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溪湖鎮史記(7):陳姓入墾武西堡(南港、菜堂、三塊厝仔) 


溪湖鎮史記2017年修正版

溪湖鎮史記(7):陳姓入墾武西堡(南港、菜堂、三塊厝仔) 

武西堡純農村隨時代現代化現況:
高速公路建設起,往來車輛不斷離公路高架在半天,交流圈設頂庄里,
雜嘩噪音日夜連,靠路樓厝陸續建,樸素農村改變,昔日寧靜再現,
大庭出名鹹菜桶,出產豆干堅閣香,湳底專植芥菜欉,現植葡萄改老行,
忠覺舊名叫尾厝,警察派所在此駐,白鴒絲群夜宿住,竹林隻棲宿區,
媽厝轄闊多莊頭,阿媽厝庄設分校,三塊厝仔瓦厝巢,有後庄仔六甲頭,
三角仔通海豐路,里陳姓佔較多,竹仔腳庄無幾戶,也有田寮甲牛埔,
原本產米甲種菜,現已葡萄來接代,悉心研究葡萄栽,溫室栽培革新來,
古風尚存莊內,宋江金獅有留在,耕樂社含南北派,演奏絃樂思古代,
溪湖葡萄已出名,媽厝湳底甲大庭,頂庄忠覺葡萄營,已超大村的名聲。

入墾溪湖陳姓渡台初期定居於東埔鹽三塊厝仔後,墾展至番婆庄、崙仔腳一
帶、阿媽厝、大庭、湳底、尾厝等地區,繁衍後代發展,現為溪湖第二大姓,
多數務農,致力於本鎮名產,鹹菜,豆干,後出產葡萄而聞名

溪湖媽厝里在日治時期稱為彰化廳武西堡阿媽厝庄阿媽厝土名三塊厝,
明治四十三年轄區改為臺中廳武西堡阿媽厝庄阿媽厝土名三塊厝



參考資料(1)
衍派 (點入網路)
關於衍派之姓氏 我們常看日本人有家族標識,其實台灣也有,我們的姓氏同宗,閩台群望標記相同。以陳氏為例,發源于穎川群(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普天之下陳姓的群望便 是「穎川」。「穎川」是陳姓的家族標識,用作陳姓宗祠便叫「穎川堂」,用作陳氏族人房宅稱為「穎川衍派」「穎川世家」「穎川世澤」等等,以穎川為群望姓氏還有賴、鐘等。陳--穎川衍派。


  
 台灣十大姓氏排行榜
除宜蘭縣及雲林縣第一大姓為林姓外,其餘縣市皆以陳姓為第一大姓。
陳(11.06% 1林(8.28% 2黃(6.01% 3李(5.11%5 王(4.12%6 吳(4.04%7劉(3.17%8 蔡(2.91%9 楊(2.66% 10
資料來源: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 [1]


陳姓入閩由網路摘錄)
陳邑公衍派至二十世孫陳仲昌,生二男,長應瑞,次應垓。應瑞公有三男,長作鏗,分居店前,次作鑒,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鑄,分居下亭。作鑒先居漳浦大坑,後徙廈門山前(山場)。派下體元公,生二男,長名名卿,字國肋,號多勤,次名貴卿,字國典,號多廉。元朝後葉,貴卿公開基南安溪美霞美佘。公有三男,長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佘,分衍金街、雙塘、霞東、大霞美,生齒萬丁。三名秀,號逸溪公,明代洪武癸醜(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分居安溪山頭,分衍和平、仙都、官橋等十個村,人丁一萬三千餘眾(一九八八年普查)。次名藕,字壙溪公,兄弟析分,與其弟同時分居,公定居蓮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後、東田,蔚成近三萬丁巨族。

