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今天話題:台灣光復後溪湖工、商界概況 (1)

今天話題:台灣光復後溪湖工、商界概況  (1)

溪湖明治製糖會社
會社設於大竹圍,明治製糖會社,成立於大正八年十月(1919)由鹿港辜顯榮將私有糖四所合併成立。大正九年七月,因資金及業務問題,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洽商,同年十月正式議定合併,並在溪湖設立750公頓之粗糖工場,至十年一月機器全部安裝完竣,開始壓搾。(資料來自台糖三十年發展史)

製糖會社的存在,帶動溪湖農業經濟、商業的繁榮幫助至大,當時拓墾中的荒地,水利設施不足,致無法耕耘的土地,改種植甘蔗,雖俗說:「第一憨插甘蔗乎會社磅」,此流行鄉村諷刺語有一段小故事:
林本源製糖會社的溪州工廠就曾盛傳「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
由於蔗農多年經驗,對於自己生產的甘蔗多重,心裹早就有數,估計的生產量總八九不離十。有一車甘蔗入廠,過磅時,紀錄上的重量,與蔗農的概估數,差了一大截,在場三個保正不信邪,跳上原料車,再磅一次,卻只增加八十台斤,「三個保正八十斤」,說明了當時蔗農被剝削的無比心酸。

可是實際對農家收益增加不少。其他益處,會社設立後,增加溪湖地區就業機會,有機會入會社工作工員以外,也為推廣蔗田聘原料委員(俗稱總代),運輸(牛車),原料蔗採收工人,五份仔火車運輸系統工作人員等。

因從貫鐵路,從貫道路,都無通過溪湖境內,會社未設立前,溪湖只是處偏僻農村,會社設立後,有五份仔火車通往員林、鹿港、二林地區,展開溪湖擴大向外通往範圍,五份仔車雖是屬原料運輸小火車,為方便來往客商,其中員林、鹿港線兼有,時間制的運客營業。

一般原料線,長長聯結的「烏台」(載原料蔗的平台車)後面也有附聯有屋頂柴椅的箱車,免費供蔗農乘坐。

烏台.牧童.拔甘蔗,昔時五份仔火車母(機關車),拖長如一條黑龍的滿載原料蔗烏台經過時,在草埔飼牛的飼牛囝仔(牧童),常常以拔甘蔗為樂,將行駛中的列車拔原料蔗,相當危險的動作。會社有嚴禁盜吃原料蔗規則,違者罰金自已種植者也不例外,為此雇巡察員經常巡邏鄉間,農民稱他「舖狗仔」。

日據時代台灣-製糖株式寫真帖(大正5年) - 露天拍賣--簡單 ...[ Translate this page 糖業鐵輛1


牛墟:(牛隻交易場):
溪湖大多數從事農業,牛隻是農家不能缺的大幫手,據說,以前買牛要到北港、北斗,溪湖牛墟,因本庄耕牛需求量多,漸漸成市。何時結市無案可稽,據傳清治時代就有存在。
一般交易方式是經「牛販」介紹推薦牛隻,成交後牛販抽取紅利。昔時水田耕耘或拖車,牛隻是最大的動力源,交易數量也多,專職牛販一次牽數十隻牛到牛墟交易是常事。
溪湖牛販經常為要尋選,較強壯的牛隻,遠到埔里或台東山區牽牛,多時四五十隻,此時雇「牽牛工」幫助趕牛,一牽牛工可管理約十隻牛,埔里二日,長程的台東需三,,,至四天的路程。
鑑定牛隻據說,
1,摸牛齒鑑定牛齡
2,看牛角、觀肩膀、看四柱(牛腳),是否強壯、有力等)
牛墟後來遷市到「大突頭風吹崎」再移市於「阿狂厝埔仔庭」。
鐵牛出現後漸漸衰微,現在已絕市。


公灶:
公灶,是現在的屠宰場,公設屠殺豬、羊、牛的場所。位於王舅廟牛車路的西邊,通常天未明就聽豬哀鳴的叫聲,牛大部分是下午屠殺,不當用的牛隻下場都在此,為人類默默耕耘貢獻一生,看含淚待屠的牛隻,當時童心也油然生出,憐憫悽涼感(俗說:牛知死不知走),又說(看宰牛,口要咬草,雙手要放背後)。此仍人類對牛有愧疚感而發的掩護良知行為
一般農民不食牛肉的佔多數,並教導兒童說:「你有帶魁公,食牛肉會破格,不會讀書」而戎之。
在公灶屠出獸肉均由役場派員蓋印於肉上,以示完稅的合法獸肉。   

第一代消費市場
第一代消費市場,原建於現在鎮公所地址,是木造四柱腳形,無壁,蓋瓦的簡陋市場,向東一棟,有豬惦(肉商)、菜架仔(菜商)、魚架仔(賣魚)集中營業,向南一棟是排,油湯類的飲食業,此棟前面廣場是臨時攤販的賣場,平時三點左右就休市,除逢年過節,夜間不營業。
因牛墟在市場的西邊,逢三、六、九牛墟期市場就倍加囉咧(熱鬧)。 

