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2) 日戰時體制下的台灣人(1)

可連線網頁的電子書!一書()在手如擁有一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Google 設為首頁!
【每日】新聞  股市  氣象  星座  政治  (雅虎網)
序 言
身在台灣島上的咱,不管原住民、新住民,早來慢來,同住台灣的居民,都必須知道,咱四百年間,遭受波濤起伏,克服萬難,過去歷史。關于台灣史記的書冊多種,如一一閱讀,非常費時,因此利用退休閒餘,依據各類史記,以通俗的台語七字四句連方式,著重「事」.「時」.「地」配入句內,(因此每句不限七字)以便連結”電腦”尋覓意願詳文,此辛酸錄也可當”索引”作用。
並藉此能使島民,深省過去,思考將來,如何祥和相處,同心一致,為台灣前程而努力。初次以台語四句連來表述,如有,句詞、錯字應更正之處請多多指教。
撰寫人 溪湖三叔公
★★★★★★★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12):
1937中日戰爭起 台灣捲入戰體時 物資被運戰地去 農民拼額半小死
大量米糧被征去 田地冬尾糊蕃薯 三飩蕃薯來充飢 半飽半餓渡日子
米油鹽肉配給制 大口小口記詳細 為肚大家就想計 暗藏米糧成大勢
有的藏在草綑內 也有設法地下抬 自己種作自己栽 不得自由真悲哀
隱糧藏米犯大罪 日本警察真嚴格 想盡辨法來取締 抓著你就大問題
應運而生也咪市 物物交換先開始 以米換物及換衣 不免常穿五彩旗
蕃薯過飩不餓死 無布摭身最可悲 一補再補變彩旗 補久布身變冬衣
配給布料代纖維 FIBRE 是布名字 未洗新衣就破去 褲底一裂無稀奇
農民布袋做農衣 防寒擋雨兩相宜 如此耕農的裝備 戰時田庄常看見
鳳梨纖維較粗絲 瓊麻織布雖較硬 手織布料流行起 涼爽土布渡戰時
洗衣茶粕麻眛子 也用化澱火灰庚 面布破爛變條糸 洗面代用剪舊衣
番火配給無夠用 三飩無火真僥倖 蔗粕切條存火種 鄰居引火傳過間
當年豬牛要登記 合法屠宰上肉市 配給肉類有定期 排隊買肉憶當年
婚喪喜慶配較多 數量有限難應客 鄰居集簿去購買 相扶相助如一家
欲吃豬肉靠也咪 偷殺豬肉暗上市 賣買偷來甲暗去 被捉充公加罰錢 
欠銅缺鐵非常時 大家要摃鐵窗支 婦女咒咀繳金器 學生動員拾銅鐵。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77,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1],也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戰事的起始。事源大日本帝國中國駐屯軍一部在中華民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已方士兵失蹤為藉口(部份日籍平民稱中方發射實彈至駐華日軍陣地之內),是故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8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屬河北省宛平縣,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

參考資料:
zh-yue.wikipedia.org/wiki/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事變、七七盧溝橋事變,係193777號發生喺中國北平嘅盧溝橋嘅中日軍事衝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七七事變係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 ...
1936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達成協議共同抗日,兩黨再次走向聯合,亦即係所謂嘅第二次國共合作
(2)戰時体制下的台灣人
油.鹽.米.布.日用品配給制
日本的台灣經營,長期以宗主國「日本的工業」與殖民地「台灣的農業」的基本政策貫徹實行。跨越熱帶與亞熱帶的台灣,稻米三期作也屬可能,加上品種改良的成功,稻米生產的成長順利,甚至被稱為日本的「榖倉」。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而食糧統制成為必要,因而於一九四三年頒佈「台灣食糧管理令」。根據此令而設的 「台灣食糧營團」,開始食糧統制與配給。至此,台灣人首次經驗了食糧的嚴格統制與不足。到那時為止,由傳報的中日戰爭日本一面倒的勝利以及太平洋戰爭初期 日本軍的輝煌戰果,一般台灣人相信日本會戰勝。因此食糧的統制與配給,使他們感到事体嚴重。
苗正條密植器,「糊仔蕃薯」彌補糧食不足
《古早人講一句話》
「時到時擔當,無米炊蕃薯塊湯」遇到事變時勇敢面對,如無米時也可用蕃薯炊湯充饑,一句,勇敢面對事變現實,應臨機應變處事之意。
指古早人,科技未發達時代一般庶民一種聽天由命之無奈心態的一句話。


 
竹製正條密植器 照片取材自網路
(日據時代配合戰時設計「正條密植器」增收約有二成,,台灣光復後仍繼用的農具。)
戰時人類以智慧克服生活難關!
回顧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國內物資多數供應軍事單位,國內物資缺乏嚴重,尤其糧食用配給制,當時日本內地百姓半飫餓渡日
台灣還好,有無受管制蕃薯果腹彌補糧食不足
當時日本政府為增產糧食應急,施行播田新辦法,使用「正條密植器」插秧法,此器構造非常簡單其重點是間隔以官計算尺寸置木輪亦竹片固定造製一種手拉拖拉式器,用此器在水田上從橫拖曳出四角形線條記號,在記號點插 上秧苗,正條密植器,不必播田師父,婦女小孩都能勝任,可彌補人力不足(壯男多數被徵出征),日治戰時以專家估計產量也確實増加約有二成
台灣有得天獨厚條件可耕耘三冬田作,南部可稻作三次,至於中、北部因氣候之因素第三冬只能種植短期性蔬菜、豆類農作物,當時農民施行蔬菜換種植糧食類辦法, 以第二期稻谷收割前於稻株間寄插蕃薯苗條,待收割稻谷後蕃薯苗已經勃勃生長於田間,不久變成綠意盎然的蕃薯園此仍當時所謂「糊仔蕃薯」
到第一期作前(農曆 春節前後)農村就採收「糊仔蕃薯」而忙碌,因短期促成蕃薯大小不一大粒的供人三餐主食用,小粒的蜜做蕃薯乾供為孩子們點心用,亦當牛、豬飼料用,甚至蕃薯藤也可供做牛、豬飼料。
(台語有一句,蕃薯救人無人情,無起眼的蕃薯是台灣人戰時救命的無名英雄)。
古人說「人精難治」,人類用不盡的智慧,克服萬難能永存至今,應感謝天給人類有俱備思維能力的優厚恩賜。

再說廢物利用能源再生問題,當年其他物資銅、鐵金屬類等以獎勵回收供應軍事單位,當時凡是可用金屬類都回收,房屋窗門鐵支多數被徵收,也以比賽方式獎勵學童 回收金屬類,甚至強迫收購婦女金器等,是最澈底回收舊物、廢物,運用資源再生,物盡其用時代,以上是戰時台灣經驗提供為參考。
★★★★★★★
推薦影片(點擊看影片共三片)
www.youtube.com/watch?v=DjzkPFg8UwE
2012518 - 上傳者:kkong332
蘆溝橋Marcopaulo Bridge. ... 盧溝橋事件1937年) 日中戦争の発端by エッグ89924509 ...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