潁川始祖,漢太丘長陳實公之裔孫陳邕,遭李林甫迫害,被罷官入閩,其子孫在漳泉一帶繁衍,再由漳泉遷徙台、澎、金、馬及南洋一帶。陳邕的裔孫陳洪進後來任泉州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的後代成為泉州陳氏望族,陳洪進的裔孫慶公(來自泉州安溪或來自金門不詳)到南安白石(碧石、東頭)開發,成為南安碧石 (東頭鄉)的開基祖。

昭穆
東田村:
七世開始設十四字。即德耀宗邦君榮華,恩施奕世助永良。一九六二年再續設十六字靖霞傳芳,昆仲澤長,賢明衍繼,綿輝瑞祥
入閩
陳邑公衍派至二十世孫陳仲昌,生二男,長應瑞,次應垓。應瑞公有三男,長作鏗,分居店前,次作鑒,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鑄,分居下亭。作鑒先居漳浦大坑,後徙廈門山前(山場)。派下體元公,生二男,長名名卿,字國肋,號多勤,次名貴卿,字國典,號多廉。元朝後葉,貴卿公開基南安溪美霞美佘。公有三男,長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佘,分衍金街、雙塘、霞東、大霞美,生齒萬丁。


溪湖陳姓來台祖先陳慎豰
 
  棟口述:
康熙年間來的,來台祖先為陳慎豰,來自福建省泉州府的南安縣趙堂鄉,我們與湳底姓陳的,與陳誥他們有同一祖先,只不過不同房而已,像忠覺里有二房後代,有第六房頭陳義彭後代,和第四房頭的後代,第四房頭祖先的名字,我不很清楚,陳義彭生有六個兒子,來溪湖住忠覺里,為紀念祖籍,就把定居的地方定名為「尾厝」,沿用二百多年,光復後改為忠覺里。
我是屬於陳義彭第三個兒子的後代,中角原本是指派出所那裡,這裡本來是分成兩保,一保尾厝保和大庭保,中角是屬於尾厝保,後來大庭分一些出來,是頂庄保,光復後中角改為大庭里。        

徐明祥口述:庄裡有蓋一間廟,我們的廟是拜玄天上帝,這間廟是後壁厝和中角所屬的廟,庄上除了這一間以外,我們有全庄公廟玄天宮,玄天宮的由來,這個我清楚,因為廟的沿 革是我所寫的,埔鹽姓陳的,有三個兄弟,大的住在埔鹽,第二住忠覺,第三的在秀水,在大陸原本是有一尊玄天上帝,來台灣前,因為兄弟會分家,去武當請二尊 玄天上帟,因此大陸帶過來有三尊玄天上帝,三兄弟各分一尊,所以忠覺裡就有一尊是姓陳的在奉祀的玄天上帝,祀奉一段時間後可能姓陳的人認為尾厝有那麼多姓,有姓楊、姓徐、姓周和姓巫在拜私神怎麼成呢?可能是在那個時候,他們就沒有在筊頭家爐主,因為庄內的人已經習慣拜玄天上帝了,又想姓陳的玄天上帝是私奉,所以庄內的前輩再裝一尊玄天上帝,所以玄天宮是奉祀原本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的起源是從埔鹽的陳姓那裡過來的。原本是八寸,後來另刻一尊是一尺三寸。 
朱王是陳家另外設,最先開始是玄天上帝,後來才有朱王,蘇王和太子,所以我們庄內有四尊。廟蓋好了,想說只有下厝的玄天上帝自己我人在擲筊頸家爐主,尾厝也 在擲筊公廟的爐主,不恰當,所以我才想提議是不是請原本八寸的老玄天上帝歸於廟,然後我們在墀擲筊求祂,即然祂笞應要歸於廟,所以,武當來的玄天上帝才被請去廟裡祀奉。
 後壁厝的池府王爺雖然是忠覺里,有一鄰的人與中角那裡二鄰合起來總共有三鄰合蓋一間,是池府千歲為主神,在忠覺里那一鄰在還沒拜池府千歲之前,他們以前也有拜玄天上帝。

