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做新子婿

做新子婿

溪湖早前一般習俗,做新子婿是,第六天或第十二天,新娘早上先坐轎回娘家,隨後新郎偕同,伴子婿友朋五、七人(與新郎合計必須雙數討吉利)因此子婿隊通常以六人或八人為一隊伍,陪客友朋儘量選比子婿較老,較不起眼的,使子婿人才看起來更出眾,19450年代子婿隊伍都騎腳踏車,如果新子婿騎一台富士霸王則非常風光(當時富士霸王等於現在賓士車)。

新郎要手檳榔籃仔,及禮品到岳家獻禮,一行被迎入廳堂坐下子婿拜岳家公媽後,子婿先被請吃甜湯(內有麵線、二粒雞蛋甜湯),子婿用箸高高挾起麵線不吃放下,再將雞蛋用箸挾斷,那時代嬸姆們欲戲弄子婿,先將用油炸過變成堅硬、滑溜溜的雞蛋放入甜湯,看新子婿挾不住剪不斷雞蛋,而困擾尷尬的表情取樂,此舉非惡意,辦喜事加熱鬧一種的餘興行為,因此做新子婿要應付剪雞蛋,而暗藏一支小刀在身備用與嬸姆們法。

之後由媒人帶新子婿介紹堂內族人認識,那時代稱呼岳父、母︰岳父叫「伯仔」、岳母叫「姆仔」現在都叫爸爸、媽媽較富親切感,古早叫法古板而帶點嚴肅感,現代人改的很好,再說媒人帶新子婿介紹堂內族人,新子婿提檳榔籃仔跟媒人後面,「正身、護龍」族內住宅一一登門拜訪」,阿舅、阿妗、姑丈、阿姑、阿伯、阿叔、姆婆、三叔公、九嬸婆…媒人介紹,新子婿就隨口叫阿舅、阿妗…等並請檳榔、煙,伴行的人就幫子婿點火,族內眾人就借機詳細觀察子婿才,尤其是婦女三、二人集群,談笑論品論貌評論新子婿,子婿好像被看大豬。

介紹結束後再回廳堂,古早三合院廳堂是專接待貴賓之處,一般訪客都在護龍閒間,或正身的五間尾招待,請子婿廳堂通常廳內備二隻桌,子婿桌是向廳口左邊桌,子婿是主賓當然坐大位,與女方母舅同桌,俗語說︰「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天頂天公最大,地下母舅最被尊大,古禮俗為尊重母舅,喜帖必須另發母舅帖,請新子婿一般都用八仙桌,尾位則謂捧菜位由女方服務,喜宴中新子婿要行起坐一、二次,女方即勸坐到宴畢,新子婿宴畢後要放壓桌紅包,當日新郎也要給女家之幼輩或祖父母紅包禮。

按古俗新娘並不與 新郎一起坐席,而是在內室坐首席,與女族親們一起飲宴,當天新娘回婆家愈暗愈好,所謂「入門黑生某甫」,婆家人要避開讓新娘進入房間(通常有媒人婆指揮)。

附錄︰(取材自台灣民俗)
  1,成婦禮
  結婚次日或第三天,新娘盛裝進廳堂,正式祭拜男家祖先,先與新郎向外面同拜天地神明,向內面拜神佛祖先,婢女捧茶給新娘,新娘接來供神明及祖先,俯伏再拜後起立。這時公婆南面接受媳婦四跪拜,後新娘向公婆敬茶,公婆敬畢,媳婦再四拜,公婆亦答禮。然後拜尊長並敬茶,完後,弟妹子姪拜新娘,。禮成之後,引新婦入廚房,象徵性地作家事,如起火、餵雞、鴨,作為料理家務的開始,自此,正式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婚後第三天,女方的兄弟來探訪其姊妹婚後的生活,稱「舅仔探房」。
  新娘拜見公婆、長輩,就是古時的「廟見」之禮。              
  在雲林、嘉義一帶,「舅仔探房」也叫「舅仔換花」。這因舅仔帶著花和禮品去換他姊妹回娘家作客,所以叫做「換花」。禮品普通是餅和冬瓜煎。舅仔坐轎子,以鼓吹為前導,到了男家,新郎在路上迎接,彼此行禮,然後賓主才走進門內,新郎請舅仔進入正廳吃茶。茶畢,舅仔便致送帖子,邀請新郎全家到他家裡,但事實上,只有新郎、新娘二人於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到岳家去作客。致送帖子完畢後,舅仔就去探訪他的姊妹。
  北部地方的宜蘭、板橋等地,昔時新娘要到滿月才可歸寧。臺南則第四日歸寧。
  2,成婿禮
  婚後第四日、六日、十日或十二日,新婚夫婦回女家,稱「作客」或「返外家」,亦即所謂「歸寧」。午前,新郎新娘到女家,進堂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及諸尊長,最後會見弟妹子姪,互贈禮儀。同時左鄰右舍來看新子婿,品頭論足,議論紛紛,新婿此時最尷尬。中午,女家設宴款待,稱「請子婿」。直到黃昏時刻才回家,俗謂「暗暗摸,生查埔(男孩)」,並攜回「帶路雞」,公母各一隻,甘蔗叢兩株,象徵子孫旺盛。

