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父親節的由來

父親節的由來(取材自網路)

作者徐千祐

世界上的第一個父親節,1910 年誕生在美國。

  1909 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當她參加完教會舉辦的母親節主日崇拜之後,杜德夫人的心裡有了很深的感觸,她心裡想著:「為什麼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紀念父親的節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親在她十三歲那一年時去世,遺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中,獨自一人、父兼母職撫養六名子女長大成人。斯馬特先生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功勳標榜,他在妻子過世後 立志不再續弦,全心帶大六名兒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細心特質,讓她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斯馬特先生白天辛勞地 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家務與每一個孩子的生活。經過幾十年的辛苦,兒女們終於長大成人,當子女們盼望能讓斯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際,斯馬特先生卻因為 經年累月的過度勞累而病倒辭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馬先生辭世之年,當杜德夫人參加完教會的母親節感恩禮拜後,她特別地想念父親;直到那時,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母親的辛苦。

  杜德夫人將她的感受告訴教會的瑞馬士牧師(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偉大的斯馬特先生致敬,並能以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

  瑞馬士牧師聽了斯馬特先生的故事後,深深地為斯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所感動,他讚許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 動「父親節」的努力。於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不久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隨即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 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於是美國華盛頓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舉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親節聚會。

  1924 年,美國總統科立芝(Calvin Coolidge)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國的節日;1966 年,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宣佈當年 6 月第 3 個星期日,也就是斯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為美國父親節;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簽署正式文件,將每年的六月第三個主日,訂為全美國的父親節,並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台灣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國民政府時代。民國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上海聞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仕紳,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諧音的八月八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

  雖然今日一般人對於父親節的慶祝活動,不像對母親節一般的重視與熱鬧,但是上帝在聖經中教導我們對於父 母的關愛卻是一致的,當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時,父親也在努力地扮演著上帝所賦予他的溫柔角色;或許當我們努力思考著該為父親買什麼樣的禮物過父親節之 時,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愛我們的父親,像他曾為我們無私地付出一生呢?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為基督教台灣信義會板橋福音堂會友,目前服務於電子資訊業

古早的爸爸節(立夏補老爸)

古早的爸爸節(立夏補老爸)

慶祝八八節是現代尊敬爸爸的行事,同八八節意義,我國諺語就有一句「立夏補老爸,穀雨補老母」自古咱就有尊重、孝敬父、母的思維行事。

所謂「立夏補老爸」即是古時的爸爸節,「穀雨補老母」是古時的母親節。

今日立夏,理論上夏天從現在開始。(取材自網路)
可是....................
今天的氣溫和大雨,怎麼也不像是夏天要來了的樣子啊?簡直就是立夏煙霧彈。
翻了一下諺語,原來春天氣候不穩,除了有「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的說法之外,立夏也有「立夏、寒死老爸」的警告。

上一回在穀雨曾提過有「穀雨補老母」的說法,相對的立夏則有「立夏補老爸」,大約都是在乍暖還寒的時節,以食補幫助年老父母增強體魄,抵禦風寒。

至於要用什麼來補老爸呢?清代的方志,有好幾則都記載立夏的食俗是匏子煮大麵羹,諺語道是:「食匏仔麵補老爸」,而且據說吃了匏仔麵會「令人肥白」。

因為工作的關係,不能總是有時間配合節氣的行事,不然,立夏的食補在這陰涼的天氣,還真是吸引人。

· 台灣:台灣以88日為父親節,取「爸爸」的諧音「八八」。

· 美國阿根廷加拿大智利法國馬爾他墨西哥荷蘭土耳其秘魯委內瑞拉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父親節定在6月的第3個星期日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

七夕: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取材自網路)