耆老座談會紀實
湳底里:時間:89521日(週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點︰湳底里龍水宮
出席耆老︰陳灶傳等16
主持人︰李秀芳

陳振興口述
這個崙仔的發起是這樣,羅厝他們就在講啦,旁邊就是一條溪啦,從羅厝竄到田的旁邊是土粉沙,那整個都是土粉沙啦,走到崙仔腳下啦,再從尾厝到四塊厝旁邊去, 整個都是土和沙啦,那個一久哦,崙仔上面的土和沙都被人家拿去了,不是清沙啦,土粉沙你聽的懂嗎,就是較紅色的那種啦,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在大庭那邊 哦,土粉沙以前很多,那裡有蛇壁啊,小小隻的,那是從土崙沙竄出來的,原本是很高啦,我看到是很高啦,那仁賢他們後面也有的樣子,也很高,那以前是在哪裡 呢,現在已不記得了,那好像是在糖廠員鹿路的南邊,算是電公司啦,南邊很明顯,一個好像是富士山。
一樣的。

陳炳燈口述:
這裡我補充一下,我們這裡是和埔鹽有較相同啦,龍水宮的張天師哦,就是我們那時候在大陸,大家要拜的時候,從那裡請過來,這一尊哦就是大陸請過來的,有的住 這裡有的住那裡,散開來,溪湖湳底為中心這一帶比較多,到最後就是說大家來輪流請神回去奉祀,一年來住這裡,一年住那裡,這樣大家才會比較親,所以我們現在是大家輪流,這樣在過爐啦,一年在出水溝那裡,一年在我們這裡,那邊的廟比較早蓋,我們這裡較晚蓋,看尊身住在那裡,另一邊就又另外弄一個副爐,過了一 年就用副爐去換金身,就是這樣輪流。

陳慶隆口述:
原因是這樣,我所知道的再補充一下,原因以前說就很興旺啦,專門跟人家治病,治瘋子。

主持人:
在埔鹽的時候。

陳慶隆口述:
以前那個時候埔鹽和我們這裡一樣,都會治病,很興旺的中間,才爭相捧去藏,捧去藏起來過後,經過找不到的中間,最後才協調,老的才去協調,不然這樣好了,咱們一年來、一年去啦,這樣大家才會方便,不要藏來藏去。

龍水宮
十五日 正一清應真君張天師誕辰
張道陵為祖師,早出的張道陵傳記無生日記載。最早記其生日的是元道士趙道一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其卷十八《張天師傳》謂其「於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十五日),生于吳地天目山」。祖師誕辰遂定為正月十五日,適逢道教上元節。
 

道教由東漢張陵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師爺」,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道 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姪、傳姪不傳叔、傳叔 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基本是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姪輩承襲。如無姪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 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詩酒,不樂應酬,遂讓位于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 世代的信物。


中山里:田寮陳姓


訪談陳志銘:
、田寮陳姓宗親來自泉州鑾井(墓碑上刻的),從泉州遷到今芳苑鄉崙腳,後來再遷到田寮。天王大帝也是跟著遷移。

以前盜匪多,田寮庄四周圍種刺竹林,從幾個門進出,好像一座城。

訪談陳如丙:
一、曾有敵人來攻打,見田寮庄四周都是人,認為已有防備,只好離開。原來這是天王大帝現兵馬。
二、以前來拜天王大帝的人非常多。很多人生病後來求醫,請神明賜符,在廟前擺放三塊磚頭,上面放一個水桶,將符燒化後即飄出藥味,喝了非常有效,救人無數。
陳志銘:但也因信徒常挖神像做藥引,因此神像底部破了一個大洞。