頭轉客」回娘家時,新郎要帶禮品,如:橘子、蘋果(甜蜜)、香蕉(招呼)等或禮餅如「椪餅」(或以「椪柑」代替,象徵「新娘肚皮會漲,懷孕」)、酒等取偶 數贈予岳家。新郎新娘抵達娘家,見岳父母在門前迎接,不必行禮作揖。進入廳堂後,新娘逕自進入內室,與女眷談婚後的情景。新郎則在廳堂接受「龍眼乾甜茶」 之款待,略啜數口即止。女方家人再端一碗內置兩顆雞蛋的「雞蛋麵線甜湯」,新郎用筷子把麵線挑高約七、八寸,即放下不吃,擱在茶几上。

方家人稍待即收拾入內,將此兩顆雞蛋撈起,用細紅紙條紮住,與回禮的「米香、糯米糕、桃餅、六件蜜餞」一起裝盛,抬回男家。俗云:「惜花連盆,疼子連 孫」、「﹁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此時,岳母笑容可掬地出廳來邀請女婿到房間吃一碗「甜糯米粥」(習俗一定要吃完),另有香腸、肉乾、肉脯、白切肉 等佐食的四樣小菜。(吃多、吃少或不吃均可) 女方因「新姑爺」初次「回門」,招待親族朋友介紹給新郎認識,新郎一一稱呼。然後,於中午時分大開宴席請客。通常女方於客廳內用兩張八仙桌合併設酒席宴請 女婿,俗稱「請子婿」。「歸寧宴」之後,新郎「成婿之禮」即告完成。宴席中,每一道菜上桌,必由新婿先動筷。以前因有「男女授受不親」之俗例,新娘並不與 新郎一起坐席,而是在內室坐首席,與女眷們一起飲宴。

通常女婿的坐位是面 向客廳內右邊第一個位置,新娘的母舅則坐內方,面向外的左邊上位。開宴之前,岳母拿一「小椅子」(高一尺以下的矮凳子)給女婿靠腳,俗諺:「有可吃,有可 靠腳」,象徵「終身富裕」。(該「小椅子」 宴畢將由新郎帶回家, 做為將來新娘生產時的 「生囝仔椅」)。」

宴席間新娘的舅父會替 岳母挾燉雞之雞腿一隻,請新郎吃,以示岳母疼愛女婿。(北港習俗,娘家設宴款待女婿女兒,在開宴前岳母先炒一盤米粉給女婿吃,表示疼愛之意,俗諺:「丈母 請子婿,米粉包雞屎」,諷刺鄉下人過份喜愛女婿。俗諺:「一豬、二子婿、三囝仔(子女)、四尪婿」,女婿在丈母娘心中的地位比子女、丈夫還高哩!(而新女 婿在席中,依習俗應有「三次起立擬告辭退席」的動作,而岳父則依例「要強挽留而至終席」。