俗以為七娘媽誕辰,稱「七娘媽生」。又俗以七月為巧月,七夕又名「巧節」。相傳,是夕,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會。
七娘媽生: 七娘媽為兒童之守護神。民間信仰此神,乃以為十六歲以下兒童,均受七娘媽之庇護。即於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願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神 加護,而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串紅絨線為繫,懸於兒童頸上。至成年,則於七娘媽生此日「脫絭」,往寺廟,供拜麵線、粽類,答謝多年來之加護。是日,家家 戶戶,為祈求子女長大,祭拜七娘媽。並於黃昏,在門口,供拜軟粿〈湯圓之一種,湯圓中心以指壓凹者〉。並闌花、柴指甲花〈鳳仙花〉等香花。另供生果、白 粉、人造花、胭脂為祈求多孫,供拜圓仔花〈千里紅〉、雞冠花,或供茉莉花、樹脂、雞酒油飯〈糯米飯、胡麻油、酒、雞等合煮者〉、牲醴等物。家有成年者,特 供粽類,麵線,七娘媽亭〈色紙製,二尺多高亭座,擬為七娘媽神居〉盛祭。祭後,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此稱「出婆姐間」,其意表示兒子成年。婆姐,傳為臨水宮夫人女婢。拜後,並將生花、白粉、胭脂,投擲屋上。
床母生:此日或稱為床母生日,以雞酒油飯供拜,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樣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佑幼兒。
乞巧會:此日有乞巧會之習俗。則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生花、白粉、瓜果之類,祭牛郎織女兩星。女子祈求貌美才高,針藝上進,而向月穿針線,穿進,解為針繡巧美兆,並以白粉擲向天邊,粉落在臉上,亦解為美貌兆。
魁星生:此日亦以為係魁星誕辰。昔時,書墊多有「魁星會」。

七夕談牛郎織女

七夕談牛郎織女由民間傳說取材

傳說︰織女是天帝之女,住在天河之東,年年織錦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居於天河之西的牽牛郎,兩人婚後,感情很好,過著令人羨慕待蜜月。

可是牛郎織女在天宮皆有固定工作,雖然男婚女嫁,仍須繼續操勞,故於蜜月後,派負責送信的喜鵲傳言,「牛郎織女繼續耕織,今後為著工作不致荒廢,只准七天相會一次」。不幸,這道命令竟因喜鵲誤傳為「每天相會一次」,而使這一對小夫妻整天談情說愛,牛郎忘了耕田,織女也不去織錦,荒廢了工作。

天帝獲悉此事,勃然大怒,立即下旨︰「織女回河東去織錦,只准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會一次,喜鵲傳言失真,以致誤事,罰牠每年七月七日夜,聚集所有喜鵲,在天河上面搭一座長橋,讓牛郎織女渡河相會」。

按從天文學說,織女星為天琴座的首星,牛郎星係天鷹座的首星。

(一種中心壓凹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

七娘媽的由來由民間傳說取材

依照晉書天文志之記載,七星即北斗星之總稱

, 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根據魏晉以後民間傳說:天上有星座,住有七仙女,是為織女,她們的織藝高超,能織出美麗若雲彩的綢紗,做成『天衣』,披穿天衣,可以自 由飛翔於天上人間,而地上有位忠厚老實的耕稼少年。受到兄嫂的苛待歧視,霸佔家產,只分給弟弟一條老牛,弟弟遂與老牛相依為命。有一天,老牛忽然對主人 說,有天上的織女,將到附近的河裡洗澡,只要你到河邊守候,你將得到一位貌美妻子,這牛郎聽信此言,果然在那夜的河邊,看到七位美女下凡,脫衣入浴,牛郎 沒有看過那麼漂亮的衣裳,隨手拿起一件端詳,事被其他仙女發 覺,她們便都起身披衣,飛返天上了,只剩一織女無衣可穿,又見牛郎清秀老實,即決意留在人間,做牛郎的牽手。婚後,生活幸福美滿,也生了兩個兒子。不料事 後被天帝知曉,即命天兵天將,趁牛郎外出,將織女押回天上。牛郎自然心碎欲絕。老牛便對牛郎說:凡人是不能上天的,但你若披上我的皮,就可以飛上天去,與 織女相會。你對我仁慈照顧,我已老了,你就殺了我吧!這是我唯一的報答。牛郎不忍心,老牛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撞牆而死。牛郎依囑披上牛衣,用籮筐挑了兩個 孩子,飛上天去了,眼見就要追上織女,沒想到西王母(據傳是天帝之妹),拔下頭上金釵,再兩人間一劃,便成一條天河,隔絕了兩人,牛郎進退兩難,只好隔河 相望,成了織女星與牽牛星的故事。(及七夕的神話)早先上去的六位姊姊,也甚同情自己的妹妹,便暗中助祐那兩個孩子,使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成人。由這個傳 說,得以堅信七娘媽(天女七星娘娘),關環照顧庇祐孩子的原因,即民間重視祭祀七娘媽(即天女七星娘娘)的由來。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一道青光浮搖在橋下!!

