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今天話題:中元節(七月十五日鬼節)

今天話題:中元節(七月十五日鬼節)

普度: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即地官大帝誕辰。
以是日,祖先歸家,無論貧富戶,均祭祖先。

普度,即盂蘭盆會,今概於此中元節日統一祭拜,其情形如下。

農曆七月初一日至三十日,街衖巷里,多輪流,延僧登壇施食,寺廟亦各建醮,二三日至六七日不等,以祭無祀孤魂,曰「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者,大藏經云:「目蓮以母坐餓鬼中,佛之作盂蘭盆會,以珍果素食置盤中,供佛,而後母得食」。

故佛家稱之為盂蘭盆會,俗稱普度。台俗七月初一日為「開鬼門」,七月三十日為「關鬼門」,而在此月中過去曾分為各地區或各業別,做普度,因每日均有拜拜,極為盛況。

 
開鬼門:七月初一日(農曆六月三十日午夜)開鬼門,冥府鬼門大開,孤魂(俗稱好兄弟),即無緣精靈排徊陽間。

是日下午,各戶在門口供拜五味碗(魚、肉、雞、鴨、菜等五種)、糕、粿類等,供物各插上香一枝,而燒經衣、銀紙,此稱拜門口。

此外因病曾祈願者,懸燈於門口,燈上書寫「普度陰光」「慶讚中元」,下寫弟子姓名。是日,地藏王廟祭功果,以請地藏王菩薩啟開鬼門關。

 
起燈腳:或稱「豎燈篙」,為祭孤魂,寺廟於此日在廟庭高豎燈篙,以供孤魂聚集之標識。

俗以燈篙豎得越高,則照得越遠,招集鬼魂亦越多;為餓鬼群集,難得應付。

平時建醮則不敢將燈篙豎立太高,祗豎立二三丈之間。建大醮,如豎立五丈多高。


街普:或稱「私普」,即稱街庄等為主體之普度,過去則多分街別區別,按日輪流祭普。

另有「市仔普」(市埸為主體之普度)、子弟普(業餘音樂團體為主之普度)等之各業別普度。

現則一律改為中元節日舉行統一拜拜。


廟普:或稱「公普」即以寺廟為主體之普度,各廟廟普日期稍有不同,例如:台北艋舺龍山寺為十三日,祖師廟為二十一日,大稻埕慈聖宮為十七日,大龍峒保安宮為十二日等不一。

廟普行事,如放水燈,豎燈篙等日期亦不同。


捐緣金:為籌備廟普費用,廟方由負責祭典之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云「捐題緣金」,即在捐戶門戶柱貼「慶讚中元」門籤。屆時,各戶捐出財物。經常不足祭典開支,多由爐主補短絀額數。


放水燈:廟普前夜舉行「放水燈」,放水燈者,謂將「水燈頭」放流水中,俗傳藉此引請溺死孤魂,浮出陽間,以便普度。

水燈分水燈頭、水燈排兩種。

水燈頭有圓形燈,上寫「某寺慶讚中元」,排在遊行最前。

另有小屋形狀之水燈(或稱紙厝),則排在最後。屋形水燈頭,係由主持祭典之「斗燈首」(即爐主一人,頭家三至六人,及主會、主醮、主壇、主事、天官首、福祿首等人),各持一燈,隨僧道,遊行至河邊,放入水中。

水燈排(水燈筏),即稱抬扛式燈架,大者以木材為中心,長達四五丈寬丈餘,須七八十人始能抬行。

筏左右以數條杉木或竹根紮成為筏形,分幾十格幾百格,以便每格懸吊一盞燈。燈之種類,有煤油燈、電燈、紙燈、花籃燈、龍燈、玻璃燈等,光彩迷離,無不爭奇奪艷,令人嘆為觀止,是夜,因觀熱鬧,現場極擁擠,光復後已廢。

水燈之外,遊行者手各執火炬一把,此稱「打馬火」,係由廟方按照陣頭人數分發。陣頭大者「打馬火」分發愈多,遊行程序以路關牌、托燈、大鼓吹為前導,繼有水燈排、樂團、化裝隊。化裝隊,多由稚雅男女兒童扮裝魚蝦水族類,怜利可愛,極受沿途觀眾歡睹。


普度壇:廟當日,廟庭設祭壇稱為「結壇」。

中央懸掛大鏡一面,書「盂蘭盆會」四大字或三官大帝像。前方置上下兩層神桌。上桌置三個辛燈,下桌置神像、香爐。斗燈為米斗內,盛白米,及放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紕製涼傘,而點燃煤油燈火者,係表示僻邪之意。壇前為一列長達數丈之長桌,以供牲醴、漢席碗(盛在多種碗中之多種菜料)、看牲(以雞鴨、豬肉豬腳、及麵粉為材料,彫造捏成之飛禽走獸、魚介水族類,或古裝人物、歷史故事場面,如空城計,封神榜等)。

廟前左右兩邊,排置紙人,左側為山神騎獅像,右側為土地公騎虎狀。

拜亭,另置大士山像,為紙製山景,配有善才、玉女、鬼貌吐舌狀之大士頭、婆精、三藏、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者。

