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70)東溪里(後溪3)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70)東溪(後溪3)

間:89年6月6日(週二/ 端午節),下午四點十分至五點整

點︰四塊厝湳陳淑娥父親住宅

受訪者︰陳秋鹽 大庭里人

陳文筆 東溪里人

主訪人︰李秀芳

訪談內容綜合性

主訪人:

我們在大竹里有聽說,糖廠的徐石慶他們家,他們徐家原本也是住在後溪媽祖宮永安宮附近這裡,他們住在這裡的時候,常被人家欺侮,後來有一次,好像有打死一個人,結果扛到他們家去示威恐嚇的樣子,後來姓徐的才四處分散,有聽過這種說法嗎?

陳文筆:

  沒聽過。

主訪人:

在後溪這邊曾聽過,以前大家相處的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陳文筆:

  聽我們上一輩的在說,我們的一個叔公,他們三個人是教拳頭,聽說溪湖教一半,是同義堂。以前最有名的就是六合師和醉和師。所以那時候徐家怎麼有可能到後溪來打死一個人?

同義堂武術- yam天空部落 (點入網路)

網路圖

台灣同義堂金獅陣旗號由羅乾章師來台開山於清光緒年間,世稱老乾師或阿乾師或師祖阿乾師,羅乾章師係廣東省高明縣明城(劉武師春潮先生 ...

主訪人:

不是這樣子,是徐家的人被欺侮,別人扛了一個被打死的人,到徐家威脅。

陳文筆:

  後溪最大姓就是陳姓,周和黃是同厝內….。

主訪人:

周和黃怎麼會是同厝內?

陳文筆:

  原因我也不清楚,就周、黃住同厝內,不會互相幫忙,還有就是姓施的,其它就沒了。還有一些別姓的是來讓人招贅的,像姓張的就是了。後溪姓陳的和西面田中央、大突頭那些姓楊的不和。

主訪人:

為什麼不和?

陳文筆:

  聽說是這樣啦,好比說是今天,大家相招,撿磚仔角、石頭仔…等等一大堆,拿到大庭那裡的一個窟,互相丟來丟去。

主訪人:

大庭那裡有一個窟?

陳淑娥:

我不知道耶!

主訪人:

拿石頭互丟,那不是在阿媽厝那邊的習俗嗎?

陳文筆:

  沒有啦,他們說是在大庭這邊啦,到我們懂事的時候,就沒有了。

主訪人:

拿土相擊是在玩嗎?

陳文筆:

  不是啦,那是在吵架啦,在五日節(端午節)這天啦。那時候就是姓陳的和姓楊的不互相幫忙啊,也不能互相通婚。

主訪人:

五月初五日互相丟土還是石頭?

陳文筆:

  都有啊。

主訪人:

就是姓陳和姓楊的互丟?

陳文筆:

  對啊。

主訪人:

不過姓楊的在後溪這裡又不多?

陳文筆:

  不是哦,姓楊的是他們那邊湖仔內過來啊,就一直丟過去啊。丟完後再到窟仔那裡洗一洗。那是聽上一輩的在說。

主訪人:

我們在阿媽厝那裡聽到的是大家互相丟土在玩。

陳文筆:

  照我們聽來的是說,當初從大陸搭船過來時,在船上就被姓楊的欺侮。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主訪人:

阿伯,您是住在東溪的大厝內就對了?

陳文筆:

  對啦,我們和陳誥他們同祖先,但不同柱,我們是第二房,他們是第三房。

主訪人:

所以後溪這邊是以姓陳的為主就對了?

陳文筆:

  對。

主訪人:

後溪這邊以前的主要產業是種稻子嗎?

陳文筆:

  播田啊。

主訪人:

我們這邊的土質好嗎?

陳文筆:

  土質好啊,濁水溪米啊。

主訪人:

水從哪裡引來的?

陳文筆:

  從竹仔腳引來的,從芎蕉腳有一條溝來,經羅厝庄、竹仔腳再到我們這裡來。另外一條經三塊厝到東寮那裡去,所以西寮沒有吃到濁水,東寮就有吃到。

主訪人:

我們這邊的民生用水來源都是靠鑿井嗎?

陳文筆:

  對啊。

主訪人:

後溪主要的通路都靠那幾條路在通行?

陳文筆:

  靠員鹿路和後溪巷二條通路而已。

主訪人:

我們這裡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後溪永安宮媽祖和五府千歲,還有其他的廟宇或神明在奉祀嗎?

陳文筆:

  巫厝庄那裡有三山國王的肇霖宮在拜,他們也有參加我們的媽祖宮,總共有十七庄,我們這邊公廟就是永安宮,其它都是私人小壇。

主訪人:

我們這邊有沒有比較特殊的風俗習慣?聽說以前天氣炎熱的話,不管男女都會打赤膊在戶外納涼,是不是後溪這裡也有這種情形?