一道青光浮搖在橋下!!

1950年代溪湖境內大小河流、沼澤都未受污染,魚蝦成群水中遊,到處都可釣到魚,垂釣是忙碌工作之餘暇,可陶冶精神,放鬆身心之絕佳戶外活動。

那年代下班後就騎腳踏車到附近河川、沼澤垂釣成習,大自然釣場有頂寮湳堀,此處有四、五沼澤野堀互相通流,南邊有一排水溝闊約二丈,向西流到大突尾、新庄仔埔、埔鹽水尾,溝兩岸大部分都是密茂竹欉相當涼爽,竹模間有數處可適合垂釣場地,湳堀與此排水溝都是我常選的釣場。

另一處是舊濁水溪溪湖橋腳西邊溪堀,及外四塊厝排水溝水門下通入溪一帶下遊,以上不描述不可的最懷念古早清淨河川的情況。

下班後主要垂釣目標是鯽仔魚,到黃昏七點左右可釣到一斤餘,七點以後日落時刻是土殺、鰻、鯰魚等無麟魚出遊覓食時間,本來二支釣竿再加一支,魚換土殺,釣竿尾加掛小鈴,魚餌改用「土蚓蛇」全部作業就緒後看看天星,點一支煙靜靜等鈴聲響。

此時隱約聽到嚓嚓聲音,向西看約三十公尺前方一座橋,橋下一道青光浮搖閃爍,慢慢向前來並發出嚓嚓聲,天空無月,微弱星光,溪埔四周無人,昏暗中傳來暗公鳥喀喀聲,欲收拾釣具也來不及,壓制急劇跳動的心臟,自覺要冷靜應付事態變化,等幾分鐘,宛若過一年之久,終於看到,浮搖閃爍燈光已到對岸,詳細看是一個人帶充電式燈光坐在汽車內胎上木桶內,是放暗釣的人,嚓嚓聲是用手推進桶舟聲音,看是人不是什麼鬼魅,互相打招呼笑笑收場。

耳仔GUF GUF咧!! 無驚無驚!!

附註︰

放暗釣是黃昏時將能進不能出的竹製鰻筒,放入河底引誘鰻魚入筒捕鰻法,通常是黃昏放釣,翌晨收釣。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

1950年代溪湖街內發生二件,溪湖史上未曾有的恐怖殺人事件。

一件是十五、六歲少年,因飲酒與中年男子酒伴發生口角,用尖刀剌殺酒友,被刺中年酒友,跑到太平街旺舅廟後道路不支倒地死亡。

另一件是參選縣議員參選人當選後,在酒家飲酒,被酒家小東以日本刀刺死廁所內。

兩件都是血氣旺盛年青人,一時難抗制情緒,鑄成毀滅一生的大錯。

兩者都被判入獄接受應有法律制裁,若干年後執行期滿前後出獄,可是甚玄!!

