦第一屆台語片影展
 小艷秋

銀星獎

小豔秋、小雪、何玉華、柯玉霞、洪明麗、田清、白蘭、白蝶、趙震、林翠華

1962年,已建立一定規模的台語電影市場與製作經驗,這使得台語電影又迅速重新站起來,當時台語片的製作預算高達新台幣二十至三十萬元[1]。當年度,台灣共生產120部臺語電影作品,而當時的國語片全年卻只有7部影片。

這時期的台語片主要的拍攝場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為北投的溫泉館林立,室內的拍攝場景,既可有房間也有辦公室可以選擇,附近的河邊又可當作海景拍攝,當紅的影星最多一次輒上8部戲。

因為拍攝預算門檻低,吸引許多人投入台語片市場,包括沒有電影製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參與,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加上電視機逐漸普及,視覺的聲光刺激慢慢被電視機取代。

後期的台語電影為了吸引觀眾,開始在電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幫商品打廣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電影中,有情色的鏡頭出現。在鄉間的電影院,甚至有看電影免費加映情色電影(俗稱小電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現場的脫衣舞表演。

台語片會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約有:
  • 台語影片趕工拍攝情況並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攝工作天來製作一支片子。
  • 拍攝場地缺乏,最常拍攝的地點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幾組人馬一同拍攝。
  • 台語影片只能供內銷無法拓展市場
  • 影片無法從黑白片升級到彩色片等因素。
  • 台灣政府的態度。因為台灣政府不重視台語電影,認為台語電影過於「粗鄙」。
  • 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制定北京話為國語的政府當局者提倡國語電影。
  • 數量過多,題材劇本無法突破,導致觀眾不但分散,且日漸稀少。
  • 諸如李行導演,以國語發音拍攝台灣社會寫實片與愛情片的不合社會實情的因素。
  • 無線電視的開播。
導致1963年以後,台語電影的數量又呈現迅速下滑的趨勢。
而從1955年到1981年,這一時期的台語電影共只存在26年。

年沉落期

在層層限制與政府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語電影終於在1981年畫上暫時休止的符號。這一年,台語片的攝製工作至此劃下句點[2]

19811/1,台灣上映最後一部純以閩南語配音的「陳三五娘」(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上映,,叫好不叫座。
由於1981年以後到1990年,這時期,廣播與電視的蓬勃發展,講國語的電視劇與綜藝節目開始流行,臺語電影又逐漸沉下去。

台語電影市場文化

隨片登台是台語電影盛行時所產生的文化。隨片登台的意思是,電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或演出人員,在電影上映的同時,現身在電影院和觀眾見面。在電視機還不普及的時代,大明星下鄉和觀眾接觸,是當地的大事。電影演員會在電影的開場或是演出中間和觀眾交流。

台語電影流行的時代,一般民眾普遍接觸的媒體是廣播電台,也因此有些台語電影,是先以某一首流行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然後才拍攝電影。電影《舊情綿綿》即是一例,由歌曲《舊情綿綿》的主唱人洪一峰擔任男主角,這也是洪一峰的第一部電影。

台語電影演員與導演

台語電影演員的來源相當多元,有新劇仔戲話劇,歌唱藝人,幕後工作人員等等。演員雖沒受過正統學院的電影教育,但很多都有戲劇的底子。
至於導演方面,台語電影的導演大多都是以往無聲片廈語片國語片的導演或工作人員。不過,初試啼聲就一炮而紅的也有。
  • 台語電影知名演員
  • 台語電影知名導演

電影種類

台語電影因為發展期間與票房所需,類型不是很多,約略可分為以歌曲為主的電影、歌仔戲電影現實社會電影
台語電影的歌曲為主電影,一者是將利用舊有30年代以來的台語歌謠或流行歌曲的意境,將其重拍成電影,例如《雨夜花》《望春風》(楊麗花主演),一者是利用當時正紅的流行歌加以拍攝,例如洪一峰的《舊情綿綿》。這些歌曲因為電影的推波助瀾及影像化,四十年後的2000年代仍為台灣民眾所熟悉。

現實社會電影則包含所有「時裝劇」,這些時裝劇有所謂喜劇片愛情片黑社會片等。最大特徵是劇情單薄,甚至有些全盤抄襲歐美國家影片(例如喜劇普遍抄襲卓別林電影)的橋段,1965年的《地獄新娘》即是改編自米蘭夫人,電影中出現鬼魂的鏡頭,是台語片拍攝的一大進步。更大的特色是拍攝地點通常是在台北市近郊附近。這裡面,又以台北北投區最多產量。

1962年推出007小說的第一部電影《第七號情報員》,受惠於冷戰氛 圍,加上電影在情節,男女主角與配樂上都令觀眾印象深刻,在港台上映後大受歡迎,也引領了一陣短暫的台語諜報片的風潮。

故事多以抗戰時期對日情報戰為故事 背景,著重在著重在爾虞我詐的間諜行動而非國族情懷;另外,台語間諜片還有一個反映當時電影公司高度創意的現象,就是將原版的007電影中重要的「性」元素(如龐德女郎)轉化為台版中的「女間諜」。這成為台語間諜片類型中一個十分特別的角色典型。

台語電影另外還有一種很特殊的類型,那就是「歌仔戲電影」。這種將全部歌仔戲劇本表演方式及身段搬上大螢幕的這類型電影不但創造是在台灣相當獨特,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僅有表演歌劇方式。
    1955年《薛平貴王寶釧》、1956年《薛平貴王寶釧(續集)》、1956年《薛平貴王寶釧(第三集)》、1956年《范蠡西施 1957年《蘇文達薄情報]]》、1957年《青山碧血》《碧玉簪》、1981年《陳三五娘
    • 1960本年度產量明顯縮減,部分專映台語片的影院,開始改映二輪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