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入墾者與天災苦鬥

入墾者與天災苦鬥 (七十年見聞記)

入墾者欲求生存條件,應確保水、糧、住三件,第一批楊姓入墾鹿港附近者,初入墾時在缺乏農具下,辛苦裁植的農作物及靠為避風雨的草寮,一夜之間被摧毀、流失。史載有如下風災

1898年(戊戌年)大水災

狂風暴雨,像世界末日橫掃人間,滾滾濁水,如千軍萬馬沸騰大地,

一夜之間,快樂天堂成阿鼻地獄,一日之隔,天倫之樂變永隔人間,

五谷流失,稻麥雜谷被吞失蹤影,六畜淹沒,牛流失豬沒雞犬不寧,

大地巨變,河流改道橋斷崙移位,人間慘情,茫然仰天徒嘆奈何天。

1898年8月6日至8日三天三夜,暴風雨襲擊中北部,各地災情慘重,台中縣死亡九十五人,連縣廳、郵局、兵營也破損嚴重。湖仔內墾民以「戊戌年大水災」之名,永遠銘刻在心。

其慘害自幼耳聞長輩口述,連連三天,黑雲罩蓋天空,暗無天日的大地,狂風大作,如天破般的傾盆大雨,滂沱不斷,如世界末日來臨,恐怖感充滿人間,溪水暴漲,沼澤被淹沒,洪水侵吞田園,四周宛如,汪洋大海,加濁水溪本流,提岸崩潰,洶湧滾滾的濁水,滲雜沙石淹蓋村庄,低地的竹頭仔庄,只見竹圍的竹尾在洪水中搖晃。

幸得親堂協力,將竹頭仔的災區親堂,人畜安置高處避難,減輕人畜傷亡。受此水災竹頭仔庄,全庄家財流失,牲畜隨水漂流,田園被淹蓋,一夜之間,地形大變,溪流移西約三百公尺(原溪流域在,外四塊庄河東路西邊,現尚稱溪底園、溪底田都是當時溪的流域,現在也可見出有明顯的地段落差。),原沙崙消失,處處隆起,淤沙形成的新沙丘。

全庄毀滅的竹頭仔楊姓墾民,多數移居他處。

水災後移居情形如下:

士琴公派下移居溪湖、埔鹽。

士丕公、文德公派下移居角樹腳。

方意公、士代公派下移居車店。

文保公、文閏公派下移居投奪頭。

仁澤公、文吉公派下移居山寮。

只少數在原地重整家圍,因此原初墾時的大集落處「竹頭仔庄」失去早期的熱鬧基地氣氛。

濁水溪河道災史

乾隆三年(1738)水災。

乾隆十三年(1748)大雨水。

乾隆十五年(1750)七月大雨水。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大風雨損毀民屋、農作物不計其數,十月發生颶風。

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大旱災。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大旱災。

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大風災。

嘉慶六年(1801)六月大風。

嘉慶十六年(1811)四月大旱。)

「災害日期取材於彰化市志。」

為防止天災,觀察久居附近原住民蕃社,西邊約三公里處有塗仔崙蕃社、東南方有蕃婆社、北方方有投奪社(均為平埔族,所謂熟蕃)他們居處選擇,地形較高之沙崙地帶,地高可防水患,沙崙可防風害之利點。將取其利點,原住沙洲平坦沼澤地移居至,適於防災的沙崙地帶,集中搭屋居住,用搭屋形容當時住的居處,是以野竹為柱樑、茅草蓋屋頂、菅芒莖編片作壁、簡陋的草寮,故不以用建屋一詞。(入墾定居溪湖境內的各姓氏先民,都以草寮為居,因此溪湖境內有,名為山寮、後山寮、頂寮、田寮等村庄名)。

據先民傳述初期集落處,是近溪畔(水源豐富),有野竹的沙崙地,「竹頭仔」並為防風及防衛,四周種植剌竹為圍籬(竹圍)宛如一座竹城,今鎮內尚有大竹圍、竹圍仔、孤竹圍仔、竹仔腳等庄名。