兩者分別出獄不到三個月,一人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死亡,另一人在員鹿路也是因車禍亡故。

如此在現世就有報應,實在罕見之玄妙奇事。

何謂因果報應與因果律(取材自網路)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理論,內容不盡相同,對某些事情的觀點,甚至存 在著相當大的歧異。由於佛教對於因果報應有一套圓滿而透倣的肴法,本書將依 照它的理論,做為探討因果的根據。

佛法中的因果理論,內容很廣。本書所要討論的因果報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簡單的說,「因果報應」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困果律」就是因果報應的一 套規則與定律。

詳細說,屬於惡的行為主要的有「十惡」、「五逆」。每種惡行,各有它應受的惡 報,而且依照惡行輕重而有差別:做「十惡」最重的,死後入地獄受苦:中等程 度的,死後轉生為畜生受苦;較輕程度的,死後生餓鬼受苦。當受完上面苦報後, 再出生為人時,則分別受下面的果報:

一、殺生:會得多病、殘疾、短命、多禍殃、骨肉分離等果報。〔將人或動物直接 或 間接加以殺害,屬於殺生惡行;若加以刑打、虐待、傷害,則屬類似於 殺生的惡 行,得類似果報。〕

二、偷盜:貧窮;或財產其他人共有,無法自由支配。〔凡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財物, 未經同意擅自取用或侵佔、貪污、舞弊、拿回扣、賄賂、逃稅即是偷盜。〕

三、邪淫:配偶不善良、不忠貞,或妻子受人拐騙奸淫,得不到滿意的眷屬。〔亂搞 男女關係以及從事與色情有關的行業、販賣傳遞色情書籍用具屬邪淫惡行。〕

四、妄語:得到受人誹謗、欺騙之果報。〔說謊、作偽證、不守信都犯妄語罪。〕

五、綺語:說的話別人不信任、不接受,說話不清。〔說黃色邪淫的話,使人想 入非 非,謂之綺語。〕

六、兩舌:眷屬背離、親族弊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即是兩舌。〕

七、惡口:常受人惡聲相向、多訴訟紛諍。〔用凶暴或惡毒的話罵人即惡口。〕

八、貪欲:心不知足、多欲無厭。〔貪求財色名利各種享受,迷戀不捨,謂之貪。〕

九、瞋恚:常受人說長論短,常受人擾而煩惱,或被陷害。〔稍不如意就生氣 怨恨即是瞋恚〕

十、癡:生在充滿邪見的家庭、生在偏僻缺乏佛法與文明的地方,心曲、好奉 承巴結、使詭計。〔癡是指邪見、不信因果〕

十惡之外,五逆是更重的惡行,其中一項是「不孝父母或至殺害」,它的果報是應 入最苦的無間地獄受無量久遠的大苦報。其他各種惡行各有其應受惡報,名目繁多, 無法在此一一列舉。

屬於善的行為主要的是『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 五、不綺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癡。

能實行十善,得到的果報正好與行十惡者相反。程度重的死後生於天上享天福; 程度輕的死後再出生為人。以前能行不殺者,再出生為人時,可得到健康、少病、長 壽的善報;修其餘善行者,各享應得的善報。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王舅廟仔奇聞!!

王舅廟仔奇聞!!

溪湖街內歷史超越二百年以上,廣為信徒祀拜的「王舅廟仔」,是被祟為非常顯靈有求必應的「有應公廟」。

位於溪湖公學校校門正對面,「王舅廟」與溪湖公學校等四周,本來是荒蕪野原塚埔地,也有小沙崙散佈在其中,到光復後學校近二溪路西北角尚有一座沙崙,由阿狂厝木材商楊及利用囤積杉木場地。

因此溪湖公學校建校時掘出無主靈骨,此無主靈骨由官方分別納入黃金甕,堆積在王舅廟仔後,囝仔時代經過該處,有時看到陶瓷製黃金甕龜裂處顯露白骨,就感覺怕怕,後來黃金甕被移去公墓安置。

王舅廟仔北側是一遍野生竹林,密茂陰森,常有種種傳聞,雖竹林中間,有被通成一條牛車可通往的路(現在太平街),但入夜就甚少有人通行此路,此稱謂「王舅廟仔邊牛車路」。

老輩說︰「旺舅廟邊彼遍竹林是真歹坑,暗時(夜間)嘸噹對彼仔過」提醒過路人,據說經過竹林牛車路,有時竹仔横倒在地上,待有人跨越時將人彈起上空,或進入竹林時,由竹尾上落下幾糞箕泥土,常常見鬼火在竹林中游浮等靈異傳說。

