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

漢人入墾溪湖厝 (七十年見聞記 楊永川)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

清季一位無名詩人吟出,當年渡台心境,此歌後來被命名為「渡台悲歌」,勸告大陸親友千萬不要走上渡台之路。但是當家園兵荒馬亂,飢餓連連時,終究不得不到海外去試尋一條生路。當時閩粵兩省,人口早已過剩,謀生困難,聽說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如此情況下,康熙年間第一批楊姓移民,離鄉背井,由祖籍福建,冒險橫渡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台,當時心境,抱著對桃花源的追尋,也隱含著死生不知的恐懼。登陸台灣西海岸(鹿仔港附近)及北港、麥寮一帶,盼望能尋找到新天地。踏入台灣,展現在眼前的景觀是,(依據天下雜誌,「發現台灣上冊」描述,1621年台灣)轉載:那時台灣多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樹林直長到海邊來。進入森林深處,會發現密樹遮天,大白天黑的像夜晚,只在風吹樹動時,才看得到一線天光,偶一抬頭,可能驚見一隻身形有如兒童的老猿猴高踞樹枝上,圓睜著一對大眼睛:低下頭來,又看見一條長蛇,蜿蜿蜒蜒從腳邊爬過。野生鹿漫山遍野,毫不畏人。島上的原住民至少有十餘種不同,與漢人相處的還不錯,常常用鹿皮、鹿肉,換取漢人的鹽、布、首飾等。是一塊可耕、可獵、可漁的好地方。森林,野生鹿遍野的鹿仔港,鹿港因此而定名。為欲尋找三條件較齊備的地點,第一件為不離水源,沿舊濁水溪支流,覓尋到一片廣大的,溪邊沙洲平原,此處茅草叢生,高過人身,四周環繞著沙崙,崙上雜木密荿,形成一處小盆地,處處有沼澤、並發現有野生稻,(依據前記發現台灣上冊記載):台灣有野生稻,品種比大陸好,但原住民不善農耕,又沒有農具,稻禾成熟時用手採拔,一甲稻田要幾十天才能採收完,開墾時也用手挖地,產量自然不多。據渡台楊姓先民老輩傳述:入墾時在四周環繞著沙崙的溪埔盆地平原上,開始,搭草寮、拓荒、開墾、以大陸耕農經驗,在此新天地,除雜草、搬石頭、墾地、種雜谷,初期生活以採野生稻禾、野菜、捉溪魚蝦、獵野味(野免類)為糧,渡日。經勤耕一段時間後,發覺此未曾經耕耘過的處女地,非常肥沃,不必施肥種植的農作物,也能有意外的收獲。依據「發現台灣上冊」描述:不論種稻或植蔗,收成都令人驚喜,因為台灣「土地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施肥的話稻穗會飽滿得倒下來)。」下種後,農民也「聽其自生每畝數倍內地」。

雖擁有如此肥沃大地,但事事常違人意,處在風颱圈下之台灣,風害、水災、繼而發生瘟疫等,困擾了初期移民生活。

本鎮地區舊稱「溪湖厝」,康熙年間大陸墾民陸續入墾,有福建楊姓入墾二林上堡 (湖仔內),陳姓入墾馬芝堡(南港、菜堂、崙仔腳)洪姓入墾馬芝堡(四塊厝),巫姓入墾二林上堡(頂寮),黃姓入墾武西堡(崙子腳頂庄)等來此大肆開墾,本地乃日趨繁榮。到清嘉慶、道光年間,村里逐漸增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