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農業人口之流失

農業人口之流失 (七十年見聞記)

一九五O年代以來,歷經土地改革以及工業化、都市化的快速發展,更有大批的人,從農村,或自願或被迫的遷徙到都市,成為都市的邊緣人或為生活奔波的都市中下階層。

這一波波的民眾流離史,其背後的一個共同主題,即是與「故鄉」的背離。他、她們在海外,在他鄉或都市中,失去了與土地的聯繫,也在精神上脫離了原生的文化臍帶與共同的集體記憶。

這是戰後的政經結合體有意識的改造計畫所導致的結果。轉化原來的生產及生活力式,以使得資本的活動暢行無阻。

一九七0年代,源自國家政策的偏頗與資本主義惡質化發展所導致的農村凋敝、勞工的血淚以及生態的肆意被污染破壞,有些人則在都市流離之後,重新返回家鄉,在與土地和人民再結合的過程中,重新去發現、去了解,並思考家鄉未來的出路。

從一九五0年代台灣農村人民大量出走到都市,到一九八O年代開始有一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回流到家鄉,是一段漫長的路程。這種回歸的歷程是一種新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轉化與自覺,也是基於故鄉迫切的召喚。

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的經濟進入再結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台灣的農村社會何去何從? 溪湖的農村社會該如何建立其可以永續發展的集體意識與力量?何去何從?

這是值得有心人士仔細思考的問題。

現況本鎮從農年齡階層,多數高齡六十以上男女人口,此老農民為愛田土,經數十年的耕農工作,雖身心垂老尚樂於種植,扛起田野工作維持生產,

幸得現代耕耘作業都形成機械化,勞動力的減輕,播田刈稻都由機械操作解決,可是他們老後農界何去何從?

2002年加入wto應是農界轉變的契機,也是具有現代智識的農村年青發揮的時機,傳統農耕法已因國際間競爭,加自自由貿易而無成存餘地,此後必須採有組織的經農事業化目標進行。如組織農業公司,大面積經營有競爭力的農產品,不單靠生產,也要計劃產品加工,季節性的田野作物觀光事項等。

目前鎮內已具有此條件的農產品,有東溪湖崙仔腳、三塊厝一帶的葡萄

園,自1985年由媽厝里農友以溫室栽培法,栽培出高品質葡萄受海內好評。

並研製可口葡萄露,拓展出另一種的產銷法,加入wto後釀酒可解放自由經營,嗣後用心研製精良葡萄酒爭取市場希望甚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