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鄭成功驅荷鄭氏治台十七年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3)鄭成功驅荷鄭氏治台十七年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鄭成功驅荷治台十七年
明朝遺臣鄭成功,忠君堅志復明皇,一木難支傾家崩,孤軍萬事難暢行,
廈門率船有九百,欲據台澎為基地,先攻澎湖振軍勢,養軍蓄銳整軍齊,
澎湖出發圖攻台,船入鹿耳門溝內,攻打安平的要塞,軍勢高昂荷兵敗,
鄭爺驅逐荷出界,矢志復明朝天拜,溫和施政撫蕃界,漢蕃共和民安泰,
荷蘭佔台三八載,史傳洋船過台海,初見台灣真驚駭,美麗寶島來讚台,
西班牙人佔北部,荷蘭入侵據南都,荷蘭趕牙吞北地,府城艋舺全歸荷,
牙人淡水紅毛城,遺留寶島有名聲,荷蘭建築赤崁樓,府城遺蹟也出名,
再說鄭軍攻台時,軍兵三萬七千二,萬餘兵員後續蒞,總共兵數五萬餘,
為籌軍糧費心計,寓兵於農屯田制,從事拓荒墾田地,安撫番界教農藝,
集眾農耕教訓營,農物生產薘勃榮,時清厲行遷界令,收容渡民五萬名,
鄭氏開拓的區範,諸羅瑯礄及鳳山,半線竹塹水沙連,淡北雞籠也墾田,
再說永曆十六年,遠避緬甸永曆帝,遭清吳三桂擒逮,押往雲南害去世,
病中鄭爺知悉時,激憤難抑滿心悲,朝拜先帝憤嘆死,時為永曆十六年,
據台甫滿五月餘,年僅三九英年時,世子鄭經接繼起,鄭氏治台三世代,
1683年清派提督,施琅率兵來征台,鄭軍難敵被打敗,告終治台十七載。
(文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轉載)
 網路參考資料
鄭成功驅荷治台
鄭氏治台- [ Translate this page ]

死因之謎

鄭成功患何種病症而死,缺乏真正病程的記載與醫療紀錄,唯一能確定的是:發病的時間約在1662年5月1日,死亡的日期則是5月8日,年僅39歲。
道明會神父李科羅1676年的著作記載:「國姓爺罹患了嚴重的日射病,因為極度憤怒與痛苦,而囓咬手指、撕抓臉面,五天後便將靈魂交給了魔鬼。他直到臨死之前仍然犯下許多駭人的行為,對於服侍他的人拳打腳踢,不斷下令將人處死,最後臉上帶著猙獰的表情死去。」[30]
邵廷采的《東南紀事》:「壬申五月,成功死於台灣。成功感風寒,月朔受謁,尚坐胡牀,諸將不知其病。數日,卒,年三十九。」[31]
1713年出版的江日昇章回體小說《臺灣外紀》記載:五月朔日,成功偶感風寒。但日強起登將臺,持千里鏡,望澎湖有舟來否。初八日,又登臺觀望。回書室冠帶,請太祖祖訓出。禮畢,坐胡牀,命左右進酒。折閱一帙,輙飲一杯。至第三帙,嘆曰:「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以兩手抓其面而逝。[32]
根據康熙時代作家夏琳所著之《閩海紀要》:「五月朔,成功感冒風寒;文武官入謁,尚坐胡床談論,人莫知其病。及疾革,都督洪秉誠調藥以進,成功投之於地;嘆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頓足撫膺,大呼而殂。」[33]
沈雲於1836年所撰寫的《臺灣鄭氏始末》:「五月癸酉朔,成功病,強掖黃安登將臺,望彭湖,有船東至否?安曰:『無之。梧、琅奸計,北既赤族,又將滅是。中冓事隱,安見顯悅非為梧賣者?願王勿疑,疑則左右皆義、祿、霸等。父子至親且若是,他更何以自處』?成功益忿怒,狂走。越八日庚辰初八日,嚙指而卒,年三十有九。」[34]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漢人墾台史:移民的新故鄉

台灣四百年歷史辛酸錄(2)漢人墾台史:移民的新故鄉
可連線網頁探不完求不盡的圖書寶庫!
漢人墾台史
唐代漢人始移台,以前偶爾漁船來,甚少定居本島內,只為天變避風颱,
福建沿海陸地帶,天旱饑饉民受災,為求生存渡過海,唐朝以後移民來,
初在澎湖島嶼界,羅漢結群走天涯,防雨避風草寮內,捕魚墾地打拼栽,
澎湖土瘦乾燥地,雖只產薯豆梁麥,海產豐富獲量多,居定接眷來歸家,
時至南宋的年代,澎屬晉江縣轄界,乾道七年據記載,建屋二百澎島內,
繁榮召引商業界,由澎轉運船往來,貿易擴至南洋海,墾民由此轉往台,
官派駐澎水軍在,也成海上的要塞,兩宋初時重台海,貿易延榮北港來,
兩宋五代江山失,唐土改朝換蒙人,元朝有心營台澎,派官安蕃欲統治,
奈因九族各部落,原始觀念守山麓,不願隸屬的群族,苦心安撫難說服,
明撤澎湖巡檢司,拆屋禁墾制度施,百姓被迫返鄉里,時是洪武二十年,
同年施行海禁令,禁止百姓再出境,時嚴時鬆二百年,使民無奈偷渡行,
禁令領海成真空,廢棄澎湖聚賊黨,趁機海盜猖獗狂,偷渡百姓險難防,
明朝萬曆三十年,剿倭明將沈有容,東番記中有記載,住台漢番互交融,
施琅述萬曆末年,渡台漢人已萬餘,荷蘭一六二一年,侵占台灣殖民治,
名曰東印度公司,兼管台灣的政治,樟糖米鹽輸出去,收購鹿皮獲大利,
荷蘭侵台稍早時,明鄭芝龍在海裡,劫富濟貧為名義,組織海盜揮賊旗,
天啟六年連四載, 福建一帶遭旱災,無雨地乾糧難栽,饑民徘徊滿境內,
芝龍降明後建議,招撫災民墾台去,分銀發牛厚措施,赴台拓荒盛一時,
移台高潮共三回,芝龍招民笫一批,成功率領第二回,清禁偷渡第三梯,
芝龍有子名成功,智勇雙全威四方,反清復明大願望,深明大義氣如虹, 
芝龍降清勸子隨,忠孝兩全真難為,堅拒父招立烈志,大義滅親守明旗。
(文由三叔公黑白想黑白講轉載)
  網路參考資料
台灣移民史- 簡 - [ 轉為繁體網頁 - Translate this page ]