其左側稱翰林所,供作中流以上之孤魂宴宿,其右側稱同歸所,供作中流以下的孤魂宴宿。


孤棚:廟前除結「普度壇」,另加設「孤棚」,以供置「孤飯」及其他多種供物。供物均插三角紙旗,上書「普照陰光」「敬奉陰光」等字眼。

孤棚為高約一丈至二丈多,寬約二丈,舖以木板一二十坪之木台。

棚上滿載各戶供拜之祭品,如三牲、五牲、漢席、豎碟、粿粽米飯、水果、菸酒等物,極為豐盛。俗以孤魂平常無人祭祀,為此祭品應求豐足,始夠供應。

俗說:「平平四十五盞」,則稱普度祭品,祗少不可少於四十五盞。

盞係盛物竹器,依其盛置物品,各稱如雞盞、鴨盞、粽盞、粿盞等。

祭品中,雞鴨居多,俗說:「七月半鴨,不知死」,即謂七月十五日宰雞鴨為牲醴特多,又祭物疊成數層者,稱肉山。


孤飯:係由主事人派人前往商鋪分發「孤飯籠」,以捐募盛於籠中之米飯。募集後,供祭於孤棚,均於飯上插三角小紅旗一面。

弧飯,於供祭後,分發乞丐。

另由主事人派人向各鋪戶,仔收集之供物,如豬肚、豬肝、魚類等,稱曰「出碗」,祭後乃送還鋪戶。

弧棚中央,豎立一竹竿,高達丈餘,竿頭繫以金牌,三角大紅旗三面,各稱頭旗、二旗、三旗。

拜藏腳:廟普當天,廟庭另有拜「拜藏腳」之行事,多由婦女在,「藏棚」中,各預置「藏」一架,將香插在地上,祭拜「藏腳媽」,繼之將藏用手打轉,此稱「牽藏」。

牽藏,即謂,為死產者、溺死者之超度。俗信,由此靈魂可從血池浮升,而謂藏於打轉時,會漸覺沉重,蓋為此故。

按,藏者,係以竹製圓筒,高約五六尺,糊紙(產死者糊紅紙,溺死者糊白紙),並貼樓梯、舟隻等圖樣,及書貼亡故者姓名字條。

其圓筒心軸,穿以竹竿,插立地上,以便用手推轉。

 
廟祭:除上述廟前之供祭,廟內前殿亦搭蓋祭壇,壇內懸掛佛祖匾額。

僧道「坐座」誦經,敲嗚鐘鼓,為孤魂「化食」。

化食即指因弧魂眾多,惟恐祭品不敷供應,乃以誦經,求其以一化十,以十化百,以百化千,為之普施。

請為孤魂誦經「放燄口」。

俗以孤魂因犯罪,過食時口中吐出火燄,食物不能下咽,為此消除火燄,以期普施。「坐座」時間,長達六七小時,即自黃昏開始,及至午夜始畢。亦有祭拜一二天之久,其時間愈長,儀式愈莊重。

祭儀次序為:開壇(奏樂)、經發關、豎旗、請神、謝三界、請觀音、請孤魂、安灶君、拜藏、獻供、小施、揚旛順筵、謝壇等。

 
搶孤:廟普當日,另有搶孤風習,即稱搶奪孤棚上祭品,曾風行全省。

如台北近郊板橋普陀山接雲寺前,於每年七月十九日之搶孤,尤負盛名。

餘如土城、頭圍各地,亦極盛況。後因規模愈大,惟恐惹出究端,遂被禁止舉行。至於搶孤主旨,乃在以其祭品施與窮民。

所謂搶孤,則於超度終了後的一定時刻,以鑼鼓的信號開始。

因大家爭先恐後要搶祭拜的各種禮品,如米、米粉、豬羊雞鴨等,現場打成一片混亂,殺氣騰騰。

最高處的三面旗幟,同樣成了搶奪的對象,稱之為「搶旗」。

原來,搶下來的旗幟,據民間傳聞,此旗正有保護海上平安的功用,由此旗幟常可以賣出相當的價錢,同時,搶取者一般咸認為有福氣。

搶孤雖然棚棧築高,攀豋甚為危險,不過民眾卻相信不致受傷,以為搶孤如此壯觀,鬼類亦辟易而不敢來加害云。

 
拜普度:普度當日,各舖戶亦盛祭祖靈及無緣佛。

祭壇頂桌拜地官大帝與地藏王,,下桌拜孤魂,而道僧則挨戶誦經普施。俗語說「七月,無閒和尚與司公」,即謂農曆七月間,僧道因挨戶誦經極忙。

各舖戶對其誧經,則酬以紅包禮。

普度當夜大事宴客。除此,多以當天祭品如雞,鴨、豬肉、粿粽、龍眼、香蕉等物,分贈親朋,此謂「贈口份」俗習,是日出嫁女兒不歸寧為例。

關鬼門:七月末日為關鬼門,俗稱「謝燈腳」。

自初一日起徘徊陽間之孤魂,於此日回歸冥府。

寺廟撤去燈篙,並燒焚路燈,同時舉行祭拜。

其祭拜情形,約與開鬼門同,如是,始結束此月之普度大祭。
(文由溪湖三叔公2008年1月27日 台灣主要節慶祭神日轉載)
影片內容:
七月十五鬼節(中元節)九大禁忌 七月十五鬼節與除夕、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氣息。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所以人們稱農曆七月為鬼月,七月十五日為鬼節, 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同時又被定為道家的中元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
標準 YouTube 授權

溪湖三叔公開講部落格編輯製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