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溪湖鎮耆老座談會紀實(84)忠覺里2﹙陳仁賢﹚


耆老座談會紀實(84)忠覺里﹙陳仁賢﹚

時間:89511(週三),早上九點三十分至點十一點

地點︰蕭美玉小姐家

訪談耆老︰陳仁賢﹙八十三歲﹚,黃碧

主訪人:李秀芳

訪談內容︰

忠覺里﹙2﹚

主訪人:

日本時代有夜會嗎?

陳仁賢:

日本時代有一個夜會,在忠覺派出所附近,那裡有一個集會所,是在教日文,

個時候是崙仔腳部落振興會,光復前忠覺派出所是屬於忠覺里,光復後屬於

大庭里,所以集會所就沒有了。

主訪人:

所以忠覺以前沒有人在教漢文?

陳仁賢:

  沒有。

主訪人:

忠覺有特殊的傳統建築物嗎?

陳仁賢:

沒有。有白鷺絲竹圍,光復之後,因為環境整理,就割掉竹林。

主訪人:

白鷺絲竹圍是什麼意思?

參考資料(1)

白翎絲(白鷺)
科名:鷺科
簡介:
   「白翎絲擔畚箕,擔到溝仔墘,跋一倒,拾到一先錢.....」這首童謠中的白翎絲是一種與農民關係密切的鳥類,包括牛背鷺、小白鷺、夜鷺等。牛背鷺全身白色,嘴橙黃色,腳、趾黑褐色,在鄉間常可見他們和牛隻一起活動,趁機啄食被牛驚起的蟲子,或 棲息在牛背上,順便清理牛背上的蚊蟲或寄生蟲等。牛背鷺在夏天繁殖期時,頭、頸、背中央會長出橙黃色的飾羽,因此也稱為「黃頭鷺」。小白鷺的黑嘴、黃腳剛 好與牛背鷺相反,小白鷺在春天求偶時,頭部的後方長有2~3根長飾羽很好辨識。近年來因農村機械化耕種,常群集隨耕耘機或翻土機活動覓食。

黃昏白翎絲群飛歸巢

樹林、竹圍上形成白翎絲棲巢(網路圖)

白鴒絲,捕捉小魚(網路圖)

童謠「白鴒絲擔糞箕」趣解:

白鴒絲擔糞箕 擔到溪仔墘 撥一倒 卻著道光錢 買大餅送大姨。

趣解:白鴒絲擔糞箕(古早墾民省吃儉用致身瘦腳如白鴒絲,如此瘦弱身材尚在重勞動)擔到溪仔墘撥一倒(擔到溪仔乾體力不支跌倒)卻著道光錢(拾得道光錢,清,道光年間通用的銅幣」)買大餅送大姨(不獨享用,分給親戚共享)。

描述古早貧困樸實墾民心存「有福共享」富有人情味含意的童謠。

道光錢(網路圖)

古早人擁有高度的智慧每首童謠都含有令人深思的教育意義

陳仁賢:

有很多的白鷺絲。

主訪人:

那是蓋竹管厝,還是土埆厝?

陳仁賢:

以前是竹管厝。

主訪人:

所以在那個時候較少磚仔厝?

陳仁賢:

光復後才是磚仔。

主訪人:
  有沒有人還保有以前的老照片?

陳仁賢:

光復後的有,之前的就沒有。

參考資料(2)

竹編壁簡陋古厝網路圖

傳統三合院磚仔厝﹙網路圖﹚

房屋的建構依建材的材料有以下的轉變,開墾初期的「草寮仔」、「草厝仔」、「竹編仔厝」、「柱仔腳厝」,到後來較有經濟能力,用「土角」、「咕咾石」、或「洗石子」蓋的「紅屋厝」或稱「大厝」。

最早期的草寮仔,僅是用茅草或稻草,竹子一夾,圍一圍,蓋一蓋,就成草屋了,即所謂的草寮仔。

柱仔腳厝是以竹子為骨架,粗竹管直排列柱,再以竹片橫編,再以細竹片穿插交織成面。而填在縫中的泥土是由田土、粗糠、牛糞或麻絮、嫩稻草攪拌,在糊上去,這樣的材料有防裂的效果,可惜和土角厝一樣怕水。

大厝即現今仍存有的許多紅瓦片屋頂的房子。過去在明、清時期的建築,大都為傳統的閩南風材,建材以石頭、木材、磚塊為主,大部分格局嚴謹,講究對稱,且裝精緻。以宅第建第則有以下的建築方式:台灣的民宅,最基本的形式是「三開間」的「一條龍」式。(如下圖)。中間為堂,是全棟建築的中心,供奉神佛、祖先、依長幼尊卑的禮制,左側居住大房,右側居住二房。這格局的住宅是謂「三間起」,若兩端各再加一間,稱「五間起」。

院落式房屋是一般百性的純住家屬之。依外貌不同而分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等三形式。單伸手型是只有單側護龍的住宅。三合院則呈「ㄇ」字型,四合院呈「」字型。合院中間的院子俗稱為「埕」,通常用來曝各種農漁作物。在 三合院成四合院的住宅裡一以中軸作左右對稱佈局,中央的主要房屋稱為「正堂」或「正身」;有如人的身體,左右兩側延伸出去的房間稱為「護龍」或「護室」; 有如人的左右手。整個建築的年面佈局很像人的身體與手,而頭部的位置即是最重要的房間,稱為祖堂或祖廳,供奉祖宗牌位。即是最重要的房間,稱為祖堂或祖 廳,供奉祖宗牌位。祖廳左石兩側的房間由家庭中輩分較高的人(如祖父母或父母親)使用。

正身兩端的房間通常是廚房,至於輩分較低的人(如小孩等)則住在左右護龍。至於廁所一般都設在主屋外面,是獨立建造的一座小屋。除了正堂、室、廚房外,尚有一些多餘的房間則作書房貯藏室,或農具室等。

http://weber.tn.edu.tw/edu01/tainan/default.htm(點入網路)

﹙圖文取材自台南市鄉土之美鄉土教學網站)

主訪人:

契約書有嗎?

