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今天話題:「靈泉井碑」台東天后宮展出 認識大庄事件【客家新聞20161013】

今天話題:「靈泉井碑」台東天后宮展出 認識大庄事件【客家新聞20161013】
認識大庄事件
清丈官員在後山地區進行土地清丈後,編造魚鱗圖冊時卻錯誤百出,引起大庄地區諸多居民不滿。光緒14年6月10日,秀姑巒撫墾分局雷福海委員,為催收田畝清丈單費來到大庄,要莊民以銀錢繳納單費,因為莊民缺乏貨幣,要求以米穀代繳,未被雷氏接受,雷氏態度嚴厲又侮辱莊中婦女,引起鄉民的不滿。
 後經雷福海向卑南同知陳燦稟告上情,同知准以米谷公平折價,完繳單費,莊民也欣然接受。未料,6月25日上午的辰時,大庄地區的客籍人士劉添旺、原住民潘水生、杜興,以及關山莊客籍謝寄生、吳天福,新開園莊潘觀、趙文良等地方頭目,正好都到撫墾分局大庄辦公處換取清丈單據,又因計較單費與撫墾委員雷福海起嚴重的爭執,遂將雷氏及局內司事翁源,局書何茂、王升,以及差勇等殺死,並立即招集當地原住民七百餘名對抗清廷,起義的民眾在當夜又攻擊設在瑞穗鄉的水尾撫墾局,殺死委員高丞垚、哨官劉得有及兵勇等。
1888年8月5日,起義軍兵分二路,分別往南北進軍。隨後又與水尾莊的客籍總理張兆輝、陳宗獻等人結盟,東海岸地區的彭仔存(長濱鄉寧埔村城山)、加走灣(長濱鄉忠勇村)等部落,也在事發後加入,終於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東部縱谷地區各莊社的阿美族、大武壠族等原漢都群起響應,沿路攻陷清軍的防哨,勢如破竹,後來臺東地區的卑南族呂家望(Likapon)社也加入戰局。
(一)北路的戰事:往北的民兵一路攻打到花蓮港,8月4日,大庄民兵千餘人占領壽風鯉魚山一帶,遇清兵迎擊而退。26日,璞石閣一帶阿美族兩千餘人群起響應,民兵又從吉安一帶進撲由王廷楷駐守的花蓮港營,遇到營內巨砲之攻擊與李得勝所部之攻擊而潰散,隨後又遭花蓮港總理陳得義與南勢阿美族之追勦,民兵被殺31名,北路之役始告平息。
(二)南路的戰事:南方進入臺東平原,與卑南族呂家望社聯合,繼續擴大起事,攻佔並焚燒各官署,並包圍鎮海後軍。民兵往南圍攻卑南廳署,6月28日,大庄與呂家望社千餘人圍困張兆連隊部,8月14日,丁汝昌在臺東海上以兵輪致遠、靖遠船上快砲轟炸呂家望社碉壘,15日清晨,清軍各營挑選300名營勇,懸以重賞,配合丁氏砲轟,一舉奪下5座碉壘並攻入邦邦(不詳)社。16日,李定明、萬國本、丁汝昌、吳宏洛分率各隊,以襲擊、包抄方法圍攻呂家望、大巴六九(Tamalakao)社,社眾陣亡數百人,卑南方面的戰事始告平息。
之後,清朝政府動用提督李定明以威定輪,臺灣總兵萬國本、北洋水師之致遠靖遠兩艘穹甲巡洋艦。兩艦上的部分水兵臨時組成「洋槍隊」,北路一路攻至花蓮港,南路圍攻卑南廳署,除原來粵籍、原住民外,東部縱谷地區各莊社的阿美族、大武壠族、漢籍墾民都加入戰局。在艦炮掩護下登陸進行灘頭作戰(此行動被視為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戰火蔓延到8月下旬才被官方鎮壓,於同年10月弭平該事件。平亂後,查拿訊辦名單即包括水尾社通事張兆輝、陳宗獻(均係廣東人),大庄總理甲首杜興房、劉榮等,及璞石閣(花蓮玉里)、客人城(宜蘭北成)、加早宛(臺東長濱)等地原住民「匪首」。清軍還以「以番制番」利用南勢阿美族進行「清鄉」。[3][4]

有125年歷史的靈泉井碑,多年來被存放在台東縣文化處地下停車場,經過一年多的協商,13日正式改放在台東天后宮展出,而民眾也有機會認識,100多年前「官逼民反」的大庄事件。
 標準 YouTube 授權
「靈泉井碑」台東天后宮展出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