天王大帝祭祀活動:
初一、十五犒軍;八月十六日為天王大帝聖誔,選爐主一名、頭家四名負責祭祀活動。
訪談耆老陳如丙:
田寮陳氏宗親自大陸遷台即攜帶「天王大帝」神尊,原在爐主家供奉。2009(己丑年)神尊降旨要信徒建廟,即遷到現址,並賜名「天聖宮」。同年農曆八月(桂月)前往王功福海宮接天香,當日海邊風大,神尊降旨,由文生在旁抄錄如下
訪談耆老陳如丙:
田寮陳氏宗親自大陸遷台即攜帶「天王大帝」神尊,原在爐主家供奉。2009(己丑年)神尊降旨要信徒建廟,即遷到現址,並賜名「天聖宮」。同年農曆八月(桂月)前往王功福海宮接天香,當日海邊風大,神尊降旨,由文生在旁抄錄如下:

天王大帝

俗名「張玄」,生於光和三年八月十六日(西元一八○)。因對抗外敵有功,漢獻帝賜封「威賢武侯」並派任「渝州城」守將,嗣後在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之一次戰役中,因外敵侵襲攻入城中,援軍未能及時救助,張玄折不投降,自跳落渝水滅頂身亡,時年三十六歲。後人為感念張玄之義行,事後在漢獻帝下令在「渝水」岸邊建立「天王廟」並勒封為「威靈護國天王義勇大帝」,清朝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一八二)、河南洛陽穎川二大房子孫遷居來臺,雕立金身分靈渡海來臺,在自宅廳堂奉祀迄今。

歲次己丑年桂月駕往王功福海宮接天香   

目前「天聖宮」尚暫時奉祀在民宅,信眾已募資在現址附近購地整建,預備建新廟。

 田寮庄陳光華先生補述:

 陳光華 在溪湖的田寮庄陳姓族群,永川先依據陳如丙口述,祖先自芳苑地區遷入定居田寮,其與筆者祖先定居田寮有別,縁陳如丙所述應該是由芳苑、崙腳、草湖⋯⋯等地移居於此;而筆者之先祖陳盛官(妻室曾英)生陳富貴(妻室洪雪)於逃難途中生下曾祖父乃以因逃難所生而命陳逃,後代子孫因 “ 逃 ” 字聲不雅而以陳“陶”故意相傳於子孫(後由筆者依據日本時代户口抄本證實而昭告家族人)後舉家自二林後厝仔庄(不詳頂、下後厝仔兩個庄頭)遷移至溪湖“後溪庄”(國民政府來台劃分成東西溪兩里)經營土籠間(即早期人工研磨碾米工埸)經營有成,而成為遠近窮困人家搶奪對象⋯⋯無奈,後來不得不再遷移至田寮定居,祖先敦新睦鄰復以因經商有成,累積財富,全盛時期在祖父陳旺為富甲一方而素有「田寮旺」之稱號;所以曾祖父「陳逃」家族與村庄陳姓並查無血統淵源,只因同庄又同姓而尊稱阿伯、阿叔、叔公等。溪湖鎭我家族乃唯一獨屬「鑾井陳」另據新厝館(媽厝里)亦有一小撮「鑾井陳」族人⋯⋯
(續後再述大突陳歷史,若有與永川さん重曡就予省略)

參考資料(2)

後溪永安宮 十七庄是指中山里、湖東里、東、西溪、田寮、頂庄、大庭、中角、尾厝、番婆、阿媽厝、湳底等。以東、西溪、大庭、忠覺、頂庄。
 
陳誥先生口述:我已經九十多歲了,聽上一代的在講啦,就是福安宮姓楊的較多啦,那他們姓陳的本來有去那裡拜,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回來後溪,自己又蓋一間媽祖宮啦。

先建溪湖福安宮?或先建後溪永安宮?歷史證實如下:

1,溪湖福安宮於紀元1803(嘉慶8)建廟
神明來源︰由鹿港湄州媽分火奉拜。(依據廟牌記載)

2,後溪永安宮於紀元1824(道光4)建廟
神明來源︰先人渡台時,帶湄州大媽金身及香火來台奉拜。
(依據寺廟沿革牌記載





沒有留言: