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喊鈴弄 一堆攏總去!一塊銀:

喊鈴弄 一堆攏總去!一塊銀

「來.來銅鑼打幾聲,下晚俗貨俗俗大車併,俗仔乎您會起驚,來.來新開市,五包雙美人齒粉,五塊三環牌 香茶匡,一堆攏總去!一塊銀,無人要,八角、八角,也閣無人出聲,啊好仔,半賣半相送,這攏總只有三堆,先喚聲的人得,一堆五角銀!噢伊要,這邊也要,阿 婆也要,買有著的人是福氣,買無著免受氣。來換喊這項……… 」。日間於市場內,夜間在庄腳的廟口、谷仔庭昔時常有,此種的「喊鈴弄團」,做拍賣方式的行商。當時無收音機、無電視時代,因此,入夜圍看熱鬧的「喊鈴弄 團」,也是鄉村人的一樂,為此有買、無買,圍看的人眾多。類似此種行商團尚有「賣藥仔團」,都以打鑼招客,也有唱歌(此類多數賣萬金油、胃散等)、也有打 拳頭、表演雜藝(此類多數是賣膏藥、傷藥、補藥等)。上記行商非絕跡,今都在夜市以現代化配備,繼續更大規模的行商,不過昔時的鄉土親切感已無存。

日治時代交通車類

乘合自動車(公共巴士):

鐵路之外,庄道路有「不二商會」乘合自動車通往員林,西方有二溪乘合自動車通至二林,伯記乘合自動車是於溪湖為中心,專駛鹿港.北斗,北方有彰溪乘合自動車專走彰化,並兼營由溪湖發車,經大村.花壇通往員林線。各經營者獲得路權各自營運,乘合自動車則現代的公共巴士,乘合自動工車上,運轉手(司機)以外,置穿制服女車掌(服務小姐)一人,賣票.收票並在各停留所(停車站),以親切聲音告知乘客到達站名,照顧乘客上下車。數家乘合自動車商會數年後,因應戰時體制被令合同營運,光復後成立為員林客運公。

貸切車行(計程車行):

其他昭和初期只有三台貸切仔(計程車),分別在中街營連,記憶中有東芳樓南鄰的「陳在南」,現衛生所南邊「杜氏兄弟」,「楊永隆」等從事貸切仔營業,至昭和12年已在現員客車站附近增有「蔡」.「楊」.「榮華」等三家貸切車行。戰時中也奉令合同經營。

其他運輸,交通工具:

其他運輸業務有「保阪運送店溪湖出張所」.「元記運送店」.「仁順運送店」等,主要運輸糖類並兼其他託運貨物,營業處所都集中在小火車站周圍。當年溪湖地區尚未有「土拉庫行」則貨運車行,配達貨物多用手拉車送至顧各處,顧客另付車伕配達費。

鐵馬:

鐵馬(腳踏車)是最普遍被利用的百姓交通工具,當年用以載人.載貨廣及各階層庄民最多利用的文通工具。市區有謝基舟.吳江.吳串等經營鐵馬店較出名,戰時也被迫合同經營,戰時車胎用配給制,數量不多,因此路上常看到,鐵馬的車輪捲草繩行走奇景。

先民入墾溪湖,站在滿佈沙崙,雜草比人高,野竹處處生的,荒蕪野地上,為墾團與墾團之間通往連絡,首先為「行」必需先開闢通道,因此昔時古道是,沿墾民部落所在地為據,部落與部落間連絮為主的通道。昔時部落間通往的牛車道,如:尾厝通往大庭的「崙仔腳路」,後溪通至巫厝、三塊朁厝庄的「巫厝庄路」,內四塊厝通往山仔腳的「青仔宅路」,通往三塊厝庄的「三塊厝路」,內山寮通往過湳的「過湳路」,大突頭通往北勢尾的「大突頭路」,竹頭仔通往汴頭庄、溪湖的「竹頭仔路」都屬昔時的古道,早前只是人行小徑,後為牛車所需拓寬成牛車路。

剃頭來囉!!

剃頭來囉!!