從移民史看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意識
目前台灣的2200多萬人口中,絕大多數是大陸漢族移民及其後裔,而且他們的遷出地和遷移時間都相當集中,定居範圍也相對集中,所以一般都認為他們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意識不成問題。 但實際情況卻並不那麼簡單,特別是近年來,不僅一貫鼓吹“台獨”的極少數人完全不認同於祖國大陸,就是一般民眾也顯示出不同程度的離心傾向。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相當複雜,但從移民史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從大陸移民台灣過程的特殊情況進行考察,就不難發現,這種結果還是有其必然的原因。 
因此,從移民史角度分析這些現象,無疑有利於我們正確理解台灣民眾的現狀,為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做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有效的工作。
移民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一般說來,移民所傳帶的文化基本都來自遷出地。 特別是遷入新開發地區、人口稀少地區和異族地區的移民,往往相當頑強地保持著遷出地的文化。  
但是,來自遷出地的文化根基畢竟是有限的,為了在遷入地生存和發展,移民不得不根據定居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調整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文化適應現實的需要。  
如果在新遷入地定居的移民長期脫離遷出地,兩地的文化就會產生差異。 如果遷出地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兩地的差異必然更大,移民的故鄉意識必定會逐漸淡薄以至完全消失。

 清朝割讓台灣時,並沒有號召台灣人民撤回大陸,對台灣人民自發的反抗行動也沒有給予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民不得不接受日本的統治,包括使台灣人民“皇民化”,使台灣“本土化”的一系列措施。 在連中國政府、中國的政治家都沒有預見50年後台灣還能回歸祖國的情況下,難道能要求一般民眾不服從實際統治著他們的政權? 而且日本為了永久佔據台灣,變台灣為本土的一部分,也採取了不同於殖民地的政策,如積極推進台灣的開發和建設。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大陸移民後裔的台灣民眾反而產生對日本的認同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台灣光復後,代表中國接管的是國民黨政府,台灣民眾對祖國的認同當然就表現為對這個政府的認同。 1949年後國民黨政府的殘餘遷到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大陸建立,但對台灣民眾而言,前者是合法政府的延續,後者卻是一個從未接觸又毫不了解的政權,而且是被自己的政府稱之為“匪”、“偽”,幾乎每天在攻擊醜化的政權,他們怎麼可能不認同統治著自己的國民黨政府,而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 至於隨同遷台的軍政人員和民眾,無論是出於自覺還是受到蒙蔽,對共產黨政權都懷著敵意或戒心,儘管他們與大陸的關係最為密切,卻也難以與大陸上的政權認同。  
台灣開放赴大陸探親和大陸的改革開放,使兩岸的了解和交流達到了空前頻繁和廣泛的程度,但無庸諱言,開放黨禁、報禁後的台灣與大陸在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和文化理念上的差異進一步擴大,而血緣、地緣、傳統方面的聯繫又越來越趨於消失。
正因為如此,真正促進祖國統一的因素並不是基於移民淵源的血緣、地緣和文化認同,而是兩岸人民現實的和長遠的根本利益。文由台灣移民史摘錄)
翰林版社會科五下第三單元移民的新故鄉 教學用影片 感謝左營艾薇兒!!! 適用於新版102 第五單元 唐山過台灣 及 第六單元 台灣傳統社會與文化的形成(部分) -- 清朝的皇帝怕人民作亂 占領了台灣卻不發展 嘆 福建廣東生活難 偷渡來台灣為了顧三餐 最怕黑水溝突然就翻船 被官兵抓到命運悽慘 帶 你的切結書驗票單 就算老婆不能帶空虛也要來台灣 開墾先過政府那一關 有錢才好辦 吳沙招募人們拓墾 率先開發蛤仔難 政府隔離漢人和原住民 防範未然 越界糾紛不斷 番界碑台北石牌 開墾需要水圳來灌溉 墾戶一起蓋 八堡圳在彰化引濁水溪規模冠全台 曹公在鳳山 瑠公圳溫州街留一段 商業運輸靠船 府城鹿港艋舺最頻繁 
 移民的新故鄉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