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耆老座談會紀實(110) 媽厝里(7)

耆老座談會紀實(110) 媽厝里(7)

媽厝里時間:89年 5 月 10日(週三),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志工黃月女小姐自宅

出席者耆老︰陳石港﹙民國21年生﹚

陳明桐﹙民國19年生﹚

陳萬吉﹙民國7年生﹚

黃川貴﹙83歲﹚

指導貴賓︰媽厝里里幹事陳守志﹙民國28年生﹚

文化志工︰黃月女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番界土墩,甘蔗渣場,戊戌水大水災,住宅,兵仔營。

陳萬吉:

媽厝國小不是埔,原本是田,我聽老一輩的人在說,媽厝國小南邊有一個土墩,那個土墩和三塊厝的鐵軌南邊的土墩,那就是荷蘭人趕番仔走,以土墩為界,不能超越土墩,將土墩挖開有以前的彈殼,和生鐵打造的槍管。土墩不是只有我們這邊有而已,像沿海也都有。

劉麗慈:

那是何時去挖的?

陳萬吉:

很早以前了,日本時代還沒有光復前。

劉麗慈:

你們怎麼知道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做的土墩?

陳守志:

因為日本人的槍不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

荷蘭人來這裡趕番仔,這裡有番仔嗎?

陳守志:

就是原住民。

主持人:

所以土堆是人造的。

陳萬吉:

那是人造的。

主持人:

土墩現在還在嗎?

陳萬吉:

土墩三塊厝還有。

參考資料(1)

土牛(土墩) 、土牛溝、土牛紅線

中部原住民西拉雅族住屋 (網路圖)


土牛(土墩)、土牛溝、土牛紅線,是清代治理臺灣時所劃定的人文界線。一來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來使生番不得逸出為害。此一政策最初僅為隔離漢番,最後逐漸 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界線的傾向。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在立石處挑溝堆土,築為界線的土堆,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居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當初畫界時, 曾使用紅筆在輿圖上畫線,因此習慣上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紅線」只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這樣的一條界線在 清朝朝廷態度是:土牛溝界外的事,朝廷不會管,所以界外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住在這條界線外的也不用服勞役(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清政府行政措施的權力僅止於土牛溝界線以內。所以雖然一般人皆認為清朝將全部的臺灣都納入國土之內,但事實上卻只是一部分的臺灣--土牛溝界內的臺灣。

中部原住民西拉雅族 (網路圖)

 在土地開墾時,如 果漢人開墾到土牛溝界外,並且產生糾紛兩造告官時,官員會先看土地在哪、土牛溝在哪,因為漢人是不能到土牛溝界外開墾的,在這種情況 下,漢人可能就輸了。土牛溝沒有扮演好國界的角色,但是卻扮演起很好的平埔族土地保護者的角色,也就是因為這條溝的挑挖,漢人才無法明目張膽、非常順利取 得溝外所有的土地來開墾。雖然最後界外的土地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但在土牛溝界內與界外的土地落入漢人手中的歷程是有所不同的,而因著兩者歷程、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社會組織也就不同,住在土牛溝兩邊的漢人族群也不一樣--社會性格不同、區域特色也不同。這就是土牛溝為什麼會構成北臺灣不同區域特色的一個重要 原因。

荷蘭人佔領台灣時 做的土墩?(詳文點入網路)

主持人:

你們印象中頂庄崙仔腳那一個崙仔,到派出所……

陳守志:

湳底里里長他家,他家是井仔頭,從那裡開始,通到林厝、頂庄里、大庭,到忠覺尾厝忠溪路。

主持人:

高度有印象嗎?有十二公尺嗎?

陳萬吉:

有,人都在說那是後壁崙仔,大家說後壁坡,就是指那裡。

陳守志:

沙仔都被人拿去填湳田,或是種荷蘭豆。

主持人:

頂庄聽說有磚瓦窯,也會拿這裡的土。

陳萬吉:

沙挖完就是土了。

主持人:

印象裡面有飛機來轟炸外,光復後,是不是糖廠曾被火燒過。

陳守志:

民國四十七年燒一次。

主持人:

聽說燒了好幾天?

陳守志:

二、三天。那個時候甘蔗渣都疊的很高,被火燒到。

主持人:

幾月份?

陳守志:

差不多是冬天,民國四十七年,或是四十八年。

主持人:

有沒有聽說戊戌水大災?

陳萬吉:

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出生。

陳守志:

我們所知道就是塗厝被流走,塗厝可能是在溪中間。

主持人:

有沒有聽說那時溪兩旁有火光?

陳守志:

這沒有聽說過,這麼久了沒有聽說這個傳說。

陳萬吉:

那是崩溪的兩邊,在崩溪前三天,晚上都有看到紅火,沒有幾天後來做大水,崩溪時要跑也來不及。

主持人:

那戊戌年差不多是多久以前的事?

陳萬吉:

一百多年前。

主持人:

這邊受八七水災的影響有很大嗎?

陳守志:

八七、八一水災,我們這邊沒有關係。這邊有淹到一人高,八一比八七還要嚴重,八七是民國四十七年,八一是還在慢一年,草嶺、古坑那邊湖崩,水忽然間漲起來,濁水溪無法排出大海,土埆厝是倒掉很多,有的淹到屋頂,有的人爬到屋頂,有的人就住在屋頂,比八七嚴重,八一是大水突然緊急沖下來,八七是下很大的雨,慢慢淹水的,八七比八一淹更高,範圍比較沒有那麼大,因為八七是普遍的,八一是水路在高,有的部分就沒有了。員林大排水自田中、社頭通到員林、埔心,溪湖也算是這附近。

主持人:

以前我們這邊有土埆厝和竹管厝,還有呢?

陳萬吉:

土埆厝蓋最多。

陳守志:

土埆厝沒有很多。

主持人:

這附近以前竹仔很多嗎?

陳萬吉:

以前庄頭都有很多的竹仔,全都是種莿竹,等到長到一定的程定後,就挫下來蓋房子,牆壁都是用竹篾,塗上牛糞,上面在塗上石灰。

主持人:

屋頂覆蓋什麼草?

陳萬吉:

在山上取大肚菅,用這種草可以用二、三十年。

主持人:

我們這邊沒有山啊?

陳守志:

有商人專門來賣。

陳萬吉:

有的人蓋甘蔗葉。

主持人:

我們這邊以前牛車有很多嗎?

陳守志:

庄頭是有一些,海口比較多。

陳萬吉:

每一個庄頭都有,不是很多。

主持人:

是水牛,還是赤牛?

陳萬吉:

水牛。我們這邊是水牛,海口都是赤牛。

劉麗慈:

有沒有印象湖東里員鹿路有一個沙崙,沙崙差不多有三、四層樓高,後來沙崙的沙仔被拿去填員林火車站?

陳守志:

那裡以前是叫四塊厝山仔,在舊的果菜市場接到糖廠都是墳墓,開墾的沙拿去填什麼我就不清楚,那邊的沙崙慢慢的還是有,一直到蓋菜市場後北邊沙崙就沒有,只剩下糖廠東邊沙崙被用作兵仔營。

主持人:

兵仔營是何時的事?

陳守志:

光復後的事,差不多民國四十幾年的事。來台灣時,先占學校,所有的學校都要做三部教學,二部教學。

主持人:

三部教學和二部教學要如何分?

陳守志:

有的唸半天,有的一間教室要分成三班輪流上課,剩下都被兵營占去,慢慢在山上開墾,蓋兵營,兵仔營慢慢移出去,教室才又還給學校。

主持人:

所以就是這邊的學校讓給兵仔營

陳守志:

媽厝公學校。

主持人:

後來在糖廠的東邊蓋兵仔營?

陳守志:

那算是真正的兵仔營。

主持人:

何時廢掉的?

陳守志:

差不多民國五十初年。

主持人:

感謝大家今天來參加,我們回去會將今天的內容整理成文字,之後再拿來給大家校稿,若要補充可以再補充,謝謝!

編號

姓 名

住    址

電  話

出生年代

1

陳石港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61號

885-8846

民國21年

2

陳明桐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88號

885-7497

民國19年

3

陳守志

彰化縣溪湖鎮忠覺里崙仔腳路92號

885-0060

民國28年

4

黃川貴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62號

885-4635

民國5年

5

陳萬吉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86號

885-3832

民國7年

媽厝里座談會結束

下回西勢里耆老口述歷史(1)

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