約七、八十年前,一般查埔囝仔(男孩)頭,嬰兒期都留台語「辰鬖」保護尚未成熟的前腦,「辰鬖」是嬰兒前腦部分留約二寸四方毛髮保護腦部,到五六歲時剃掉,之後兒童時期大部分都剃光頭,公學校卒業入社會才留長髪。

查埔囝仔(男孩)剃頭是阿母、阿嬤的任務,剃頭刀是由剃頭店借,阿母、阿嬤非專職,囝仔時代剃頭是一種的受罪,非常痛!!

該時代,剃頭師駐店剃頭以外,也有包工方式,巡迴各庄頭包辦剃頭,包工方式是數人頭契約,以谷仔數量訂為報酬,每冬結算一次,一年分有六月冬及十月冬兩次。

鄉村的竹圍腳、廟庭就是集中剃頭的地點,昭和初期尚有擔烘爐、茶古擔架巡迴剃頭的景觀,後改用鐵馬載剃頭用具巡迴剃頭,剃頭師來時,庄內人就喚「剃頭來囉!!」報知全庄,非契約者,以現金付之。

萬金阿舍 阿舍娘啊一个來分咧!!

萬金阿舍 阿舍娘啊一个來分咧!!
日治時代乞食是盲人、四肢殘缺殘障者為多數,因無謀生能力,經常在街頭巷尾求乞為生,他們也有分寸,上午十點以前是不敢站在人家門口求討,因民間最忌透早就失財尤其是商戶,求乞方式有帶幼兒,在人多的市場口、十字路蹲坐口唸「萬金阿舍 阿舍娘啊一个來分咧,乎汝出好子孫 」討乞,也有打嚮鼓,嚮鼓長約二尺左右的竹筒,張蛇皮的鼓,肩掛打拍,並唱「乞食調」,或彈月琴唱「唸吉祥歌」按戶乞討。 此類盲女丐較多,隨殘障乞食夫四處流浪求討為生,他們也有縛雞毛刷(雞毛撢子)的手工藝補貼生活。
俗說:「嫁雞隨雞飛 嫁狗隨狗走 嫁乞食甘願拌加薯斗」,乞食也有所謂「大日」,溪湖境內自古就有,媽祖生、七月普渡、謝平安宴客習俗。
當天聞聲而來乞丐,群集宴客境內,宛如乞食大會,此天是乞討最豐收的一天俗謂「乞食分有麼會弄扙仔花」也是最歡喜的一天。
其次是人家有喜喪事,他們也不失此良機前往乞討,因喜事,人家忌惡口、惡言,不得不對乞食討好。喪事時喪家也藉施捨,祈求亡者的冥福。因此收入也不錯。
說到乞食,乞食也有他們的規則,除要服從乞食頭之指揮外,他們統一奉祀八仙之一的「李托拐」,信以此神為他們的祖先,農曆四月八日的仙祖生,昔日古例乞食界有演戲祭祀習俗。
乞食寮門聯是寫「百姓同居皆兄弟」「千人和合為一家」。也有「打店面」默契規則,一般商戶為免乞食路漢日日干擾,乃言定一年度金額交乞食頭,乞食頭即在門口貼「丐打」字條或以記號為記,不准眾乞向交年金商戶乞討。

農業人口之流失

農業人口之流失 (七十年見聞記)

一九五O年代以來,歷經土地改革以及工業化、都市化的快速發展,更有大批的人,從農村,或自願或被迫的遷徙到都市,成為都市的邊緣人或為生活奔波的都市中下階層。

這一波波的民眾流離史,其背後的一個共同主題,即是與「故鄉」的背離。他、她們在海外,在他鄉或都市中,失去了與土地的聯繫,也在精神上脫離了原生的文化臍帶與共同的集體記憶。

這是戰後的政經結合體有意識的改造計畫所導致的結果。轉化原來的生產及生活力式,以使得資本的活動暢行無阻。

一九七0年代,源自國家政策的偏頗與資本主義惡質化發展所導致的農村凋敝、勞工的血淚以及生態的肆意被污染破壞,有些人則在都市流離之後,重新返回家鄉,在與土地和人民再結合的過程中,重新去發現、去了解,並思考家鄉未來的出路。

從一九五0年代台灣農村人民大量出走到都市,到一九八O年代開始有一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回流到家鄉,是一段漫長的路程。這種回歸的歷程是一種新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轉化與自覺,也是基於故鄉迫切的召喚。

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的經濟進入再結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台灣的農村社會何去何從? 溪湖的農村社會該如何建立其可以永續發展的集體意識與力量?何去何從?