新娘「頭轉客」,新郎要給女家之幼輩或祖父 母紅包禮。女方長輩接受新女婿紅包後,表面欣然接受,背地裏要添加數額,交給新娘之父母,將紅包摺起,以紅絲線打紮,掛在「盛籃」提手上,稱為「掛頷錢」 (挽頷錢)
習俗上初次「歸寧」不在女家過夜,且在天黑之前前即應返男家。女方應備:連根帶尾之甘蔗兩根(兩方甜蜜,有始有終)、雞一或二對(種子雞,準備新娘生產時進補用)、米糕(如膠似漆)等物,供新人帶回男方。
返抵男家門前,應「男前女後」進家。新人帶回「娶路雞」放進自己睡床下(傳統床有床腳支撐,有空間), 看公雞、母雞何者先走出來,以預卜新娘頭胎先生男或生女。 「娶路雞」要注意飼養,使其生蛋繁殖;而甘蔗則可食用,但要留一部份(蔗頭或一截)插枝種植繁殖,以示日後子孫榮昌。

新娘「歸寧」時 會順便把剪刀、針線、鞋筐、竹凳之類的東西帶回夫家,俗稱「奉鞋柑」。因結婚時俗忌不能有剪刀、針等物,意味會傷人,所以與「裁剪」有關的道具,新娘只好 暫寄娘家,「歸寧」時才帶回了!歸寧回來後,媒人的任務便告完成,新郎要攜帶「紅氈」等禮物前往媒人家拜謝。新娘「回娘家」做客回到婆家的第二天起,就算 婚期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新娘開始處理家務事,生兒育女之事也即將到來,生活的挑戰從此開始。

現在為了方便新人安排蜜月,所以「歸寧」時女方所需準備回禮物品如:甘蔗、種子雞、紅圓、米糕、麵桃等,多在結婚迎娶時即順便放在喜車同時帶抵男家。

借椅借桌鄉土情

借椅借桌鄉土情

借椅借桌娶新娘︰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後初期,台灣農村,人淳樸、忠厚,一個村落宛如一家人,懷有濃厚鄉親情結,一家有喜全村同歡,一戶有悲全莊共哀,互助、團結,是該時代共享快樂的農村生活。

尤其是村裡有喜事,如村內有人嫁娶,全村有閑男人就自動到場幫忙,由一位經驗豐富長老,做指派準備喜事大小事,「阿坤你去廟裡借布帆,八仙彩」,「阿木你去竹寮借三十支桂竹仔,順路到杉行借二十支杉仔」,「阿水你去瓷仔亮店裡借二十桌份碗盤」,「阿來你去下厝借椅桌」,「阿明你去頂厝借…」,「松仔你明天車(運)二隻豬去豬灶,記得大隻豬公要拜天公,脛頂要留一束豬毛」,如此指揮習日…

大廳前谷仔庭搭成一座杉仔柱布帆禮場,禮場內八仙桌.四椅橑為一組,排二十組宴席坐位,神明廳也掛喜氣洋洋八仙彩。

三升配二管做紅龜︰

至於村內婦女二、三日前就自動到喜家,幫蒸粿(紅龜粿)、縛粽(庚粽),清掃厝前厝後,厝邊隔壁婦女「搭參工(幫忙)」者由老輩阿婆指揮,「春仔你去浸米,準備做紅龜粿,記得三升糯米配二管硬米。」,「阿花妳四、五个去古井腳雞鴨刣! 記得唸,做雞做無了時,趕緊去富豪厝,出世予人做囝兒。」,「阿卻妳招二、三去菜籠的菜檢檢洗洗咧 真是菜金菜土彼籠高麗菜才五十元、作息人真的種無工錢。」「罔市、罔腰妳二个,將借來的碗盤洗洗咧,較細利咧,哪有缺隙就愛賠人。」,阿婆邊教、邊指揮,雜雜唸,灶腳、古井腳鬧熱滾滾,這就是古早老輩傳給下輩的借機傳導方式。

掮轎仔隊︰

傳統嫁娶,八音吹、媒人轎、新娘轎以外有掮轎仔隊,多數動員青少年及配幾位老人組立,迎娶時男方轎仔數,視男家經濟狀況及女方嫁妝多少而定,6810122432貫(算轎仔數單位:台語稱貫),轎仔則無蓋淺底木箱,用二人掮專用於抬男方迎娶禮物,及抬女方嫁妝之木具,一般用12貫,用到32貫即大嫁娶,一貫轎仔二人掮,12貫就要24人,必須老長輩參加抬轎仔原因是男、女方較貴重物品(金錢、金器、細軟貴重品)都集排於一、二貫轎仔上,此種轎仔必須由較穩重的老輩看管保護之責。