其間大陸親堂分批,由鹿港、北港等港口陸續移民來台,有的落腳於北港附近的朴仔腳等地開墾,大部分是由親堂間直接引進入「湖仔內」,入墾地已有如此慣稱地名。後續來台的族親,各批來台者都為求平安,供奉所信仰的王爺隨身保護,因此現在各房頭廳頭,都有奉祀約五寸高的王爺神像,後來者也帶來農具及播植種籽,內中也有製農具、建築、及俱有特殊技藝的工匠。

本來先入墾的先民,開墾方式,是擇於沙洲上有水源的沼澤地為主,燒野草、伐雜林、搬溪石,整平墾地都用雙手開闢,因擇地開墾,致墾地分散不集中。墾地工作,有新入墾者加入,人多墾事就如意擴展、農具充足,有各類專才可用,熱識農務經驗的墾民,將乾地架設引水道,高地用水車(龍骨車)踏水,由南部購入耕牛,耕耘,拉牛車。

因此湖仔內的墾地 迅速擴展,並使墾地連貫集中,陸稻改為水稻耕作,高地種植甘薯、土豆(落花生)麥類等雜谷。處處建立村落,以「竹頭仔」為基點,抗制水道的「豎圳」、「斗門頭」,耕耘方便的「田中央」、「車店」,「北勢尾」,「大突頭」,「大竹圍」等處,集落居住,雖謂為村庄,住戶卻翏翏數戶,為此溪湖轄內,村名以房屋特徵,稱為村庄名的很多,本鎮有三塊厝、三塊厝仔、四塊曆、外四塊厝、阿公曆、阿媽厝、新厝、車店等,都是住戶為代表性的庄名。

墾於南部,楊姓親堂也有多人遷入湖仔內團聚。民國34年9 月台灣光復重歸中國,繼而於民國42年1月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以三七五減租,改善原佃農生活,實際務農者,因此更勤於農務,採新式農具、研究增產、改良農作物、栽培蔬菜,現蔬菜出產量是全台聞名。

湖仔內務農以外也培養出,貢獻社會的人材,政界:日據時代,有庄長楊有為(楊維堯之父)、庄長楊春木、庄長楊本(醫師),光復後有鎮長楊維堯、楊長發、楊滄浪、楊連基、楊宗喜、楊宗華、楊宗哲等,民意代表有,曾任彰化縣議長楊春木等,眾多不勝枚舉。

日據時代教育受種種限制,台灣人唯一出路是醫界,日據時代湖仔內出身醫師,有楊本、楊維堯、楊維新、楊灶、楊瑤麟、楊籐等。教育文官,有楊潤澤、楊貞祥、楊清波、楊慶川等。光復後在醫、教界活動人才已數不盡。楊姓族人,入墾湖仔內三百年,開闢荒地,與天搏鬥,付出血汗,同心協力,創造新故鄉,是楊氏歷史上一頁的光榮。

在此期間,感謝同入墾在本鎮的異姓墾伴,大家突破族群的格局,互勉互勵,相助相扶,才能建立現在溪湖鎮的繁榮。

湖仔內族親,不分彼此,通心協力,以血汗開墾一片綠地,當時台灣當政者,著重南、北台灣,中部地區任其荒蕪,土地政策尚未普及,移民者可自由開墾,自己拓荒墾地以外,也向原住民(平埔族)租田耕作。

楊姓親堂能團結的,基源,是世世遵照先祖的「昭穆」字倫命名,輩份分明的影嚮力最大。

楊姓 敦素公派下有「昭穆」敦 朴 侃 元 節 時 鴻 正 方 士 文 章 萬 世 永 昌 儒 道 浩 大 千 派 猶 興 自 茲 以 進 可 立 為 型 鼓勵、教訓後代。以上計三十二世字倫依通例週而復始(輪完後從頭再輪)。湖仔內楊姓依祖訓,到目前,仍輩分代代分明,對輩分高的長輩,不計老幼,都以輩分尊稱:叔、伯、叔公、伯公等。以表湖仔內楊姓族親之親情、團結、祥和。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內涵中,有一項全世界所絕無僅有的特色,那便是各姓氏家族世代相襲的「昭穆」──「昭穆」,代表著每一代子孫的輩序排行,

無疑是千秋萬世尋根探源的一條具體線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