這是值得有心人士仔細思考的問題。

現況本鎮從農年齡階層,多數高齡六十以上男女人口,此老農民為愛田土,經數十年的耕農工作,雖身心垂老尚樂於種植,扛起田野工作維持生產,

幸得現代耕耘作業都形成機械化,勞動力的減輕,播田刈稻都由機械操作解決,可是他們老後農界何去何從?

2002年加入wto應是農界轉變的契機,也是具有現代智識的農村年青發揮的時機,傳統農耕法已因國際間競爭,加自自由貿易而無成存餘地,此後必須採有組織的經農事業化目標進行。如組織農業公司,大面積經營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不單靠生產,也要計劃產品加工,季節性的田野作物觀光事項等。

目前鎮內已具有此條件的農產品,有東溪湖崙仔腳、三塊厝一帶的葡萄

園,自1985年由媽厝里農友以溫室栽培法,栽培出高品質葡萄受海內好評。

並研製可口葡萄露,拓展出另一種的產銷法,加入wto後釀酒可解放自由經營,嗣後用心研製精良葡萄酒爭取市場希望甚大。

別人家神,識字無用

古早農家教育觀念 別人家神,識字無用
:該時代溪湖地區人口約二萬餘多數務農為生,並於大家族群居為習,注重經濟勞動。男童七、八歲就加入勞動工作,刈草.飼牛並需幫田間耕作,一般農家觀念,族中有一、二人能看批(信)識字就好,因此農家子弟就學率偏低,尤其是女童,多以「別人家神,識字無用」的封建傳統觀念,多留在家中照顧弟妹,幫助家事,比男童就學率更低,除有識階級家庭以外,多數未就學。

昭和12年代溪湖交通道路

昭和12年代溪湖交通道路

昭和12年時代除通往,鹿港,二林道路已開闢為直路以外,彰化、員林、北斗等道路尚需迂迴村莊彎曲古道通往。如彰化道路由現信善街通往彰化至戰時約昭和十四、五年始因軍事上需要動員保甲百姓以義務勞動方式開闢直而寬有20米的道路以備軍隊大型車輛、戰車行駛因此被稱謂陸軍道路。

員林需經後溪莊內(現後溪巷)通往員林此路也配合戰時體制下始開闢為直路。

北斗道路為經濟價值考量三塊厝仔至三角仔段未去彎取直保持彎曲狹路尚留于昔時道路原貌。

當年行車道路為當地居民方便多數迂迴村落而設路彎而狹路面以玉砂利(石頭仔)舖設車道,方便車輛行駛有石頭仔路當時可說最佳交通道路。

日本仔來嚕!! 屎桶緊提去藏

日本仔來嚕!! 屎桶緊提去藏

昭和十二年溪湖庄 公、小學校醫務室常駐衛生婦一名,維護學童健康,除處理意外傷害外,並要定期施行學童體檢,及驅蟯蟲工作(多用海人草驅蟲)。

庄役場雇用,掃除人員負責街道清潔,並需清通街道排水溝及清除置於各店舖前的垃圾箱工作。該年代街道兩旁店舖前約三、四間,就設有固定垃圾箱,此箱垃圾每日需清除一次。

當時為普及環保觀念,年春秋兩季實施全庄境內大清潔(大掃除) ,家家戶戶大小總動員,住家戶內、戶外每角落必須撤底清掃,窒內寢具、衣服等拿出戶外日光消毒,下午清潔後檢查,由警察會同保正,按戶檢查並發給合格戶合格條紙張貼門戶,檢查時最怕被看著屎桶(日本仔不准用屎桶),因此檢查時有人叫喊︰日本仔來嚕!! 屎桶緊提去藏的趣事,不合格戶者應受處罰。

昭和十二年溪湖庄醫療單位,都屬私人醫院,開業醫師有楊本「濟世醫院」山內(日人)「愛生堂醫院」楊維新「維新醫院」蔡禎祥「禎祥醫院」陳萬居「萬居醫院」楊維堯「神州醫院」其他明治製糖會社設有「醫務室」。