「旺舅伯」的生日是農曆三月初八,記得日據時代,「旺舅伯」生日就有人在街上打鑼通知拜拜,該日王舅廟仔前廣場就備幾塊棹,供信者排祭品祭拜,不到廟仔拜拜人家也在住宅門口,向王舅廟仔排一隻椅橑上面置放祭品遙拜。

以前廟仔前廟庭很廣闊,可搭戲棚演戲慶祝,記得都演大戲,通常聘請蓮花池有名的「斜嘴旦」來演。

戰時為備消防之耍,廟南廣場被挖一堀消防池,光復後廟前廣場只留一條小路通行到廟仔前拜拜,其餘廟仔的廣場地(消防池上面蓋板)都被建成商店。

「鬼神」(取材自網頁)
一般人提到「鬼神」,就視為迷信。鬼神,實際上意謂著人以某種超越的精神實體,體會到宇宙中存在著超自然的潛在力量,「鬼神」對民眾來說,等同於道,民眾 以有形象的「神」,來表述其意識到無形象的「道」,「鬼神」的形象是以人的認知模式創造出來,人以自身的文化水平與生存需求,表達對「鬼神」的信仰。台灣 民間常見驅鬼避邪的方式有媽祖繞境明察、城隍爺出巡暗訪,以及他們的捉鬼部將如千里眼、順風耳、范謝將軍。王爺則是從驅逐疫鬼的心理所發展出來的神明信 仰,以王爺代天巡狩的神職,轉而成為上帝的使者,執行驅邪與除疫的保安工作。王爺原本是押送鬼魁的鬼王,後來擴充其靈驗能力,成為民間驅逐災難的保衛勢力。

台灣常民使用的厭勝物,以求平安。厭勝,中文大辭典解釋:「以咒詛之術壓伏也」,現代人的厭勝心理十分強烈,如小兒佩帶平安符,車內掛神明香火牌,甚至立 著佛像。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厭勝的觀念與作法,人類利用武器面對敵人、野獸的威脅,但人類自覺力量有限,無法抵抗自然力或令人畏懼的鬼魅,所以想以超現實的 的符咒、作法來壓阻災難。厭勝物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各種空間層面,尤其是居住空間。小至民宅如八卦、烘爐、大至村落環境,如石敢當。台灣傳統民居的辟邪物, 無論室內室外,對有形、無形的侵犯要加擊退消滅。

以鍾馗畫像來驅鬼是中國一項傳統民俗,自唐代開始就在除夕時掛鍾馗畫像,以治煞驅邪,明清兩代將此一風氣擴展至端午節,農曆五月時序漸暖,五毒開始活絡, 以鍾馗的神力來遏阻毒害是理所當然之事,而隨時代的演進,鍾馗除了可打擊魔鬼以外,人死後的鬼魂會變身成鬼的,鍾馗均能施法捉拿形形色色的鬼怪,而民間戲 曲、小說、繪畫特別受到青味的啖鬼進士鍾馗,鍾馗的信仰充分表現人民心中對鬼的畏懼及防衛的態度。

符咒是台灣民間常見的傳統習俗,它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作為語言靈物崇拜達到極端之後的產物。其特性為內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並可以役使之,「符」看上 去似懂非懂的圖畫文字,咒是口頭語言,它有專門用途,符必需敕過方能由紙符,轉化為俱含神聖效力的象徵物「符令」,唸咒是敕的一個簡單儀式,請神明敕令, 符方能產生效力,道教經典道藏所收太上洞淵神咒經裏有十二卷之多,內容為誓魔、遣鬼、縛鬼、殺鬼、禁鬼、斬鬼等。清末至日據時期道士及台灣廟宇所作符咒, 有親筆畫符,也有木刻印製,頗有圖畫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