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厝里:時間:89年 5 月 10日(週三),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點︰志工黃月女小姐自宅
出席者耆老︰陳石港﹙民國21年生﹚
陳明桐﹙民國19年生﹚
陳萬吉﹙民國7年生﹚
黃川貴﹙83歲﹚
指導貴賓︰媽厝里里幹事陳守志﹙民國28年生﹚
文化志工︰黃月女
主持人︰李秀芳
座談內容︰番界土墩,甘蔗渣場,戊戌水大水災,住宅,兵仔營。
陳萬吉:
媽厝國小不是埔,原本是田,我聽老一輩的人在說,媽厝國小南邊有一個土墩,那個土墩和三塊厝的鐵軌南邊的土墩,那就是荷蘭人趕番仔走,以土墩為界,不能超越土墩,將土墩挖開有以前的彈殼,和生鐵打造的槍管。土墩不是只有我們這邊有而已,像沿海也都有。
劉麗慈:
那是何時去挖的?
陳萬吉:
很早以前了,日本時代還沒有光復前。
劉麗慈:
你們怎麼知道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做的土墩?
陳守志:
因為日本人的槍不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
荷蘭人來這裡趕番仔,這裡有番仔嗎?
陳守志:
就是原住民。
主持人:
所以土堆是人造的。
陳萬吉:
那是人造的。
主持人:
土墩現在還在嗎?
陳萬吉:
土墩三塊厝還有。
參考資料(1)
土牛(土墩) 、土牛溝、土牛紅線
中部原住民西拉雅族住屋 (網路圖)
土牛(土墩)、土牛溝、土牛紅線,是清代治理臺灣時所劃定的人文界線。一來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來使生番不得逸出為害。此一政策最初僅為隔離漢番,最後逐漸 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界線的傾向。
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在立石處挑溝堆土,築為界線的土堆,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居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當初畫界時, 曾使用紅筆在輿圖上畫線,因此習慣上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紅線」只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兩者合稱「土牛紅線」。
這樣的一條界線在 清朝朝廷態度是:土牛溝界外的事,朝廷不會管,所以界外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住在這條界線外的也不用服勞役(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清政府行政措施的權力僅止於土牛溝界線以內。所以雖然一般人皆認為清朝將全部的臺灣都納入國土之內,但事實上卻只是一部分的臺灣--土牛溝界內的臺灣。
在土地開墾時,如 果漢人開墾到土牛溝界外,並且產生糾紛兩造告官時,官員會先看土地在哪、土牛溝在哪,因為漢人是不能到土牛溝界外開墾的,在這種情況 下,漢人可能就輸了。土牛溝沒有扮演好國界的角色,但是卻扮演起很好的平埔族土地保護者的角色,也就是因為這條溝的挑挖,漢人才無法明目張膽、非常順利取 得溝外所有的土地來開墾。雖然最後界外的土地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但在土牛溝界內與界外的土地落入漢人手中的歷程是有所不同的,而因著兩者歷程、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社會組織也就不同,住在土牛溝兩邊的漢人族群也不一樣--社會性格不同、區域特色也不同。這就是土牛溝為什麼會構成北臺灣不同區域特色的一個重要 原因。
荷蘭人佔領台灣時 做的土墩?(詳文點入網路)
主持人:
你們印象中頂庄崙仔腳那一個崙仔,到派出所……。
陳守志:
湳底里里長他家,他家是井仔頭,從那裡開始,通到林厝、頂庄里、大庭,到忠覺尾厝忠溪路。
主持人:
高度有印象嗎?有十二公尺嗎?
陳萬吉:
有,人都在說那是後壁崙仔,大家說後壁坡,就是指那裡。
陳守志:
沙仔都被人拿去填湳田,或是種荷蘭豆。
主持人:
頂庄聽說有磚瓦窯,也會拿這裡的土。
陳萬吉:
沙挖完就是土了。
主持人:
印象裡面有飛機來轟炸外,光復後,是不是糖廠曾被火燒過。
陳守志:
民國四十七年燒一次。
主持人:
聽說燒了好幾天?
陳守志:
二、三天。那個時候甘蔗渣都疊的很高,被火燒到。
主持人:
幾月份?
陳守志:
差不多是冬天,民國四十七年,或是四十八年。
主持人:
有沒有聽說戊戌水大災?
陳萬吉:
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出生。
陳守志:
我們所知道就是塗厝被流走,塗厝可能是在溪中間。
主持人:
有沒有聽說那時溪兩旁有火光?
陳守志:
這沒有聽說過,這麼久了沒有聽說這個傳說。
陳萬吉:
那是崩溪的兩邊,在崩溪前三天,晚上都有看到紅火,沒有幾天後來做大水,崩溪時要跑也來不及。
主持人:
那戊戌年差不多是多久以前的事?
陳萬吉:
一百多年前。
主持人:
這邊受八七水災的影響有很大嗎?
陳守志:
八七、八一水災,我們這邊沒有關係。這邊有淹到一人高,八一比八七還要嚴重,八七是民國四十七年,八一是還在慢一年,草嶺、古坑那邊湖崩,水忽然間漲起來,濁水溪無法排出大海,土埆厝是倒掉很多,有的淹到屋頂,有的人爬到屋頂,有的人就住在屋頂,比八七嚴重,八一是大水突然緊急沖下來,八七是下很大的雨,慢慢淹水的,八七比八一淹更高,範圍比較沒有那麼大,因為八七是普遍的,八一是水路在高,有的部分就沒有了。員林大排水自田中、社頭通到員林、埔心,溪湖也算是這附近。
主持人:
以前我們這邊有土埆厝和竹管厝,還有呢?
陳萬吉:
土埆厝蓋最多。
陳守志:
土埆厝沒有很多。
主持人:
這附近以前竹仔很多嗎?
陳萬吉:
以前庄頭都有很多的竹仔,全都是種莿竹,等到長到一定的程定後,就挫下來蓋房子,牆壁都是用竹篾,塗上牛糞,上面在塗上石灰。
主持人:
屋頂覆蓋什麼草?
陳萬吉:
在山上取大肚菅,用這種草可以用二、三十年。
主持人:
我們這邊沒有山啊?
陳守志:
有商人專門來賣。
陳萬吉:
有的人蓋甘蔗葉。
主持人:
我們這邊以前牛車有很多嗎?
陳守志:
庄頭是有一些,海口比較多。
陳萬吉:
每一個庄頭都有,不是很多。
主持人:
是水牛,還是赤牛?
陳萬吉:
水牛。我們這邊是水牛,海口都是赤牛。
劉麗慈:
有沒有印象湖東里員鹿路有一個沙崙,沙崙差不多有三、四層樓高,後來沙崙的沙仔被拿去填員林火車站?
陳守志:
那裡以前是叫四塊厝山仔,在舊的果菜市場接到糖廠都是墳墓,開墾的沙拿去填什麼我就不清楚,那邊的沙崙慢慢的還是有,一直到蓋菜市場後北邊沙崙就沒有,只剩下糖廠東邊沙崙被用作兵仔營。
主持人:
兵仔營是何時的事?
陳守志:
光復後的事,差不多民國四十幾年的事。來台灣時,先占學校,所有的學校都要做三部教學,二部教學。
主持人:
三部教學和二部教學要如何分?
陳守志:
有的唸半天,有的一間教室要分成三班輪流上課,剩下都被兵營占去,慢慢在山上開墾,蓋兵營,兵仔營慢慢移出去,教室才又還給學校。
主持人:
所以就是這邊的學校讓給兵仔營…。
陳守志:
媽厝公學校。
主持人:
後來在糖廠的東邊蓋兵仔營?
陳守志:
那算是真正的兵仔營。
主持人:
何時廢掉的?
陳守志:
差不多民國五十初年。
主持人:
感謝大家今天來參加,我們回去會將今天的內容整理成文字,之後再拿來給大家校稿,若要補充可以再補充,謝謝!
編號 | 姓 名 | 住 址 | 電 話 | 出生年代 |
1 | 陳石港 |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61號 | 885-8846 | 民國21年 |
2 | 陳明桐 |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88號 | 885-7497 | 民國19年 |
3 | 陳守志 | 彰化縣溪湖鎮忠覺里崙仔腳路92號 | 885-0060 | 民國28年 |
4 | 黃川貴 |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62號 | 885-4635 | 民國5年 |
5 | 陳萬吉 | 彰化縣溪湖鎮媽厝里湳底路86號 | 885-3832 | 民國7年 |
媽厝里座談會結束
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