當時庄也設置公醫,負責庄民保健工作,及預防花柳病傳染工作(定期檢查妓女身體) ,由囑託開業醫師擔任,楊本、陳萬居兩位都曾任過公醫,楊本也曾擔任溪湖庄長。

其他牙醫有「篤信齒科醫院」,西藥房有信安堂、仁德堂,漢藥房有回生堂、保安堂、源壽藥房支店、仁壽堂、讚興漢藥房、志遠漢藥房等。

聽講古

聽講古

囝仔時代,無收音機、無電視,民間娛樂,只有聽講古先(說書人)講古,看大戲,看布袋戲,逢年過節時的迎囉咧(弄車豉、弄獅、弄龍、古樂陣、藝閣等)。

講古先是暗時(夜間)在固定的場地,按時開講,講到精彩時就說,西涼公主由後面直追,薛平貴如何過三關入中原?「呆勢各位,乎我飲一柸荼者繼續來講」,此時間周圍聽眾就拋銅錢,落反面的銅鑼內,銅鑼是開講前打嚮,來召集聽眾用的,講古先也以梅仔餅請客答謝。

當時就是這樣,富有人情味的酬謝方式的祥和社會,很懷念。

囝仔時代看戲

囝仔時代看戲
戲棚腳下的小吃: 囝仔時代最快樂是去看廟前的大戲,布袋戲其實看戲是次要,目的是向阿爸阿母討三、五錢零食錢、到棚腳尋喜歡的零食為主要,棚腳小販攤,最喜歡是看做糯米尫仔,用染紅、黃、綠等各色糯米粿粹,裡面包豆做成古裝人物,或水果魚蝦等做成後,塗植物油光光亮亮的成品,已好看又好吃,記的我童年得一尊閞公,不甘吃(捨不得吃)放到堅咕咕。
其他有篙鳥萊糖(糖胡盧),打糖鬆,土豆糖,麥芽糖,綿仔糖(綿花糖),刨冰,圓仔湯,今川燒(紅豆餅),用鐵模現烤,鳥、獸形的雞卵煎餅,。
其次快樂是,占到坐廟前兩隻石獅上,到後台看扮戲演員化妝,在戲棚腳走來走去其實不是看戲,只是喜歡投入廟口的熱鬧氣氛而以。
廟前大戲,布袋戲開演前必需先扮仙敬神,謝神後才演戲曲,戲曲分有亂彈、九甲、歌仔戲、子弟戲、四平(北管配樂),也有布袋戲等。

拔仔欉(蕃榭榴)

拔仔欉(蕃榭榴)
拔仔欉(蕃榭榴) 台灣土拔仔,雖是土種也分為鳥屎拔、紅心拔、壅仔拔、四季拔數種。鳥屎拔,如其名經由鳥隻排泄物散播種子之野生種,其果如乒乓球大,青果時非常苦澀,應待其成熟變黃後,散發出強烈的拔仔香氣及甜味時是非常好吃,尢其是經烏啄食過的果實味道更佳,紅心拔,類似鳥屎拔,不同處是果肉呈粉紅色,壅仔拔,呈胡蘆形的果實是經人工改良的品種,其果實脆甜而受歡迎,四季拔則四季都會結果的品種,拔仔葉芯也有妙用,摻鹽揉汁可治下痢。

電土火(瓦斯燈)

電土火(瓦斯燈)

所謂電土是當時的社會,在野外照明時,所用瓦斯燈的點燃原料,通常瓦斯燈台是以銅質鑄造外殼,分成二層,上層貯水,下層放電土,外殼附有牛角形點火嘴口,上層頂面設扭轉式水量調整鈕,由水量多寡來分亮度,因水加多由電土產生的瓦斯氣濃度逾高,用此調光亮,當時廟會,野台戲,路邊夜間商場都,用電土火(瓦斯燈)做照明用。