陳仁賢:

  有。

主訪人:

是誰還有?

陳仁賢:

要找才有。

主訪人:

忠覺里有移民村嗎?

陳仁賢:

沒有,溪湖鎮都沒有。

主訪人:

日本時代有配合種甘蔗嗎?

陳仁賢:

有。光復前,溪湖糖廠對地方有好處,就是日本時代戰爭時,本來飛機米格二九飛機是要用一萬公尺以上的高級汽油,台灣全省有三十六個糖廠,要在溪湖糖廠設立一個煉油廠,當初政府強制要徵用三十餘甲地,其中有五甲多地的十六位業主,較老實所以就蓋了章,沒有拿到金融機關抵押,所有權被轉成東京產業團的名義,東京產業團就是日本時代戰時推行經濟機構單位,在工程進行中,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在那期間土地所有權人的十六人,就沒有收到錢,原因是光復後,土地要還給這些人,但是因為日本和台灣的交通斷了,所以拿不到東京都官方的一個印章,我的土地就變成日本人的財產,變成國有的,光復後變成日本人的,那一筆錢到現在還沒有給人。五甲多的地也有屬於我父親的。當時謝東閔在當副總統時,我去找他,請政府將五甲地的土地放領給現在有在五甲地耕作的人,並不是當時的所有權人,現在有耕作的人,才有那承領權,沒有去耕作的人就沒有。至於那二十五甲地的業主,因為那時並沒有蓋章變更,所以光復後土地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主訪人:

現在那塊地在做什麼?

陳仁賢:

那塊地就變成政府放領給佃農做。

主訪人:

所以當初也沒有建設完成,只是將土地買起來而已。

陳仁賢:

對。

主訪人:

地在哪裡?

陳仁賢:

  在溪湖糖廠旁邊而已,大部分都在忠覺里。

主訪人:

所以忠覺里那些業主都沒有拿到錢?

陳仁賢:

光是我的地就有一甲多了。

主訪人:

你也沒有拿到。

陳仁賢:

所以那時候在與政府交涉的都是我,這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只有我清楚而已。

主訪人:

那個地方原本要蓋煉油廠就對了。

陳仁賢:

對,米格二九要用的高級汽油。

主訪人:

一樣要用甘蔗去提煉?

陳仁賢:

  對,全台灣的糖廠的糖黑仔要載來溪湖提煉。

主訪人:

糖黑仔是什麼?

陳仁賢:

糖的黏仔液體。

主訪人:

黑糖?

陳仁賢:

對。

主訪人:

那種是酒精嗎?

陳仁賢:

對。

主訪人:

酒精工廠沒有蓋起來嗎?

陳仁賢:

那就是要煉汽油。

主訪人:

結果就沒有煉了。

陳仁賢:

蓋好沒有多久,台灣就光復了,工廠差不多三年就停下來。就是強制徵收土地,錢沒有給人家,後來將土地給現耕人。我講這樣你了解嗎?我今年已八十三歲了。

參考資料(3)

糖廠煙囪會什麼要蓋的很高?

日據時代明治製糖會社溪湖工場有三根煙囪﹙網路圖﹚

煙囪高是為了空氣對流旺盛!


早期的糖廠糖廠一工作,三根煙囪一排煙,燃燒完的灰燼也跟著四處飛揚
煙囪效應(Stack effect)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昇或下降,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
最常見的煙囪效應是火爐、鍋爐運作時,產生的熱空氣隨著煙囪向上昇,在煙囪的頂部離開。因為煙囪中的熱空氣散溢而造成的氣流,將戶外的空氣抽入填補,令火爐的火更猛烈。

2010-04-10 18:11:53 補充

早期的糖廠的壓榨設備需配合鍋爐,鍋爐以蔗渣當燃料,所以需要煙囪排煙,早期較不注重環保,所以糖廠一工作,三根煙囪一排煙,燃燒完的灰燼也跟著四處飛揚。在日據時代,溪湖糖廠設有酒精工廠,以製糖過程中的「穢蜜」,拿來提煉酒精,但光復後隸屬台糖公司後,就將生產酒精的工作移至別廠,溪湖糖廠的酒精工 廠也就停工,之後便拆掉一根煙囪,只剩下兩根煙囪。

吳銀城 口述歷史(點入網路)

吳銀城先生

糖廠最早有三根煙囪,高高矗立,成為溪湖鎮的地標;那三根煙囪,其中兩根是製糖工廠鍋爐用的,另外一根是酒精工廠的煙囪。早期的糖廠的壓榨設備需配合鍋爐,鍋爐以蔗渣 ...

主訪人:

忠覺里現在的產業是什麼?還是以稻子和菜為主嗎?

陳仁賢:

大部分是,差不多八、九成。

主訪人:

一、二成是在做什麼?

陳仁賢:

做工。

主訪人:

在工廠的比較少吧!

陳仁賢:

工廠少。

主訪人:

請教到這邊,您還有要補充的嗎?

陳仁賢:

沒有。


未完待續

下回訪問忠覺里3(耆老陳春告等三名)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