第二代消費市場
1930年左右第二代消費市場遷建於街尾(平和街),興建平房磚造建物,採歐式,門周圍有裝飾西式花樣,可說是該年代最現代化的建築。全棟是口字形向西的建築物,四周用磚造圍牆圍住,市場內,設內、外庭供臨時攤販及賣藥仔團等使用。
前棟南側設魚市場(早晨小販「向魚市場」喚價卸魚處),中央格位是魚販攤位,北側柑仔店及小吃類。
中棟南側排菜格仔,北側齊棟為乾仔店(日用雜貨)及飲食專用攤位,中央廣場是拱攤販如賣藥團,喚玲瓏等,臨時排場攤販使用,西側向東有一口公用大古井,其周圍成商人培養豆芽(豆菜)場。
後棟全部獸肉販賣攤位,其南側有公共廁所及拉圾場。
市場南邊建有一棟「豬仔墟」專出售小豬,市場管理事務所設於南側小門邊,管理市場及收市仔租業務。
市場北邊,後增建八間店舖供商家租用,其中央留一出入門。
最特殊景觀是後棟(獸肉攤位)後面有可避風雨的後走廊,無形中成為乞食寮,數十名求乞者群居於處,並有乞食頭管理眾乞丐。
現在市場於鎮長楊宗喜時代在原址,改建為含地下共四階的現代化市場。

料理店(菜店).料亭:
因有製糖會社的關係,引南、北人士頻頻來溪,為需應酬交際,風月場所應運而生。
該時代溪湖小小的市區就有,街頂的東芳樓、百美樓(有置藝妲)、湧泉閣,西門(西美樓.祝樂天),東門新開樓、大笑亭(日式料亭)、太平樂、一心亭(後改建溪湖hotel)朝鮮樓(妓女全部朝鮮女子)後其前方道路邊新建一間江山樓、街尾市仔口有一間「喫茶店」等共十家交際娛樂場所,菜店建物都是二間平排的二階造形。

菜店或稱料理店(今之酒家)除賣酒菜以外,置有藝妲(賣藝不賣身)、陪酒女(稱呼料理仔查某,有賣身)二種賣笑女。

藝妲是大部分由台北來的,彈琴、吟詩、唱歌為其業,俗說:「大色藝妲」是指擇客獻藝的藝高藝妲,後「大色藝妲」俗語用於「目中無人驕傲」之意。

陪酒女是「陪酒兼賣身」,多數是老蔥(駂母,退休陪酒女),自幼賣來的養女,此類稱謂「菜店查某」或「料理仔」、「趁查某」,其初次接客,謂開彩,由出高價的有錢人享其初夜權,此時要放炮,向外公揚以示已失處女身。

該時代陪酒女,服裝以旗袍為主,也有穿唐式衫裙。料理店有專屬的「總餔師」(廚師)在店內最祟高的地位,及若干名「走桌」(今之男服務生),走桌者捧酒菜以外也兼被人客使喚小差事,走桌者,店供其食、住以外並無月給,收入是靠酒客賞賜的(小費)。

陪酒女的陪酒費普遍行情,是一圓日元(該時代一斗米七.八角錢),如遇到「憨阿舍」對伊服務較佳時,一次五圓、十圓元陪酒費常有所聞,賞賜高陪酒費者多數是富家第二、三代子弟。

社會俗語說:「一代粒積,三代開光」,「第一代儉腸虐肚,第二代長衫鬆褲,第三代賣田典租,第四代舉秤擔走大路」來描寫富家如出有不肖子弟敗家的過程。

「了尾仔子」、「開仙仔」、「憨阿舍」、「歹子浪蕩」、「憨大豬」、「憨袋仔」等稱呼就是此類人物的代名詞。該時代聊嘲「菜店查某」有一句詞說:「菜店查某點胭脂,點額紅記記,有錢來,無錢去」,是最直接的嘲語。

日人經營的「大笑亭」、「一心亭」朝鮮樓」等三間,酒客以日人居多。
街尾市場前的「喫茶店」是今之咖啡屋,是該時代,突破農村封建思想的異端者,昏暗的咖啡坐上,掛一球會旋轉的五彩燈,蓄音機播放音樂,蓄音機是手搖式,曲盤一面播十五分鐘就要翻面,播曲只有,日曲:金色夜叉、籠烏、二人青春曲、台曲:雨夜花、白牡丹、雙雁影、桃花泣血記等幾曲而已,高興時黑狗(時髦男)黑貓(時髦女)會起坐跳,二人合跳的交際舞。

黑狗者:油頭粉面,著西裝穿皮靴,一派紳士模樣的時髦男士,當時有一首流行歌「怪紳士」,中有一段歌詞唱:「怪紳士派頭粗,擔銀填海無法度」來描寫黑狗兄,揮金如土的風流行為。

黑貓者:剪短髮,頭上綁闊幅綢絲帶,著洋裝或短裙,穿(高跟靴)歐化裝飾女人。當年有一句流行語說:「黑貓穿裙無穿褲,黑狗穿褲格拖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