陳文筆:

  這是因為以前沒有電風扇,熱的話,大家會到庭院納涼、搧扇子。

參考資料

昔日消暑處—大榕腳

日治時代剉冰機 (網路圖)

屋內消暑

台灣被稱為「常夏之島」,雖有分四季,可是全年炎熱天氣占多數,溪湖地方一遍平野無山丘招涼風,夏天炎熱難當。

昔時無冷氣機,屋內靠扇子搧風納涼,阿嬤們「哈殼扇」不離手,男性大人脫剖背(裸著上半身)做工契(工作)。扇類有紙扇(有固定形圓扇(日語ウチワ)扇面,印刷有清涼感的淡雅花草圖,携帶用可摺合扇(日語センス) 扇面印或繒古典山水圖及題詩句)、草織扇(用稻草、菅草徑等類編織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草原色使用)、哈殼扇(將檳榔、椰子樹類,在樹上掩蓋果子的外殼剪 成的扇,不印不繪以原始素面色彩使用,很富有鄉土感),當時機關、商店廣告,多用扇印刷公告贈送顧客,印象較深刻的是富山寄藥團,寄家庭平安藥所贈送紙扇 上面有印的,達摩牌及仁丹藥標。

因現代冷氣機已普遍,使用扇類消暑機會甚少,所以必須如此詳細記述留後代參考。

屋外消暑

屋外靠樹陰(大榕樹、竹模下)納涼,大榕樹多數成蔭在廟埕,因此乘涼者都到此納涼,而成形集合開講場所,在大樹蔭腳多數都有剉冰攤位賣冰,冰類有清涼剉冰(有摻紅草莓汁、楊桃汁、梅仔汁、卡爾必須(カルピス)等),粉圓、仙草、庚仔粿、粉粿等,另必須記述已絕跡的「拉拇爾(ラムネ)」,是屬氣水類其特色是,瓶口處有一粒玻璃珠塞住,欲飲時將玻璃珠用力壓下,噗的一聲瓶口出一陣白煙霧就可飲,真有趣的飲料,以淺綠色,特殊形體之玻璃瓶裝飲料,是其特徵。

ラムネ (清涼飲料) - Wikipedia (點入網路)

ラムネ︰彈珠汽水 (網路圖)

主訪人:

我們這邊除了同義堂之外,有獅陣或其它的陣頭嗎?

陳文筆:

  同義堂也有一個獅陣哦,車鼓陣也很久了,像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在跳車鼓啊,跳的人都有七十幾歲了,以前還有南管,以前是十月份稻子收割起來就閒了,沒事做,可以有些陣頭,後來就不是這樣了,都還要種菜或到外地工作,日據時代還有戰爭呢,就沒辦法學了。站列那邊有一陣南管,什麼時候散掉的,我就不知道了。

主訪人:

還有其他的陣頭嗎?

陳文筆:

  好像沒有了。

主訪人:

後溪這邊有沒有比較特殊的諺語、歌謠、還是傳說?

陳文筆:

  忘了啦。

主訪人:

後溪有漢學仙在教漢學嗎?

陳文筆:

  有哦。

主訪人:

在哪裡教呢?

陳文筆:

  在陳誥他們那裡,好像是外地的人來跟他們租房子。

主訪人:

老師怎麼稱呼了?

陳文筆:

  阿頇。

主訪人:

後溪就是他在教而已嗎?

陳文筆:

  顧媽祖宮那個阿伯有也去被他教過。

主訪人:

後溪是不是有比較具特色的傳統建築物?

陳文筆:

  都改得差不多了。

陳秋鹽:

  可能還有竹管厝。

主訪人:

請問有沒有看過傳統式的用石輪硤甘蔗的?

陳文筆:

  後溪沒有這種的。

主訪人:

溪湖那裡有看過呢?

陳文筆:

我出生的時候,就有會社在製糖了,怎麼還會有那個呢。

主訪人:

後溪有糖廠五分車經過嗎?

陳文筆:

  以前有那種輕便車,上面可載人,就用竹竿一直推一直推。就員林通到溪湖。

輕便車- 台灣大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aiwan (點入網路)

網路圖

車之軌道大多鋪設在道路之側,與路面一樣高,多係單軌,遇對方有來車時,很輕易地搬離軌道和進入,通常是下坡者禮讓上坡車。輕便車在平坦地勢時速約十公里, ...

主訪人:

還看到嗎?

陳文筆:

  員鹿路成立後就廢掉了,那是小條的鐵枝路。

主訪人:

員鹿路成立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陳文筆:

  我也不知道。

陳秋鹽:

  大陸開設後,就都沒囉。

未完待續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