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楊姓入墾二林上堡(湖仔內)

楊姓入墾二林上堡(湖仔內)(七十年見聞記)

楊姓渡台入墾溪湖境內,都是楊姓「敦素公」派下,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二十四、五都夾水頭鄉珠山之麓,於前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陸續遷居來台,將近三百年,因族親相互保護照顧的移民情結下,入墾湖仔內。所謂「湖仔內」依據日本明治三十七年日本「臨時土地調查局」測製土地圖上,記載的彰化廳二林上堡大突頭庄(大突頭、大突尾)、北勢尾庄、汴頭庄(汴頭、大竹圍、阿狂厝)、甲中央庄(田中央、斗門頭、車店、竹頭仔)、溪湖庄(大厝內、協發內、油車內)等區域內被稱為湖仔內。現該區域,改稱為溪湖鎮大突里、北勢里、汴,頭里、大竹里、湖西里、田中里、河東里、太平里的一部分、光平里的一部分。溪湖「湖仔內」一帶,係楊姓由大陸渡台開墾的發源地,可能在台灣楊姓集中最多的地方,現人口佔約全鎮的三分之一。

楊姓敦素公派下,定居溪湖分佈概況如下:

東房頂五房之第四房:下居竹頭仔。

東房下五房之長房:下居汴頭、田中央頂厝、大厝內。

東房下五房之第二房:下居田中央、大竹圍、內四塊厝、頂三塊厝

東房下五房之第三房:下居田中央、北勢尾、汴頭豎圳、阿狂厝西畔。

東房下五房之第四房:下居車店頭。

東房下五房之第五房長柱:下居阿狂厝東畔。

東房下五房之第五房中柱:下居田中央下厝、北勢尾、投奪尾。

東房下五房之第五房三柱:下居田中央、北勢尾、投奪頭、油車內。

西房之長房:投奪尾、北勢尾溪仔墘。

西房之二房:投奪尾、北勢尾、部分居溪仔墘。

湖仔內楊姓大部分都以務農為生,部分入墾者兼從事加工農產品業,如麥類加工的牛磨房(從事牛磨磨麥粉、抽麵線、拍大麵、踏麵筋等),油車間(從事壓搾土豆、麻油),土龍間(從事碾米工作),此類工作,都靠人力、獸力(大部分用水牛)從事之。1875年台灣正式開放移民後,各階層親堂人士,紛紛來台,對原只是務農的湖仔內,加添了各種文化氣,色,民間藝文活動(私塾、武術館、管絃誤樂南、北管、子弟戲、辦漢學堂、等)。因此養成後來,湖仔內農家子弟,有機會在社會醫、政、教、工、商界活躍的基礎。

事例一:東房下五房之二房方玉公派下淵源如下:祖宗士琬,予乾隆末年為子孫繁榮計,從祖籍夾水頭渡台省親,于本鎮阿狂厝經三十餘年,其子文綱為從事農地開墾,遷移地廣人稀之北斗鎮北勢寮濁水溪畔。正在擴展家業之際,曾有一次二位幼子萬盾萬葵騎牛越溪險被溪水流亡,其父章群鑒及地緣不佳,非子孫永能安居樂業之地,乃再遷三塊厝--田寮暫住。不久漳泉拚發逃亡於大廉村錢厝宅寄住,後又遷徙至三塊厝--宅尾等地。先祖流浪並無一天高枕深夢之日,至民國前五十一年即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十三世萬盾、萬癸依其母領娘李氏之決策擇選三塊厝四三七、四三八番地為永居之址,舉債購地建房安居樂業。(民國五十二年第十五世孫長發撰。)依據:楊家紀念冊文獻鈔(族親篤恭珍藏)。

事例二:轉錄「東房下五房之二房正發公派下遷居阿狂厝歷代先祖墓園落成紀念文」如下:凡天地間各物均有其源安特人類焉。為究其所由生,推本追遠,乃勢之必然也。惟吾祖原籍福建漳州長泰縣至大明正德間先祖敦素分派於泉州南安縣廿八都旋遷於同縣廿四、五都夾水頭珠山之麓。逮前清康熙末季八世祖正發公初入瀛島,卜居嘉義布袋樹林頭。約至乾隆壬甲,九世祖方曹公始以籠挑兩嬰,士老公士德公遷於斯土為楊氏拓本鎮之先驅也。公篳路藍縷以啟斯土為吾房子孫定萬年之業,復出三子士享公、四子士禹公,四大房子孫分居此已有二百二十多春矣,承先啟後,莫敢怠焉。為祖瑩年久月累多所荒廢,前歲族人同譏重修,是以令不佞籌備,先以樹林頭公地為基金,復以族人胼胝手足遂以半稔之間,方奏粗略規模。雖非宏麗之業苟能慰在天之玄靈者感幸莫比也。大哉吾祖宗赤手以殖斯土,其功難且偉矣。追懷先德眷顧來日若履薄冰,凡吾族人惟仁惟孝,澡身沐德,以顧祖名,庶幾能謝祖恩之萬一焉。阿圳伯也者原為此地之主,先祖曾蒙其贊襄不少特囑每際隹節勿疏祭祀並誌。中華民國五十一年歲次壬寅季冬第十五世孫篤恭恭拜撰,第十六世孫樺雄謹書。上記事例係有文獻可據入墾者的辛酸實錄之一二例而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