古早迎娶男方禮餅類大餅、禮餅、冬瓜、糖酸(冰糖)龍眼乾、桔餅以外,嫁娶禮類尚有糖果,用白糖溶成糖漿,注入各種模型如公雞、寶塔等吉祥形態的大形糖製品,謂之糖果(台語說成糖古),現在已不再見有此古早禮品「糖古」。

親迎行列︰

親迎至男家,其行列次序為︰竹簑(青竹帶根梢皮葉者),由女家派人抬之。因竹大,一人不易抬,改用拖之,俗稱拖竹簑。俗謂「透腳青」,以為婚後,翁姑、夫妻、子孫皆有福健在之吉兆。青竹又取意新婦貞節或初嫁之表示。其竹端繫豬肉一片,以防避邪神之白虎神。媒人轎、娶嫁(儐相)、舅爺(新婦之弟其乘轎繫紅布宮燈謂新娘燈亦舅仔燈,以此吊於正廳亦洞房)、叔爺(新郎之弟)、嫁粧(隨嫁物件,多係家具木器、布疋、金飾、現款等)。木料中必須有桌櫃,此因櫃音諧懷,取意懷胎如吉祥。嫁粧多寡視貧富而定。其謂「全廳面」即指廳堂需用之椅桌、墊案、神燈、花瓶等具一式全套齊備。又如粧奩一塊田地,以表示一份田租。亦有供於死後用之壽板(棺),用金製一小型,其金價足供買之。新娘轎(轎身塗紅,轎邊環以紅綵,因四周畫有人物花鳥裝飾,又稱尪仔轎)。有四人抬之紅頂轎,二人抬之黑頂紅尖轎兩種。中流以上者用四人抬,一般則用二人抬。隨嫁嫺、隨嫁姆(均限於富家)、子孫桶(又稱腰桶),即產兒盆,備於產兒時使用,含有子孫蕃衍之喜兆,(裝入紅布袋擔之。)、鼓吹(奏樂)。上述親迎,今則多為:往途媒人一名,娶嫁四至八名,叔爺(小叔仔)一名,新郎等分乘汽車二至四台,娶回則增舅爺(舅仔)、新婦,一切儀式從簡而樸素,與往昔之繁褥大異其趣。

罩烏巾︰新婦上轎之前,由紫姑(婆仔)引導上廳,立於竹簦(低椅仔)上,穿以新郎帶來之圍轎裙,次則繫肚裙於其身上,然後蓋上紫帕(即稱烏巾),有科第之家,即蓋紅巾。

過米篩:新娘轎後,懸掛彩色米篩一面,有攘邪之意。篩面畫八掛及太極圖,象徵繁榮,或寫「百子千孫」吉句。新婦出轎門,即由福命婦一手擎竹篩覆蓋其上,稱「遮米篩」或稱「過米篩」,俗稱為新郎壓服新婦之示意。今即以雨傘代之。又,女方嫁女,惟恐福氣被女兒帶往男家,則於女兒出門後,用米篩封住門口,以防之,或掃帚掃入家中狀,亦為同意。

破瓦:轎停於宅前,於十轎前放一片瓦,以便轎停而破之,亦作攘邪之意。又爐上用生炭生火,由新婦跨過其,因生炭音諧生傳,亦解為吉祥。

轎斗圓︰迎娶同往之媒人須帶「轎斗圓」及「轎斗豬腳」前往。轎斗圓係用一斗二升米製之圓仔粹(湯圓材料),今概改用木代之,稱「斗二米」。

放扇︰新娘上轎後,在起行不遠之地,放下扇或手帕,稱「放扇」「送扇」。俗稱「送扇不相見」以示嫁出之意,或以此為臨別紀念。一說,以此表示拋棄不好性癖,姒求和順,此稱「放性地」。