囝仔時代將使用過的廢電土中,檢出尚有固體的殘料埋入泥土中,看其氣體勃的勃的冒出氣泡非常的好玩,隨時代之變遷,此種電土火已由乾電池取代而絕跡。

芎蕉在欉黃蕉,未採收前在欉上成熟的果實,一般芎蕉是,成長到適當大青果時割下來(芎蕉是整串割下,與一般果子粒採法不同) ,放入大缸內,缸內置電土昇溫促其成熟變黃才能食用。

附記︰全株蕉欉都有用途

芎蕉除果實供食用以外,全株蕉欉都有用途,蕉葉被利用為做粿時塾粿底佳品,被蒸熟紅龜粿,散出的鄉村粿味是目前用塑膠紙塾底的粿類,無法論比的好氣味,蕉欉幹部,可撕成絲條狀,乾燥後用以做捆縛帶仔,古早肉商都用此芎蕉絲縛肉,芎蕉頭(根部)搗瀾敷布頭部是退燒(解熱)的妙方。

溪湖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

溪湖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

金財山(打金仔超)1930年初在街頂,首次建築一棟歐式三層樓店舖而聞名(現衛生所對面東邊員鹿路稍北向西),當時轟動全溪湖庄,每日圍看人潮不絕可惜於1980年代因年久失修,成危樓被拆除改建。

礐仔.糞間.堆肥

古早並無現代西化的衛生設備,房內置尿桶及女用屎桶(新娘嫁妝必備桶又名子孫桶)以備便溺之用,至於男廁以簡單用草袋圍摭四周,土中埋缸方便,缸邊放二塊腳踏磚蹲下之用,多數設置於住宅外右邊(虎邊)竹圍下,或糞間傍邊稱謂礐仔(廁所),市區便所較現代化,獨立一間有門窗是扱取式,一般農戶與市區住戶有默契,固定農戶定時無代價來清出糞便,該時代糞便是農作物重要肥料之一,因此農戶三不五時(無定時常常)送菜類給市區住戶形同代價。

人糞經一段時間發酵後才用水稀薄施肥於農作物

另糞間則堆肥間,是一般農家不可缺的堆肥發酵場所,都置於與牛稠同一處,以稻草、掃竹腳竹葉、牛稠內凡牛排泄物、人尿等堆成一堆,一段時後曰「出糞」,運到田間施肥,此非化驗有機肥,古早是種菜、甘藷、稻田不能缺的基肥。

如此說來以現代人想法,感覺很不衛生,古早農業社會,農作物施肥都靠家畜如牛、豬、雞鴨、人尿堆肥長期發酵,為基肥耕作,雖衛生上有一點問題,但發酵後的堆肥變成粉狀,不臭,有一點亞蒙尼亞的鄉野味,以當時的經濟環境,為使耕作多收成需要,是很合理辦法。

蝶仔變牛公喂(天牛)

蝶仔變牛公喂(天牛)

我家果園主植椪柑,早春季節,滿園散發芬芳的柑仔花味,是大自然鄉野才有的享受,當我四、五歲時就常常跟大兄、次兄到果園玩,大兄、次兄到果園是為挽(除)柑仔草及捉柑蟲,一九三零年代並無化學農藥,除蟲害是用一種含毒植物蕗藤搗汁滲水,灑洗驅除。

當時捉柑蟲是找柑樹有蟲孔的,就用鉛線插入蟲孔挖出柑虫,柑蟲長約二、三公分長呈乳白色的軟體幼蟲,大兄講(說)這後日會變蝶仔,者閣變牛公喂(說,過一段日子會變成蝴蝶,然後變為天牛)。

除夕夜催討債務敲攻防戰!!

除夕夜催討債務敲攻防戰!!

關于,除夕夜催討債務民間有很有趣的習俗,為了躲避此夜催討債務或收賬,無法還債一些人紛紛避去看戲,此夜野台戲演到天亮,所以稱呼為避債戲,人在觀戲中是不得討債的,如硬要討會被在場觀眾毆打,戲演到天亮已是元旦,元旦至初五隔開是不可向人討債的,因此可避幾天被人討債的苦頭。

可是催討人也有一招,不吹熄手提燈火表示尚未隔天,雖是元旦早晨也可討債。這是趣味的討債攻防戰,但純樸善良的我們鄉村甚少發生如此攻防戰,都亙為體諒,和和氣氣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