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溪湖史記:旅遊篇(9):(3)森林公園.琵琶湖卑南文化遺址

溪湖鎮公所退休公教人員聯誼會旅遊系列
2009台東賞景二天遊(第三單元)
可點圖放大觀覽

溪湖史記:旅遊篇(9):(3)森林公園.琵琶湖卑南文化遺址
台東過一夜早晨,到飯店對面小公園散散步,看四周山景吸吸透早新鮮空氣,公園內有一噴水池,中央設約三、四米高尖形假山,噴出水不斷由上如小瀑布般流下來,算百尾尺餘長,紅、黃色錦鯉悠悠群遊池中,俗語說「水底無一處熱」可是魚群憑藉本能,會覓得比較適存環境,如水潟下,被風吹起小小漣漪岸邊,群魚集結徘徊其範圍,享受充足氧氣及等待遊客投下零碎食物。
鯉魚池中徘徊遊,忽東忽西遊不休,觀之快樂逍遙樂,實為覓食不停留。
此景宛如人間求生縮影尤其鯉魚「利餘」發音好吉兆,心思一動以將此景插入片中祈福大家天天「利餘」
台東森林公園簡介:
本里北面森林公園入口處,正位於中山路頭,與往台東新站之五十米馬亨亨大道交接處,入口寬闊,內停車場面積廣大,森林內大都種植木麻樹,早期台東市每逢秋季 九、十月份東北季風吹襲,挾帶北面卑南溪之大量風沙,壟罩整個台東市,遂成為有名之沙城。自從種植防風林-木麻黃後,才漸趨改善,現森林內經林務局與縣府 共同規劃下,儼然成為一個兼其運動、休閒、旅遊之
琵琶湖:
琵琶湖位於中華大橋下的黑森林中,湖面的形成是由卑南溪地下湧泉不斷冒出的結果。也有傳說為卑南溪伏流的琵琶湖,由大小兩面湖水串連而成,形似琵琶,故稱琵琶湖。琵琶湖原本是不存在的,現在之所以可以形成湖泊是因為它的出海口已經被沙嘴阻擋了,於是形成現在的湖泊。





卑南文化遺址簡介︰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南王里,也就是台東火車站的後方,面積廣達九十公頃,距今三千年。前史前文化博物館長臧振華表示,最早注意到卑南遺址並拍攝照片的是日本學者烏居龍藏,他於1896年到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時,曾留下卑南遺址上的石柱影像紀錄。
但是一直到1980年,由於台灣進行台東新站的開發,鏟出大量石板棺和精美文物,才重新揭露蘊藏文化遺存異常豐富的卑南遺址。此事,由於輿論的披露和社會大眾的重視,保存維護呼聲隨之而起。
台東縣政府和考古學者合作搶救,經過十三次挖掘,出土為數龐大的考古資料,包括上千座的石板棺、聚落建築遺存以及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遺物。這不僅是台灣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外國學者認為是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遺址。
兩年前就有學者提出,卑南遺址相當有條件爭取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登錄為「世界遺產」;文建會完成我國十二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甄選,卑南遺址也名列在內。


今日故事就是未來歷史
溪湖鎮公所退休公教人員聯誼會旅遊系列,共介紹九單元暫時告一段落,願此紀錄能永遠留存給後代。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編輯製作






溪湖史記:旅遊篇(8):(1-2)台東小野柳,遊客服務中心,三仙台
配樂動晝片(可點擊可續看1935年中國珍貴影片)
-小野柳簡介︰
小野柳位於東海岸風景區景點的最南端,富岡漁港北方,是一處天然的岩岸,距離台東市區約6公里,因岸邊岩石長年經海浪的侵蝕沖刷,而呈現出造型奇特的各式風貌,宛如天然雕刻公園,它有一處「單斜脊」可能是受到造山運動的推擠拱起,露出水面,形成了單面傾斜的現象,另外,小野柳風景區裡面的蜂窩岩、龜陣岩、豆腐岩、蕈狀岩等各種景象綺麗的海蝕奇岩,也酷似北海岸的野柳,因而稱為「小野柳」。
可點圖放大觀覽











遊客服務中心簡介︰
小野柳風景區內有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旅遊諮詢、盥洗設施等服務,室內並有一地質景觀展示室,方便遊客更加了解此地地質的特色所在,在遊客服務中心旁設有商店區、露營區、停車場,遊客可自備露營設備在此露營,小野柳的地質為砂岩岩岸,南北延伸約5公里長,除了奇特的岩石造型可讓人欣賞地質之美外也極富地理、地質學上的研究價值,是一處鄉土教學的天然地質教室,小野柳風景區在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省道160公里處旁,經過台東可以順道前往參觀












三仙台簡介︰
三仙台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 地質屬都巒山火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島之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島上除了仙劍峽、合歡 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並且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島上並有稀有的濱海植物,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因此被列為自然保護區。
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珊瑚礁岩石,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
民國76年,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波浪造型,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銜接三仙台和本島,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三仙台島設有環島步道,悠閒地走一圈約需二小時。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