哭好命︰新娘上轎時唏哭幾聲,謂哭好命,以示好命。,其實,此為出嫁時,一因要離別生家,一因要嫁入門當戶對之男家,在此一喜一憂場面,其心情難免露之於面表。

換花︰迎娶途中,倘若花轎與花轎相逢為免於「喜沖喜」之不詳,雙方媒人各以預備之造花交換,此稱換花。

下轎︰花轎停於男家門前,由男家童子趨前端茶迎轎,旋由新郎出迎,而於擇定吉時,將花轎舁入門內,繼由童子奉柑桔二個(象徵夫婦圓滿吉意)請下轎。於示,新娘下轎。

躂轎門︰新娘下轎之前,新郎用扇將轎頂打三次,又用腳「躂轎門」三次,以示新郎之威嚴,使新娘順從易於駕御,此外,新婦須將嫁粧桌櫃之鎖匙,託媒妁交付新郎開之,以示見於天。

抬子孫桶︰挑夫將子孫桶挑至新娘房,念四句可享紅包。其句為「子孫桶,過戶錠,夫婦家和,萬事成」「子孫桶,擔入房,百年偕老,心和同」。開轎門時亦由轎夫念四句,如「今要轎門兩旁開,金銀財寶車一載,新娘新婿進房內,生子生孫進秀才」。往時事事皆重用喜句,以求吉利。

食酒婚桌︰新郎新婦雙雙進入洞房後,對座「食新娘圓(湯圓)」,圓有一家團圓之意。各食之後,換食之。之後有「食酒婚桌」之儀,此即古合巹之禮。其禮即雙雙對座,由父母雙全年長兒女多之「好命人」念喜句而動用筷子,將十二碗菜(其中六碗為素食)之食料,一一挾至新郎新婦口邊,作使之食狀。其念喜句為︰「食雞,才會起家。食魷魚,生子好養飼。食鹿,全壽福祿。食豬肚,生子大地步。食肉圓,萬事圓。食魚頷腮下,快做老爸。(魚頷下生有鰭,狀如鬚,新郎食頷下肉,取意年老蓄鬚做父做公)。食魚尾又,快做乾家。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食紅棗,年年好。食冬瓜,大發花。食芋,新郎好頭路,新娘快大肚。」十二碗菜料中,螺、蛤鯉均可用之,惟鴨音諧押,避用。

防雌威。在新娘房,新郎新婦一齊座於高凳而腳放於低椅,俗稱「高椅坐,低椅掛腳」,以示榮達安樂之兆。關於新婚夜,俗云「頂半暝食你的粟,下半暝食咱的粟」,意是夜偶聞老鼠偷食粟倉之聲音,上半夜雖說為你家之粟,但到下半夜說為我家之粟,口氣之轉變至此顥見新夫婦間已無被此之分,而融合為一體。

名廚也作不出來味道的菜尾︰

鬧鬧熱熱喜事過後,全村村民必須將借來物品再歸還物主,又再忙碌起來,椅桌,以據用白墨記在椅桌背面的名,附一份口份(豬肉、紅龜、庚粽)送回原主以表謝意,廟的布帆歸還時以添油香方式答謝,瓷仔店歸還時將有缺損碗盤賠償,附一點租金(瓷仔店通常是不收租金),至於參與幫忙村民除送口份以外,將宴席剩菜總合混在一鍋沸騰過的,通常稱呼「菜尾」,分送給他們及附近鄰舍。

剩菜總合混在一鍋沸騰後「菜尾」,其特殊味道,任何名廚也作不出來的一道佳餚,雖理論上不合衛生條件,實際上經數度沸騰過,心理上如無忌憚,就可安心享用,現代多數宴席都由餐廳包辦,剩菜,餐廳也備有塑膠袋方便由客帶回,但多數單挑一、二種,因此無剩菜總合混在一起產生的味道。

由因一般庶民常會懷念「菜尾」,據聞台北市萬華龍山寺一帶有攤販,專門由餐廳收集剩菜做「菜尾」銷售,頗受歡迎之傳聞。

新社會新家庭組織缺乏互助環境︰

世事多變,人心不古,社會已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樸風俗,尤其住都市多數上班族,早出晚歸左右鄰舍都不認識,是現代人無奈的一種悲哀,古云︰「遠親不而近鄰」,任何居住環境,都必須有和睦友善,遇事互相幫助的鄰居,人生離群是很難單獨生存的,群居才能產生共生力量、合群才能形成保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